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如何写

古代圣旨如何写,第1张

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间是圣旨上所表达的内容。结尾处是:钦此。

圣旨的开头有:诏曰、制曰、敕曰,用途不一。

1、诏曰:是诏告天下时用的,凡是有重大政事需布告天下臣民时,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开始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时,都以“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用于宣示百官,不下达于普通的百姓。

3、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切不可自满。

扩展资料:

圣旨是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象征,其轴柄的质地按官员的等级,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

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

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之说应比较可信。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廷建筑,处处体现着帝王的至高无上。民间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或五间,惟独太和殿的面宽是十一开间,在整个故宫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呢?在分析太和殿面宽为何为十一开间之前,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有关数字的概念尤其是“九”、“五”两个数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既然“九”和“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为何太和殿面宽为十一间呢?

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改为十一间。为何改为十一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上好的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建成九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十一间,以缩短跨度。

圣旨的格式:

1、晋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名字____,淑慎性成,勤勉柔顺,雍和粹纯,性行温良,克娴内则,淑德含章。着即册封为____,钦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柔嘉淑顺,风姿雅悦,端庄淑睿,克令克柔,安贞叶吉,雍和粹纯。着即册封为____,钦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聪慧敏捷,端庄淑睿,敬慎居心,久侍宫闱,性资敏慧,率礼不越。着即册封____,钦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知书识理,贵而能俭,无怠遵循,克佐壶仪,轨度端和,敦睦嘉仁。着即册封____,钦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静容婉柔,丽质轻灵,风华幽静,淑慎性成,柔嘉维则,深慰朕心。着即册封为_____,钦此! 

2、赏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_,贵而能俭,深受XX喜爱。今册封为____,赐字为____、赐居____,今后称____,钦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_名字_____,因……(写明赏赐的原因),故赐……(写明物品)。

3、惩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名字____,妇行有亏,骄纵无礼,再三出言冒犯君上,此乃大不敬之罪,惩罚____望尔今后诚心悔过,钦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职位_____名字_____,疏悉礼仪,懈怠不工,不思敬仪,惩____,望尔今后诚心悔过,钦此! 

4、册封

XX晋封

姓名:____原因:才貌双全,秀外慧中之类的。

特晋封为:____品:____称号:____。

赐居:____。

钦此!

圣旨,顾名思义即皇帝的旨意

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圣旨”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其中说道:“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在古代社会,皇帝向臣民宣布命令时为了显得郑重往往会通过“圣旨”这一中介。宣读圣旨的人便成为皇帝的信使,受到别人的敬畏。因此,圣旨便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按照历史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用来象征君主至高无上权力和天子身份的传国玉玺,在公元1294便彻底消失了。专家们根据史料记载来看,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是在公元1294的时候被权相伯颜给毁掉了。

当初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便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还说自己是天选之子,为了让自己的天子身份更有说服力,秦始皇便命令丞相李斯给自己打造一尊象征君主权力和天子身份的传国玉玺。丞相李斯接到这个任务以后,便找来了世间最珍贵的和氏璧和天底下最能干的能工巧匠,经过工匠们精心打造数月,传国玉玺才最终完成。丞相李斯当时还在传国玉玺底下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这几个字也是传国玉玺的防伪标志之一。

传国玉玺打造完毕以后,便一直在各朝各代传承着,古代所有的帝王都认为只有拥有传国玉玺才算是真正的天子。然而传国玉玺在隋朝灭亡的时候却消失了一次,所以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时候,手里都没有传国玉玺,唐太宗李世民还因此而郁郁寡欢了很久,后来有人找到了传国玉玺并将其交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因此非常开心。唐太宗李世民获得了传国玉玺以后,传国玉玺便再次传承下去了,结果到元朝时期,传国玉玺却彻底不见了。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传国玉玺曾经在公元1294年的时候出现在闹市中,当时有小商贩在拍卖传国玉玺,后来元朝的权相伯颜命人将其购买下来了,而传国玉玺从此以后便彻底失踪了。由于权相伯颜曾经收集了很多印玺,而且还命人将这些印玺都给磨平了,所以传国玉玺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遭遇毒手了。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一定对“圣旨”不会陌生,每到紧急时刻往往会有圣旨出现。而太监与圣旨往往又是标配,皇帝的圣旨基本上是以太监代为传达的。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前往传旨时往往会说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后便开始宣读圣旨的内容了。古装剧常出现的“皇帝圣旨”,蕴含了哪些被人为忽略的冷知识

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圣旨”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其中说道:“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在古代社会,皇帝向臣民宣布命令时为了显得郑重往往会通过“圣旨”这一中介。宣读圣旨的人便成为皇帝的信使,受到别人的敬畏。因此,圣旨便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其实圣旨也是分等级的,面对不同的宣读对象,圣旨的轴柄也是不同的。

宣读对象为一品大臣,轴柄为玉;

二品则为黑犀牛角轴;

三品则为贴金轴;

四品、五品则为黑牛角轴。

另外,圣旨的材质也是非常考究的,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则为祥云瑞鹤。

圣旨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因此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做些防伪处理也是非常必要的了。在圣旨的两端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除了皇帝下达命令外,在封赏有功官员和赏赐爵位名号时也会颁布一些诰命、敕令,而传达这些旨意的载体就是圣旨。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颜色、形质的圣旨,因此对于官员来说,拥有圣旨的种类、颜色越丰富,代表官员的品级越高。

这种情况在清代最为普遍,只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色彩显得十分斑斓,其中颜色种类最丰富的是七彩圣旨。但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圣旨色彩则显得非常单一,往往是纯白绫。

我们一般误以为古代的圣旨开头都会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不然。在不同时代,圣旨的格式也是不同的。

如在最初的时候,圣旨的开头往往会写诏曰、制曰。但是制曰、诏曰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诏曰则为皇帝口述,旁人代写;如果是皇帝自己写的则为制曰。

我们不妨来看看汉代的圣旨格式。以《汉书·黄霸传》为例,其中说道:“其以贤良高弟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结尾则会说“如故事”几个字。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门下省成为发布诏书的机构,因此诏书的开头便写道“敕门下”,当然也有称呼“敕某”。至于结尾嘛,一般会说“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布告中外,提朕意焉”等等。

到了宋代,“圣旨”的称呼也变得较为普遍。如宋人岳珂说:“国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舆称圣旨,中宫称教旨,储闱称令旨。”也就是说,在宋代,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圣旨”;皇后发布称为“教旨”;太子发布的命令则称为“令旨”。划分的如此仔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古代皇帝通过虎符来控制军队,因为皇帝基本上不会出皇宫,士兵也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所以就有虎符,皇帝要调兵就通过虎符传达。

古代讲究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忠君爱国,说白了就是要忠于皇帝,皇帝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这种封建思想的洗脑下,当时的人们大多是忠于自己的君主的,而反叛的思想会受到众人的批判,除非皇帝无道昏庸,残害百姓,失去民心,不然很少有人会造反。

还有就是朝廷掌握着军队的命脉,那就是掌握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事关戎行的生死存亡,因此掌握了粮草,实在就是掌握了全部戎行的血脉,而且古代粮草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分批输送粮草的,没有充足的粮草,就没法转动,导致就算你要造反,没有物资,也打不了多久。

还有就是古代战争讲究的是名正言顺,不服众就得不到拥戴,造反就算成功也会有反抗的人,因为皇帝子嗣很多,基本上分封到全国各地,杀不完的,而且手握重兵将领的家眷一般都会住在京都,受到皇帝的监控,所以古代将领想要造反,必须得考虑这些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51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