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结婚胸前的绣球是怎么制作的呢
先是做布壳——用浆糊把4层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种颜色的绸布粘在底布上,压成平而实的布壳;接着制叶瓣,一般来说,不论大小,靖西绣球的叶瓣都为12瓣一个球。
在叶瓣上绣花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绣球图案越简单,而越大的绣球图案要求就越复杂、生动。相传有“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的说法。对于直径6厘米以下的绣球的图案,旧街上每家的妇女基本都能自己画,但直径8厘米以上,如12厘米、20厘米乃至直径为1米、2米的大绣球上该绣什么图案,图案上的色彩如何搭配,就一定要擅长画画的朱祖线或黄肖琴先画出来、配好颜色,别的人再做临摹。
接着就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体,梁姐说,内中填充之物很久以前用的是绿豆、粟米、棉花籽或谷壳,这样一来使绣球具有一定的重量,适宜抛接;其次隐喻将友谊和爱情的种子抛给对方,或意喻爱情像绿豆一样长久常青。不知什么时候,旧街的绣球改用用旧棉花来填充的,后来又考虑到旧棉花不卫生、易潮,改为用不易吸水的木削做填充物。
最后一步是将充实后的三角梭形瓣体叶尖对叶尖缝合成圆球,并缀上珠子、丝绸带等小饰物,一个精巧玲珑的绣球就做成了。
记者赶到“中华巧女”黄肖琴家时,她正戴着眼镜做绣球,而且是在“堆绣”。据说,最精美的绣球当首推靖西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出的“堆绣绣球”。黄肖琴解释说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瓣面上绣出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的“堆绣绣球”图形则更为精美、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所以堪称绣球中的极晶。“堆绣”工艺复杂、要求很高 。
2 古代真有“彩楼招亲抛绣球的做法吗
在传统戏剧和古典小说中,常有富家**“彩楼招亲抛绣球”的精彩描写。
较有 名的有戏剧《三击掌》、《彩楼记》等,说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宝钏,在彩楼上用绣 球打中乞丐薛平贵,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精彩故事。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描写玄奘的 父亲陈光蕊高中头名状元,在钦赐游街时被相府**殷温娇看中,抛下绣球打中乌纱 帽,欢天喜地与之结为鸾俦。
经考证,这些故事皆属子虚乌有,甚至连王宝钏、薛平 贵、殷丞相这些人物都没有,更不用说有这种异常浪漫的街头艳遇了。 有人认为,抛绣球招亲择婿方式并非虚构,早在周代就有这种习俗了。
《周礼。地 官。
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就是抛绣球的习俗起 源。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认为抛绣球招亲习俗来源于唐宋时期“打马毯”游 戏。其根据是唐刘禹锡有词曲《抛毯乐》、宋沈括《梦溪笔谈》有《抛毯曲》,绣球之 “球”当是打马毯之“球”的由来。
并据唐代新科进士曲江宴饮的习俗,做出打马御 街、长安看花、万人观睹、美女择婿的推理,还举出明代诗人高启《观顾蕃所藏宋赐进 士丝鞭歌》一诗为证:“影枭夕阳何处去,曲江园里宴初归。 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 高彩毯坠。”
这不是“彩楼招亲抛绣球”的真实写照吗? 对于这些说法,人们普遍认为说服力不足:《抛毯乐》、《抛毯曲》之类的作品与抛 绣球招亲并无必然联系,如果真有这种事情,要比“打马毯”的场面精彩许多,诗人 们不会在这方面吝啬笔墨,缘何一首这样的诗词也找不到?至于高启那首诗,有可能是 他从元杂剧中的合理想象,因为元代关汉卿在《山神庙裴度还带》中已经有了这种描写。 再说,如果真有“择婿楼髙彩毯坠”的画作不可能只此一幅,为何看不到类似的画呢? 而且连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也很难找。
总起来看,抛绣球招亲的方式根本就不存在。其理 由是:假若历史上真有这种习俗,总能找到有关文字记载,为何史料中没有这方面的明 显证据?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抛彩球招亲的做法岂非儿戏?选择佳 婿对人要全面了解,岂能仅看外表就慨然相许?再说富家女儿有几个神投手?万一把彩 球打偏,岂不是要终身后悔?就算彩球打到意中人头上,被无赖们抢走是不是要打官司? 可是抛绣球招亲绝非凭空想象,这种说法究竟是怎麽来的?有人认为源于壮族人民 的一种传统体育游戏。
两千多年前,壮乡就有用青铜铸造的兵器“飞砣”,应用于作战 和日常狩猎。后来飞砣逐渐发展成抛掷的布囊,姑娘们又将它改造成彩球,人们在空闲 时间拿来抛接作为娱乐。
尤其是每到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彩球就会出现 在赛歌会上,姑娘们将此作为选择伴侣的道具,手中的彩球会投向自己的意中人。 小伙 子如果看上这位姑娘,可在绣球上系上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姑娘接住小伙子礼物时,倘 若痛痛快快收下,说明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 会,这就是抛彩球选婿的来历。
此外,在其他兄弟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游戏或传说故事。 中原地区所谓“彩楼招亲 抛绣球”的习俗即来源于此,经过古代作家的艺术想象,才编制出这类精彩故事。
3 古时候抛绣球是怎么来了
广西的风俗。
关于绣球,在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坚决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在阿秀变卖了自己的手饰,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却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时,阿秀绝望了,摸索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飘然落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经过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绣球就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壮乡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后来也就有了抛绣球、狮子滚绣球等民间活动。
据了解,至今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当地的人民也有制作绣球、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墨西哥人制作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通常只有6瓣。每逢佳节或贵宾来临,好客的墨西哥人就会给客人或长辈馈赠绣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国当地的居民将绣球视为佛的替身,认为经常佩带有驱邪健体的功效。文献记载,掸人(在今缅甸掸邦和泰国、老挝等地)、日南郡(为东汉交洲所属最南一郡,在今越南广治省)和今天的壮族同中国古代越人具有共同的旅源关系,可能这也是他们都喜爱绣球的缘故吧。
至于“抛绣球”这种民俗为什么消失,(其实我觉得并未完全消失)应该是这种取婚行为如同比武招亲一样,是一种相对极端的行为,偶然性强,古代封建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流婚姻是不容草率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寻配偶的方法还不会被封建主流社会所接受,所以最后没成为主流民俗,故逐渐消失。
其实象《西游记》唐僧她妈抛绣球,卖油郎独占花魁等,都是文学作品,存在着艺术夸张,不是封建社会主要的成亲方式。我们姑且把这种成亲方式当作古代童话般纯真的浪漫吧!
4 请问大家婚庆花球的制作方法
你说的是纱缠的那种绣球吗?
1 先选好你喜欢或者你需要制作的颜色。
2 买好配套的鱼线或者金丝线等辅助工具。
3 量好绣球的直径长度。
4 如果是新手的话最好是两个人制作,找一个人帮你。
5 把纱打开从中间自然的对折到大概5厘米宽的距离。
6 帮你的人先面对你站好,伸出两个食指,食指水平方向指着。
7 把纱第一圈从对方左手食指上方铺到右手食指,然后右手食指再绕回来。
8 然后再伸出中指,循环往复。
9 直到把小拇指缠完以后,用金丝线从中间绑紧。
10 把纱轻轻的一折一折的抖开,之后花球就做成了。
关于绣球,在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坚决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在阿秀变卖了自己的手饰,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却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时,阿秀绝望了,摸索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飘然落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经过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绣球就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壮乡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后来也就有了抛绣球、狮子滚绣球等民间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