玉雕题材中的翁仲,是玉雕上的最主要的题材,消费带动生产玉翁仲的大量生产这与广大玉雕爱好者和古玉藏友的喜爱离不开。首先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是汉代人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被当时的人们统称为辟邪三宝。并且关于玉翁仲的佩戴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说玉翁仲是玉器收藏中不可避免的一大课题,因此我们今天救主要来讲解一下玉翁仲这件辟邪玉器!
石家河文化时期玉人
从玉翁仲出现的缘由来讲玉翁仲与秦始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当然玉翁仲一经产生之后也随即演变出了石质的更为高大的石翁仲,并且这些翁仲开始划分文武,按文武两种排列在帝王陵墓的甬道两旁。除过玉翁仲的产生缘由之外,玉翁仲在历代还遗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位于甬道两侧的文武石质翁仲
要讲玉翁仲,我们首先要从玉翁仲的造型方面来看,因为玉翁仲最初产生于秦始皇时期,所以玉翁仲就自从秦朝开始在历朝历代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但我们通过观察历代玉翁仲之后,总体来讲玉翁仲大多为:玉人身体为扁平玉片且身躯较长,雕刻手法多为半圆雕,雕刻造型方面采用较为简单的雕刻手法,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玉翁仲通常被雕刻成一个站立双手杵宝剑状的成年军士的形象。
秦朝兵马俑双手杵剑状
在玉翁仲的脸部刻画上,其脸型较长,有异于常人,面部表情同兵马俑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神情肃穆,头上带有高冠,衣着方面传承了秦汉时期的风格,宽带博衣,长裙曳地呈鸡笼状,身着裤子实为开裆裤,其衣领为右衽,唯一与兵马俑有区别的是玉翁仲没有胡须。
汉代玉翁仲
关于“玉翁仲”的缘起,以及其人其事,和将其制作为玉像辟邪的用意,到了明代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记载。据《明一统志》记载,翁仲其实是个人名,姓阮,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是越南人,叫阮翁仲。他身高魁梧,作战勇猛,攻无不克。秦始皇曾命他出征匈奴。死后为纪念他,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镇邪驱恶。此后,大凡的点功名的人死后,都刻石翁仲立于墓前或墓道两侧。他成了镇邪驱魔保平安的象征。通过这段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玉翁仲的原型就是来自于这位秦朝威严而又勇猛的大将军。
杵剑石质翁仲
后人知道这个典故后便纷纷效仿,以玉为材,雕琢翁仲的形象以作佩戴(可能正是因为他是威严而又勇猛的秦朝大将军的缘故,人们认为以他的形象作佩饰,有辟邪之意)。这种玉翁仲辟邪饰物在民间十分普遍,种类也很多,这是一种民俗心理的传承。是古时特别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三大辟邪佩饰之一。这种辟邪佩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饱含着人们祈求无病无灾,安康顺利的美好心愿。
汉代玉舞人
在讲解完玉翁仲的缘起之后,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作为汉代三大辟邪玉器之一的玉翁仲,在汉代主要要那些特征(秦朝的玉翁仲虽制作比较粗糙但是其神情气质非常接近兵马俑,只不过是兵马俑注重写实,秦玉翁仲旨在写意罢了)。汉代玉翁仲的变化比较多样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偏向年轻主要表现军士的勇猛威武,后期则偏向于文人形象(这可能与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关系)。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汉代玉翁仲五官以及衣服轮廓均以“汉八刀”斜碾技法雕琢出的粗重的阴刻线纹来表示,就整体的风格而言,其刀工简练、犀利。其穿孔为多为“人”字形孔道,这种孔道从头顶延伸直至玉翁仲的腹部,再到腰部后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这种孔道方式类似于现在珠串上常用的“三通”珠子,这种孔道的使用会是玉翁仲在悬挂时处于直立状态。
陶俑
到明清时期,仿古的玉翁仲大多为蓄胡须的老者形态并非最初的军士形态。整体风格比较绵软无力,其阴刻线条也不像汉八刀的工艺,阴刻线条呆滞、细浅、线条纹饰繁多,多为曲线缺乏力度感,且整个玉翁仲的身体由原先的扁平状圆雕变成了直筒状,玉翁仲外表变得比较臃肿和生硬,不在像秦汉时期玉翁仲那样层次分明、勇武自然。且在孔道方面秦汉玉翁仲的穿孔不再采用秦汉时期的“人”字形三通孔道,大多数开始采用一种从上至下呈直孔状,这种孔道我们称之为“通天孔”;还有一些明清玉翁仲可能是鉴于“通天孔”很难使玉翁仲在悬挂时直立的原因,采用了倒“丁”字孔,是从头顶至腰部两侧,总之明清玉翁仲细腻有余而刚武神勇甚欠。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总而言之,玉翁仲在西汉主要被雕琢成青年男子形象,到了东汉以后因为汉代长期实行了儒教文化政策的影响,玉翁仲开始变成了老学究的形象了;西汉时期的青年男子为武将装束,东汉时期的老学究则主要为文官打扮。
汉代玉舞人
就玉翁仲产量而言,处于中国玉雕史上“黄金时期”的汉朝败给了明清时期。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代的时候,大量的玉翁仲因为乾隆皇帝爱玉,爱古玉的缘故导致市井之间爱玉人士激增,所以人们对仿古玉的需求大增,而玉翁仲作为辟邪三宝之一自然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的追捧对象,所以仿制玉翁仲玉作坊开始量产玉翁仲,以至于清朝生产的玉翁仲多达数万件之巨。
商周玉人
秦兵马俑
现而今,爱好玉雕挂饰的人越来越多,玉翁仲也逐渐又热了起来,所以玉翁仲也有了较大的量产,现代的艺术家也在原有的玉翁仲的形象上发展演化出不同的样式,使的简单与古朴风格的玉翁仲被设计生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总之,一块小小的玉饰品能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故事,这也许这种现象只有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所以笔者想这可能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所谓“厌胜佩”也叫压胜佩,佩戴在身用以驱鬼辟邪保祥福。我们知道汉承楚风,西汉初年这种风气开始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盛行,并影响了后世的民风民俗,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的那些楚地民风,有些在东汉时就已经被朝廷的祭祀活动采用,比如我们将在“魏晋南北朝的珠子”一章中叙述的“春胜”节,后世皇室至少沿用到宋代,而民间则流传至今。虽然我们大致知道这些厌胜物产生于民间巫风术数流行的文化背景下,却很难了解这种文化是怎样生出这些具体形式的,也不了解这些实物形式与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关联,比如我们并不清楚作为科学仪器的司南仪何以衍生出辟邪的司南佩来。推测这些实物形式最早可能来自于类似楚国民间那些可以具体操作的巫术和术数仪式中法器的应用,民间的巫术仪式虽不复杂,对于信仰者的心理却十分有效。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和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
“厌胜佩”是指刚卯(与严卯合称双卯)、司南佩、翁仲。“刚卯”也就是《后汉书》中所谓的“双印”,是刚卯和严卯的合称,有时候也直接称“刚卯”。《后汉书・与服志》记载得很详细,“佩双印,长す二分,方六分。乘与、诸候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与以贯白珠,赤蕤,诸侯王以下以铩,赤丝蕤,膝各如其印质。刻书文日:“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要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莫我敢当。”凡六十六字”。尽管佩戴双印是用意辟邪而非身份识别,《奥服志》还是规定了不同阶层所使用的材质,乘与(天子的代称)、诸候王、公卿、列侯可佩戴白玉双印,普通官员佩戴黑犀(犀牛角),官员弟子佩戴象牙,而根据《风俗通义》的说法,民间则使用桃木(图140)。
出土的玉刚卯呈柱形四方体,方柱中心有纵向的孔贯穿,可穿绳或丝,四面皆刻有文字,为驱鬼愕疫之辞,与《后汉书》的记载相符(图141)。刚卯与严卯的得名源于各自开首铭文的不同,是“正月刚卯”,一是“疾日严卯”,此外还有铭文内容的区别,形制则完全一致。文献中记载的皇帝和公卿列侯使用的白玉刚卯有考古资料可见,而普通官员和私学弟子使用的犀牛角质和象牙刚卯至今没有出土资料,原因可能是后两者为有机物,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分解,因故没有实物流传或出土。据称居延考古”中出土过桃木刚卯,未见详细资料,但这是可能的,因居延地处大漠,气候干燥,能够保存200枚汉代木简也就能保存桃木刚卯。居延汉简大部分是西汉的边塞电垦档案,桃木刚卯很可能是来自中原的电垦驻地士兵的随身物。
刚卯虽然朝野风行,王莽曾一度禁止。《汉书・王莽传》:“今百姓成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谋卿士,金日天人同应,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王莽废除刚卯的理由是“刘”这个姓氏的过错,因为刘字带有卯、金、刀,属凶器,不应该通行民间,因而废除,实际上是为自己废刘姓而代天下找一个符合当时盛行的五行之说的解释。王莽新朝灭亡,东汉刚卯又兴;至魏晋,又因为“桃印本汉制,所以辅卵金(刘姓)”再度废除,从此再也没有作为制度通行。但两晋南朝时期的辟邪风气更盛,刚卯虽然废止,其他形式的厌胜佩兴起。明代复古风气起,制作了大量刚卯仿品,其玉质一般都细腻致密,用料上乘,但整体风格与汉刚卯有别。清代甚至有多棱体的仿品传世,形制类似佛家经幢,大概是迎合当下审美;特别是铭文字体,汉代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一般认为字体清朗可读者为后人伪刻。
刚卯铭文是它辟邪的法力所在,甚至刻文都应该在新年正月出卯时动刀,故曰“正月刚卯”。唐代颜师古引用东汉经学家服度的话,“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す,广ー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但颜师古所说的刚卯的尺寸显然是错的,唐代的一寸略等于31厘米,颜师古的刚卯几乎是长度10厘米、宽度3厘米的方柱,用于佩戴既不可行也不合理。铭文“灵殳四方”是指刚卯四面各刻殳书,殳书本是先秦的兵器铭文所使用的字体,用于刚卯也是辟邪的寓意。铭文还告诉佩戴者,天帝已让火神祝融警告夔龙不可作恶,而百病因有刚卯也不可近身。刚卯有如此“神效”,难怪汉代朝野流行,直至元代,文学家方回还在病中写诗《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感叹,“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
司南佩,其形来源于司南仪(图142)。司南仪的原生状态目前的资料并不十分清楚,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年)在他的《论衡》“是应篇”中说,“司南之构(构,古代指北斗柄部的三颗星,也指勺子),投之于地,其柢(根部)指南”,他解释这种原理是“亦天性也”,即自然现象。根据这个记载,司南仪是指示方向的装置应无异议,但具体形状却有争论。早期研究者认为是天然磁石为勺,配合地盘,这种想象有出土的汉代地盘和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的石刻司南勺图佐证,但并无完整配合的装置出土。也许司南佩的出土实物可以作为复原古代司南仪最直观的资料,但考虑到手工艺品的装饰性,司南佩是否就是准确的司南仪的拷贝还有待证实。
现在可见的司南佩实物多为玉制,也有青金石、绿松石和煤精等材料制作的。司南佩的整体形制是在“エ”字两端另雕琢出一把小勺和一个小盘,“字中间凹细处有一横向穿孔,为穿绳用。有人认为这个“工”字实际上是叠胜,也就是玉双胜和后来两晋流行的“金胜”的原型,“胜”的出处和形制将在“魏晋南北朝的珠子”一章中专门讨论。司南佩两端的小句、小盘各自代表文献中记载的磁石勺(构)和地盘,玉匠临摹其状而琢成佩饰。但我们并不清楚介于磁石勺和地盘之间的“工”字为何物如果司南佩是汉代司南仪的缩小版拷贝的话,这个“工”字在司南仪中作为构件又是什么功用更不清楚汉代人为什么选择司南仪作为创作原型和这种形制的寓意为何也许是借司南仪能办方向、不会迷途的作用表示趋利避害的寓意,在现代人眼里的科学仪器对古人而言却是超自然的力量。司南佩还衍化出一种被称为“工字佩”的厌胜佩(图143),即去掉司南佩两端的小句和小盘,截面就是“工”字形,“工”字腰部凹细处横向穿孔,用于穿系佩戴。工字佩整体器型扁平状,是平面化了的司南佩,形制比司南佩更加简练硬朗,制作工艺也简单一些,因而有不少实物流传。现在可见的出土资料是作为小配件跟其他珠子、坠子一起穿系在腕饰和项饰中,推测当时也可由丝藤单独穿系起来佩戴。除了玉质,工字佩还有用玛瑙、骨质、煤精、琥珀等多种半宝石材料制作,比其他厌胜佩的材质丰富,这些材质在汉代也经常用于制作各种有祥福寓意的小兽和坠饰。明代曾大量制作工字佩的仿品,但用意并非刻意仿古辟邪,而是取其祥福意义,表面加饰各种吉祥题材的浅浮雕纹样图案,精致美好,风格更加世俗化。
另一种在形制上与司南佩相关的厌胜佩是双胜(图144),双胜佩的出土资料早可到西汉,胜”的意义多与文献中记载的西王母有关。由于在两晋南朝大为流行的金胜是由玉双胜行生出来,我们把双胜佩放在“魏晋南北朝的珠子”一章中专门讨论。
翁仲是厌胜佩中唯一的人物造型(图145),故事和身世演绎却最为丰富多变。“翁仲”其名最早见于《晋书・五行志》,“景初元年(曹魏明帝年号即公元237年),发铜铸为巨人二,号日翁仲,置之司马门外。案古长人见,为国亡。长狄见临洮,为秦亡之祸。始皇不悟,反以为嘉祥铸铜人以象之。魏法亡国之器,而于义竟无取焉。盖服妖也”。这段文字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晋人对翁仲的看法与前朝相反,认为翁仲并非祥瑞而为服妖,认为长狄(西方胡人)现身临洮(现甘肃省临洮县)本是亡国之祸,始皇帝不仅不悟,反而以为祥兆,铸造胡人铜像守护宫门,魏明帝效法始皇帝将这种亡国之器立于司马门外,显然是服妖之灾。遭晋人遗责的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事迹见于《汉书・五行志》,但文献并没有提到十二铜人中有叫“翁仲”的。至北魏时,地理学家道元在他著名的《水经注》中将翁仲的故事演绎完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秋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ニ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这时的铜人叫“金狄”意即“铜铸的胡人”,而不叫“翁伸”,然后由李斯题字,刻于十二个铜人的胸前:“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汉代刘姓入主长安,将这十个铜人从秦始皇的阿房宫搬迁至未央宫前作为守护者,并正式取名“翁仲”。大概汉代也是在这时开始制作玉翁仲的。三国战乱,董卓销毁其中九个用来铸钱,剩下三个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想搬去洛阳,但搬到临潼就再也搬不动了(这个故事与《晋书》的说法不同),临潼今天还叫铜人塬的地名。百年之后,十六国的后赵皇帝石虎迁都至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从陕西的铜人塬上把剩下的三个铜人搬运到邺宫作装饰。不久,前秦皇帝苻坚攻占了邺,又把三个铜人运回陕西,并销毁其中先行抵达的两个铸了钱,剩下最后一个ー直停留在路上。公元383年11月,淝水之战苻坚战败搬运铜人的苦力们得知消息后便把停在半路的铜人推落在“陕北河中”即黄河中,于是秦始皇的十二个“金狄”(翁仲)全部消失。
奇怪的是,晋人之后却没有人受到晋人指责翁仲为“服妖”的影响,仍旧把翁仲看成守护者,并最终成为“墓前石人”,所谓“稼间石人日翁仲”。翁仲什么时候开始作为石人守护陵基的并不清楚,至少汉代和南朝没有实物资料可见,这一时期的基前守护者是辟邪一类的神兽而非石雕人物。“翁仲”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房玄龄编纂的《晋书》,至少到唐代,建陵的守护石人已经被称为“翁仲”,柳宗元有诗“翁仲遗墟草树平”。明代孝陵的守护石人也都有翁仲,同样是在明代,翁仲被演绎成了孔武有力的英雄形象,《大明一统志》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现甘肃酒泉地区)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不仅赋予翁仲以“阮”姓和具体的出生地,还说始皇帝曾用翁仲为将。明代的启蒙读本《幼学琼林》还有“墓前石人,原名翁仲”的句子。最有趣的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故事,说乾隆有个翰林学士,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于是乾隆批打油诗一首:“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通判”本是官名,清代设于各府辅佐知府处理政事地位当然不及翰林清贵,乾隆故意把“翁仲”、“功夫”、“输林”、“通判”倒写,嘲讽那位时笔误的翰林,并革了他的翰林,将他贬作通判。
与翁仲有关的故事着实不少,但汉代玉翁仲的出土资料却很少,使用的材质也仅见玉质,还没有其他材料制作的实物资料被发现。现在可见的玉翁仲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实物,江苏扬州市邗江甘泉山广陵王刘荆墓出土,造型简练,工法利落,寥寥数刀即是人形,腰部横向穿孔用于穿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藏有玉翁仲2枚。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据称出自汉代的玉翁仲,造型与汉代的典型风格不同。清代有翁仲仿品,穿孔为从头至足的通天孔或从头到胸腹间分穿的“人”字孔,造型有刻意仿古的,也有迎合当下审美的,做工一般都很细致,明显的清代工艺。
厌胜佩中的冈卯、司南佩(包括工字佩)和翁仲大致只在汉代盛行过,而双胜佩直到两晋南朝仍旧延续,并行生出在两晋时期风行的“金胜”,我们将在下一章专门讨论金胜及相关的民风民俗。两晋南朝虽然放弃了汉代厌胜佩中的大部分实物形式,但佩戴其他形制的厌胜佩的风气更盛,而这些形制大多是汉代厌胜佩的衍生物,晋人则多采用其他半宝石材料和贵重金属制作。无论这些厌胜佩如何演变,其中汉代的司南佩、工字佩、双胜佩和后来的金胜在形制上的联系都显而易见。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另外在动漫中也有以“翡翠”为名的人物形象出现岫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颜色多种多样,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 岫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说明他的应用历史悠久。岫玉由于颜色美观,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陈设玉时常被列为首选玉种。还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小饰件以及人物、动物等工艺品。 与辽宁岫玉同属蛇纹石质玉石,我国还有如下品种: ①南方岫玉:简称“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故又称“信宜玉”,颜色暗绿至绿色,透明度低,蜡质感重。为较低档玉雕原料,一般用来制作大型玉雕摆件等。 ②祁连玉:又称“酒泉玉”和“酒泉岫玉”,颜色为墨绿色,内含黑色斑点和团块、条带,半透明,质量较差。 ③昆仑玉:又称“昆仑岫玉”,玉质与辽宁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较差。产于新疆昆仑山麓。 ④京黄玉:又称“京黄岫玉”,颜色淡黄至**。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军堂。 ⑤莒南玉:又称“莒南岫玉”,颜色呈黑绿色,产于山东莒南县。 ⑥云南玉:又称“云南岫玉”,颜色呈绿色,常含有绿泥石。 『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色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被定为12月的诞生石。 绿松石的晶体很微小,蜡状光泽,不透明。多呈天蓝色、暗蓝色、绿蓝色、绿色及绿白色,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分布有白色条纹、斑点或黑褐色铁线。 优质的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戒面、耳坠、胸坠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 『其他玉材』 除了上述“四大名玉”外,我国其他玉材品种繁多,但大多属于中、低档玉材。 玛瑙 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因其纹彩颜色“色如玛瑙”而得名。我国的玛瑙产地分布广泛,几乎各省区都有,主要产地有辽宁、黑龙江、内蒙、河北、湖北、新疆和江苏等地。辽宁的阜新有“玛瑙之乡”的美称。 质纯的玛瑙呈白色,因往往含有色素离子或其他杂质,而呈红、灰、褐、蓝、绿等色,以红、白两色较多见,光彩夺目,颜色环带相间美丽无比。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档子比玛瑙要低。 玛瑙和玉髓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A)缟玛瑙:有很细的直线状平行纹带,红缟玛瑙是最珍贵的品种。 B)水胆玛瑙:天然出产的玛瑙,中空而含有“水胆”称为“水胆玛瑙”。水胆数目可分为“一胆”、“双胆”等,以胆大水多,透明度高为佳,是珍贵的玉材。 C)火玛瑙:在环带中闪现火红的光泽,故称为“火玛瑙”。 D)东红玛瑙:日本产的红玛瑙。 E)绿玉髓:颜色呈粉绿色,无环纹带。 F)红玉髓:颜色呈红色,无环纹带。 G)碧石:颜色呈红、黄褐、灰绿等色,为成分不纯的玉髓,按颜色分为“红碧石”、“绿碧石”等。 梅花玉 产于河南汝阳县,又称“汝洲玉”。磨光加工后,呈现美丽的梅花图案或其他花纹,故名。玉质致密,底色有黑、褐红和灰绿三色,以黑底色为佳,梅花纹颜色有红、绿、白三色花纹同时出现在黑底色上的多色梅花玉为精品。 青海玉 产于青海,故名。外表美观,颜色为白底或浅灰底加绿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呈半透明状。由于其外观与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种含钠和钙的铝硅酸盐矿物。颜色呈暗蓝、天蓝或紫蓝,玉质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硬度5-6。青金石由于颜色庄重,常被制成佛像、佛珠、鼻烟壶、瓶护以及钟表壳上的饰物等,色佳者也用于做戒面。青金石以颜色鲜蓝、质纯和含少量黄铁矿金星者为上品。 芙蓉石 芙蓉石又称“玫瑰石英”、“蔷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种桃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硬度为7。中国的芙蓉石出产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优质的芙蓉石出产于巴西。芙蓉石主要用于雕琢项链、鸡心以及小型摆件等。芙蓉石以色深为佳,桃红色越深越好,如近于白色的淡桃红色则价值甚低。 马来玉 产于马来西亚,为一种用绿色染料染成的石英岩,具玻璃光泽,硬度7。外观翠绿,透明度较高。马来西亚原料丰富,价值低廉,适合制作一些低档饰物。 东陵石 产于印度,是一种绿色含铬云母石英岩,微透明——半透明。玉石中散布犹如群星的绿色鳞片,十分美观。为石英岩玉石中的优质品种,主要被用于制作串珠项链等饰物。 密玉 产于河南密县,故名。又称河南玉。半透明,颜色白色——浅绿色,用作玉料大多经染色而成,主要有苹果绿和橙红色,以绿色绝色为佳,大多用于制作首饰或摆件,属低档玉料。 贵翠 产于贵州,故名。又称贵州玉。颜色呈淡绿色,具玻璃光泽,但不纯和,杂质多,似劣质翡翠,属低档玉料。 京白玉 产于北京郊区,故名。质地细腻,纯白均一,光润油润,用它制作的玉雕品晶莹剔透,是颇受欢迎的玉种。 木变石 因其外貌似木质,故名。玉质致密坚硬。硬度7。有黄、黄褐、褐紫、蓝、蓝绿、蓝灰等色,其中**而具有猫眼效应的称为鹰睛石,褐蓝相间的则称为斑马虎睛石,以鹰睛石价值最高。 优质鹰睛石,蓝色美丽,主要用于制作手镯、戒面等。具有猫眼效应的虎睛石,则主要用于制作手链珠和项链珠,也有以大粒原料制成蛋形戒面的,但因猫眼死板,价值不高。 蓝田玉 产于蓝田,故名。蓝田玉是古代的主要名玉之一。蓝田玉质地细腻,硬度4左右,加工性能良好,颜色主要有米**和苹果绿色,被大批用以制作玉枕、健身球、茶酒具等,是受欢迎的低档玉材。 灵璧玉 产于安徽灵璧县,故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名玉之一。其品种颇多,最著名的有红皖螺、灰皖螺及碧云石。硬度3-4,硬度较低,经加工磨亮后,光洁照人,适于制作花卉、人物和动物等工艺品。 白云玉 产于内蒙古白云鄂博,故名;又称白云鄂博玉;又称白云鄂博玉。质地细腻,加工性能良好。优质的白云玉在灰绿色的内里闪现出绚丽的“金线”或“金星”效果,适于制作成砚台、笔架等文房用具及其他工艺品。 百鹤玉 产于湖北省鹤峰县,又称“五花石”。质地细腻,加工后花纹美丽,图案清晰,有圆形、圆锥形、长条形等,颜色呈果绿、奶白、霞红等,制作成工艺品,艺术价值颇高。 孔雀石 因其颇似孔雀尾翎的翠绿色,故名。具玻璃光泽,微透明。属低档玉材,其质优者,可制作项链、戒面、鸡心等饰物。但也有极个别颜色鲜艳、构造奇特者,身价不菲,相当昂贵。 乌兰翠 产于青海乌兰县,因其色泽翠绿,故名。颜色呈灰绿、暗绿和翠绿等不同程度的绿色。以白底色带浓绿翠斑的乌兰翠价值较高。硬度6-7,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常用于加工成玉镯、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饰件,由于光泽不佳,加工性能差,属于低档玉材。 ①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玉琮 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③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④玉璋 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⑤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⑥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①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九窍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玉玦不再流行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觽 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 玉韘 玉俗称“扳指”,圆筒状,可套拇指,初为射箭时钩弦的用具,后专为佩带。早期见于商代,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现仿汉的形玉佩,形制略异,装饰亦有很大不同。 玉刚卯 又称玉严卯,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玉带板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牌 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 玉带钩 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鸭首、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历代都有精品。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佩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玉剑饰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簪 玉簪一般为圆锥状,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来整理头发并使冠固于发上 『其他玉器』 此外还有盛行于先秦的仪仗玉器,如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用于示权和增加权威,保持统治者的尊严。还有实用玉器,如玉杯、玉碗、玉玺、玉文具等。
刚卯、严卯,又称双印,是汉代的佩饰。一般均成双佩带。按其质地,分成几个等级,以白玉为上等,以下依等次而异《后汉书·舆服志》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岭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由此可见,玉质刚、严卯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玉质标志物。
古玉器刚卯和严卯是什么
刚卯
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饰物。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辞,首句常作“正月刚卯既央”,因称刚卯。流行于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与另一种印“严卯”合称“双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晋时废。
严卯
严卯是汉代用以驱除疫鬼的祥佩玉,正方柱体,中心贯孔,以穿系赤、青、白、黄四种颜色的丝带。最早见于《汉书礼仪志》、《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上。严卯得名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疾日严卯”。王莽新朝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
鉴定古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肉眼鉴定法、矿物鉴定法、化学鉴定法等等。
从博宝艺术网给你转一些资料。
一:看玉器的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目前通常的价格,同等级别的子玉是山料的6--8倍。在市场或网上,更常见以无皮之山料或俄料,充和田子料出售。俄料亦属山料且物质成份一样,因出矿地在俄国境内而称俄料,其价更低得多,特性是色白但玉质太水即是透明感过重,密度和油质感均比不上正宗和田子玉料好!若以俄料充和田子料件出售,经验少者难以辨之,目前在市场或网上唯数不少。
真正的羊脂玉,目前国家没有标准,它是产于冰雪复盖的冰河中。羊脂玉白若羊脂,不但白且绝不反青,其油脂度特高,不是一般色度达到羊脂级的山料或子玉可匹敌的。有些老玩家玩玉几十年也难得一求。羊脂玉取得难度之高加上其稀有度,所以爱玉者常有寻羊脂玉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可以这样说,现在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精绝之品羊脂玉。
现如今自称羊脂玉的,其实大多数是高白色的山玉或子玉,如不带皮的高白玉一般多是山料。玉工都知道子玉价佫高之山料数倍,在做工时一定想尽办法的留皮。有些为了冒充子玉而想方设法做烧染假皮子的,也常可见之。无皮的玉是不是子玉,就要靠鉴定者的经验和眼力来确定了,因此往往存在着争议性。
按照和田玉的同等级来说,子料最为贵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二:辨认造型纹饰:
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匀称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稳定的是美的作品。
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的美丑容易为人们觉察、感受。一般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或者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
三:分析工艺细品艺术:
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砣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是收藏价值锐减的标志,不可贸易集之。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工艺差,艺术低劣,一味摩古者违反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了。所以对玉的收藏除重视玉的材质,还要注重玉的工艺水平,关注玉的艺术性。原因很简单,玉的材质越好,在大自然中的存量越稀少,其加工难度也越大,制造一件良玉就越难成功,价值就越高。
具体年代的鉴定目前还不好说,不过建议楼主去网上查阅下相关资料。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