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一、银子的介绍:
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银子在古代做通货时被称白银。
二、各个朝代银子的货币价值
1、清朝
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
2、明朝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3、宋朝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4、唐朝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古代数据与显示结合:
1、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2、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哪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4、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三、古代其他钱币形式
1、贝币
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原始社会,贝即成为交换媒介,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
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行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
3、“秦”半两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4、“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5、铜铸货币
唐朝建国后,再整顿币制过程中,铸造“开元通宝”钱,代替原来的“五铢钱”,以后各朝代都称“通宝”,只是把“开元”二字换成当时的年号,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6、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之一。
关于白银的价值,前几年一部经典的《白银帝国》**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清朝晚期大户银号家族的兴衰,电视剧**里也有很多关于白银的戏份。那么,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唐朝,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为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大米就只有5文钱一斗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就是一两等于4130元人民币,好多啊,我一个月工资啊!真是被电视剧忽悠着了!
宋朝时候的一两白银通过大米折合之后,大概是一两银子相当于924-1848元,也不少,但是跟唐代比起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二石,照当时的计算,一石就是944公斤,那就是明朝的一两银子好比现在的6608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跟我一年的奖金差不多了!
清朝中晚期价值约150到220元人民币左右,难道物价上涨得如此厉害吗?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一直以为银子和黄金属于重金属,几乎不贬值呢,谁知道,贬值的力度也是不小!
1901年,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1925年上海1个银圆可以买到18斤大米。所以1银元大约45元。看来银子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次西菜套餐。如果逛公园的话,大概可以买20张门票,看**的话,大概可以买十张入场券。由此看来,在30年代,银子的购买力还是上升的,我们现在吃顿涮羊肉怎么也得三百五百的吧?
古代一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是多少??
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 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 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 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 2000—4000元。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计算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 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 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 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 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 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 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 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 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 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古代一锭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多少一锭银子不是一两银子,锭其实就是量词,就是一块银子。 锭是用在元宝上的,只有说一锭元宝。而明清代的元宝都是固定重量,大约分一两、二两、五两、十两、二十两等。
一锭银子等于多少两,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常用却有以下三种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但是,各个时期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大概比率是这样的:一两黄金=100两白银,一两白银=1000铜板。
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
按照今日上海金交所上午收盘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3467元/克
白银:686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13868元
1两白银:约值2744元
古代“一两”银子值现在人民币多少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古代一两银子换成现在的人民币是多少?不好说 大部分的时候都是1两相当于100元人民币左右
古代一百万两银子折合人民币是多少早在一篇文章中论及过了具体的计算\比较都很复杂的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等价公式,也没有办法,只能大略这样了: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清末民国初时代:一个银圆(重量09俩左右)=一俩散银 五个银圆可以买一头大水牛 一个银圆可以买一担米鲁迅在北师大做教授300银圆/月(当时米贵,按照米价)相当于现在至少不低于3万元人民币;毛做图书管理元5个银圆/月,蔡锷将军为云南督军65个银圆/月,一般产业工人5到10个银圆/月
总的讲,古代一俩白银的价值大概相当于在100元~250元人民币之间.清朝一个六品官员的薪水相当于现在9000元/年,工资是很低的.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
所以说古代一百万两银子折合人民币大概是1亿~25亿RMB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不同朝代的购买力不同
将白银换算人民币,通常是以米价为中介。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米价差异颇大。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中搜集的数据显示,一石米的价格,明朝从两三钱到一两,清朝从五六钱到二三两,都很常见。
如果用嘉靖年间均值08两/石、乾隆年间均值15两/石的米价来分别计算明、清两朝的银价。则明清时期1石约合01立方米,1立方米大米约为800千克,现在全国米价大致5元/千克。这样算下来,一两白银在嘉靖时相当于500元,在乾隆时相当于267元。这几百年间白银购买力跌了几乎一半,这是因为隆庆开海后,南美、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输入导致的。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一、古代的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0-15000文铜钱;一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二、我国古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据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
一、贝币出现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
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的金属贝币。
二、金属货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下令在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于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自此钱币不在以重量而是以纪年作为名称。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
三、纸币出现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
在元代,纸币已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
-中国古代货币
一两等于十钱。
中国古代以铢、两、斤、钧、石作为重量单位。
汉代、晋代:1斤=16两,1两=4分,1分=6铢。
宋代: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
元,明,清沿用宋制,没有变动。
扩展资料:
自《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比较一致起来,直至唐代都没有改变。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
唐·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
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
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