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如意可以说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吉祥物,经过了多年的流传发展,已经慢慢被人们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如意以其简单大方,线条流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一般来说,如意通常是由祥云、灵芝等做成头部配以其他吉祥元素的造型,如意在古代的使用比较广泛,防身、指挥、装饰都有使用,在民间百姓甚至达官贵族心目中有着无法超越的地位。
如意,单是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意两字简单明了,表示着佩戴之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万事如意,虽说很简单,但这是所有人内心最真切的愿望。
事业—如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主要是由于佩戴如意,不单单是权利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她预示着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如愿以偿,如意头呈灵芝或云形,寓意万一如意,好事连连!
学业—除了权利事业,如意线条简单流畅明了,饱满清新,学生佩戴,寓意学有所成、学业顺畅如意!
婚姻爱情—一般来说,雕刻大师在设计雕刻如意的时候,都是首尾相连的,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像是婚姻里的两个人至始至终都相伴在一起,相爱的两个人佩戴如意寓意婚姻爱情甜甜蜜蜜、忠贞不渝,婚姻爱情自然也就事事如意。
生活—如意即是"如意",就是说拥有她是主人事事如意,把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每天的生活开开心心,称心如意。
健康—如意在设计的时候,融入了很多吉祥元素,比如灵芝、祥云等等,这样的话就自然的给如意附上了吉祥驱邪的寓意!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历史上真实的如意公主是什么来历?她的结局如何? 鄙人所知,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这样的。
1,戏剧杜撰,查无此人
首先,众所周知,《隋唐演义》在国人心目中,是有着相当分量的,故此,它里面的人物,也是纷繁复杂的,尽管它要依托于历史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戏剧化的改编,或者无关重要的细节改编,也会大量存在,故此所谓历史的如意公主,大概率是没有存在的,尤其是《隋唐演义》中如意公主,就是虚构的人。
而且,笔者学浅,认为如意两字,带着极大的宠爱之意,所以有着这样的名头的公主,必然是名声很响,可是仔细一品,怎么总带着还珠格格的味道,要知道历史上极度受宠爱的公主,也不过是诸如安乐公主,同昌公主等。她们可是没有叫如意的。
故此,大概率讲,这个出现在《隋唐演义》中的,且是隋炀帝女儿的如意公主是不存在。要知道封号实在太不正式。
2,杨妃是杨妃,如意是如意
其次 ,鄙人阅览网上的短文,短文显示,所谓如意公主,她杨广与萧后的女儿,她与李世民两情相悦,也就是日后李世民的杨妃。吴王李恪的母亲,但是历史上杨妃是有其人,但是人家,没有这个前隋“如意公主”封号,换言之,再有所谓“如意”公主,撺掇吴王李恪杀魏王,事泄被杀,也是胡说,因为没有历史记载,这个杨妃和这次刺杀有关,而且杨贵妃薨后,陪葬昭陵, 而这不就是说人家很清白吗。
所以,以上,杨妃就是杨妃,如意还是如意,她们是两人,只不过是被后世文人,钻着炀帝有多个女儿,但是只有两女在册的机会,强拧在一起!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宝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着顺心如意。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
和尚和道士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在古代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
1器物名。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崇 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南史·韦叡传》:“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按,近代的如意,长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已。
直到现在人们所用搔痒之具,叫“痒痒挠”、“不求人”,即古时爪杖、如意之遗制。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释民要览·道具》。
2传说宝物
如意者,昔有贫士多玄善,阴德旁及鸟兽,而菽水不赡,忽遇一道士遗以一物,谓之“如意”,曰:“汝阴功感神,故以相与,勿轻用也。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虽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今商之世,有十四年大旱,天运自然,孰敢有违?
汝欲救之,当解其半耳。”商世果大旱,至七年,汤乃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天忽大雨,及数千里。其人方私隐元元,为之一举耳。后人仿其制,号“如意”云。《采兰杂志》
如意(又名搔杖),是旧时中国民间一种用于搔痒的工具,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 它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最早是兵器,后世为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成骨朵,其本身自带辟邪的效果。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物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在清朝时,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它来搔手顾不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如意都有什么含义?
1器物名。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 崇 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南史·韦叡传》:“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按,近代的如意,长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已。直到现在人们所用搔痒之具,叫“痒痒挠”、“不求人”,即古时爪杖、如意之遗制。参阅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释民要览·道具》。
2传说宝物。如意者,昔有贫士多玄善,阴德旁及鸟兽,而菽水不赡,忽遇一道士遗以一物,谓之“如意”,曰:“汝阴功感神,故以相与,勿轻用也。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虽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今商之世,有十四年大旱,天运自然,孰敢有违?汝欲救之,当解其半耳。”商世果大旱,至七年,汤乃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天忽大雨,及数千里。其人方私隐元元,为之一举耳。后人仿其制,号“如意”云。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意示意图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意示意图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五福如意:
作为吉祥的象征,当然人人都渴望拥有如意,
紫檀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价甚为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变迁,现今如意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成为古玩之属,但一柄柄精致粹美的如意承载着它们所曾拥有的历史及它们所蕴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么悦目怡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帝孙权曾得到玉如意一柄。
历史记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
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现在都不明了。
依据推测,如意源于爪杖,即民间俗呼“不求人”。
清代如意有以整块玉羊脂玉如意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
而以扬州产白玉如意最著名。
另一种为“三镶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
形状特点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名词解释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
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
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发展历程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
《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
……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
’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
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
’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
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历史变迁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玉如意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
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意义 吉祥之物——“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说到“如意”,人们都不会陌生。
现如今的会面、通信也会相互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语,即随人意。
从字面上讲,如意无非是符合自己的意愿。
寓意的抽象,是极易能让人理解的。
其实如意不光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如意”。
如意在民间有种种的说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颂吉祥者也。
趋吉避凶,源于动物的本能。
人们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动,常常表现在行动上,即有意去营造吉利的环境。
有的用图画表现出来,称之为“吉祥图案”,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耐人寻味的寓意,象征着美好、幸福,寄托了人们的精神和愿望。
“如意”何物,不少的上可以欣赏到它的实物。
“如意”的实物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精致工艺品,如有意一饱眼福,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会见到明、清两代皇宫内的用珍贵材料精心制作的如意。
起源 关于“如意”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说是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
清代的弘历皇帝有首“泳商铜如意”诗中云:“一柄曲拳代谈者,玢古色错金银。
谁知子氏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
可见乾隆皇帝认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实物难寻,难以证。
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
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
手指形的具有实用的价值,能挠痒痒,取其名曰:“尽如人意”。
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搔痒痒儿”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称之为“不求人”,北方人则叫作“老头乐”。
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警世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
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了权杖。
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
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爱之物,吟诗咏玉如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
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
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
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了,但脸上仍留下了瘢痕。
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
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就更加讲究了,而且使造型丰富多彩,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的艺术品,使它的长度变短,柄端手指形变为少见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
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
质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成的工艺精品,并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工艺也用上了,而且装饰上了精细华丽纹饰。
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如意成了观赏品、珍藏品,身价百增。
清代如意从民间转向宫廷,成了大臣敬献皇帝的贡物,也是皇帝为宫女的晋升及选妃的珍贵礼品。
皇宫中,皇帝也好如意,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及的,这可从清宫的档案、轶案乃至皇家的诗画中可见到。
每逢皇帝即位、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及喜庆佳日,大臣们都要向皇帝后妃等敬献如意。
最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进献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
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为了加官得宠,也进贡珍奇的如意等。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
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受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八十件。
如意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也是帝后赏赐大臣亲信的礼品,就连外国的一些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现今状况 如意吉祥,事事如意。
在邮票的发行上也有选了如意图案的。
台湾于1966年发行了“清代如意”邮票,其图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红木镶宝如意”、“金漆如意”四件。
丁卯年,邮电部发行了首日封,图案为“兔捧如意”。
1987年台湾再度发行了“清代如意”的邮票,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都希望以此来表达“事事如意”的真情永在。
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译成英文为“交好运”的意思,很多的外国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独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购买了工艺品带回国送给亲朋好友。
它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宏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道情词《玉如意》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玉如意》是清朝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一篇道情词,在江浙乡下老一辈读书人里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励志之作。
传说作者是江苏泰兴人严政新,因其母爱听道情,故作《玉如意》。
作者详细资料失考。
《玉如意》内容是描述一个穷苦读书人赫砚耕在穷困潦倒中奋发读书最后考中状元的故事。
赫砚耕及其妻子邬琼英尽管生活困顿,饱受富亲戚的白眼与欺凌,仍然不向生活低头的过程描述尤为详细而感人。
老百姓称为“苦不过《玉如意》”。
也有同名的昆曲。
腰带小志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
《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
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
《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
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
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君臣之间更是如此。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
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
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
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
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
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
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
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
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
《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
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
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
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
……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
《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
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
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
搢就是插的意思。
《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
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
垂者名曰襳缡。
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
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
《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
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
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
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
朝祭之带,则近上”。
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
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
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
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
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
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
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
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
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
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
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
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
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
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
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
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
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
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
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
《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
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今天都不明了。依据推测,如意源于爪杖,即汉族民间俗呼“不求人”。清代如意有以整块玉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而以扬州产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种为“三镶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
“如意”代表的是顺心顺意,满意。这个词也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如意”为 符合心意,而现在所用搔痒之具,叫“痒痒挠”、“不求人”,即古时爪杖、如意之遗制。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释民要览·道具》。
扩展资料:
“如意”出处与详解:
①《汉书·京房传》:“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
②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故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③《红楼梦》第四回:“谁料天下竟有不如意事,第二日,他偏又卖与了 薛 家!”
④ 巴金《灭亡》第六章:“她底唯一的心思就是使女儿事事如意。”
⑤《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恨地者,恨他树木生得不凑趣;若是凑趣,生得齐整如意,树本就好做屋柱,枝条大者,就好做梁,细者就好做椽,却不省了匠人工作。”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