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红山文化没有于琮出土这说法对吗?

有人说红山文化没有于琮出土这说法对吗?,第1张

分类: 社会/文化

问题描述:

谢谢老师

解析:

这说法是对的

玉琮在中国的第一次是在浙江的良渚文化遗址内。

看下面中国出土玉器的说明,后挖掘的良渚文化中才第一次出现史籍中记载的玉琮,正面在前面出土挖掘的红山文化中并无玉琮,而只有一些玉器类的工具、礼仪、饰物、动物和人物,其中有条龙最为珍贵有名。

证据: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附近的兴隆洼发掘出了一个8000年前的文化聚落,和这个古老部落同时浮现出来的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玉器,这些玉器以配饰为主,可以看出当时的玉器加工已经初具形态。

考古证明,在接下来的3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玉器发展非常缓慢。

打破3000年沉寂

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玉器沉寂了3000年的平静。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介绍说,到了距今5500年的时候,玉器的发展似乎突然爆发了,人们发现,在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中间有山东大汶口,竟然都在普遍地使用玉。

红山文化出土了100多件玉器,包括工具、礼仪、饰物、动物和人物等五大类。红山玉器最具代表性、最珍贵的就是一个钩形的玉龙,它的身体蜷曲呈“C”字形,符合早期龙的形象。但是细看它的头部很像野猪的头。

在另一个墓葬里,还出现了一种叫玉猪龙的玉器,头部也有猪首的特点。

一个墓坑出土700多件玉器

良渚文化略晚于红山文化,距今大约5300年至42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南方出现的一支重要文化。

1986年5月30日下午,考古专家在浙江余杭一个叫反山的古墓进行挖掘。接踵而至的暴雨打断了挖掘工作,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才雨过天晴。突然,在坑下作业的人员大喊了一声,原来,在挖掘出的泥土中,露出了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

这是一件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很快辨认出,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良渚文化的玉琮。

在这个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有60多个种类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居民大多过着定居生活。

红山文化居民大多过着定居生活。红山文化是东亚典型的定居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

红山文化的类型:

随着红山文化基本特征的进一步明晰和田野考古的不断深入,一些新材料陆续发现,使红山文化不同遗存之间的某些地域性、时间性和类别上差异等问题明显反映出来。有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对分期问题和划分地方类型问题提出看法。

并对一些分布于不同地域及遗址所处不同位置的红山文化遗存做了系统分析。如内蒙柰曼大沁他拉遗址,分布于沙丘,多细石器,不见彩陶。敖汉四棱山遗址位于山坡高处,出彩陶甚少。而距四棱山约30公里的三道湾遗址,位于近河低台地,出土彩陶显著增多。另大凌河流域多见罐式筒形器和线腹盆,不见红顶碗类。

红山文化:是距今一个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的。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

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扩展资料:

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_牛河北岸的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

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

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

熟悉古玩玉器的朋友都知道,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还有一类非常典型的器物,它们成中空的“管状马蹄形”,从出土情况来看,这一类玉器大多出自红山文化的墓葬之中,其中在辽宁省建平县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附近的墓葬中多有发现。

但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被发现之后,它的含义就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从出土资料来看,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于遗骸的头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开有两侧对称的用于穿挂的小孔,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其应该为古人的“束发器”。但从多数马蹄形玉器的体积来看(小口口径多在8cm左右),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的头发不可能有这么多。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马蹄形玉器与当时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关,由于它成管状,有“通灵之意”,它应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通神之器。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是比较被认可的,但这种观点却又显得太笼统,笔者一直认为这种观点尤其不能解释马蹄形玉器的形状特征,因此“神秘”的马蹄形管状玉器仿佛显得更神秘了。

那么,神秘的“马蹄形管状玉器”究竟代表什么呢?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为什么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状并摆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笔者认为要搞清马蹄形玉器的真正含义,就应当对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遗址及其墓葬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尤其要对女神庙附近墓葬中的另一类红山文化玉器进行研究,这类玉器就是“兽形玉饰”(见《国宝大观》),这类玉器通常被叫做“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猪龙”头部似兽,身体同前面所讲的“中华第一龙”一样,也卷曲成“c”型,在头部后方钻有用于悬挂的圆孔。“玉猪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几乎所有介绍红山文化的资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玉猪龙”是同一文化共同体的徽铭标志,有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们的族徽。

以前学术界另一种说法是,“玉猪龙”是古代先民们用于辟邪和祈求吉祥的护身符,是随身佩带的饰物(见《国宝大观》)。但从部分“玉猪龙”的体积和重量来看(大件高达15cm),显然作为生者的饰物是很不合适的。

笔者因为爱好,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中华古文物的书籍,尤其是对中国著名文物专家梁白泉先生主编的《国宝大观》一书更是爱不释手,而红山文化“玉猪龙”正是此书玉器部分的开篇之作。《国宝大观》在论述玉猪龙作用的时候认为:“玉猪龙”是古人墓葬中用于死者辟邪的护身符。但那时笔者却有一个发现,那就是笔者觉得“玉猪龙”的形象与《生物学》教科书上描绘的动物的早期胚胎很相似,但由于文物知识有限,没有将这样的想法深入下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物知识的提高,当笔者认识到过去“发现”的意义,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探讨的时候,笔者在网上发现有一位南京大学叫做“王小盾”的先生,已于2002年以红山文化“玉猪龙”为依据,提出了龙起源的“胚胎说”。笔者在欣喜和感叹的同时,也为自己当初的愚钝感到一丝惋惜。

王小盾先生认为,“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制造的动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实际上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的早期形式是隐藏在母体中的生命的雏形。

对于王小盾先生的观点,笔者深表赞同,笔者认为“胚胎说”能够完美地解释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使用“玉猪龙”的真正用意,。

“玉猪龙”在女神庙红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摆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笔者认为古代先民们将代表生命“起点”的“玉猪龙”和逝去的躯体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现“生命的轮回”,也就是说这样做是为了祝愿死者能够尽快转化为生命的“起点”得到重生。

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之所以对动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为在生活和生产当中,当发现不同种类的动物(也许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时候,由于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先民们很自然地将其当作了一种神物,认为这就是创造一切生命的物质。

而“牛河梁女神庙”之所以被命名,是因为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残块,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在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神,这一点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我们将“胚胎”和“女神”这两件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笔者认为,“女神庙”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实际上供奉的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因为母性才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说”正确的,由此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于生命的渴望才应该是先民们朴素的最高向往!

因此笔者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中先民们要表现的主题只有四个字,那就是“转世重生”!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女神庙墓葬中“马蹄形玉器”与“玉猪龙”大多是同时存在的(摆放位置如前所述),我们根据“转世重生”这一主题,再回过头来分析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笔者认为某些学者说它是“通灵之物”的观点应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它不是沟通天地的通道,而应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希望自己的灵魂转化为生命的起点——“玉猪龙”之后,通向能够重新孕育生命的“母性之神”的通道。因此笔者认为,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的形状实际上并不神秘,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它应该是女性部分生殖器官的“概念模型”,因为那是人类生命的必经之路!

过去,由于“马蹄形玉器”上多有用于穿挂的小孔,但其作为随身佩带之物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对此许多人感到迷茫。其实这一点是很好解释的,笔者认为有穿孔的“马蹄形玉器”与部分红山文化随葬玉器(如玉猪龙)一样,它们在入葬之前,并不是古人随身佩带的饰物,它们都曾被悬挂在“女神的祭坛”之上,甚至悬挂在“女神的塑像上”,这与今天的人们将“护身符”拿到寺庙里去开光是一个道理,当它们的主人或有资格享用它们的人死后,它们才被派上用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90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