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第一个时代:神玉时代
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玉被认为具有通灵神奇,在这一时期,玉都是被制作成祭祀、祈福的礼器,只在重要时刻或重大事件中使用,用来进行“天人沟通”。
这个时期玉器的形制和纹饰比较特别,大多有着宗教意义和实用价值。典型的文物包括:玉猪笼、玉琮、玉璜、玉斧等。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
玉的第二个时代:国玉时代
自春秋到汉代初年,玉被看作是统治权的象征。这个时期以和氏璧的出现为标志。和氏璧制成于战国时期,后经秦始皇将其制成传国玉玺,历经汉、三国、晋、唐、宋诸朝,最终不知下落。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很多好看的石头,便把它们收集起来,后来便把他们雕刻成一件件好看精美的小饰品珍藏,一直到现在玉文化已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一种文化了。
玉文化开始繁荣的时候是商朝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把玉当作是天地间最纯净的东西,要是有一块好玉那便是无价之宝,而很多人以拥有一块特别好的玉石为荣,那个时候的人们,赠礼的时候也特别喜欢互相赠送玉石,所以说玉器文化主要是从商朝开始。
直到周朝时期,人人都必须得佩戴一玉,那个时候的玉可以说是身份的象征,上朝时每个人佩戴的玉都不一样,玉也开始分成了等级制度,职位越高的人佩戴的玉就越好,官位越低的人佩戴的玉就差一些。
唐朝的时候玉的等级制度又发生了变化,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不用玉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了,而是用玉腰带,不过玉腰带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佩戴的,只有皇上,诸侯和一些三品以上的高官才能够佩戴玉腰带,玉腰带是用一片一片的玉制成,官位越高,玉的片数就越多。
慢慢发展到秦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玉是象征着极高的身份,比如说玉玺就是在秦朝的时候出来的,要知道当时玉玺可是只有皇上能够拥有的,如果没有了玉玺,皇上元皇位都保不住了,可见那个时候的玉象征的身份有多么高。
玉器是由我们中国人发现的,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瑰宝,直到鸦片战争时,玉器开始慢慢的流向了国外,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之后一起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状态。那个时候的玉器是结合了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的精美,价值也越升越高。
玉石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而在中国,人们把它看作是天地精气地结晶,使玉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传统,并且已经兴盛了三千多年。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中国人的观念里,玉是纯洁且坚韧的象征,人们将玉与精神的高尚联系在一起,由一种质地坚硬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历代作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必备之物,这也向我们说明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玉文化的起源及其条件
提到玉文化的起源,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玉文化的起源与玉石的起源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而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及其发展更是不同于其他文明。早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因玉石坚硬的质地而对其加工利用,此时的玉仅仅是人们用来生活的工具,并不可称之为玉文化。
而玉文化产生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人类美感的出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逐渐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而生活的安定也促使人们对美产生朦胧的体验,而玉石因为其独特的半透明色,抛光后呈脂状光泽,使得它在其它石器中脱颖而出,受到先人的青睐。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精巧的装饰品已经成为当时先民的日常用器,美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制作工艺的发展。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工石器从简单的锤击逐渐过渡到采用间接打击,钻孔,琢磨等技术,技术的成熟,使得对玉的雕琢更加精细化,玉石本身具有的晶莹温润的特质被全部发掘,人们更加注重于将其雕琢为精巧的配饰而极少地运用在生产器械上。
玉在远古祭祀的地位及文化传播者的宣传。早在远古社会,人们已经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结,因此玉在古代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神权象征意义,而被用于雕琢成为帝王宫苑的玉制品更被看作是等级身份的象征物品。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而说到玉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的推动者,就不得不说一个——孔子。孔子是重礼的,正因为如此,在古代具有神权象征的玉石因其特有的质地而被孔子非常之看重,并因此明确的提出了玉德说,认为玉有十一德。而儒家的玉不离身,坚持以玉影响自身品质的做法,更加让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古人从玉文化中所崇尚的精神
玉石文化发展到汉朝,许慎结合管仲和孔子的玉德说的基础上,结合汉代玉的发展,成为第一个对玉定义的人,并提出了玉的"五德说"。
他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鲲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汥,洁之方也。
仁——材质温和,柔润有光泽。佩戴玉石,要有仁爱之心,以玉比作生性温和的谦谦君子时刻伴你左右,经它的感染,佩玉者也会得到蜕变,心怀仁的思想;
义——根据玉的特质,从外表就能看见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而这一特性恰恰体现了古人对于忠义的看重之心,也成为了古时君子必备的一种品德;
智——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的响声并传至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玉是具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这不仅仅表现的是君子善于向周围有所传达,同时也是君子志在四方的表现;
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的这一特点,代表着君子超人的勇气,古代人对于气节是尤为看重的,因此他们会以一种物品来向人们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品质,纵使断裂也不曲挠,玉的特性亦使之成为勇气的代表;
洁——当玉断裂时边缘会有很锋利的断口,但用手触摸时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这与其它任何物质都不同,即使断裂也会遮掩其锋芒,这也表达了君子洁身自好的特点。这五德,奠定了玉在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价值,使它成为了君子的代名词,而因为许慎的五德学说,这些美好而高尚的品质成为中国玉文化的核心,也令玉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最宝贵的珍宝。
玉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把玉的外观特质等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作为所谓的"君子"应该具备的德行加以崇尚歌颂,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传播的一大创造。时至今日,玉石及其所带有的玉文化逐渐走向民间,而在中国古代,玉实际上是不存在"走向民间"的。古代的玉石大多是上层人士佩戴抑或是重要祭祀所用,这就造成了玉不下庶民的错觉,其次周礼对君子佩玉及用玉有细致规定,这些规定被后世看作玉文化的内核,所以平民接触到玉的机会少之又少。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随着玉的普及,人们却更加侧重于玉的材质,忽略了其原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这种做法使传载重要文化的玉石变成了利益往来的工具,这岂不是与古人的玉文化及其目的背道而驰?当然,通过玉所诠释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仁,义,智,洁,勇等优良品质也被传承下来,玉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完成了它的根本任务,玉文化逐渐演化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用其美好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应当继续被传承下去。
玉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其包含的气节,品质,民族风气和气魄已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随着晶莹的玉石一起传承下去。
1古代王公贵族的玉首饰。
2现在的工艺品。例如岫岩玉,和田玉,蓝田玉等
3文字方面,亭亭玉立,化为玉帛,宁为玉碎等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好的玉器,钟林先生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题内容,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是因为玉的本质特性以及早期古人赋予玉的道德化演变。
玉这种东西是极其珍贵而又具有美感的,很早以前,即商代时期,玉就已经被视为是王权的象征,是高贵的人才用得起的事物,也是当时礼器的一种。
玉是稀缺的,不像普通石头那样遍地都是,同时玉也是美丽的,它细腻洁白又坚硬,给人一种柔和的美,玉既有美姿,又能拿来雕刻,纵观现在已出土的各种玉器文物,如玉琮,玉钺、玉璧等,都是早期祭祀用的礼器,做工精良,象征意义又极其崇高。这样一来,玉这种美丽的事物,就成了古人心目中的一种尊贵又兼具通灵功能的石头。
有了早期王权和贵族对玉的的追捧,到了春秋时期,礼治健全,玉文化开始出现一枝独秀的苗头,儒家文化在演变过程中,挑选了玉作为其君子品德及其它美好品质的衍化物。
儒家讲德治,讲君子,于是便拿玉来比拟。玉通体洁白润滑,美丽又易于雕塑,于是古人便将君子比作玉,将君子身上的品德通过玉来折射,在这过程中,玉文化就被儒家礼乐文化所浸染,成了凝聚各种君子品德和美好象征的事物。
几千年来,玉在道德化的过程中,渐渐成为所有人都极其向往的事物,君子温润如玉,玉洁冰清,在各种文化的发展和渲染下,玉成了众多人喜欢拿来比拟的对象。玉不像其它石头那样浑浊,而是晶莹润泽,清澈美丽,它生动而富有灵性,从很早之前便是华夏民族的追求之物,它身上寄托着中国人含蓄祥和的理念和文化特性,因而也成了经久不衰的物品。
中国原始时期三大玉器文化是:翡翠、和田玉、黑曜石。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早至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祖先就已开始使用玉器。而在玉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有新的玉种被发现并融入到玉文化的大家庭中。
翡翠蕴涵着神秘东方文化的灵秀之气,有着“东方绿宝石”的美誉,被人们奉为最珍贵的宝石。在古代,人们用美丽的小鸟来给翡翠命名,无形中为翡翠增添了一种悠远的文化气息。千百年来,翡翠以她的优雅华贵,征服了众多国人的心。
扩展资料:
翡翠的历史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融合了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因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于历代翡翠上。
“穿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翡翠上雕刻的吉祥图案生动逼真,多种多样,素材包括人物、器物、动物、植物等,表现内容有祈求福寿吉祥、平安如意、多子多孙、升官发财、玉是中国人手中的宝,更是心中的魂。金银有价玉渡有缘。
翡翠雕刻的品类包括玉佛、如意、平安扣、竹节、长命锁、福豆、貔貅等等。寓意丰富,如百年好合、龙凤呈祥、福寿双全、状元及第、连升三级、吉祥如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