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绿泥都是化工壶?绿泥:“我冤枉啊!”

为什么说绿泥都是化工壶?绿泥:“我冤枉啊!”,第1张

玩壶有很多说法,特别是新手买壶的时候,总是告诫那些新手,不要碰那些花花绿绿、形状奇怪的紫砂壶,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市场上除了紫泥、段泥、红泥外,其余颜色鲜艳的紫砂壶大多是添加化学色素的化工壶,尤其是紫砂壶这种进嘴里的东西,还是应该要多注意一下的。说起绿泥,最出名的要数本山绿泥、墨绿泥、民国绿泥这三种。还有这三种绿泥,很多人都敬而远之,谈“绿”色变。那么是什么让这三种绿泥造成如此地步呢?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紫砂壶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然而,一些紫砂壶颜色太亮了,特别是绿泥壶,经常出现碧绿色和深绿色。使它们看起来更像化工壶。

    追根溯源,绿泥俗称绿豆砂泥,古称豆碧色,泥色酷似绿豆皮,澹草绿。壶的质地简单笨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壶泽呈为米黄泛青,浸泡后逐渐变成温暖湿润的明亮颜色。其实,用原矿绿泥做成的绿泥壶应该是绿中泛黄的,看起来有点旧。

    有一种泥料制成的紫砂壶是一种“墨绿色”的,那就是“民国绿泥”。是将金属氧化钴等适量加入本山绿泥中制成的。烧制后,呈深绿色至墨绿色。一些壶友听到金属氧化钴,他们认为这些壶是化工壶,不能用。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一下,民国绿泥是100%胎土的本山绿泥,色料是纯正的氧化钴进行调色。在1100℃的高温下,钴已经完全没有毒。

    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着色剂,广泛应用于陶瓷和玻璃中。众所周知,铁、锰和钴是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而不是重金属元素,它们在硅酸盐中非常稳定,不溶于水、弱酸和碱。所以只要合理、适量的使用是完全无毒无害的。

    但要注意的是,市场上那些油绿油绿、绿到刺目的壶,所用的材料绝对不是“民国绿泥”,而是“真正的化工壶”。这种化工壶不能长期浸泡茶叶,长期使用会导致一些化学物质混入茶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下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识别这些化工壶?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沸水浇它。化工壶在冲泡时会发出刺鼻的气味。而真正的紫砂壶颜色不会给人一种太油亮的感觉,会有磨砂层的质感。这样的紫砂壶才有营养价值,长时间泡起后,颜色也会逐渐变温润,亮起来。

    在现代,许多大师都喜欢用绿泥制作壶,这种材料很贵,是泥浆的优良产品。它很少见,而且无毒。除此之外,这种壶特别有效。刚出窑的时候,茶壶不是很绿,也不是很灰,但泡过茶以后,就比较湿润了,民国绿泥是优秀富有特色的紫砂泥!

有。民国绿泥紫砂壶是民国时期加的一种进口化工料,烧制成的紫砂壶呈绿色,当时进口料贵,颜色鲜艳,深受文人贵族追捧,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

1 瓷器鉴别

瓷器鉴别 瓷器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 、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

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

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家里祖传了一件瓷器,不知道怎么鉴定年代 爱问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

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

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

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

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

  可以,从壶型开始,泡铁观音宜选择壶身较矮且较宽、饱满的壶型,出水一定要好,流以直流,剑流最好,口盖一般不宜过小,过小不利于壶内温度散发,尤其是品饮新制作的生茶时,紫砂壶型中苦涩就会增加。像是我们常见的仿古、石瓢这些都适合泡铁观音。

  再看泥料,其实像紫泥、绿泥、红泥和降坡泥都可以,但若要选择最佳,是其中的红泥,红泥当中因为朱泥的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经过高温烧结的扁圆朱泥壶,益茶性,聚热扬香,被认为是铁观音茶的最佳伴侣,用紫砂壶来泡茶,可以吸附一些苦涩味,释放出最纯正的茶香,而且紫砂壶泡茶还能吸附老茶中一些杂味。

  然后是容积,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泡铁观音的茶壶的容积可以比泡普洱茶的容积要小些,普洱是属于大叶茶,需要有大容积的茶壶让其叶子充分舒展开来,让其香味心情释放,而铁观音属乌友茶,讲究小壶,逼出香气。所以壶不能大。泡铁观音一般宜选择80亳升~200毫升左右的茶壶,当然根据泡茶的多少以及喝茶的人数适当容量适当容量选择大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55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