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历七夕是什么时候
2021年七夕节是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六。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的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的习俗
1、吃七巧果
每逢传统佳节,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节与水饺、端午与粽子、中秋与月饼等,七夕节自然也有它独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称“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并会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样。据记载,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经有七巧果出售了。
2、穿针乞巧
传说织女心灵手巧,因此待嫁的姑娘们,就会在这一天里穿针乞巧。至于“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古时候还有“漂针乞巧”的习俗,姑娘们之间以各种奇特的方式穿针引线,希望自己也能够变得同子女一样聪慧,嫁人之后能够熟练驾驭女红,赢得夫家的欢心。
3、种生求子
七夕节这一天,还有种生求子的习俗。人们会在七夕前提前将绿豆、小麦等种子泡发在碗里,等待发芽之后,在七夕这天束在一起,乞求多子多福。
4、染指甲
传说织女美貌如花,因此七夕节这一天,我国西南地区的姑娘们也有染指甲的习俗。这一天,姑娘们会用植物的浆液染出鲜艳的指甲,再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好姐妹们一起游玩相会。
5、拜魁星
这个习俗和浪漫的七夕节没有太大的关系。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考中状元会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这里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在古人看来魁星主考,为了能金榜题名在这一天读书人会祭拜魁星。
6、为牛贺生
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让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来,使得牛郎能够借助牛皮过天河见织女。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在七夕节这一天,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对老牛的敬重。
中国情人节,也称为乔奇节、乔奇节或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它是中国地区东阳家庭的传统节日,其中一些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农历七月七日或六日的晚上,妇女们在院子里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因此它被称为“乔奇”。
2021年中国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2021年七夕情人节是几号: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
中国情人节的习俗
在中国的情人节,有拜月的仪式。在夏人的文化中,有一种古老的拜月仪式。在古代,妇女有拜月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月亮总是女人的幸运符。他们经常向月亮祈祷或倾诉。
婚育情歌,作为古代汉族节日,祖先在朔日拜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的反映。盖银满月比喻长寿和繁荣。
乞巧的习俗,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传后世。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有色妇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针,有之志。”
抓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抓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的露珠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据说抹在眼睛和手上可以使人目光锐利。
香桥俱乐部,每年七夕,人们都来参加建造香桥。晚上,人们祭拜双星,祈求吉祥,然后焚烧香桥,象征双星已过香桥,相见甚欢。
2021年农历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2021年七夕节是在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辛丑年(牛年)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可以送给女朋友什么礼物
红酒:随着“嘭”的一声,红酒的魅惑香味,在空气中飘散开来。斟上两杯红酒,看着那妖异的红酒在杯中轻轻地摇曳生姿;轻抿一口那妖冶的红酒,让那红酒迷人的味道充斥着口中的每一个味蕾,在舌头上轻轻的跳起芭蕾。看着她在这醉人的红酒面前,渐渐的迷醉。
巧克力:将那一盒充满着你浓浓情意的巧克力,放在她的双手中,让你的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她,让她的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你。当她手捧着巧克力满满的都是感动之时,你不妨再为她这感动来添一把火。
香水:以香识人,女生大多数都是比较喜欢香水的,如果你的女朋友恰好也喜欢,那就没问题了,选择一款她经常用的或者很喜欢的牌子的香水准没错。那怎么才能知道她喜欢什么样的香水呢?男生可以看看她平时关注哪种气味和品牌的香水,看看她的购物车里有哪些香水,偷偷帮她付款,等她收到香水的时候,一定会很感动。
包包:七夕送女朋友包包是不错的选择,女生的包包基本上都不止一个,而且不同类型和款式的包包都会有,适合不同的场合和装扮,所以,男生在七夕送女朋友包包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送她什么类型的包包,然后挑选她喜欢的包包品牌送她。
七夕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祭拜“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七夕的民间习俗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祭神。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1、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酥糖: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七夕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据传是纪念鹊桥相会的故事。七夕节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因为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间就是在这一天。由于农历日期与阳历日期不同,因此七夕节的阳历日期每年都会有所变化。
七夕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表达爱情、美誉爱情的节日。在当代,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浪漫的节日,许多人会通过送礼物、表白、约会等方式庆祝这个节日。无论是在传统还是在现代,七夕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成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感动的日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