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是什么材质

珐琅是什么材质,第1张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材料。

珐琅是指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是天然形成的无机矿物质,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金属氧化物等。通常情况下,经过500℃以上的高温焙烧珐琅釉料会融化成稠状液体,冷却后会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硬度高,不老化不变质,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彩。

珐琅的工艺种类

1、掐丝珐琅

将宽度不多于007毫米的金属丝手工弯曲成图案轮廓,焊接固定于金属胎体上,形成空穴,再填入珐琅釉料,然后烧制而成。每上一层色都要置入高温烘烤一次,反复上色烘烤后才可进行打磨经烧制、磨光、镀金等一系列工序。

2、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金属胎体上的纹样轮廓线是采用錾刻、敲压等技术雕刻出来的,再用细毛笔在凹陷处填入各色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而成。

3、画珐琅

画珐琅的重点就在于“画”,制作过程是先在胚盘之上覆盖一层抗变形珐琅釉料,之后由珐琅师通过细致的毛笔,借助显微镜在胚盘之上画上数层彩色釉料,绘制出精美图案后进行烧制。

4、透光珐琅

始于14世纪的法国,是指一种无底的透明珐琅,在金属轮廓里面填充各色透明玻璃质珐琅构成。因为不像其他珐琅工艺那般需要底胚,所以珐琅片呈现出通透光亮的特质。

珐琅独特之处是把丰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它是覆盖于其他物体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珐琅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用碱、硼砂作熔剂,用氧化钛、锑、氟化物为乳浊济,金属氧化物为色济。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冷却成珐琅块,再磨成珐琅粉,或配入粘土湿磨成珐琅浆。在制作当中加入某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经焙烧后,就显现出其各自的固有颜色和光泽。

中国在习惯上把附着在陶、瓷上的珐琅叫釉;用建筑瓦件上的叫琉璃;覆盖于金属表面的叫珐琅或蓝。珐琅器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七宝烧等分类。錾胎珐琅是在金属地上锤钻錾刻成凹凸的各种图案,再施珐琅料于凹处焙烧出的工艺,如十九世纪法国铜鎏金錾胎珐琅彩绘爱神座钟就是一例。掐丝于珐琅是用金属条格连串成各种图形,然后施珐琅料于格空处焙烧出的工艺,中国常见的景泰蓝就属这种工艺。

在国外,最早出现的是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景泰蓝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日本很流行。镂雕技术是在作品表面挖空的凹陷部加入玻璃等粉末,然后焙烧。迄今所知,最早运用这种技术的是迈锡尼人,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200年。直到罗马时代这种技术才有较大的发展。当它被用来当作一种便宜和快捷的方法代替玻璃和宝石镶嵌。中世纪的德国人和法国人的圣物箱和作礼拜的物品常常是珐琅制品。

在浅浮雕上上釉发源于中世纪时期,半透明的珐琅制品通过焙烧浅浮雕图样雕刻到金属里面。从18世纪中期开始,此技术被用于装饰昂贵的金鼻烟盒、棒棒糖盒(甜品盒)、装饰盒(装小日用品的盒子)和表盒以及法国或瑞士的大部分手工艺品。

宝石镶嵌瓷釉是遍及欧洲其他中世纪风格的技术,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在中世纪,金属衬背从景泰蓝作品中去除,留下半透明的珐琅质饰板。在19世纪末期的欧洲其被广泛用于碗、匙和盘子中的装饰。

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常见的瓷釉技术是彩绘珐琅,上等的彩绘珐琅盘子、大口水壶和饰板是16世纪和17世纪制作于法国城市利摩日。这些珐琅通常描绘神话、《圣经》里的故事。碗的背表面和徽章都覆盖着透明的珐琅以防止在火中变形。

据说,古代最佳的錾胎珐琅是出产在波斯、克什米尔及印度的西北部德里、拉合尔、信德、斋普尔等处。特点是颜色纯洁,质地坚固,不易碎落。但这种技术在当地已失传,现代人制作不出这种质量。

珐琅器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有着青铜器般恢宏的气势、丝绸织锦般缤纷的色彩以及瓷器般明亮润泽的质感。

珐琅器器型多种多样,有瓶、盘、碗、炉、鼎、圆盒、香熏炉等;珐琅釉色多为天蓝、宝石蓝、浅绿、深绿、鸡血红和**等;吉祥纹饰多为蕉叶、饕餮、狮子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等。珐琅器工艺品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作为宫廷艺术,珐琅器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华国粹,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06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