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动物的神,能兴云布雨,利益万物,顺风得利。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曾被历代皇室御用,现民间视作神圣、吉祥、吉庆之物。与凤一起寓意龙凤呈祥
凤:祥瑞的化身,与太阳梧桐一起寓意丹凤朝阳。百鸟之首,象征美好和平,被作为皇室最高女性的代表,与龙相配,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貔貅:招财进宝的祥兽,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银财宝,金银财宝只进不出。故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
金蟾:蟾与钱谐音,常见蟾口中衔铜钱,寓意富贵有钱。据说是龙王的公主,它会吐钱,三足灵兽,古人认为可以致富,是旺财瑞兽。
麒麟:瑞兽,只在太平盛世出现。是仁慈和祥的象征,又有“麒麟送子”之说,寓意麒麟送来童子必定是贤良之臣。麒麟图:一兽,头上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麒麟是瑞兽,又借喻杰出之人,麒麟送子、麒吐玉书皆有杰出人物降生的寓意。
仙鹤:寓意延年益寿。鹤有一品鸟之称,又意一品当朝或高升一品。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与鹿和梧桐寓意鹤鹿同春。
神龟:为长寿象征,祝人长寿健康,有龟龄鹤寿之说。平安龟或长寿龟。与鹤一起寓意龟鹤同寿。带角神龟即长寿龟。
玄武:玄武是龟和蛇的合体。“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玄武主招财,自古以来都被作为守护神。
勇狮:表示勇敢,两个狮子寓意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狮子寓意太师少师,意即位高权重。
猛虎:比喻威武勇猛,显示一种实力。
螭龙: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又叫螭虎或草龙。螭虎在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极为善变,能驱邪避灾;寓意美好,吉祥。
灵猴:聪明伶俐,也是封侯(猴)做官之意。与马一起寓意马上封侯。与印一起寓意封侯挂印。大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猴。
鲤鱼: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龙头鱼寓意高升。
金鱼:寓“余”,表示富裕,吉庆和幸运。寓意金玉满堂。
鲶鱼:年年有余。
驯鹿:是长寿的仙兽,常与仙鹤和寿星一起保护灵芝仙草,寓“禄”,表示长寿和繁荣昌盛。福禄之意。与官人一起寓意加官受禄。
鹦鹉:是鸟类里寿命最长的长寿鸟。也叫英明神武。
瑞兽:与蝙蝠、铜钱、喜鹊一起寓意福禄寿喜。
天鹅:由于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
喜鹊:表示日日见喜。喜鹊面前有古钱,“喜在眼前”;喜鹊和三个桂圆,喜报三元”;天上喜鹊,地下獾,“欢天喜地”;两只喜鹊寓意双喜临门;和豹子一起寓意报喜;喜鹊和莲在一起寓意喜得连科。
蝙蝠:寓意福到和福气。五个福和寿字或寿桃,寓意五福献寿。和铜钱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与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东海。与天官一起寓意天官赐福。
大象:寓意吉祥或喜象。与瓶一起寓意太平有象。
雄鸡:吉祥如意,常带五只小鸡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鹭鸶:羽色绚丽,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寓意一路平安,与莲在一起寓意一路连科。
螃蟹:因八足横行,常象征发横财,八方来财,富甲天下或横行天下。
狐狸:福寿双全,聪明才智。
仙鹤:一品当朝。
鹌鹑:平安如意。和菊花、落叶一起寓意安居乐业。
龙鱼:龙头鱼身,是鲤鱼喜得龙珠而变成,鱼化龙-蜕变。
壁虎:必得幸福。
蜥蜴:今非昔比。
天鹅:纯洁、忠诚、高贵。
甲壳虫:简单的说就是"富甲天下"。
金鱼:寓意金玉满堂。
蜘蛛:其八只大足踏进八方,知足者常乐也,寓意知足常乐。喜从天降。
蝴蝶:破蛹而出,诞生崭新的生命,寓意不朽。也寓意爱情。
五只小鸡:五子登科。
双欢:雕两只首尾相连的獾(欢)。獾:寓意欢欢喜喜。
甲虫:富甲天下
鳌:是传说大海中的龙头大龟,仙鹤站在鳌身上,寓独占鳌头,表示科举成功。
蝉:再生,一鸣惊人。知了,寓意知道了,读书一听就会,功课进步。给儿童佩带,寓意“聪明”。
熊:与鹰一起寓意英雄斗志。
虾:弯弯顺。
鼠:机巧聪敏,仁慈乐观,配有金钱图案,为金钱鼠,象征富贵发财的属鼠人。
牛:勤劳致富,购股票有牛市的寓意,佩带参与的人能赚钱。
兔:人人喜爱的动物,温雅美丽。
蛇:代表小龙,佩带能顺风得利,有君子之德。
马:寓意有,马上发财,马到功成,马上封侯,马上平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
羊:因羊与祥和阳谐音,寓意吉祥和三羊开泰,吉运之兆。
鸡:因鸡与吉谐音,寓意大吉大利;翠雕锦鸡,即寓意锦绣前程之意。
首翼赤色的凤凰向着太阳:丹凤朝阳,象征美好和光明,也比誉为“贤才逢明时”、“人生逢盛世”。
狗:做事敏捷、忠诚、有吉祥狗、富贵狗、欢喜狗的说法。
猪:小猪天生就是富贵命,胖嘟嘟的,富态十足。
百鸟图:寓意百鸟朝凤。
蟾蜍:寓意富贵有钱。如果蝉与桂树在一起就表示蟾宫折桂。
狮子:寓意勇敢,两个狮子表示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的狮子表示太师少师,即位高权重的意思。
喜鹊:翡翠上带有喜鹊的图案,寓意喜气。两只喜鹊表示双喜,如果喜鹊和獾子在一起表示欢喜,如果喜鹊和豹子在一起表示报喜,如果喜鹊和莲在一起表示喜得连科。
鱼:多称为“连年有余”雕荷叶(莲)鲤鱼(余)有的还有童子骑在鲤鱼上;有的雕鲶鱼,取其意“年年有鱼”。
鳖:科举中考的进士要在宫殿台阶下迎榜。按规定第一名状元要站在鳌头那里,因此称考中状元为“独占鳌头”。
:首尾相连的意思是:前后连接不断。首尾相连的拼音为:shǒu wěi xiāng lián,简拼:swxl。指前后连接
三行诗(诗歌体裁) -
每个歌都是由三行诗节一环扣一环,连锁接成的长链条。 徐山诗集《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2004)均由三行诗写成。由诗作者李佰忠参考梨花派的形式,以三
准确把握的要领
鉴赏三行诗
解释事物(情)的头和尾连接到一起。
拼音[ shǒu wěi xiāng jiē ]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黄巾来寇,融战败,走保都昌,时袁、曹、公孙首尾相连,融兵弱粮寡,孤立一隅,不与相通。”
译文黄巾军来进攻,孔融战败,退守都昌,当时袁绍、曹操、公孙首尾相连,孔融兵力薄弱,粮草不足,我站在一个角落,不与沟通。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事物
扩展资料
近义词:首尾相应
拼音shǒu wěi xiāng yìng
解释头和尾相互接应。指作战相互接应。也形bai诗文结构严谨。
出处《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比如率然一样;率然一样的,常山的蛇一样。打它的头部,尾巴就到,打它的尾,头到,打它的中部,首尾都到。
结构主谓式。
用法也用以形du诗文结构严谨。一般作谓语、定语。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参考资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而之前则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与平安夜是一个级别。
传统的春节应该怎样过?
腊月25: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今日焦点:
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29:小除夕过赶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31除夕:贴门神贴春联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贴画鸡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祭财神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
成语释义见“首尾相继”。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黄巾来寇,融战败,走保都昌,时袁、曹、公孙首尾相连,融兵弱粮寡,孤立一隅,不与相通。”
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事物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首尾相继
英语释义
end to end
网络英语释义
1 circle in a hoop
2 to-end
3 a circle in a hoop
4 apme
双语例句
1 The people sleep on sun loungers packed tight, end to end
人们躺在首尾相连、密密排在一起的日光浴床上。
来自《柯林斯例句》
2 All the touring caravans in Britain were put end to end
所有英国的沙漠旅行队都首尾相连
3 Place end to end to make herringbone pattern brick pathway
将它们首尾相连地放置,铺成人字形砖造通道
4 Drag onto the page, then place end - to - end to make herringbone pattern brick pathway
拖到绘图页上, 然后将它们首尾相连地放置,铺成人字形砖造通道
鱼腥线是鱼身上感觉水体流动的一个器官与星星的位置,其实是在鱼鳞上面有非常多的小孔,看这样的一些小孔相连,接的也就是鱼线。并非所有的鱼腥线都很明显,特别很多人喜欢吃草鱼,鲫鱼,鲤鱼等等这样的一些鱼,身上的鱼线线也就会更加的明显一些。
1描写鱼的四字词语
描写鱼的成语
白龙鱼服
白鱼入舟
鲍鱼之肆
遍体鳞伤
察见渊鱼
常鳞凡介
沉鱼落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鱼笼鸟
池鱼之殃
虫鱼之学
得鱼忘筌
登木求鱼
钓名沽誉
鼎鱼幕燕
独占鳌头
放长线钓大鱼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釜底游鱼
釜中生鱼
釜中游鱼
纲举目张
沽名钓誉
骨鲠在喉
贯鱼之次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辙之鲋
河鱼腹疾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鸡头鱼刺
及宾有鱼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竭泽而渔
竭泽焚薮
鲸吸牛饮
枯鱼衔索
枯鱼之肆
鲤鱼跳龙门
鳞次栉比
临渊羡鱼
漏网之鱼
鲁鱼帝虎
鲁鱼亥豕
鲇鱼上竹
鸟集鳞萃
暴腮龙门
前庭悬鱼
秋荼密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鲠在喉
如鱼得水
撒水拿鱼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山肴野蔌
水清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描写鱼姿势的词语描写鱼外形神态动作的词语
1、红鲤鱼身材修长而稍胖,它们在我家鱼池里摇头摆尾,生灵活现,自由自在,悠哉乐哉!看,这条鲤鱼穿着火红色的外衣,眼睛小小的,可是如果小虫子漂浮在水上,它马上就会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再看这条银白色的小不点儿,头顶上一簇红,卖鱼的说它叫“;小红帽”,也叫“;红运当头”;还有几条红白相间,摆动着长长的尾巴时而疾速时而悠闲地潜泳。
2、那片片鱼鳞,在阳光下忽闪忽闪的,真像穿了一身银亮的盔甲。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在清晨阳光下。
3描写鱼的四字成语大全缘木求鱼、沉鱼落雁、鱼米之乡、鱼跃龙门、如鱼得水、鱼龙混杂、得鱼忘筌、鱼目混珠、临渊羡鱼、浑水摸鱼、为渊驱鱼、白龙鱼服、鱼贯而入、鱼传尺素、混水摸鱼、鲍鱼之肆、殃及池鱼、鱼贯而出、鱼死网破、鸢飞鱼跃、鱼肉百姓、鱼贯而行、羊续悬鱼、漏网之鱼、鳄鱼眼泪、水清无鱼、雀马鱼龙、鲁鱼亥豕、、釜底游鱼、池鱼之殃、马如游鱼、龙阳泣鱼、鱼鱼雅雅、白鱼入舟、吞舟之鱼、信及豚鱼、鱼龙百变、鱼龙变化、鱼龙曼延、自相鱼肉、鱼水深情、吞舟是漏、鱼沉雁渺、鱼肉乡里、瞎子摸鱼、鼎鱼幕燕、池鱼林木、鱼升龙门、鱼沉雁杳、如鱼似水、葬身鱼腹、鱼书雁信。
4描写鱼的四字词语有哪些临渊羡鱼 [ lín yuān xiàn yú ]
鱼贯而入 [ yú guàn ér rù ]
漏网之鱼 [ lòu wǎng zhī yú ]
如鱼得水 [ rú yú dé shuǐ ]
鱼游濠上 [yú yóu háo shàng]
一、临渊羡鱼
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 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二、鱼贯而入
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三、漏网之鱼
逃脱鱼网的鱼。 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四、如鱼得水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五、鱼游濠上
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出处]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 ’”
5关于鱼的四字成语鱼米之乡、
纲举目张、
鱼跃龙门、
独占鳌头、
如鱼得水、
鱼龙混杂、
得鱼忘copy筌、
鱼目混珠、
临渊羡鱼、
浑水摸鱼、
为渊驱鱼、
鱼贯bai而入、
遍体鳞伤、
鱼传尺素、
混水摸鱼、
鲍鱼之肆、
自投罗网、
殃及池鱼、
鱼与熊掌、
枯鱼之肆、
王祥卧冰、
鱼贯而出、
摇头摆尾、
骨鲠du在喉
鸢飞鱼跃、
鱼肉百姓、
鱼贯而行、
羊续悬鱼、
漏网之鱼、
水清无鱼、
雀马鱼龙、
山肴野蔌、
釜底游鱼、
池鱼之殃、
马如游鱼、
以沫相濡、
鲸吞蚕食、
龙阳泣zhi鱼、
白鱼入舟、
信及豚鱼、
鱼龙百变、
鱼龙变化、
鱼龙曼延、
自相鱼肉、
马中关五、
鱼水深情、
吞舟是漏、
瞎子摸鱼、
鼎鱼幕燕、
池鱼林木、
鱼升dao龙门、
鱼沉雁杳、
得兔忘蹄、
如鱼似水
6关于鱼的四个字成语描写鱼的成语
混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沉鱼落雁:沉:使下沉;落:使落下。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釜底游鱼:釜:古时的一种锅。开水锅中尚在游动的鱼。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或即将灭亡。
浑水摸鱼:浑水:浑浊的水。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乘混乱时机捞取好处。
漏网之鱼: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水清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瞎子摸鱼:比喻做事盲目,缺乏调查研究。
殃及池鱼: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鱼贯而行: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葬身鱼腹:葬身:埋葬尸体。尸体被鱼所食。指淹死水中。
以蚓投鱼: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鱼目混珠: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鱼贯而入: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
缘木求鱼: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鱼米之乡: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
鱼大水小:比喻生产不够消费。也比喻机构臃肿,行动不灵。
鱼死网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自相鱼肉:鱼肉:以人为鱼肉;比喻残杀。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鲍鱼之次: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
放鱼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混水捞鱼:见“混水摸鱼”。
枯鱼涸辙:枯鱼:干鱼;涸辙:干的车辙沟。比喻陷入困境。
水到鱼行: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
鱼肉乡里:鱼肉:比喻受宰割;乡里:地方上的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
鱼肉百姓: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
大鱼大肉:指美好丰盛的饮食。形容菜肴丰盛
如鱼离水:离开适当的地位或赖以生存的环境
鱼水之情:像鱼和水那样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
情同鱼水:情谊像鱼离不开水。形容彼此深情相依,不可分离
涸辙之鱼: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池鱼之殃: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
临川羡鱼: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临河羡鱼: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察见渊鱼:渊:深潭。能看清深水中的鱼。比喻为人过于精明。
池鱼笼鸟: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
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鸡头鱼刺: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临渊羡鱼:临:面对;渊:深水;潭;羡:希望得到。面对着深水潭;希望得到鱼。比喻只有愿望和空想;而无实际行动。
7形容鱼很多的四字词语形容鱼很多的四字词语有密密麻麻、首尾相连、数不胜数、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1、密密麻麻
解释状态词。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纸上写着~的小字。也说密麻麻。
出自:现代·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因为在这个土坪上,有一片密密麻麻的枣树林。”
2、首尾相连
解释:指前后连接不断。同“首尾相继”。
出自:北齐·魏收《魏书·侯渊传》:"贵平使其长子率众攻高阳,南青州刺史茹怀朗遣兵助之。时青州城人馈粮者首尾相继。"
译文:贵平派他的长子率领军队攻打高阳,青州刺史茹怀朗派遣军队帮助他。当时青州城人送粮食的首尾相接。
3、数不胜数
解释: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出自:无名《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4、不可计数
解释:形容数量很多。
出自:《武林旧事·西湖游赏》:“承平时,头船如大绿,间绿,十样锦,…其余则不可计数。”
译文:太平时,头船像大绿,中绿色,十样锦,…他我就不可计数。
5、不计其数
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出自: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16239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译文:有人说官军民兵在城里的人约二十万,而分散在四郊的人,不计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