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银蓝的收藏价值?

烧银蓝的收藏价值?,第1张

基本介绍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之一。

烧蓝与发蓝(烤蓝)的区别

发蓝(烤蓝):

通常是指碱性氧化性溶液的氧化作用,在钢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蓝黑色或深蓝色磁性氧化铁薄膜的方法。

烧蓝:

烧蓝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是珐琅制作工序之一。用烧蓝装饰点缀的金银器,颜色鲜艳抢眼,与金银交相辉映,增添了器物的色彩和美感。[1]

资料

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烧银蓝、银珐琅,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有情趣。烧蓝的“蓝”是烧制后形成的类似低温玻璃的块料。

历史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

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

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种。

用途

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松石等做装饰。“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能为宫殿增添色彩,作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

过程

烧蓝工艺品

烧蓝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①制器:将银板锤成或制成器胎,胎面上有银丝掐出的各式花纹图案,并焊接成形。

②一次清洗:将银胎置于一份硝酸钠溶液中(硝酸钠与水的比例为1:10)。

③烘干并加热:将银胎放入电烤箱内烘干,并加温织700℃,待银胎整体烧成红色后取出。

④再次清洗:将烧成红色的胎体放入配比好的稀硫酸溶液(硫酸与水的比例为1:10)泡或煮3-5遍,直至胎体和纹样焊接处,胎面及花纹上的污垢全部清洗干净。

⑤敷点釉料:在干燥的胎面和纹样上敷点釉料。

⑥烧制:将敷点釉料的胎体放入炉火中烧制成器。

投资收藏

事实上,与多有亮相的景泰蓝相比,银烧蓝的上拍品种和次数就少得多了,这也多少反映出当前阶段收藏者的一种取向。

收藏价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烧蓝的收藏价值就只能被忽视,事实上,银烧蓝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一种,传世的实物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黄金和白银均属稀有贵金属,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又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绝大多数为皇宫所用。许多作为皇宫用品的银烧蓝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比如在银制的鼻烟壶中就只有银烧蓝一种。而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部分精品银烧蓝也多少为自己正了名:上世纪90年代,银烧蓝见诸拍场的凤毛麟角,能够称得上的只有一件清晚期的银烧蓝人物小皮套钟,在1996年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底价8万元拍出。

拍卖会

到了本世纪,各大拍卖会中上拍的银烧蓝品种依然少见,2002年在上海友谊商店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银烧蓝镶白玉翠等杂宝如意以33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在2009年北京翰海举办的两场拍卖会上,共有4件银烧蓝工艺品上拍,成交3件,其中,一件清中期银烧蓝嵌玉长方盒估价仅为5000元至8000元,但经过竞价,最终以22万元成交,另一件民国的银烧蓝寿星也以高出估价50%以上的9680元成交。综合考虑银烧蓝的存世数量和当前价格,理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于有意于此的朋友来说,收藏宜早不宜晚。

烧蓝工艺品

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松石等作装饰。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能为宫殿增添色彩;作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种[2]。

点翠工艺是汉代开始的,而烤蓝是对钢制件的表面发黑处理,首饰工艺中指的是烧蓝工艺,其源于13世纪末的意大利工匠发明。

点翠工艺产生自汉代,是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属于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

扩展资料

一、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是根据点翠工艺所使用的翠鸟羽毛而划分的。

1、硬翠

点翠采用的翠鸟羽是比较大的羽毛,叫硬翠,翠鸟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

2、软翠

软翠是点翠工艺使用的是翠鸟比较细小的羽毛制作出来的点翠首饰,叫软翠。

二、烧蓝工艺历史

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

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种。

--点翠

--烤蓝

--烧蓝

银胎珐琅又称银烧蓝,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度到600度左右的高温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

“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能为宫殿增添色彩,作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

今日冯女士为我们带来了一枚兴盛足银款“银胎珐琅镶蓝宝石戒指”。

总重:237g

“兴盛足银”是民国时期“兴盛银号”出的东西。兴盛银号大致建立于清末,兴盛于民国前期,其性质和业务与东南沿海一带的钱庄差不多。北方的银号就是南方的钱庄,只是叫法不同,性质都是办理银钱业务的金融机构。

银号名称的起源已难确认,记载银号最早的资料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市卖》一书:“钱店、银号,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另有嘉庆四年(1799年),在宣示权臣和珅罪状时说:“……况银号、当铺尚未抄毕,已有数千余万两。”由此可见,至迟在乾隆二十三年已有银号的存在。

足银底座,上面有珐琅花饰,镶嵌的一块通透的蓝宝石,材质、颜色丰富,然而整枚戒指的轻与重、前与后、明与暗都处理得极为完美。繁复又经典,惊艳且耐看。

蓝宝石的光泽通常为亮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其象征忠诚、坚贞、慈爱和诚实。星光蓝宝石又被称为“命运之石”,能保佑佩戴者平安,并让人交好运。蓝宝石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

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用来装饰清真寺、教堂和寺院,并作为宗教仪式的贡品。它也曾与钻石、珍珠一起成为英帝国国王、俄国沙皇皇冠上和礼服上不可缺少的饰物。自从近百年宝石进入民间以来,蓝宝石跻身于世界五大珍辰石之列,是人们珍爱的宝石品种。

如果您对以上的藏品感兴趣,欢迎随时联系东朝寻宝!

彩银是925银材质的,不会掉色。彩银是在景泰蓝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明朝,银坊的工匠把一种类似玻璃的透明天然釉料手工绘画在纯银上面,经高温烧制成了彩色银饰,且永不褪色,因此彩银比传统的素银更加唯美传神、高贵典雅,且极具收藏价值。

彩银虽然不会褪色,但是仍然会出现氧化的现象,因为彩银饰品表面的釉料并不能完全被银胎覆盖,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银边就很容易氧化。

现代彩银饰品具有和彩金饰品同样的色泽和光亮度,彩银的制作是在925银的基础上采用真空离子镀金的工艺,分为IPP(离子镀白色金),IPG(离子镀**金),IPR(离子镀玫瑰金),使得彩银具有高亮度,高耐磨的优点以媲美彩金,但在价格上却远远低于彩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55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