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世界最长世界纪录

辟谷世界最长世界纪录,第1张

 辟谷世界最长记录

 李振家,男,1965年12月15日生于河北秦皇岛,现任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道家辟谷养生大师。

 李振家身高175cm,体重近115公斤。学子期间,他天生贪玩顽皮;后来到北京空军地勤服役5年,服役期间还立过三等功,充实了自己的人生;转业回到家乡,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过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他喜好艺术,投身根雕艺术,多次荣获根雕艺术大奖,并把自己的根雕杰作捐献给亚运会;他生性好强,性情倔强,体魄健壮,毅力超人。

 1995年武当山出家,道号李明极,修炼道家养生术,先后在天山、昆仑、峨眉、等名山大川洞居了十几年,后在华山东麓山洞专心修行,深得道家辟谷之道。2007年12月15日在天津市水上公园成功举办了“奇人绝技艺术展慈善活动”,创造了世界辟谷57天的新纪录,辟谷期间他雕刻了23件玉石作品,活动展示的捐款全部交给天津市慈善协会,并向天津慈善协会捐赠了用福建寿山石雕刻的一枚8X8公分印章,祝愿天津和谐繁荣,李振家如此善举,荣获了世界辟谷最新创造者的称谓。

 李振家大师致力于弘扬道家养生文化,2009年在先后在西安、北京举办了7期辟谷养生辅导班,很多资深专家、包括中医、西医主任医师参加辟谷体验,还有海外华侨、企业家、男女患者都在辟谷体验中受益。

 为了进一步弘扬道家辟谷养生妙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李振家大师决定在今年冬至前后再举行一次公开辟谷展示,刷新自己创造的57天的世界记录。为把这种神秘、甚至不可思议的辟谷养生方法,展示出来,除了邀请医院、司法等公证部门参加外,特邀中外记者介入此次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更欢迎人体生命极限的科研机构、世界吉尼斯评判机构,进行实地研究。希望能揭开古老文化之谜,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服务于当今社会。

 辟谷的好处

 1、祛病

 辟谷能把体内的积粪、废渣、留毒清除出去 , 把身体多余的脂肪-留毒的仓库除去 , 又把血管里的多余脂肪及胆固醇燃烧掉。有病的人 , 在辟谷过程中 , 身体得到净化 , 在不知不觉中病痊愈了。故其适应症是颇为广泛的 , 如 :

 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症、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脑血检后遗症偏瘫、脑溢血后遗症偏瘫。

 胃炎、胃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腹膜炎、大便乾燥、腹泻、痔疮、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早期肝硬化、脂肪肝、胰腺炎、糖尿病、肾炎、妇科疾患、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早泄、阳萎、尿道炎、肋膜炎、骨疽、肿瘤病、哮喘。

 失眠、神经官能症 : 多梦、惊悸、心慌、耳呜、听力退化、脱发、类风湿、风湿、关节炎、甲亢等。

 故各种疑难杂症或绝症 , 人体的绝大多部份疾病、顽疾都可从辟谷中得到疗效。尤其对肿瘤、癌症、高血压、胃溃疡、糖尿病、皮肤病、减肥等均有特效。

 2、排积粪

 辟谷可把大肠的宿便来一次大扫除 , 辟谷一星期 , 可把积存已久的宿便完全排出 , 且排出少则 360ml, 多则 1800ml 。大肠积便 , 严重影响血液的纯度 , 影向美容 , 损害五脏六腑 , 甚至导致癌变。 世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梅尼可夫指出 : 「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大肠长期沉积宿便所导致。」 汉代哲学家、养生学家王充说 : 「欲得长生 , 肠中常清 ; 欲得不死 , 肠中无滓。」 可见大肠的积便对健康危害之大。

 3、健肠胃

 由於一日三餐和更多的饮食量 , 大大加重了肠胃的消化和吸收负担 , 使肠胃处於日夜不停的工作状态 , 引致疲劳和功能减退 , 甚至出现消化系统紊乱的病症。 而同时也引起其他内脏的负担。 为了支援肠胃 , 心脏要加快搏动 , 大量向胃部供血 , 肺部要加快呼吸来向心脏供氧 , 胰脏要加重劳动来大量供应胰岛素去分解糖分 , 肝胆要紧急动员以供应大量胆汁去分解脂肪 , 这往往造成各脏腑之间配合运作上的功能障碍、紊乱、衰弱和损坏。大吃大喝的肥人气短、气促就是这样引起的。

 辟谷截断了食物的来源 , 为肠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休整机会 , 扫乾净陈年废物 , 消除病毒 , 苏醒神经 , 畅通血液循环。 这样一来 , 能大大地加强了肠胃的消化效率和吸收营养的能力。 辟谷使支配随意肌运动的神经迟缓起来 , 使控制内脏、血管等不随意肌运动的交感神经兴奋。 所以辟谷可促进原本不活泼的内脏活动旺盛起来 , 使衰弱或病变的得到复原 , 并恢复其分泌功能 , 使荷尔蒙分泌不足者、免疫功能差者都获得加强。

 所以气功辟谷 , 第一个获益者应是肠胃。

 4、清留毒

 人体通过辟谷 , 能燃烧各种由饮食进入身体而造成和遗留的毒素 , 它可降低血脂和谷丙转氨霉, 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和应变能力 , 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特殊作用。 因而对糖尿病、高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风湿及由风湿引起的病症、神经衰弱等病变效果特别显着。此外还能系统的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 , 使其健康而有序

 辟谷是一种特殊的排毒方法 , 对全身骨骼、肌肉、皮肤、内脏、血液、津液和各种分泌管道、分泌物都来一次大过滤 , 大清洗 , 保持了全身的纯洁度 , 促进人体调节系统的和谐 , 从根本上消灭发病的根源。

 5、通血管

 辟谷对心血系统的疾病疗效非常显着。 因把心脏、脑部、全身血管内的脂肪及胆固醇燃烧掉 , 消除了血管的阻塞现象 , 血液因而得以在身体内通行无阻 , 故治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糖尿病等有奇效。 据中国卫生部宣布 , 中国患高血压人数为一亿二千万 , 占总人口十分之一。 真使人吃惊。 高血压是因心脏不健康所造成的'。 有了健康强壮的心脏 , 有了通畅的血管 , 就能把大量的新鲜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 , 就能确保身体进行适当的化学作用 , 继而产生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所以 , 只有心脏健康 , 才能长寿

 6、神奇减肥

 辟谷是减肥的法宝 、辟谷可使人体肥瘦双向发展。 肥胖者 , 可减肥 , 有立竿见影之效。 头一天 , 约可减一至三公斤或之上 , 腰腹可减三至五寸 、全辟谷一周 , 可减四至十公斤 、不用多久 , 或多辟谷几次 , 身体就会变得苗条。而且不会因体重剧减而引致脸容憔悴 , 皱纹增加。 也不会患上暴食症而变得痴肥 , 或患上厌食症而变得骨瘦如柴。 瘦者辟谷所减去的不多 , 减去的都是体内的留毒。 瘦者因辟谷后脾胃功能已较改善 , 运化吸收能力增强 , 复食后 , 肌肉会更扎实更丰满。

 7、美容颜

 辟谷是最佳的美容师。 因辟谷使心血系统健壮 , 心脏、血功能增强 , 能把血液和氧气输送到人体最边远微循网 : 包括脸皮、头皮、全身皮肤、手指甲、脚趾甲等 ; 又把全身的废物通过静脉迅速回收过滤、消毒 , 大大减少了病毒储留时间 , 又使全身脏腑、皮肤、毛发、爪甲获得滋养。 故一次辟谷 , 则可见脸上皱纹减少 , 雀斑变淡 , 脸色白净幼滑 , 双目有神。若多次辟谷 , 则可使全身皮肤幼嫩白 , 脸色红润 , 消除皱纹和斑痕 , 保持及延长青春期 , 有时光倒流五至十年之感。

 8、年轻化

 辟谷可使人年轻化。 通过辟谷 , 经过一种特殊修为的洗礼 , 使人脑子清明 , 生命力旺盛 , 身体轻盈 , 腿脚利落 , 关节灵活 , 动脉有弹性 , 血脂下降 , 白发变黑 , 秃发再生 , 颜面及全身皮肤的色素变得幼滑、白皙、淡红 , 老人斑减退 , 全身瘀啡色素变淡 , 皱纹减少 , 性能力大为提高 , 视力转好等。 总的来说 , 使人的年龄、性格及行为年轻化 , 具体表现为生命力旺盛 , 精力、体力、智力年轻化 , 并超常发挥 , 尤其是人的内心具有一种特殊的安详感。

 9、抗癌毒

 辟谷可消灭癌细胞。 癌细胞怕饿 , 断量七天 , 基本饿死。 且辟谷后 , 血循环大为改善 , 鲜血和氧气可输送至各组织。癌细胞乃厌氧细胞 , 氧是它的大敌。全辟谷七天后 , 人体白血球可增两倍有多 , 白血球专搜寻病毒细胞来加以吞噬 , 故乃灭癌神兵。所以辟谷对抗癌有奇效

 10、双向调节

 辟谷具有理想的健美效果和双向调节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 , 当人体经过较长时间的辟谷 , 或多次定时辟谷后 , 人体都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 即使恢复饮食亦是如此。 健美的效应会出现体重匀称 , 肤色趋於白红润 , 高低血压正常化 , 过肥过瘦正常化 , 脉搏过速过缓正常化 , 食量过多过少正常化 , 性子过急过慢正常化。并可塑造较理想较健美的身段。

 11、正常性功能

 我们说性功能正常 , 不仅仅指性的健康 , 还有赖於健全的神经反射系统 , 正常的血液循环 , 正常的性激素内分泌功能 , 正常的心、肝、肺的运作 , 正常的全身各脏腑、各组织的巧妙配合 , 视觉、听觉、嗅觉、感觉都能上阵。 一次成功的性活动 , 真是要全民皆兵 , 一动俱动 , 动之能战 , 战之能胜。

 辟谷既涤荡了全身留毒 , 打通了全身的血管和内分泌管道 , 心脏的血、运血的能力增强 , 健全了神经中枢的指挥调控 , 正常了性的血养和血运 , 治好了性的积病 , 促进了性贺尔蒙的分泌。 辟谷使人体健康了 , 青春了 , 对性能力的正常确有奇效。 它能使人们能重拾夫妇生活的愉悦 , 使婚姻和谐 , 家庭幸福。 若能全辟多次 , 功效更隹。

 12、延长生命

 世界著名医学家曹利高津等人经多年的研究 , 发现人体内存有正熵和负熵。 正熵是无秩序指数 , 负熵是有秩序指数。 对人体来说 , 负熵越大 , 代表人体有秩序运作越高 , 机体越健康 ; 正熵越大 , 代表有秩序越低 , 机体越紊乱。 正熵增加到某一程度 , 就会出现疾病。 如果持续增长下去 , 最终增到最大的正熵状态-热平衡状态 , 机体就死亡。

 1988 年 ,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为十多名辟谷参加者展开正规实验考察。 辟谷八天 , 发现各辟谷者负熵都不断增大 , 机体有秩序指数不断上升。 正熵不断缩小 , 机体无秩序指数变小 , 身体紊乱越来越少。 即是说身体越来越健康。 如果百岁老人 , 他体内的负熵占优势 , 仍会活得很生猛。 所以说 , 古人以辟谷来养生保健 , 延年益寿 , 是有高深的科学道理的。

 辟谷简介

 “辟谷”,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源自方仙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

 辟谷,常与服气相联,称服气辟谷。服气,顾名思义就是服食空气,后受道家思想影响,而称服食精气或天地元气。这是以气代食之功,服气辟谷修炼法是道教历来讲究的道法,从汉代起就有道士服气辟谷的传说,而且历朝历代仿效者不乏其人。

 辟谷的由来及典籍中的记载

 由来

 《山海经》载有“食气”之民,后有“食气者神明而寿”的传说,类似观念被庄子改造成神人之功,《庄子·逍遥游》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藐姑射之神人,无须五谷等食物,只须饮食风露。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的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食气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训》也有类似的记载。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西汉有《去(却)谷食气篇》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大体是同时出现的。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气功文物: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前者是绘有各种导引姿势的彩色帛画;后者是记载辟谷食气具体方法的帛书,为我国第一部辟谷疗法专著。据考证,帛书是汉初的写本,大约在高祖惠帝时期(前206—188),详其内容,可能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古逸书。

 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在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一直占领着印刷市场的主导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层浆糊,再把写好的确文稿翻贴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个个刻出来。待到印刷时,将油墨涂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盖上白纸,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印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写方便很多,对我国早期的文化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了,不仅笨拙费力,又浪费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错别字又极不易更改。据史料记载,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经》的印刻,立时12年,雕版达13万块之多,可见工作之繁琐。

毕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印刷工作的人员,更是越发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进。他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反复琢磨,试图找到更先进的方法,但却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门口玩捏泥巴,才豁然开朗。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了各种动物、树木、房子、椅子等东西,然后,就把这些东西随心所欲地进行排列,编出不同的故事来。毕舁看着看着,灵光一现,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个个的字,然后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吗?

想到这一方法后,毕舁立刻着手实践起来。他经过不断实验,反复摸索,最后还是决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里面加入了一些胶水。这样,即容易刻又刻不坏。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块,在上面刻上字,烧硬,冷却,再将刻好的单字按韵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时,按文章找出活字,将其排列在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除此,他还在铁板上预先铺一层纸灰、松脂和蜡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剂熔化时,就用平板将单字牢牢地压平,等冷却后,每一块活字版就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接下来,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纸,轻轻一压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黏合剂熔化后,就可以将活字取出来,保存,以备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毕舁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为提高。

毕舁发明的这种胶泥活字印刷术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即制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归韵,比起雕版印刷,这种方法制版迅速,印刷质量高,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材料又缩短了印刷周期,堪称印刷史上划时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全世界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雕版印刷术,说明文作文500字

阖上手中的书本,脑海里依然徘徊着书中隽永的话语,抬起头来,看看眼前这数以万计的书本摆满了书架,在这偌大的图书馆里,不知收藏了多少古今中外智者苦心 钻研的成果、人类智慧的结晶,究竟是何等的“魔法”,得以将世界各国不论文学、科技、天文、地理、经济、历史等等知识全网罗在这名为“图书馆”的建筑物里?是“印刷术”!是印刷术这项伟大的发明,使人类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了划时代的巨大转变与影响,因此,在我心目中,生活里最伟大的发明非“印刷术”莫属 了!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的传播仅能靠口耳相传或手抄。口耳相传容易造成讹误,而手抄既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因此知识的保存与流传相当不容易,如此不仅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更使文化的传播遭受延宕及损失。直到隋朝开始有了雕版印刷,至宋仁宗时,有个叫毕升的刻字工人,他用质地较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并在其上刻了反写的字,一个印一个字,放进土窑里烧,制成活字,然后再依文章内容依序排列文字,做成印刷版,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此种印刷术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已与现代铅字排版印刷原理相同,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和泥活字,使印刷术愈来愈进步。

有了印刷术,人类的知识、经验、着作、历史等等得以更广泛、更正确的被保存下来,不致因为手抄的困境而谬误或失传,对于知识的传承发挥了绝大的功效,于是人类得以在前人的着作中得到知识、经验的传授与启发,累积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发扬光大,因此印刷术成为人类文化得以承先启后的大功臣,是促使文化跃进的一大助力。并且活字版的发明和发展,使人类得以享受方便、迅速、较低成本的书籍及印刷产品,透过大量印刷复制的过程,使知识可以大量的流传,而透过这些人 类智慧结晶的广为流传,促使文化的交流更为普遍而频繁;并因为知识、书籍的取得更容易,使一般大众都有机会受教育,知识书本将不再只是少数权贵人士的权 利,加速了知识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可说为人类文化划亮黎明的曙光,为文化的广泛传播、交流与传 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而印刷术的发明之所以堪称“伟大”,乃因它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全球性的,对于全人类的文化发展皆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益,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公元八世纪传入了日本和北韩,木活字技术则大约于十四世纪传入北韩、日本,后又从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使欧洲中世纪的科学从漫长黑夜之后继之以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印刷术的发明,可谓对于全人类的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新工具》一书中曾说:“我们应该注意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和后果。最显着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 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在军事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诚如所言,印刷术对于世界知识的传播、文明的演进,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发明,至今人类文化可能仍在封闭而错误百出的漫漫长夜里跌跌撞撞,知识的传播受阻,现代文明亦将会延迟几百年出现,那么世界就不会 是现在这种繁荣的局面了。

如今我们得以享有印刷术这项伟大发明所带来的丰硕知识、昌盛文明等成果,在心存感激之余,更应善加珍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怀抱梦想,在前人呕心沥血的智慧成果中自我惕励,期盼精益求精,将人类文明继续向前推进。

3 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是什么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 ,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

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发明了泥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风靡全世界。

4 印刷术的过程200字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5 标题通过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记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的时间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了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传播;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过程及其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及观察相关实物和培养他们的观察、想像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认识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及其向世界的传播 难点1、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流程。2、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导学点拨、直观录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完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国家,都说是上下五千年,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下),大家把课本翻到目录,看看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科技、文学、艺术等等。我国的文化最让大家骄傲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四大发明)大家知道四大发明是指哪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造纸术的内容,再来回顾一下,西汉初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产生于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十五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课本90页 先大家一起阅读课本的导言部分。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科技宝库,对三大发明做一番探索吧! 讲授新课 一、印刷术当印刷术发明之前,孔子招收学生入学,以《诗》、《书》和《春秋》等为教材,那时没有纸,也没有发明印刷术,你想象一下,孔子的学生怎样才能得到一本教材?刻在竹片上,第 1 页 共 5 页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教学设计不方便。后来有了纸,就抄在纸上,一本还可以,要是三千学生都需要的话,就不好办了,速度慢、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

怎样才能克服以上的不便呢?后来,受到“印章”的启发。人们便发明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一)雕版印刷术请大家阅读91页1、2段,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发明时间及全盛时间发明时间:隋唐 全盛时间:宋朝2、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唐朝 868 年刻印的《金刚经》 现在《金刚经》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洞。1907年被帝国主义文化窃贼斯坦因盗走,现存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师:为了弄清楚它的优缺点,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原理。所谓雕版印刷术,它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前一个是雕版,后一个环节则是印刷。

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视频教学) 优点:可以印刷大量书籍; 缺点:刻字费时、费力;出现错别字难以修改;一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难以存放、管理??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之后堆积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场,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二)活字印刷术那么怎样才能克服雕版印刷的缺陷呢?我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发明 北宋 毕升视频教学——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将“死字”变成“活字”,将“死版”变成“活版”,用的时候给按文章内容给组合起来,用完之后,再给折下来,以备下次再用。

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节约。从“死字”到“活字”这样一个小小的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33361改造,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这是毕升给人类给出的巨大贡献。但是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毕升制作的活字的材料不是很完善的,因为他使用的是泥活字,容易损坏,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我们的汉字常用字大约有三千多个,不常用的还有很多,如果都堆在你的面前,你觉得制版方便吗?为什么?怎样解决呢? [学生]分类,按顺序排好。 那按什么顺序呢?为了便于检索,元代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从而大大提高了排字制版的效率。

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过程。由于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先进,于是很快得到了推广,宋朝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400多年后,欧洲才有活字印刷。 (三)、印刷术发明、发展的意义。

读读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 罗伯特罗伯特说的话说明了什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二、指南针以上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的过程,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执着的探索,才能有所发现。

说到“探索与发现”,经常看电视的同学都知道,中央10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探索·发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栏目的标志?展示“探索·发现”的动画。

6 有关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历程的资料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刷术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你了解古代印刷术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印刷术的发展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 文化 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 报告 ,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 天下 。”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 雕刻 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古代印刷术的起源

 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像刀笔时代那样需要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大 政治 家、大思想家,但没有一人亲自著书,原因就在这里。

 秦朝蒙恬发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质的方法,促使毛笔的制作技术最终定型,毛笔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书写流利、省时省力的书写方法,使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们闲暇之余也会写上几笔,以消磨时间,并且力图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以搏一笑,这样也就开创了 书法 艺术的先河。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 书法家 ,正说明了笔墨技术的成熟。

 汉字结构复杂,每个人写的字都会不同,有的秀丽美观,有的粗鄙丑陋,促使人们追求书法艺术。提高书法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模仿好的 书法作品 ,但是写字好的人,一般都是书吏之类,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 公文 ,一般人很难见到。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写字好的人写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们练习写字的最好模本。石碑笨重,不能带回家中继续模仿。

 西汉晚期已出现纸张,但那时的纸张纤维粗糙,着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衬垫之物,也有偶尔在包装纸上写字记事的现象,如悬泉(或者是居延)遗址发现写有药名的纸张。造纸技术先是借鉴中国早已成熟的缫丝技术,把纤维物质浸于水捣碎以分散纤维,将碎纤维捞出摊凉而成,纤维粗、纸质厚,书写性能差,未能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东汉和帝时的蔡伦改革造纸法,制出薄而均匀、纤维细密的新型纸,大大提高了纸的书写性能,纸的主要用途才被转向书写。

 纸张薄而软,使得书法练习者们想出仿照印章盖印拓印碑文方法,带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纸的发明,使拓印成为可能,使每个书吏都能练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 三国 及晋代大批书法家的出现。西文字母文字结构简单、字母数量少而且用硬笔书写,可以写得很花哨,但无艺术可言。人们写好几十个字母后,就可以大量写字,没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迹的需求,纸能写字就行了,没有对造纸术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没有发明造纸术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开始于唐朝,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传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会上出现,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术大量复印,后又结合印章阳文反书法,创制雕版印刷术。其出现的年代大约在盛唐至中唐之间,盛行于北宋,最后由布衣毕升发明泥活字而成熟。

 至今在政府 公务员 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写的一手好字,写的一手好文章”是公务员(即古代的书吏)的两大基本技能。写出好字,写出好文章,是中国汉字的特点,中国历史上某些政治制度 决定 的,与完善实用的书写体系一脉相承,所有这些都是西方历史上所没有的,因而决定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只能产生在中国!

古代印刷术的简介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 经验 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汉文化的诞生萌芽,随汉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早期,汉族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 自然 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 社会文化 的发展。

1 英语四级翻译模拟练习:四大发明

2 历代名家书法碑帖

3 古书收藏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32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