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
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国外则突厥—土耳其、韩国至今仍在使用。期间,各种式样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与清朝,则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据考证,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目前发现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为战国时期,型制和清代的桶型扳指极为相似,现存于晋城博物馆。17世纪以后,满族将扳指发展为首饰。
扩展资料
在清朝,普通人佩戴的扳指以象牙、瓷质最为常见;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的扳指则以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为主,其中翡翠为最上选。
满绿而清澈如水者更是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扳指材质的区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尺度。
扳指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扳指。在清朝,皇帝御用的扳指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清宫造办处先是按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据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纹样,再经皇帝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
御用扳指上面通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雕刻,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爱好与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且无论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是当时技艺最高的工匠的倾心之作。
皇帝御用扳指的稀少、制作工艺的考究和其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使得这一类扳指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制扳指,就是是拍卖会上的顶级拍品,世界上只有少数私人收藏家能够拥有。
-扳指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 或“梆指”。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考其源,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 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三十个劲儿”。编辑本段功能
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其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 本是辅助习武的扳指,由于满汉两族广大男士的欣羡与效颦,竟使之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清朝兴盛时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 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编辑本段意义
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及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古人是十分喜欢带扳指的,尤其是男人。在古人眼里带扳指是权贵的象征,因此扳指也就赢得了许多达官贵族的热爱,那些有身份的达官贵族,尤其是男人很喜欢带扳指。
其实古人带扳指,有多种用途的。就像上面戴扳指提到的,其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一般扳指都是由贵重的玉器或者是金器制作而成的,便是打磨的精细,越是贵重象征地位也就越高,扳指这种装饰在清朝时十分普遍,清朝也是戴扳指盛行的时期。
但古人带班这儿除了象征身份,作为一种装饰品来佩戴之外,其实扳指的一个很大用途是用来保护手指的,中国古代崇尚文人武将,那些在马背上打天下的达官贵族,就很喜欢佩戴扳指,因为扳指可以保护手指在射箭的时候受伤。
因为古人在放箭的时候,弓弦是很容易擦伤手指的,而佩戴扳指就可以减少工件对手指的摩擦,将扳指配戴在需要勾弦的手指上,那么在放间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对手指的伤害,因此,扳指对于许多武将来讲,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保护手指。
但是现在确实人们已经不喜欢带扳指了,原因有很多,比如现在人们可以佩戴的装饰品,金银玉器种类很多,并且款式多样,并且现在的装饰品已经越来越精细了,所以人们选择带扳指的很少了。此外,由于扳指显得过于笨重,现代人们的审美有较大差距,所以现在人们带扳指越来越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