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蝉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第1张

蝉又名知了,黑老哇哇,属同翅目蝉科。该虫分布全国,一般在海拔不超过250米的地方都有发生。它危害梨、枣、苹果、杏、李、桃、樱桃、桑和葡萄等果树,以及柳、槐、杨、榆等多种树木。其幼虫生活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

蚱蝉的幼虫一生在土中生活。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雌成虫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树皮,将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孔,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个产卵孔有卵6~8粒。一个枝条上所布蝉卵,多者达90余粒。此虫严重发生地区,至秋末常见满树干枯枝梢。所产的卵至次年6月中孵化。幼虫孵出后,由枝上落于地面,随即钻入土中。幼虫在土中生活若干年,共蜕皮5次。每当春暖时,幼虫即向上移动,吸食植物根的汁液,秋去冬来时,则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幼龄幼虫身体多为白色或**,很柔软,额显著膨大。老龄幼虫身体较坚硬,黄褐色,翅芽非常发达,自头顶至后胸背中央,有一道蜕皮线,为羽化成虫时的开裂线。

中国温带及热带地区蝉最多。

蝉分布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蛾蝉属等属的种类之外还有周期蝉。最著名的周期蝉有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又称质数蝉,由于生命周期是质数,所以不会遇到上一世代所遇到的天敌。

周期蝉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一次,届时数十到数百只黑褐色的蝉幼虫一起从土里钻出羽化,十分壮观。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

蝉的生长繁殖:

每年的6~7月会从蛹变成成虫然后在短短的数日内产卵,从卵开始,到若虫在地底生活的过程,一直到最后一次脱壳变成成虫,在树上大鸣大放,这段时间通常有一到两年。

其中在蝉类里它们的幼虫又称为“若虫”,它们的雄蝉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蝉来跟他交配,它在用它那根尖尖的产卵管,插进树中产卵,直到第二年幼虫才会孵出。

再在土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破土而出,在漫长的生活中它们要经历很多次的脱壳,最后一次脱壳也是它成为成虫的时候,成为成虫时它会发出声音。

而雄蝉发出的声音便是以每秒上百次的高频率,不断地震动著位於腹部的两片鼓状膜,来发出尖锐响亮的声音。这种声音有助於雌蝉确定适合交配的雄蝉的位置。

以上内容参考 —蝉

蝉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蛾蝉属等属的种类——外还有周期蝉。最著名的周期蝉有17年蝉和13年蝉(魔蝉属),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一次。

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

蝉的幼虫期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像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蝉蜕变的具体过程: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在新疆沙湾一带,蝉的出土方式与大家所熟知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原地带,蝉蛹是在黄昏或刚入夜时从地下爬出,找到一棵小树或其他植物等可附着的地方,抓牢后,开始蜕皮。而在沙湾,蝉是在中午最热的时候从地下直接钻出,就近寻找小灌木爬上去。刚从地面出来时,嫩黄,较小,正午时,阳光非常强,幼蝉在灌木上颜色逐渐变黑,待全黑后就可展翅飞走。所以有两点不同,一点是时间,大家熟知的是黄昏或晚上,而在新疆是中午;另一点新疆的蝉出土时是没有壳的。

知了猴学名是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虫,大家都知道知了猴爬到树顶,而树多的地方一般知了猴比较多,比如果园、杨树林、榆树林, 梧桐树 等待树林。 每当到了夏天,阴雨天多,或者下着倾盆大雨,知了猴们就会慢慢地钻出泥土。 因为知了猴看起来很害羞,所以他会等到天黑了,才慢慢的钻出自己的洞,慢慢的爬上树干。

1蝉在树枝上产卵,树枝干枯落到地上,蝉卵入土,经过数年的生长,钻出地底。 因此,要想知道哪里有很多知了猴,就必须知道蝉喜欢从哪些树上吸汁液。 一般来说,蝉喜欢栖息的树木大多是容易刺破和吸汁的软木树种。 最好的是柳树、榆树、杨树和梧桐树。

2雨后是知了猴出土的时间。 因此,雨停后,土地普遍松散,是寻找知了猴的最佳时间。 如果不下雨,知了猴也将在季节到来时出土。 通常,它们在晚上出土并在天黑时爬树。 因此,寻找知了猴,如果真的是夜晚,至少在黑影之后。

3可能是因为从泥土里钻出来消耗了很多体力,所以知了猴在树干上爬行的时候速度比较慢,需要停一会,在里面只能爬上两米 一夜 ,所以晚上去找知了猴的时候,人们会打开手电筒,在地上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知了猴钻过的洞。 离洞口不远。 因此,在检查了地面,看有没有知了猴从洞里钻出来的痕迹后,应该用手电筒照亮一米左右的树干,看看有没有知了猴。 

知了猴每天出来两批,第一批一般是晚上7:00-9:00,第二批是早上10:00-12:00。 如果你想抓知了猴,最好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进行。 我们都知道知了猴好吃又有营养,但一定要在晚上抓到。 陌生的地方非常危险,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误入危险的地方。

蝉的生活特性:交配后的雌蝉在树的嫩枝上用针状产卵器,刺破树皮,将卵产在嫩树枝内,树枝被刺伤后因水分供应不上而枯萎死亡。死亡后,便借风雨的作用跌落在树下,逐渐被掩埋于土中,卵孵化成若虫后便吸附在树根上吸食树汁为生,经2~3年时间若虫生长发育成熟,在每年的夏至后,如下了透雨水,便很快地从土中钻出地面出土后约经2~4小时,成熟的若虫--蝉猴便蜕皮变为成虫--蝉。蝉依然是依靠吸食树木汁液为食,在炎热的夏天,它在树上发出很嘈杂的叫声。成虫作为宠物饲养比较难,因为它是靠吸食树木汁液作为食物的。如果你想把它养在家里,可以采摘新鲜的树枝给它,或者用些水汁较多的瓜皮等。养蝉的乐趣的就是看它震动胸腔的鼓膜发出叫声,许多小孩都喜欢。

知了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分布最多,土洞里面,树木周边的土地里面。太小的树下是没有的,天刚黑时大量出土上树,9点后变少。

每100g黄金蝉若虫含蛋白质72g、脂肪15g、钾03g、磷058g、钙16mg、锌822mg、铁123mg、灰分18g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金蝉体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4663%。蝉蛹体内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含量的7727%,含量最多的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石油酸达到668%。

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的含量,能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内分泌起关键作用。

知了猴在北方地区出现比较频繁。

它们喜欢傍晚出没,晚上7~11点都可能有。尤其是下雨天。因为下雨之前气压的关系,它们在地底大概闷的慌,这时候知了候喜欢出洞,但它们爬到树木树干或树枝的一定高度接着就羽化了。

知了的幼虫期叫蝉猴,蝉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味道口,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蛋白王。

蝉其皮曰蝉蜕,富含甲壳素、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

知了猴就是蝉的若虫,所以只要有蝉分布的地区,都有知了猴。从大的分布看,蝉(也叫知了)的分布很广,从温带到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当然,在我国蝉的分布也是很广的,几乎大多数的省份都有蝉。那么,蝉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哪些地方没有蝉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聊一下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蝉的种类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蝉科下所有昆虫的总称,该科下成员的主要特点就是生长过程中一共分两次,一次为完全变态(由卵到若虫),一次为不完全变态(由若虫到蝉),而且成虫后它们的腹部均为长锥形,头部一共有五只眼睛,其中两只为复眼,其余三只为单眼。

蝉的种类有很多,仅仅是目前已知的种类就超过了2000种,其中大多数的蝉身长都在3-4公分左右,但是有一种生活在东南亚的蝉,它的平均身长可达7公分,它就是“帝王蝉”。不过,在我国分布的蝉体长大都在1-5公分左右,其中有三种比较常见的种类。

第一种是体型很小的一种蝉,它体长约有1-2公分长,身上的体色为浅灰色、绿色或者**,这种蝉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年它是最早出现的蝉,鸣叫时发出“吱~吱”比较细小的叫声。它的学名为蟪蛄,经常栖息在榆树这样树皮颜色比较深的树干上。下图为:

第二种是比蟪蛄还要少见的一种蝉,它的体长比蟪蛄略大,但小于常见的蝉。它的身上有着明显的白色横向花纹,翅膀上有着少量细小的黑色斑点,腹部多以灰白色为主。它的叫声与其他蝉有着明显的不同,会发出“呜嘤-呜嘤-呜嘤-呜嘤-哇--”的叫声。这种蝉出现的时间比常见的蝉要晚一些,一般集中在夏末,它的学名为呜蜩(wu tiao)。

第三种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蝉了,它通体以深黑色为主,是整个蝉科下最大的一种蝉,它的体长一般在4公分左右,翅膀上只有黑色的纹路,没有任何的斑点。它的叫声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般都是单调的、拉长音的“吱~”。它的学名为黑蚱蝉。

蝉的分布

虽然蝉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昆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蝉。首先是种类,像我们上面说的绿色蟪蛄就仅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有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份。而黑蚱蝉是一种分布很广的蝉,它在我国的17个省份以及直辖市内都有分布: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重庆。

从蝉在我国的分布看,蝉确实是以温带和热带的环境为主要栖息地的昆虫,这是因为,它们的若虫在地下要待3年之久,如果是寒带地区,冬季气温很低,蝉的若虫就很难存活。所以,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是没有蝉的,而且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种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的地方也很少有蝉的分布,最后就是草原地区,树木稀疏的地方也很少有蝉。

并不是所有的蝉都是在树上蜕皮的

蝉的生长发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年的7-8月份是蝉繁殖的季节,雌雄蝉交配之后,由雌蝉在细小的树枝上用尾部的产卵器将树枝的树皮挑破,然后将卵产下。卵经过30天左右的孵化后变成很小的幼虫,之后,幼虫被风吹到地面上。幼虫开始寻找湿度较高且松软的土用自己的一对前肢挖洞进入土下。之后,幼虫会以树木根系的汁液为食,不断的生长发育,经历4次蜕皮后,幼虫就会趁一个黄昏的雨后破土而出,找到比较高的树木爬上去,在树上完成自己最好的蜕变,变成蝉。

但是,有一种蝉则不同。首先,它并不是在晚上破土而出的,而是在中午;其次,大多数蝉的第五次蜕皮是在树上完成的,但是,这种蝉的5次蜕皮全部是在地下完成的。它就是生活在新疆沙湾县的一种黑蚱蝉。由于这里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所以这种蝉也不指望在雨后出现,而且由于夜晚气温较低,不利于成虫的发育(变黑的过程),因此它们选择了在地下就完全蜕变成功,然后趁着气温高的时候爬上灌木,完成最后的蜕变(出土时,它与其他蝉刚蜕壳时一样,都是淡**,翅膀未完全展开的)。

总结

蝉是一种分布比较广的昆虫,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的环境,这符合蝉的栖息地标准,所以,在我国除了一些干旱少雨以及寒带地区外,基本上都有蝉的分布。

其次,在当下,许多地方虽然有蝉,但是大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了,这与城市中植被减少以及路面硬化有很大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32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