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清朝皇帝的龙袍绣有九条金龙,位置分别为前胸和后背分别有一条正金龙,下面前后分别有两条行金龙,肩部左右两侧分别有一条金龙,右面内襟里面还有一条行金龙。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条龙,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
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为主,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鉴别清代龙袍主要从做工、面料和纹样三大方面来看。首先,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尤其缂丝工艺目前很难仿造。其次,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最后,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多限于皇帝服饰
穿着龙袍有什么规定?清代对龙袍的穿戴有严格规定:一般龙袍之外需套衮服,头戴吉服冠,胸前挂朝珠,腰系吉服带,脚蹬皂靴。我们从咸丰四年《穿戴档》可以窥见清代皇帝在不同场合及不同时辰所穿服装的不同。
“正月初一日,元旦令节。上戴黑狐皮缎台朝冠,穿黄缂(音同克)丝面白狐(音同浅)接青白朝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东珠朝珠系自鸣钟,束金镶珠松石四块瓦圆朝带,穿蓝缎毡耪帮狼皮里皂靴。
卯正三刻……朝冠、朝袍、端罩、朝珠、朝带、蓝皂靴下来,换戴大毛貂尾缎台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黄缂丝面黑狐金龙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内殿,束金镶红蓝宝石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耪羊皮里皂靴毕,上同皇后等位看戏……
正月初二日,祭新月神。上戴大毛貂尾缎台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黄缂丝面青白赚金龙袍、石青缂丝面黑狐赚金龙褂,戴菩提朝珠系里边,束金带头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磅羊皮里皂靴。
正月初四日,坤宁宫还愿。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缎台正珠珠顶冠,穿蓝缂丝面天马皮金龙袍、石青缂丝面乌云豹金龙褂,戴血珀朝珠系里边,束金镶红蓝宝石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里皂靴。
爱松爱石 敬重珍惜
松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更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自唐宋以来,松石鉴赏大家代有人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初唐高僧玄奘、晚唐诗人陆龟蒙、南宋学者杜绾、南宋丞相王爚、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代学者阎士选、明末文学家张岱、清代乾隆皇帝和大学士刘统勋等。
唐·玄奘(602-664)据有关文献记载,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657卷珍贵的贝叶梵文真经、150粒佛主如来肉身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佛学禅家认为,木头变为顽石是神的造化,因此,神木又称禅石。由于玄奘的倡导,信奉佛教的西域回纥人不断向长安进贡神木,长安城各大寺院都以拥有一方神木而荣耀。因此,唐玄奘理当是中国松石文化史上第一位鉴赏推行神木松石的大师。
宋·杜绾(生卒不详)杜绾于南宋绍兴癸丑年(1133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就在这第一部论石专著的中卷,杜绾第一次在石谱中详细记载了永康松化石的来历和用途。从此,受《云林石谱》影响,松石成为特定的赏玩石种,一直沿续至今,几无中断。从此,松石文化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确立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宋·王爚(1199-1275)王爚,南宋护国良相,王羲之后裔。据《明成化新昌志》与《王氏宗谱》记载,王爚曾“继先世兰亭之故事”在浙江新昌澄潭故里营造“王家园”(又称东花园)。他独具慧眼,“爱松且爱石”,将数里外的松石“取而归之东园”,“独置一所,枝竖丛聚,敬爱珍惜”,创置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松化石林,成为宋代杰出的松石收藏鉴赏大家。当时著名学者车若水先生在《东花园石松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盛事。
清·乾隆皇帝(1711-1799)在御苑赏石中,乾隆对来自清祖发祥地的康干松石钟爱有加,把它视为封建王朝千秋万代稳如泰山的象征。据《日下旧闻考》和《清高宗御制诗》记载,乾隆《御制瀛台观木变石诗》云:“谁知三径石,本是六朝松。苔点犹疑叶,云生欲化龙。”紫禁城御花园绛雪轩前有松化石并镌刻乾隆御制诗。诗云:“不记投河日,宛逢化石年。磕敲自铿尔,节理尚依然。旁侧枝都谢,直长本自坚。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可见,在历代帝王中,乾隆皇帝也称得上一位鉴赏松石的大家。
百江之战是日本与唐朝的直接较量,确立了唐朝在东亚的中心地位。面对强大的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迫使天智帝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因此,日本及时修改外交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外交关系,并开始积极向唐朝派遣使节,全面研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百江之战后,日本在九州太宰府修建“水城”,防止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图为日军绘制的“水城”部署图。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政治格局。百济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助日本的力量与之对抗。日本试图利用这一局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力量。20世纪60年代,日本大和朝廷入侵新罗,征服了韩国的土地,成立“日本政府”进行统治。百济因此成为日本的附属国。4世纪末,随着日本领土的统一和国力的增强,大和朝廷多次入侵朝鲜半岛。
公元594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进贡。日本也在600年向隋朝派遣了使节。6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追封关系。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争端升级。6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0年,唐高宗派一位将军去营救13万水陆两栖部队,这些部队大败,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同年9月,百济大臣两次致函日本朝廷,请求援助,要求归还在日本被扣为人质的张峰亲王。改革后,日本开始从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变。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是为了转移国内保守势力的锋芒和民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结果,朝鲜半岛的争端扩大为东亚的国际争端。
中日激战白村江
61年正月,日本皇后齐明帝和长兄仲亲王,亲自前往九州,欲统一军队渡海西征。然而,当年7月,皇后齐明因旅途劳累而病逝,远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长兄钟太子监国,命先遣军与辎重渡海。9月,5000名日军护送百济张峰亲王回国,即位。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量物资。同年5月,日本将军率170船增援。而日本则“修甲、修船、储配粮”,准备渡海作战。1963年3月,倭国增兵27000人,唐朝任命右卫卫将军孙为路行军总管,7000艇驻守熊本。六月,百济君臣内讧严重,实力锐减。8月13日,唐军和新罗军乘机出兵,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柳城。至此,激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了序幕。
63年8月17日,唐与刘仁源、孙、新罗王等合围周柳城。刘唐桂仁、杜双、百济将军傅玉龙率领170艘战船在白村河口列阵。8月27日,日军援军万余人分乘数千艘战船抵达,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描述道:“这时,日本船兵前来帮助百济。白沙停泊着数千艘日本船只。百济骑着马,把船停在岸边。韩前锋罗先破岸。”第二天,日本将领和百济王商量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谎称“我们是第一个参战的
百江之战基本决定了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趁机进攻,次年攻占平壤,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灭亡。
白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此后九百多年不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村上战败后,日本大哥太子深恐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于是自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修筑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太宰县修建了“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防御用的土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有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保险起见,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河边的大津宫。但是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挺进日本。
村上的败选也加深了日本的阶级矛盾。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感不满,保守势力趁机向改革派施压。在保守势力的打击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部治理,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百江之战是日本与唐朝的直接较量,确立了唐朝在东亚的中心地位。面对强大的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迫使天智帝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因此,日本及时修改外交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外交关系,并开始积极向唐朝派遣使节,全面研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白村江之战之前,日本已经向唐朝派遣了四次使节。但历史事实证明,白村江之战后,日本使节出使唐朝的频率、规模和影响远超战前。第七至第十次出使唐朝,最典型的一次,使团规模很大,有四艘船,五六百人,大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日中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也最为繁荣,很多人载入史册。唐使者作为日本朝廷派出的使者,政治上与唐朝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所需的珍贵产品,文化上积极吸收唐朝丰富的法规。他们把日本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历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出现一个现象:在与他国的战争中损失————主动向对手——学习——实现自己的重大飞跃。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百江之战后的古代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强国。日本在近代也是在欧美列强的炮舰下打开国门,不断西化,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一。二战后,战败国日本掀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不到25年就崛起为世界第三工业国。这种现象是日本民族双重性格的体现。岛国的封闭性、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后、自卑,而靠近大陆的地理位置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使其能够顺应潮流,追赶先进,具有优越感。双重性格和气质是力量的源泉,有时也成为与其他民族对抗的根源。只有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日本民族才能保持发展活力,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被誉为“帝王之石”的宝石是矢车菊蓝或者皇家蓝的蓝宝石。
在西方,蓝色蓝宝石据说能保护国王和君主免受伤害和嫉妒,它是最适用于教士环冠的宝石,传统的作用把基督教的十诫刻在蓝宝石上。由此它被看作忠诚和坚贞的象征,蓝宝石历来被皇室视为典藏珍品。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君王就对蓝宝石疯狂热爱,著名的“俄罗斯钻石宝库”里,即使有75%的宝石已被盗流入民间,库存中还依然拥有总重1700克拉大颗粒蓝宝石和总重2600克拉小粒蓝宝石。著名的路易十四则拥有一枚13580克拉澄清明湛、完美无瑕的蓝宝石,德国公主获得它之前,路易十四将它买下作为“法国之耀”,并装饰于帽子或领巾上。罗马尼亚费迪南德国王曾送给玛利亚王后一颗异常珍贵的重达478克拉的蓝宝石作为礼物。故在宝石界被誉为“帝王之石”。
现在有的人把蓝色的宝石或者水晶都统称为“帝王之石”,如坦桑石、海蓝宝、青金石等。
另蓝宝石并不单指蓝色的宝石,蓝宝石是红宝石以外所有刚玉宝石的总成,颜色多种多样的。
附几个“帝王之石”蓝色蓝宝石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