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
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不劳而获,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扳指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最终,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
扳指:
1)韘shè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五韦部韘
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从韦枼声。《诗》曰:“童子佩韘。”弽,韘或从弓。失涉切
2)摧决cuī jué
扣断扳指。决,骨制品。射者用以钩弦之器,即扳指。喻勇猛。 汉 陈琳 《武军赋》:“当锋摧决,贯遐洞坚。” 南朝 宋 袁淑《御虏议》:“重币甘辞,招摧决之将。
3)抉jué
扳指 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
4)射决shè jué
即佩韘。俗称扳指或搬指。《说文·韦部》:“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
2扳指历史编辑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
韘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国外则突厥—土耳其、韩国至今仍在使用。期间,各种式样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与清朝,则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据考证,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
17世纪以后,汉族将扳指发展为首饰。
3清代扳指编辑
扳指别称
仿清代军事用扳指,黑章环绕
清代,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 或“梆指”。
满文:
穆麟德转写:"fergetun"
战争用扳指多为驼鹿角制作,驼鹿又名“犴大罕”,
满文:
穆麟德转写:kandahan
《黑龙江外纪》驼鹿……角长大,色如象牙,以制射,盛暑无秽气,然黑章环绕,匀而不晕者,截数角不得其一,值数万钱。
至清军入关前,汉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儿,呈**,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功能
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不劳而获,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扳指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最终,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
各种材质
军事所用的扳指,现今俗称武扳指,皆由驼鹿角制作,在夏季手出汗的时候,驼鹿角中的角质蛋白会由汗液析出,扳指内壁产生粘性,均匀的血线可以增加透气性,久戴并无秽臭之气。
满族人入关后,大量贵族子弟不再习武,却仍然配戴扳指,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碧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至于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清代,旗人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 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
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
意义
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4用法详解编辑
右图所示的拉弦法,是中国古代的较为主流的一种勾弦放箭方法。根据欧洲人的分类方式,被称为“蒙古式拉弦法(Mongolian release)”。根据宋代中国官方分类,则叫“汉法”。现代人可以称为“中国式拉弓法”。这种勾弦法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按照这一方法,拉弦主要使用拇指,因而只需要在拇指上佩戴扳指。
扳指用法示意图
这种方式也叫做“拇指勾弦法”。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勾弦放箭方式,即欧洲人所说的“地中海式方式(Mediterranean release)”,宋代亦称为“胡法”,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其特点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相并勾弦,箭在弓左(以左手持弓为准),现代射箭运动由欧洲开始,因而也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叫做“三指勾弦法”。
不同的张弦方式,主要根源于弓的不同特性。欧洲长期使用单体弓(一直使用到被火枪淘汰),体长而弹性差,因此必须使用较长的弓体才可以获得较好的威力;而中国的传统复合弓(现代复合弓与中国古代复合弓的形制差别巨大,不过他们确实都是复合的……)正好相反,弓体较短,但弓的弹性好。于是,使用中国弓时,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不能使用太多手指。
中国复合弓的制造与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着出类拔箤弓弩贡献,工艺先进且复杂,制作精良美观。中国和蒙古在骑射方面比西方要先进得多,复合弓短小、弹力大,骑兵也可以使用。而以英国长弓为代表的单体弓由于弓体太大(在威力相近的情况下,单体弓长度可达两米,而复合弓的长度可以限制在一米左右),只适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纪的骑兵多采用重甲冲撞的战斗方式,而在骑射方面鲜有发展。
5争议编辑
关于扳指到底如何使用,也存在另一种争议——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用来保护掌握弓箭那一只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如果右手控弦,左手持弓,扳指应该是戴在左手拇指,用扳指来托住箭杆。有人提出:“因为亲身体验可知,箭飞出时,快如子弹,虽是柔软箭翎、光滑箭杆,也极易擦伤皮肉!”但是,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世界各国所发现的射箭护具,主要都是用来保护拉弦手的(其他有用来保护手臂不被弓弦打伤的,或者其他作用)。如果箭枝会伤害到托箭的手指,不可能古今中外几千年都无人注意。在实战中也可以发现,箭枝从来不会擦伤手指。
关于争议的辨析
考虑到箭在射击时的实际形态,我们知道,这是不必要的担忧。
首先,射箭瞬间,弓体急剧伸展,弓弦急速回弹,弓弦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推动箭前进,这一力量是向前而不是向下的,因此,箭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损害手指。
其次,箭本身是有弹性的。稍微深入弓箭领域就会知道,选箭时一般要考虑箭的挠度和直度。所谓挠度,简单说,就是指箭的软硬。箭在发射时承受巨大的压力,越软的箭弯曲得越厉害,在回弹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大的摆动。射箭时,箭一般是左右摆动的,上下摆动说明箭不合适。左右摆动表明力量主要是左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的。一般来说,箭要选硬一些的。在硬箭之中,可以选一些稍软一些,所谓“宁硬勿软,硬中挑软”。
第三,箭的位置也要不断调整。出现擦手时就要抬高或降低搭箭点。这样做的基本原理是,动物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弓箭制作商祥某坊对争议的解答
(第一,为避免广告嫌疑,对商家名称做技术处理,隐一字为某;第二,弓箭领域制造大师很多,权威程度各有不同,建议初学者擦亮眼睛,注意甄别):
1,扳指主要为控弦的手使用,托箭的手当然也可以使用类似扳指的物体,也可以不使用(为什么这么说,祥弓坊射箭方法有一条就是箭搭在弦上的点 要高于出箭点多半个小手指肚的高度,这样箭出去的一瞬箭是在搭箭点的上方出去、是高出搭箭点出去、不是贴着搭建点出去,这样就防止了箭羽伤手的问题,关于这点大家可以亲自试验;托箭的手如果也使用类似扳指的东西也是可以减少摩擦并给搭箭的手第二道保护)
2,扳指主要为古代射礼用具(一,如果你带着扳指是很难抓牢其他的兵器的这在以力角逐的战场是吃亏的;二,古代的弓弦普遍比现在粗很多本人收藏的古代牛皮弦有的都在51毫米)弦比较粗单位面积的受力就相对较少;三,古代人气力不是现代人能比的)。
关于解答的解答:
第一,百科应以成熟、准确、公认的内容为主,不宜草率编辑。争论尽量不要在百科词条进行。上文解答错误甚多,在此予以澄清,以正视听,且为后来者戒。
第二,所谓“扳指主要为古代射礼用具”是没有理由的。上文所举出的三个理由——带扳指影响使用其他武器、弓弦粗、古人力气大——都不足以证实扳指只是礼器的观点。这三个观点只不过暴露了观点持有者缺乏基本社会常识和力学知识的弱点。
因为:
首先,礼器几乎毫无例外都是由实用器发展而来的。如果这是礼器,那么之前几乎必然有实用器。事实也是如此。以清代为例,清代扳指本是实用器,后来承平日久,八旗子弟奢靡成风,竞相夸耀,转为饰品,变成“文扳指”。然而“文扳指”依然有传承尚武精神的含义。
其次,中学物理就清楚明白地讲述了“压强”概念。面积越小,压强也就越大。51毫米仍然是非常细的,只不过是普通超市塑料袋提手卷起以后的宽度。古代战弓的力量大约等于200磅或71公斤物体所受重力,这么大的力量作用到弓弦上,压强依然巨大。提过重物的人都知道,即便是直径一厘米的提手,哪怕是用五指同时握住,在提起超过五十公斤的重物时依然是十分割手的。古人甚至要用一个手指拉动弓弦,压强更加巨大。何况一般的弓弦还不到51毫米。普通爱好者所使用的40磅上下的弓,弓弦宽度从两毫米到三毫米不等,压强比战弓要小,依然难以徒手使用。新手没有老茧,十发左右,指肚必然淤血,很多人甚至不能支撑三发。
最后,弓弦与手指的接触面积有限,导致弓弦与手指接触面的压强很大,古人力气再大也无法解决压强的问题。相反,力气越大,只会制造更大的压强,皮肤会更容易被割伤。力气大不会减弱压强过大的危害,只有皮厚才可以抵消压强过大的危害。人不是犀牛,没有超厚的皮肤,硬质的扳指却可以代替皮肤承受危害。
第三,所谓搭箭点高于出箭点会造成擦手,显然是不可能的,祥某坊显然写错了。
因为:
第一,搭箭点高于出箭点,箭尾高于箭头,弓弦推动箭枝移动时,力量向上,箭尾会向上旋转,箭就从持弓手上方飞走了。箭与持弓手之间没有压力,不会造成擦伤。只有箭尾低于箭头,才会存在向下的力量,箭枝压迫持弓手,二者之间有压力,又有相对运动,才会导致擦伤。
正确的搭箭方式应该是,平射时令搭箭点与出箭点平齐。如果需要射近或射远,保持这一状态,然后降低或抬高前手。
注意!绝对不允许移动后手。后手——即勾弦手——要固定在一个点,作为瞄准的基准点。因此在发射之前是绝对不允许移动的。而箭枝与勾弦手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勾弦手位置固定,箭尾位置自然也固定。
新手在缺乏经验时,为了射远,会尝试让箭枝前高后低,却不知道这样做一定会擦伤持弓手。
所谓搭箭点高于出箭点云云,只能证明祥某坊的搭箭方式不对。
6扳指写法编辑
“扳指”的写法,历来有很多种,比如“扳指”、“板指”、或者“班指”。这造成了很多疑惑。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同音词,不详内情者会认为这是外来语音翻译的时的必然问题。但是实际上,还是“扳指”二字更名副其实。因为扳指的作用主要就相当于“扳机”。明代将领戚继光,曾经明确以“机”作为扳指的称呼。因为扳指的效用,与古代弩机的作用是相似的。二者都是扣弦,积蓄弓体的力量,而后解脱弓(弩)弦,发射箭枝。
7消亡首饰编辑
扳指作为首饰,一度接近消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晚期以后,热兵器逐渐取代冷兵器。惧怕异族民众掌握先进武器影响统治、坚持“满语骑射”的清王朝最终没有能够挡住历史潮流,于是,作为满蒙八旗首饰的扳指仅仅存在了百年左右。由于作为首饰时,扳指仅仅是一种玩物,因此常被以轻蔑的语气称作“扳指儿”。
保养心得
现如今,即便有人买到了可心的扳指儿,也没有几个人懂得如何去把玩、呵护。用惯了腕表和领带的时尚先生们未必懂得老物件儿中养护的道理。
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兽骨制作。但是,八旗子弟使用扳指大多只是用来炫富,这些较硬的材料十分“克手”(据称系“北京土语”。中国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五行相克”的说法,“克”字作为动词早就有克制、压迫的意义,不知何时沦为公元17世纪才通过驱逐北京原有居民而入居北京城、随后经过百年努力才学会流利的汉语的满蒙八旗子弟的北京土语。),有明显的磨手感觉,因此,八旗子弟便对扳指儿的制作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扳指表面必须十分光滑,筒状内部接触手指部分以不“克手”(即“光滑柔顺”)为准。不使用时,常要双手反复搓磨,使制作时肉眼不可见的“毛刺”通过手的“摸”、“搓”逐渐达到光滑,即类似现代制作工艺的打磨抛光工序。
养护方法
根据不同的材质,就有不同的扳指儿护养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经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渍,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制品一般会在五六十年后开裂,所以很少用水来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纯天然制作)和酒糟来清洗,不仅有很好的清洁消毒功效,而且还也不会出现水中杂质浸入象牙内形成渍斑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为象牙扳指儿制作一个紫檀木的内胆,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与象牙可以达到互为护养的功效。玉质、翡翠扳指儿的保养基本就和玉镯的保养差不多,在把玩时用指肚之肉来打磨扳指,
价值分类
作为从半奴隶制部落起家建立的王朝,有清一代,等级制度极其森严。扳指儿虽小,却也受到森严等级的制约。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儿,非王公贵族,一般人是不能随意佩戴的。汉族贵族扳指儿以翡翠材料制作者为首选,其色泽澄浑不一,而且花饰斑纹各异,比率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皇室贵胄不敢轻易佩戴。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儿以象牙、瓷质为多。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儿,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这种种分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尺度。
扳指儿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夺,武扳指儿多素面,文扳指儿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御用之物
既然等级森严,那么,扳指儿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的扳指儿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清宫造办处先是依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纹样,再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为制造一个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时,连续七次来回传递命令以及扳指实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儿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儿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不过,这一类的扳指儿儿数量十分有限。
御赐扳指
其次是御赐扳指。对于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乾隆皇帝就会把此类扳指儿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其他扳指
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儿外,扳指儿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儿,也属此等之列。清代等级极其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接下来,则依次是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及其同僚下属诸将军扳指儿、贺寿用扳指儿、嫁妆扳指儿、纪念或占卜扳指儿、商用扳指儿。
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扳指与戒指,虽非九鼎大吕,但就其渊源与文化微妙论,则颇值得涵泳玩味。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 或“梆指”。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考其源,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 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其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
本是辅助习武的扳指,由于满汉两族广大男士的欣羡与效颦,竟使之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犀角、驼骨发展为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然就其质量而言,优者与劣者相较,骤观之并不相上下,而骨子里竟判若霄壤。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清朝兴盛时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 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
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及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玉扳指是一种十分受成功人士喜欢的玉饰,它看上去庄重大气,不仅十分符合男性的气质,而且也是能力和地位的象征。很多人都喜欢玉扳指,但玉扳指的戴法及意义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1、古代的玉扳指最早是被人们用来保护手指的。在冷兵器时代,拉弓射箭对于很多男性来说都是家常便饭,而人们在张弓拉箭的时候,很容易被划伤手指,在那个时期,扳指的意义就是在于保护人的手指,方便拉弓射箭。
2、为了方便人们拉弓射箭,早起的扳指也根据不同人群的习惯而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且扳指上都带有弦槽,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调整扳指的样式,戴法上也会将扳指调整到右手拇指的关节处,以保护自己的拇指关节。
3、玉扳指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和象征物。特别在清朝,非王公贵族是不能随意佩戴玉扳指的,普通人即使戴,也是能佩戴瓷质的扳指。至此,佩戴玉扳指的意义也就变成了象征身份、区分等级。
正因如此,玉石扳指从清代开始成为了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此时的戴法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意义却已经大不相同。
如今,扳指的戴法及意义则变得更加人性化。玉扳指发展至今,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大气的样式,成为了众多男性日常佩戴的装饰品,佩戴玉扳指的意义也更加偏向展示自我品味和身份。
至于扳指的戴法,虽然大多数人还是遵循古人佩戴在右手拇指关节的习惯,但实际上人们对于所谓的正确戴法早已经没有了严格的要求。
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韘为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的玉韘,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玉韘下端平,上端呈斜面形,正面雕有兽面纹,兽目上方有一条横向凹槽,兽目下方则有两个穿孔,十分美观精致。
这个韘,很像戒指但有孔,有何作用呢?仅仅是装饰品吗?
在**《魔戒》中,讲述了一枚至尊魔戒的故事,这枚戒指可以让持有者隐身并且长生不老,但最可怕的是,这枚魔戒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奴役全世界的力量。可见,这枚戒指是和权力挂钩。
在中国,清朝皇帝喜欢在大拇指上戴戒指,即扳指,虽然说只是一种装饰,但也代表权势。扳指为什么会和权力挂钩?因为最初,扳指就是战争中所用。
在一万多年,人们根据弹弓发明了弓箭,由于弓箭射程远,威力大,所以不仅应用于打猎,还用于战争中。
中国人拉弦搭箭的方式与西方不一样。西方人拉弓时,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箭杆,然后再用力扣弦。而中国人是利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箭杆,再用拇指扣住弓弦。由于西方人第一次见到这种拉弓方式,是元朝蒙古军攻打欧洲的时候,所以称之为“蒙古式射法”。
“蒙古式射法”的扣弦方式,有一个缺点,每次松开弓弦,就会对大拇指摩擦一次,而且速度快,力量大。一次两次还好,若射箭次数多,肯定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军队中,士兵需要大量练习和实战,不做点预防措施肯定不行。
为了避免大拇指受伤,于是人们就在大拇指上戴了戒指——扳指,商周时期称之为“韘”。
《说文解字》:韘,射决也,所以钩弦。
《广韵》:韘,射决张弓。
“韘”从侧面看是梯形,属于拇指内侧的一面高,另一面低,另外为了便于勾住弓弦,还要在上面刻出一道凹槽。有时候凹槽太光滑,还要在里面刻上齿状以增大摩擦,扣住弓弦。
为什么有穿孔呢?原来,不论是骨制韘还是玉制韘,戴在受伤都容易脱落,所以在使用时要用一根绳子穿过小孔,系在手腕上,这样即便脱落拇指,也不会落在地下。
韘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战国晚期,从西汉开始,韘逐渐衰落,陪葬品中出现韘形玉饰,明代只出土过一个玉韘,到了清代,韘才又以扳指的形式,在骑射为主的满族中流行。
不过,汉代到明代的弓箭手,依然会用韘,只不过除了贵族用玉制或者角制装饰陪葬外,普通军人只能用木制的,易损坏且不陪葬,所以出土文物中没有罢了。比如明代王彝还在诗中说过“晓起冲寒行且猎,强箭如雨脱韝韘”,可见对于经常射箭的人来说,还是要用韘的。
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韘。不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是妇好生前弯弓射箭、征战沙场的表现。
从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可以发现,妇好多次代替商王出征,她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是商朝最大的一次战争。她不但参加并指挥了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伏击战。她的武器是十八斤重的钺,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近日,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报道中获悉,在T23第11过洞的中部清理出一件较为完整的弓弩和弓箭。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机械之一。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善射者和他们的传奇故事,如家喻户晓的后羿射日、李广射虎,特别是《水浒传》里的小李广花荣更是个“万人迷”。那种弯弓搭箭,百步穿杨,洞穿重甲的英姿,多么令人心醉。但在这光环的背后,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射箭必不可少的配件———扳指。
扳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
扳指,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2007年前,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套乾隆时期的玉扳指,成交价为4736万港元,成为本场拍卖会的亮点。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或“梆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早期叫韘(音射)。《说文》曰“韘,射也”。古人使用时,将韘套于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作用。目前所知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则发展为彰显身份的韘形佩,宋、元、明多沿用汉代的款式。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韘,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韘。古人将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术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说明古代射术之普遍。韘的材质比较多样,以皮革制成的韘实用性较强。
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清乾以后扳指实用性逐渐丧失,以装饰性为主,做工越来越精益求精,质料非常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品种。其中以翡翠为最珍贵。当然这些扳指质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但由于清代满族尚骑射习性的影响,男子喜以扳指为饰,用各种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
“射”“鹄”“恒”“用”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
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不劳而获,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扳指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最终,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