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黄龙玉打灯什么样

缅甸黄龙玉打灯什么样,第1张

挺好看的

灯照观察黄龙玉玉质,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要知道灯照法观察黄龙玉玉质的目的。灯照法观察黄龙玉只是观察黄龙玉玉质的一个微末的手段,此法主要适用于观察黄龙玉内部是否有杂物瑕疵、绺裂等,同时也能根据光线穿透情况来初步判断黄龙玉的水头。

第二,并不是所有在灯照下看着通透的黄龙玉都是玉质上佳的。黄龙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原岩主要由细腻的隐晶质石英——“玉髓”组成。故而黄龙玉玉料多与石英共生,石英的透明度与黄龙玉的透明度极为相近,所以用灯照法观察黄龙玉玉质极易使两者混淆。

第三,在灯光照射下,黄龙玉的颜色与自然光下观察到的颜色会有差别。由于强光灯的穿透性较好,黄龙玉在强光灯照射下往往颜色会比自然光下所看到的偏“淡”一些。如朱砂红的玉料,强光灯下可能会呈现为鲜红;橘红色的玉料,强光灯下往往呈现为桔黄。

  一、什么是黄蜡石?

  在观赏石的水石(卵石)或有些山石、半山石中,有一类质硬而石色丰富,以**或橙色为主调的,由石英族矿物(石英、玉髓、蛋白石等)组成的岩石或矿物集合体,因自身所含的黑灰色硫化亚铁(FeS2)中的二价亚铁离子Fe2+,受到氧化后生成了三氧化二铁(Fe2O3),产生三价色素离子Fe3+,从而将灰色的石英脉/玉髓脉氧化转色以**至橙色调为特征的黄蜡石。此外,也可以由溶解于地下水的外来色素离子Fe3+对石英族矿物、岩石反复的濅泡、渗透、滋润而形成**至橙色的观赏石——黄蜡石。由“内”、“外”这两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黄蜡石”,都因普遍多呈现**并具有腊状光泽而得名。

  二、什么是黄龙玉?

  近年来在我国的黄蜡石主产地广东潮州、广西贺州及云南龙陵等地,相继发现在传统的黄蜡石中包含了一部分质地清透、温润似玉,颜色金黄如旭日,加工雕凿、把玩、佩戴都备受青睐而独具生命力的优质“黄冻蜡”,这就是被人们称颂为“硅质田黄”的新玉钟——黄龙玉。黄龙玉的原岩主要由细腻的隐晶质石英——玉髓组成,其石英的颗粒非常微小,肉眼不能分辨,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见,每个石英的颗粒直径仅为0001毫米。在定名中,“黄”是黄蜡石/黄龙玉的主色,“龙”既是龙陵主产地的“缩意”,又有中华“龙”文化的深刻内涵,“玉”即美石为玉,故经云南观赏石协会详细考察、采样、鉴定、和研究后,正式命名为“黄龙玉”。

  三、黄蜡石和黄龙玉的区别是什么?

  黄蜡石是一具有更大外延的概念,凡是由石英族的矿物或岩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湿热环境下,由含铁离子的地下水经长期氧化作用后或由石英族矿物岩石中的原生黑灰色低价铁离子矿物——隐粒状黄铁矿,经长期氧化为高价铁离子,而形成蜡石。而黄龙玉则是由黄蜡石中隐晶质的玉髓及部分玛瑙所形成。通俗地说,黄龙玉是达到玉石级别的黄蜡石,其质地细腻、温润灵动。

  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只有黄龙玉能雕琢成器,而大多数黄蜡石则不能。所以黄蜡石大多只能为观赏石,只有极少数质佳者——被称作黄龙玉的玉蜡才可能作为高档玉料。

  四、黄蜡石和黄龙玉的主要成分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少数情况下可有水晶、玉髓、玛瑙、蛋白质、碧玉等;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及三价高铁离子Fe3+;当为黑蜡石、灰蜡石、绿蜡石时,则含有分散状硫铁矿(FeS2,为具二价的低价亚铁离子fe2+);当具有黑色树枝状、水草花状的“模树石”时,则含次生的硬锰矿(MnO2)。此外在花岗岩或花岗岩接触地带附近的黄蜡石,除了能含二价的低价亚铁离子fe2+外,往往还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

  五、黄蜡石和黄龙玉有哪些特征:

  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不与酸、碱起反应。由“外源染色”成因的黄蜡石/黄龙玉可受强酸腐蚀而有不同程度的退色现象;而由“内源染色”成因的黄蜡石/黄龙玉则较为稳定。

  物理性质: a力学方面,摩氏硬度为7,密度265—27克/厘米3;砂蜡、雪蜡、冰蜡性较脆,玉蜡、冻蜡、胶蜡、蜜蜡性较韧;无解理,具贝壳状、蜡状断口;b光学方面,透明至半透明,表面腊状至亚玻璃光泽,段口为油脂至糖状光泽,抛光面玻璃光泽;折射率154—155,双折射率0009

  六、黄蜡石和黄龙玉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首先,要有形成黄蜡石的丰富物质基础---普遍含有分散装黑灰色至浅灰色原生硫铁矿的石英、玉髓、石英脉、硅化带、石英岩,这是内因;其次,要具有丰富的三价高铁离子Fe3+对石英质进行有效地濅润、染色的湿热条件和稳定环境;再次,要有高价铁离子Fe3+长期濅润、染色或有利于氧化转色的充足时间和空间(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十万年、百万年),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且这三者都缺一不可。

  七、黄蜡石和黄龙玉的**稳定吗?

  黄蜡石的**非常稳定,因为其**是由高价(三价)的氧化铁离子fe3+(铁锈水中的阳离子),沿石英族矿物或岩石中的石英微颗粒间的微空隙和二氧化硅分子间和离子间超微间隙,经过数十万年的濅润、染色或氧化转色而建立的稳定平横。也就是说,自然界三价氧化铁就是赤铁矿和褐铁矿,它们不怕风吹、雨淋或日晒,是相当稳定的氧化物要想破坏它们,只有两个办法:使其高温熔炼而还原成金属铁;用强酸腐蚀。所以黄蜡石只怕用烈火烧、强酸腐蚀!当然,其他的玉石,哪怕是玉石之王的翡翠也是怕烈火怕强酸的!总之,只要是像其他的玉石一样佩戴、收藏、保养,就没有什么“退色”的顾虑了。但相比之下,原生“氧化转色”者,要比次生“濅染致色”者,更为稳定可靠。当然,也不要总把黄龙玉的雕件长期暴晒在烈日下。

  黄龙玉的品级鉴定

  综合多项研究和检测报告,黄龙玉的基本数据如下:

  主要成分:SiO2、少量Fe2O3、Al2O3、K2O、Cu、Mn

  硬度:65—7

  相对密度:2595—261

  透明度:微透明—透明

  光泽:腊状光泽—玻璃光泽

  折光率:1533—1541

  颜色:**、红色、黑色、白(灰色)绿色(少)

  其它性质:

  1.黄龙玉呈典型的三价铁致色光谱,即紫区窄吸收带。

  2.黄龙玉在偏光仪下视域全亮,说明其为隐晶状或微晶状非晶质矿物具合体。

  3.紫外荧光仪下不发光。

  4.查尔斯滤色镜下不变色。

  5.少数黄龙玉具有类似沙金效应的特殊光学效应。

  6.黄龙玉具有很强的韧性,但次于翡翠。

  7.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

  8.无解理或裂理,但裂隙和裂纹发育。具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

  结论:高品质硅质玉,是继翡翠与和田玉之后发现得最优秀得玉种,

  黄龙玉品质特殊,具备了自身的特点,颜色鲜艳,润度好,主色又是中国人最为喜欢的**调

针对黄龙玉的如上特性,对其的鉴别同样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色

黄龙玉的鉴定第一是“色”黄龙玉的色彩主要有橘黄、金黄、浅黄、鲜红、朱砂红、等,这些颜色的色调都属于暖色调中最活跃、最具感染力的。黄龙玉玉市场上出现的假玉中,多通过加热染色、致色剂染色等方式进行作假或优化处理,若仔细分辨很容易辨别其中的不同;

二。透

黄龙玉对光观察时玉料的边缘或较薄的部分有橙**透光现象,用手电筒照射的时候,光晕较宽,贴切边缘照射,光晕可透到3-6cm,但要注意有些带皮的籽料其“包浆”会影响到对水头的判断,需要买家有一定的经验;

三。润

真品黄龙玉质地细密,触感细腻柔润。而以蜡石伪造的黄龙玉其细润程度与真品黄龙玉稍有不同,这需要对玩家对黄龙玉有很深的了解和大量的亲身感触;

四。硬

黄龙玉的硬度堪比翡翠,特别是在加工过程中,很费工具。伪造的黄龙玉其硬度远不能与真玉相比。

对于黄龙玉的真伪鉴别,以上只是较为大家认可的常见的简单辨别方法。真正要做到“火眼金睛”,根本上还需要玩家对黄龙玉有大量的接触、长时期的研究和更深入的了解,慢慢积累经验,锻炼眼力。

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了,如果在十几年前趁着黄龙玉刚兴起的热潮,还能有些收藏的价值,但是在现在消息这么发达的社会,黄龙玉的大盘早就崩了,现在一般人听见云南、旅游、黄龙玉这几个关键词就会闻风而逃,所以黄龙玉还是不要入手了,下面是黄龙玉不值得收藏的具体原因。首先黄龙玉的历史底蕴很少,十几年前因为南方商人发现了黄龙玉,因此黄龙玉才进入大众的视野,可以说黄龙玉的兴起就是一场幸运,又因为黄龙玉弥补了我国玉石缺少黄、红色玉种的市场,黄龙玉在当时爆火,价格一度飞涨到一种不可思议的价格。但是没有历史底蕴的支持,黄龙玉走的道路似乎没有那么平坦,后来因为黄龙玉产量实在是过多,有些人就把黄龙玉和黄蜡石画上了等号,这样本来价值不菲的宝石直接就和成吨卖的石头画上了等号,后来也的确证明了黄龙玉和其他玉石有区别,因此黄龙玉的热潮就此开始降温。不过说黄龙玉是黄蜡石是不正确的,黄龙玉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黄龙玉髓,玉髓这东西虽然和玉只差了一个字,但是两者的差别可是大多了,首先价格方面就是天差地别,但从这方面来说,如果收藏黄龙玉是因为个人兴趣的话,那黄龙玉还能在手中把玩把玩,但是如果为了收藏价值的话,除非是有特别高明的大师级雕工,一般的黄龙玉根本不值钱了。

缅黄是一种缅甸的黄玉,质地细腻通透,看上去有一定的光泽感。缅黄玉有不同的雕刻花纹,不同的款式可供选择,黄玉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云英岩,产地分布于全世界,有巴西、缅甸、美国、斯里兰卡等。多色性弱至中,随颜色变化而变化。长波紫外荧光一般无至中,呈橙黄、黄、绿色等,短波则较弱。黄玉也被称为黄晶,国内珠宝界常称之为托帕石,与黄玉类宝石相似的宝石矿物是碧玺、赛黄晶、红柱石、磷灰石,海蓝宝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39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