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代居民将陶、铁、金、银制造的随葬品带入墓中不同,宋代的居民们在丧葬习俗上显得更为理性,他们开始用纸制造出各种生活用品,在下葬死者时焚烧于墓前。
宋代居民流行“薄葬” 宋代墓葬中葬品极少,最常见的就是几件瓷碗、瓷盏和瓷罐,以及少量铜钱。甚至有9座宋墓除了棺钉一类的残留外,无任何随葬品发现。这种“薄葬”现象反映出,我国宋代的丧葬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用纸明器代替传统的实物在埋葬时焚化,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影响到现代,直到火葬的大规模执行。 中国的丧葬习俗和观念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从先秦时期的礼性、汉唐的视死如生和宋以后的示意性,最终步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化习俗继承性,反映出了社会的进步。
为防盗墓深挖墓室 宋代先民们,已对盗墓贼有了更多的认识,为防止亲人的墓葬受到盗墓贼侵扰,他们大多将墓葬建于地下4—5米深处,并修建出仅容一人周转其间的墓道与地表相连。 考古队员们在清理墓葬时发现,基本上没受到盗墓贼的骚扰,墓内少量的随葬品依然完好地保存至今。这充分说明,宋代的居民们已开始使用各种方法避免盗墓贼对墓主人的侵扰。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例如大连市营城子汉墓,一个墓地数百座汉墓,有贝墓、贝石墓、贝砖墓、砖室墓、石板墓。这个墓群跨越年代达四五百年之久,属于同类型墓葬集中在一起,越是外围时代越晚。由此可知,这些墓主都是按宗族内各直系宗亲的血缘关系及世系辈份,依次埋入墓地的。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六亲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贾谊:《新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