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清代沉香佛珠?

怎样辨别清代沉香佛珠?,第1张

沉香不等于沉香木,沉香是沉香树修复受到外界伤害时产生的油脂,数量极为稀少、珍贵,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享有“众香之首”、“香中之王”等美称!

沉香散发的香气味道或轻柔甘醇,或猛烈甘甜,或清香凉爽,因产地不同,制作方式不同,常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对于现在都市人来说,面临的事业和生活压力都非常大,不论是沉香手串,还是沉香线香,都可以让人舒缓心情,而每个人都能找到喜爱沉香。

加里曼丹沉香的味道比较醇厚,其香味浓重,层次变化大,是所有沉香中味道变化比较大的一款。味甘,且有略微的甘甜,香韵扑鼻。特别是土沉香味更是明显,略带土辛味,后味猛烈持久,有浓郁的香草气息,适宜制作香料。

达拉干沉香

上乘品质的达拉干沉香表面的油线带有奇特的“油花”状纹路,很好看。达拉干沉香,香味在常温下香醇浓郁明显,特有的甘甜幽柔之感能让人感到温馨。香味有丰富的层次感,奶香中带有清甜的凉意,属于等级较高的香材,油脂度属上品,适合熏香。质硬,油脂厚、分布均匀。

文莱属于一线产区,区域较小,产量也不高,文莱沉香具有一流的香韵。文莱沉香的特征是香韵中带有花香味,且富有变化,初闻甘凉,再品会有花香味,尾韵带一些醇厚的乳味。

由牛角、沉香、奇楠香、朱砂、麝香五种香料制成。

和香珠的制成需要经过四步,虽然步骤不多,但工序繁琐,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完成。

合香珠的特点是它的香韵,有别于香水。具有安神,凝气,舒缓身心之功效。

宋代文人使用沉香的也是特别多,他们作诗填词要焚香,抚琴赏花要焚香,宴客会友要焚香,寻找创作灵感时也要焚香,焚香的材质也是很多,然能焚沉香乃为上品,大文豪苏东坡特别喜欢沉香,他曾作:“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沉烟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有词赞沉香:“沉水卧时烧, 香清酒未消。”——摘自《破解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

沉香很早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其鼎盛时期却是在宋代。中唐朝之后,沉香的应用在宋朝被推上历史高峰。由于从南洋诸国以及中国的南方边陲省份每年进口大量香药,加上政府设置香药专卖,并纳入税收,为政府增加可观的财政收入,沉香尤为其中大宗。

《宋史食货志》即有如下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为香之利博,故以官为市焉。”太平兴国年间并于京师置香药榷易院,作为政府统筹办理香药贸易的机构。

除了宫廷贵族与一般文人士子的生活少不了香,甚至在歌妓云集的酒肆歌楼之间,也出现专门供应小炉炷香的“香婆”。由于宋代的省会风气尚文不尚武,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波助澜,对精致生活的要求、艺术文化的讲究,于是将焚香、点茶、挂书、插花并称为“生活四艺”,是文人生活怡情养性的主要内容。

古人对于沉香使用很少如现在这般直接,即使是在明代以后逐渐成为单品香,也需要事先炮制对沉香炮制可能在唐朝或更早时候就有了,流传下来的“唐开元宫中香”里使用沉香就需要“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可见,在唐朝宫中流行“斗香”也并非简单粗暴拿着原始的香料就去比试,想必也是经过一番“秘制”。另外,国舅杨国忠家沉香壁,恐怕也并非单纯涂抹沉香粉,以沉香在常温下味道是很难有什么美韵可言,需要一番炮制,才能令香气更好飘溢出来。 一番,这是为何呢?有什么好处吗?

沉香炮制方法有很多。最常见就是酒浸法,唐代已有,到了宋代经过酒浸之后还会熬成膏状,,在蜂蜜中浸制后再加工,清代增加了酒磨的炮制方法。沉香炮制方法一般说来可以是香药互通、相互参考,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目而炮制,提取有效物就用酒浸,目不同,不能胡乱使用。

     不过,用于炮制沉香都是沉水沉香(古代沉香特指沉水沉香),是沉香中顶级品了,那么用于普通沉香效果如何呢?,尚可,再煮就不可取了,毕竟油脂太少,反而会很快挥发掉,最后所得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沉香炮制,通常都是费时费力,加上现代品香受日本香道影响,很少有人在遵循古法制香,但是想想,经过一番炮制的沉香,品起来可能会有另一番独特风味吧。 药理实验表明,沉香具有解痉、止痛、镇静、麻醉、平喘作用,这些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何关系,值得探讨。另外,沉香挥发油为沉香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否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对现行常用炮制方法进行选择;因挥发油常温下易挥发,故采收后,将不含沉香部分尽量除去,以阴干为宜。炮制成粗末或细粉后,挥发油更易挥发。因此,每次炮制药材量不宜太多,以防药效降低。 

沉香是白木香树的树脂,白木香树只有受到刀斫、刮风、虫蛀等外力伤害后,才会在伤口处结成沉香。李时珍将沉香分为三等:入水即沉的“沉香”、入水半沉的“笺香”、入水不沉的“黄熟香”。周嘉胄则把沉香分为四个种类:因香木自然枯死而膏脉凝结的“熟结”,因刀斧伐凿香木而使树脂凝结的“生结”,从枯朽香木中挖剔出的“脱落”,因虫蛀树体而使香脂凝结的“虫漏”。

在中国曾发现的沉香属树种有3种,分别为Aquilaria grandiflora、Aquilaria yunnanensis及Aquilaria sinensis,其中国际学者指出中国海南沉香属(Aquilaria grandiflora)树种所结出的沉香为全世界四种高质量沉香的来源之一。

历史上,沉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古籍记载,宋、明、清代,源源不断的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当时的海南岛可谓香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民无用物,珍怪是殖。播厥薰木,腐余是穑。”说的是当时海南居民以沉香交易换取生活所需,以及当地居民砍木采香的情景。

宋代文献中并表明海南岛黎母山所产沉香是天下第一。海南沉香的香韵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香气,有些海南沉香带有清雅的花香,有些则带有另人愉悦的果香与蜜香,带有花香者味道非常清雅,带有果香与蜜香者味道清甜而讨喜,因此各有特色;野生海南沉香有“久煎不焦”的香味特质。

海南黎峒沉香更是沉香中的翘楚。与体大坚重、色黑味辛的舶沉(东南亚传人的番沉香)相比,黎峒沉香不仅味甜,而且药用下气神速。自唐代以来,沉香一直是海南向朝廷进贡的特产。这样的朝贡,像其它苛捐杂税一样,给海南黎人带来了灾难。自然资源终究有限,人为的过度采伐,使野生沉香资源逐渐枯竭。早在宋代,苏东坡谪居岭南期间,曾目睹购香者贪婪无度、竭泽而渔,写下了:“沉香作庭燎,黎峒沉香品质上乘,薄如纸的也入水即沉,颜色坚黑为上,**次之。沉香中的角沉黑润、黄沉黄润、蜡沉柔韧,多以外观或性质命名,色如鸟羽的被称为“鹧鸪斑”,形如兽牙的叫做“马牙”,掷地有声的称作“铁格”、“菱角壳”、“香角”,颜色坚黑又掷地有声的叫做“黑格”。黎峒沉香形态各异,如石杵、肘、拳、凤雀、龟蛇、云气、人物、马蹄、牛头、燕口、茧栗、竹叶、芝菌、梭子、附子等样,不少于20种,都因形命名。

॒首先黄熟香肯定不是沉水香,而是属于栈香一类。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到**的熟香是其本质,色黄则可能是香体因为在土中埋藏久远所致。它的显著特征是松软如土,一碰就碎,同类于红土沉香,木质纤维组织早已碳化,只剩下蜂窝状的香腺中凝结的油脂。所以,记载中常用“质地轻虚”来形容黄熟香,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结香少,不够丰富。黄熟香产于各沉香产区,进口的沉香中以真腊所产的黄熟香品质最好。其外皮异常坚实,但中间却是腐朽的,形状犹如水桶一样,所以也有着黄熟桶的叫法。这些香中更有通身全黑的,结香异常饱满,虽不沉水,但香气亦是尤为美妙,是闻香的常用之品,在各种合香中也常常用到。沉香知识浩如烟海,建议读一下《破解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系统的了解沉香知识,加油!

沉香一直深受中国宫廷的喜爱,清官更是每年都使用大量沉香,而且在沉香的来源渠道、保管和具体使用上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在这种体系架构之下,沉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祠堂、药房等地,使得清代的紫禁城散发着悠远的香气。

沉香在清宫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数量很大,那这些沉香究竟是怎样进入清官的呢?通过梳理档案材料可以发现有三种主要来源:由藩属国进贡的沉香,地方官员的进贡,采买。

藩属国进贡

清代疆域空前扩大,周边的国家大都成为其附属国,在这其中盛产沉香的安南、暹罗等国都位列其中。由于这些国家本身生产香料,所以在奉表、纳贡等活动中几乎每次都会进贡一定数量的沉香,这也是宫廷使用的“番沉香”的主要来源。如“越南国年例贡物沉香六百两”,“暹罗国王遣使祝寿进贡沉香二十斤”,“安南国恭进乾隆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两贡沉香六十斤”,从进贡的数量上看是非常大的。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国家本身盛产沉香,在“任土做贡”的原则下,沉香作为贡品本身就非常合适。二是清宫对沉香的需求造成了这种局面。自古以来,香料作为名贵的奢侈品受到宫廷的喜爱,沉香尤甚,所以清廷也有意通过各种渠道向附属国表达对沉香的喜好,这些国家也就投其所好的进贡了大量的沉香。

除了这些原产国进贡沉香外,一些不产沉香的国家往往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沉香作为礼品呈送给清廷,如康熙九年,义国王(意大利)遣使奉表进贡,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沉香。这些国家购买沉香的目的也是为迎合宫廷对香料的喜好。

因藩属国的沉香产量有限而进贡频繁,清廷为此刻意下旨:“任土作贡,原视物产所宜……即此外沉香等物,若未能备数,不妨就该国所有,如土纨、绢布均可进奉,不必拘定成例,所谓不惟其物惟其意也”。从这条旨意上看,清宫还是希望以沉香作为首选的进贡物品,在沉香不足的情况下,方使用其他物品替代。

官员进贡

中国的进贡制度一直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所谓“贡”,原本是与赋税制度相关,后“贡”的意义逐步变化,赋税的含义降低,几乎变成臣下或属国向君主进献的专用词。后随着 进贡制度的完善,出现了“九贡”(祀贡、嫔贡、器贡、历贡、材贡、货贡、服贡、游贡、物贡)之制。其中的“物贡”一类,专指地方向中央进献的土产实物。香料是古代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名贵特产之一,专供皇室之用。

清代延续了前代的“任土做贡”的进贡制度,沉香作为我国两广及海南地区的特产,每年都要向宫廷进贡一定数量的沉香。清代,沉香例贡由地方官负责采办解送至京。如康熙时,广东布政司每年需解沉香一百斤,到乾隆时广东布政司每年解送的沉香达到三百斤。而雍正时,福建布政司每年需解沉香一百斤入贡。从进贡数量上是很大的。康熙七年,崖州知州张擢士因崖州沉香贡沉重上书朝廷:“况琼属十三州县供香百斤,而崖独有十三斤之数”。可见当时海南地区的香贡的沉重。

为降低采办沉香对百姓的滋扰,乾隆三十一年曾特地下谕海南的地方官:“应饬黎峒总管、哨管、黎头谕令熟黎普行剃发,杜其假冒生黎滋事,每年例办进贡花梨沉香,向系差票赴黎购买,黎头挨拨夫送官领价,易滋扰累,应将每年额贡晓示,豫发价值派总管、哨管、黎头分办运赴免致差役扰累”。从这条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条信息:一是海南沉香的主产区在黎族生活的区域,清 对这些地区具有充分的管辖权;二是清代地方官负责具体的沉香采办,每年有固定的采买限额,地方每年有专门的采办进贡沉香的银两支出,具体负责采买的是当地的差弁,而协助采买的则是当地的黎人头目;三是采买过程中曾经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扰累了地方百姓,所以皇帝才会下旨“免致差役扰累”。咸丰时还特意裁减了押运沉香贡的“广东省委员解送沉香饭食银”,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除了土贡的沉香外,还有很多非土贡的沉香进入宫廷,清代,宫廷节庆活动众多,地方官会在各类节庆活动时向宫廷进贡一定数量的沉香,如在三大节(元旦、端阳、万寿)进贡的沉香。还有一些不定期进贡中也会有一定数量的沉香,如来京陛见贡、谢恩贡、传办贡等,这些沉香大都随着其他的贡品一起入贡。除了例贡的沉香外,两广地区的一些地方官员也会采办一些沉香作为贡品进贡到宫廷。

除了两广、福建等地的地方官进贡沉香外,为迎合宫廷的喜好,一些非沉香产区的官员也会购买一些沉香进贡到宫廷。这些京城或其他非沉香产区的官员进贡的沉香大都是从商铺中购买的。

采买

清官除了收取进贡的沉香外,还会派相关司员进行采买,以备使用,清官内所用沉香例由管理香料的广储司茶库司员负责采办交进。此外,一些皇商也会为宫廷采办一些沉香。如乾隆时总商洪充实在乾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共采买“上沉香九十八斤,用银三百三十两四钱,次沉香二十斤,用银十二两”。康熙时,因大量采办沉香多过而下旨量用采买,“即如朕内用沉香,每年二百斤,用尚有余,今办解者已过数倍,此等物件俱令察明,量用采买”。从整个清代来看,采买的沉香数量并不太多,且多集中在前期,后期囿于国家财力的限制,采买的沉香数量比较有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29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