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镇宫之三宝 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鉴赏
2010-08-25 10:24
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
孔夫子曰:“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仁也。”(出自《礼记·聘义》)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符合东方人的气质。
其一、翡翠白菜是依照翡翠顺势而为,根据它的颜色雕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是鲜活欲滴。
其二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
其三、东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块,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它的底座都是纯金做的。
台北故宫的玉雕《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
玉雕“翠玉白菜”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运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泽,雕琢出一颗几可乱真的白菜;翠玉白菜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菜叶上还雕有螽斯虫(俗称“纺织娘”)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
翡翠翡翠,白的是翡,绿的是翠,把一块绿白相间的玉石巧夺天工的雕琢成白菜,真是独具匠心,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慈禧死时候曾经携带两颗玉石白菜,一颗玉石南瓜下葬,但是最后被军阀孙殿英盗了墓。
《毛公鼎》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9字的长篇铭文。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视频国宝档案《毛公鼎》
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毛公鼎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肉形石”,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厚:53公分。清代玉石,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国民党带入台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块黄玉,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很像一块美味多汁、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真正人间极品,价值连城。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
“肉形石”它真的只是一块石头,其色泽纹理都是天然形成的,不仅是“五花三层”,连皮上的毛孔也一应俱全,与翠玉白菜皆为巧夺天工的精品相间的“东坡肉”,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在当今,真可称得上“。这块神似肥瘦“界最贵的红烧肉”。
国宝与饮食文化
慈禧太后是清末的实际统治者,但她在获得整个中国的控制权后,并没有照常治国,而是贪图一己之乐。慈禧太后收藏了许多民间珍宝,都是大臣们为取悦他而供奉的,其中以八件奢侈品为主。
祁东坡肉
玉白菜,慈禧的玉白菜价值非凡,由一块天然玉石雕刻而成。是皇帝的嫁妆,意思是白菜无罪,多子多孙。后来慈禧死了,她就拿他当陪葬品来守棺。孙殿英盗墓后盗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夜明珠,慈禧的夜明珠不同于一般的夜明珠。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大,特别大。据说这颗珍珠是慈禧最宠爱的宝贝。合上时,夜行百步之内能见毛,尸绝不能腐而望圆。慈禧把它埋在嘴里。
红珊瑚树
石洞坡猪肉,这个不知道慈禧从哪里找来的宝贝,看起来就像一块活灵活现的五花肉,而且肥瘦相间层次分明,条纹清晰可见,连上面猪皮的毛孔都可以看到。它不是人工制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难怪慈禧爱不释手,但只能看,不能吃。
翡翠“降魔杵”,这个降魔杵据说是送给她的。据说它可以辟邪,所以慈禧总是带着它,但它看起来很长,有点像香蕉或其他水果的形状。
翡翠西瓜,慈禧的翡翠西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是“番邦”贡品中的珍品。慈禧视其为生命,专门派几个太监看管,降为值班侍卫,防止其突然消失。
珊瑚树,慈禧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宝藏的,无法考证,但是很漂亮,长满了樱花树,娇艳欲滴。慈禧虽然年过半百,但是很喜欢这个小姑娘的东西。
百财聚来图什么意思
百财聚来图什么意思,百财聚来图是一副很有意思的画,很多人看到百财聚来可能想到的是钱有关系的,实际上这个寓意的确和钱有关系,但实际上画的是白菜,百财聚来图什么意思。
百财聚来图什么意思1白菜意为“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的蕴意。
蝈蝈白菜,白菜是中国人的大众菜,不论何种身份的人对白菜都有青睐,是最有人气的蔬菜之一。据说慈禧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她专喝白菜汤调节肠胃,颐养天年。
“白菜”与“百财”谐音,寓意招财纳福,而金银又被称作是黄白之物,以至白菜被当成了极好的彩头。又因白菜是一层一层的,所以被当作了层层见财的好兆头。
更由于白菜上有了活蹦乱跳的蝈蝈,使财变成了活财,隐喻财源滚滚而来。且白菜帮白、叶绿的外表,也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做人的思想暗合。
白菜的颜色和外形,寓意清白。我国不少地区的老百姓在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吃两道家常菜,即长叶白菜和青菜,寓意天长地久,清清白白。
蝈蝈和白菜的题材都受到大众喜爱,将二者合一,寓意就更丰富。“蝈蝈白菜”的寓意,于国家而言是:国有万财,国富民强!于个人家庭而言是:家财万贯,多子多福,步步高升!所以“蝈蝈白菜”被很多艺术家作为题材,用金、银、玉、纸、象牙等载体,以铸造、雕刻、绘画的形式做成艺术品,作为家中陈设。
蝈蝈白菜,在故宫里有一座出入的门,以“螽蟖”命名,螽蟖是蝈蝈,寓意子嗣繁多。当有外国使节来访,康熙皇帝在大殿里挂为数众多的蝈蝈笼,听蝈蝈“群唱”,“蝈”与“国”谐音,美其名曰:“万国来朝!”在北方,人们有养虫的爱好,养鸣虫积淀成了一种鸣虫文化。
“蝈蝈”和“白菜”的题材源于传统,寓于美好。今天涉猎“蝈蝈白菜”的画家认为这一题材的作品,仍能代表中国文化内涵,它是中国画中最美好的创作题材之一。
以浓、淡、干、湿地写意展现“白菜”玉润、饱满的墨韵风采;“蝈蝈”则施以工笔画法,细腻、精小、强悍的“蝈蝈”神态可掬,与写意“白菜”形成一动一静的美学呼应,意味绵延不尽。
白菜-百财,竹笋-步步高升,辣椒-红红火火,蘑菇-聚富。
百财聚来图什么意思2中国玉器雕刻历史悠久、举世文明,其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非常人性、吉祥如意。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那么您就会发现每一件玉器饰品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向您叙说它的美好寓意。所谓“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若您能心领神会的去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玉文化内容的真谛。
玉器饰品寓意广泛,从爱情到事业,从老人到小孩,从辟邪到纳福,从长寿到健康等等不一而足。每一种寓意都对应一种或多种玉器雕件,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人们最熟悉最常见的玉雕——白菜。
亲民受喜—声名远扬
众所周知,白菜是老百姓餐桌上,极常见极普通的蔬菜。在北方,尤其是一些天寒地冻的`地区,过去每年冬天,白菜是家家户户的当家菜。
除了享用白菜的美味,人们也将白菜作为原型,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创作,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是所有招财类玉器雕件中出身最为高贵的一个。
翠玉白菜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翡翠雕琢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
寓意多样—百财守财
玉雕白菜,取自谐音“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的含意;玉雕白菜的第二个寓意,取自白菜的颜色和外形,寓意清白。
玉雕界的专家认为,玉雕白菜有“坚贞纯洁,清清白白”的意思。
白菜还有“守财”的寓意,白菜的叶子是一片片包拢住菜心的,而翡翠白菜的精致菜叶包裹着菜心“财心”,所以,很多人认为翡翠白菜还有守住财富的寓意。
庄稼人很喜欢白菜,因为白菜很容易成活,而且产量很高,一颗白菜可以称出好几斤,比起来其他蔬菜,白菜更让庄稼人有成就感。翡翠白菜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希望,所以翡翠白菜还寓意着连年大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风水作用—催财求顺
1、助旺财运:将玉白菜摆放在家居房屋的生气(贪狼)吉星位上,定能催旺财气、平顺求财,若再配以五帝钱更能锦上添花。
2、助旺事业
将玉白菜摆放在家居房屋的延年(武曲)、伏位(左辅)吉星位上,能增强事业运,尤其是对工薪阶层的朋友更能起到增强人脉,得到上司、贵人的鼎力相扶,若再配以文昌摆件塔或龙龟摆件或“福禄寿”风水摆件,就能“妙笔生花”倍添运势!
百财聚来图什么意思3岫玉雕刻中,白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形象,其用料规格不一,形态大小不同,能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岫玉雕刻对白菜可谓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岫玉玉料有老玉和碧玉两种,河磨属于老玉的籽料。老玉颜色偏黄白、碧玉偏绿,多样的色彩给予雕刻师很大的发挥空间。白菜帮百,叶黄或绿,色彩上同岫玉十分契合。除了少数由碧玉雕刻的,通体碧绿的玉白菜之外,大多数岫玉白菜都符合白菜原本的特征,帮白叶绿,或有**,栩栩如生
白菜依据其发音和形态,带有许多美好的寓意。
第一,白菜通“百财”。岫岩人的年夜饭桌上,总少不了一盘白菜,这既是长期以来饮食传统,也是因为白菜有“百财”的谐音。新年一盘白菜,寓意着来年百财聚来。这种习惯也被雕刻师傅们保留,他们将原石雕刻成白菜的形状,将心意寄托其中,盼望有朝一日,有缘人能得“百财”。因此玉白菜也称作“遇百财”。
第二,白菜通“摆财”。中国人素来讲究财不露富,以防他人觊觎。但在新时代的中国,有一群人必须展露财富,以证清白。在反腐倡廉深入推进的今天,玉白菜越来越符合公职人员的需求。他们将白菜摆放在显眼的地方,意味摆出财富,清明廉洁,洁身自好,不怕审查。
第三,白菜意为“守财”。白菜的叶子一层一层将菜心包裹,越往深处越是精华。人也一样,将珍贵之物保留在内,不轻易展示。如此,一来可以消弭攀比心和虚荣心,二来可以免遭他人嫉妒。拥有一颗玉白菜,可以时刻警醒自己为人之道,身似白菜,藏巧于拙,白玉为心,冰清玉洁。
亚洲玉石之源头,亚洲玉都和中国玉都,广大翡翠玉石爱好和学习,名师作品赏析,玉雕艺,文化交流,翡翠雕珑,翠意悠悠,美图养眼,共享行业资源,让我们带你进入翡翠玉石源头市场,开启你的玉石之旅。
中国翡翠市场雏形阶段
众所周知,以翡鸟和翠鸟的颜色而命名的翡翠玉,有历史记载进入中国是在明代末期,在清代翡翠玉较为普及是在清晚期慈禧太后的时代(1835――1908),道光至光绪年得以较大的发展,源于慈禧太后比较喜欢晶莹剔透和翠绿色的翡翠玉,有翡翠玉西瓜、翡翠玉白菜和众多的翡翠玉饰品;这两个时期的翡翠玉仅限于宫廷和达官贵人享用,翡翠玉原石的选择、翡翠玉的设计和雕工考究。进入民国时期,由于时局不稳,翡翠玉的发展进入低潮期,翡翠玉的设计和雕工相对粗犷。因此,这段时期的中国翡翠市场处于发展的雏形阶段。
中国翡翠市场成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北京玉雕厂、上海玉雕厂和南方玉雕厂等加工基地,中国翡翠市场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翡翠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七十年代缅甸的帕橄翡翠矿区翡翠原石的拍卖,发展到仰光翡翠原石的拍卖,缅甸的瓦城成为当时的翡翠玉器主要市场,八十年代泰国的清迈成为翡翠原石的集散地,再运到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缅甸仰光拍卖的翡翠原石,在九十年代,有部分进入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有部分进入了中国的云南,有些翡翠原石在云南直接加工,这时期云南的翡翠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有部分翡翠原石经香港进入广东,这一时期广东的翡翠市场进入了起步阶段。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翡翠市场进入了成长阶段,年进口和销售翡翠玉不足百亿元,最高潮期从业人员不足三十万人。
中国翡翠市场发展阶段
近二十年来,经过仰光拍卖后的翡翠原石,一直销往中国的大陆,九十年代后期,每年约有几千吨直接进入中国的大陆广东,进行二次拍卖,而后主要聚集在广东进行加工和销售,广东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翡翠市场。
自九十年代后期到2008年,广东迅速成为中国的翡翠原料拍卖、加工和销售中心;无论任何一次经济低潮,丝毫不减收藏翡翠的热潮,翡翠价位直线上升,翡翠的收藏热潮一浪高于一浪,中国翡翠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年进口和销售翡翠玉达数百亿元,最高潮期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也带动了翡翠玉拍卖行业的拍卖热;中国翡翠市场进入了发展阶段,中国翡翠拍卖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消费大国,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市场,最大的翡翠玉加工基地,最大的翡翠赌石市场。
2008年底至2009年初,由于云南方面的重视,利用与翡翠产地国缅甸边贸的优势,重整旗鼓云南的翡翠市场,在瑞丽和盈江建立了翡翠毛料公盘市场,并创造了盈江翡翠毛料公盘市场首场拍卖成交额1800万元的好记录,云南的腾冲在县改市后,各种条件有所改善,其翡翠市场得到了发展。
中国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市场和最大的翡翠玉加工基地,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翡翠玉行业和玉器行业的发展,相玉、品玉、爱玉和藏玉成为时尚,翡翠玉进入了千家万户,大家都喜欢玉中之王――翡翠玉,这与中华玉石文化的传承有关;同时,翡翠玉的升值性吸引了广大的藏家和投资商;大量的翡翠玉原石的进口,大中小型翡翠玉加工基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各地翡翠市场的蓬勃发展。
著名的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珠宝沉默不语,却比任何语言更能打动女人心。”
从古至今,珠宝都是女人必不可少的标配,几乎所有的女人,对珠宝都没有免疫力。然而,说起中国喜爱珠宝的女人,就不得不提慈禧这位皇太后了,除对权力十分热衷外她还对珠宝和金银玉器异常狂热。
慈禧,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出生于北京城,满洲人。清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多年,几乎是清代后期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她除了是清末权力的把持者,还是一个著名的“奢侈”太后。
她一生酷爱珠宝首饰,珍珠、玛瑙应有尽有,一生搜刮了无数的天下极品。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慈禧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在她的700件殉葬品中,有翠、玉佛27尊;翡翠西瓜2个,还有2棵举世闻名的翡翠白菜……可谓是价值连城。
据说,她的陵寝竟然还用上了金叶子、金箔来装饰,所有的柱子都是用鎏金来装饰的。有记载,她的整个陵寝,竟然用掉了4500多万两黄金,这个数量可谓是非常惊人的了!要知道,清朝末期,国家已经风雨飘摇,国库基本亏空,而她却用如此多的黄金来装饰陵寝,不仅体现了她奢靡成风,还说明这个女人对自己的陵寝确实非常重视,她应该是希望自己生前所用的好东西都能在地底下再次享受。
甚至于,传说她有一个专门存放陵墓陪葬品的金井,里面的金银玉器数不胜数,奇珍异宝更是堆到了井口。但是,她仍然不满足,只要遇到喜欢的,就一定要投进金井。更奇葩的是,她居然用这些珠宝作为镇陵墓,优化陵墓风水之用,以为用不同的珠宝就可以增加墓中的灵气和风水。
可以说,慈禧如此迷恋珠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珍珠作为中国的传统首饰,一直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慈禧也不例外。她对珍珠的喜爱非常人能比,她所用的首饰随处可见珍珠的踪迹。但凡她能看上的,就一定会收入囊中。据不完全统计,慈禧收藏的珍珠近万颗。在陪葬品中,她身上盖的金丝珠被就镶有12104颗珍珠,她颈项挂着的串珠是由5920颗珍珠串成,其它的珠镜、朝珠上的大珠小珠不计其数。所以,这个女人对珍珠的热爱,无疑是狂热的。
据说,慈禧曾经有过一串非常特别的珍珠手串,这串珍珠手串总共有18颗珍珠串成,颗颗都来自最上乘的产区。再从这些上乘产区中挑选出品质和成色最好的珍珠,个个体大透圆晶莹剔透,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了。然后,再进行精心打磨,制成了这串18颗珍珠手串。对于这串手串,慈禧非常喜爱,每日都会精心擦拭,几乎从不离手。当自己的陵墓开挖在即,慈禧就想过将手串投入金井。
但是,因为过于喜爱,她的内心自然有千般的不舍。最终,还是在旁人的劝说下,她才将这串手串投入到了金井之中。
各国代表对这串手串赞不绝口,可谓是惊掉了下巴。如此少见的稀世珍品,竟然戴在一个老太后手上,这些代表除了惊讶,更多的是羡慕和嫉妒。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加坚定,中国是一个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国家,这个东方古国果然遍地都是宝。所以,之后他们对中国的掠夺更是肆无忌惮更加疯狂!
慈禧可谓是晚清皇室的铁腕人物。她有男人的刚烈与勇气,也有女人的柔情与美丽。每日上朝前,她会和所有女人一样对镜贴花黄,当然,珠宝首饰一样都不能落下,金丝礼服,绣花串珠大褂、朝靴。然后,朱钗、头簪,还有她心心念念的指甲套,脖子上挂的朝珠,每一样都是按部就班的戴好,才会出门上朝。这派头,多少女人一辈子都享受不到,就连宫里的皇后都比不上。
我们不禁在想,这个女人穷尽一切手段,难道就是为了享受权力带来的乐趣?很显然,她毕竟是一个女人,珠宝带给她的慰藉,丝毫不比权力少。
在她的陵墓内,人们除发现了大量的珍珠外,还有很多世间罕见的奇珍异宝。比如:夜明珠,这等宝物在当时绝对是稀世珍品。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更是金刚石原石,19世纪的时候就估价1000多万两白银。翡翠西瓜、玉白菜、玉莲花、玉藕、珊瑚,金、珍珠被子、凤冠等,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可以说,这样的排场,要远远高于清朝的任何一位统治者。但可惜的是,墓中的珍宝多数已流落到了海外。原本慈禧是想死后也能够享受富贵的生活,可没曾想这里竟然成了盗墓贼争相挖掘的宝地。
回顾慈禧的一生,她享受了女人该享受的一切,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尊荣,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奇珍异宝,但是,又能怎样呢?最终,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更是为自己死后带来了灾难。可见,人活一世,图的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青史留名?其实都不是,有个清静的地方比什么都重要。
雍正墓一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雍正这一生,也充满了谜团,按照民间的说法,雍正皇帝是被刺杀的,因此,在雍正墓中,雍正的人头,是一个纯金打造的人头。
甚至还有一些更加传奇的说法,雍正墓里机关重重,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根据一些考古人员的说法,雍正墓和清朝其他皇帝墓不一样,至少从目前的挖掘和整理看,雍正墓保存的相当完整,虽然人们在雍正墓附近的确发现了盗洞,但值得注意的是,盗洞下挖深度不过两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以下的土,都是原封土,因此,雍正墓长达270年,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个大墓被盗过。雍正墓真正挖掘,是在1980年,但和那些盗墓贼一样,当考古专家向下挖到两米处的时候,遇到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以下都是原封土。
按照正常的理解,盗墓贼绝对不会走空,更不可能打了两米的盗洞后,就立刻停止。考古专家松了一口气,原封土的出现,可以证明,雍正墓是完好的。正当考古队决定挖开雍正墓的时候,国家文物局紧急下达了命令,于是,发掘工作被人为叫停。
也就是说,这次挖掘,和那些盗墓贼一样,也只挖了两米,就停止了。很多新闻报道中,并没有说当时发生了什么,甚至大量民间传说中,也没有传言,当时发生过什么奇怪现象。
而根据文物局的说法,停止挖掘雍正皇帝的墓,唯一的原因就是,当时缺乏足够的技术水平,无法保证文物的完整。 这是考古领域最害怕的结果,一代官方盗墓贼郭沫若,曾经大力主张挖掘明朝陵墓,在缺少足够技术支持下,大量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就遭到了很大的损坏,这些破坏,根本无法修复如初。
最可惜的就是明朝定陵的龙袍,被氧化的几乎毁坏,幸好郭沫若两年前就死了,不然这个伪考古学者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挖来雍正墓,而定陵的悲剧,很可能会重演。结果就是,大量珍贵文物,彻底毁坏,丧失了研究价值。
雍正墓的停止挖掘,其实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解读,如果坚持挖,的确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有人,有设备,有耐心,就一定可以挖成功。至于说,那些传说中的机关埋伏,以及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传言,对于考古工作而言,顶多作为参考,何况,对于一个仅仅270年的墓而言,只要准备充足,并不是一件难事。
挖开容易,保护难,真正的考古学家,和那些沽名钓誉的伪考古学家本质区别就是,这些真正的考古学家,明白考古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希望通过考古,研究那些久远的过去,而不是为了挖掘宝藏,满足一己私欲。
如果挖开了,却无法做到保护,让那些重见天日的珍贵文物,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失,那还不如让雍正墓,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到有了这些技术,可以保证文物不受损坏,这时候再去挖掘,也是可以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事叫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啊。这事咱的从头里说,不然半截话,没法解释的清楚。
整个清朝十二个皇帝,分三处埋葬,关外一处,关内两处。
这关外边的您可以看成是爱新觉罗家的祖坟,老一辈还没当皇帝,就这埋着,还有顺治之前的皇帝都搁这里埋着。这入了关做了皇帝之后,就全都埋到了关里边。
这关里边他又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处。
话说这清东陵比较悲催,除了第一位入驻的皇帝——顺治,他的孝陵没有被盗之外,其他几位全让洗劫了,就剩下点犄角旮旯点东西,骨头都让人家丢了一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盗墓贼为嘛瞅准了清东陵呢?”
这事要怪就怪,这地埋了俩主,一曰乾隆,二曰慈禧。
大家伙也都知道, 历史 上这俩位,这都是喜欢享受的主,乾隆七下江南,其实就是为了溜达溜达,那花费国库多少银子,自不必说,所以他的墓里边您感觉东西能少了吗?不能够啊!
再加上慈禧,那翡翠玉白菜啥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所以盗墓贼的眼睛全盯着这清东陵。
说道这里,小伙伴一准会好奇,这顺治的孝陵咋就躲过一劫呢?这是因为顺治是第一位埋进入的皇帝,他还遵守着满人的习惯,这下葬的时候,把东西全烧了,所以墓里面没啥东西。
这地除了光绪的墓被盗了之外,其他都好好的,
而雍正就是这清西陵第一位入驻的皇帝。
那么雍正为嘛选了清西陵,不和自己的老爷子康熙埋到一块呢?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雍正是在清东陵给自己选了一块地,后来感觉不行。
这主要是因为,这清东陵这地土质当中带着砂石。那么这有什么问题呢?他挡不住水,这老天爷一下雨,这水就会通过这砂石过滤,直接就灌倒了陵墓里边,这陵墓整个就成了一水帘洞了。
雍正不敢想象自己个万年之后,住在一水坑里,所以他拒绝搁这里建陵墓。
所以后来他就让老十三,去给自己再寻一块,这就是现在的清西陵。
这地,不仅地势高,土质还不错,能够有效的抵挡雨水的侵蚀。
其实这么做,能瞅出雍正的眼光是不错,就现在康熙的景陵还在水里边泡着呢?而且现在乾隆的裕陵还时不时的进行抽水作业。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乾隆为嘛不跟着雍正埋到清西陵,咋就跑到了清东陵了呢?”
其实说道根子上,这乾隆最喜欢,最崇拜的是康熙。当年康熙做了啥,他乾隆都喜欢跟着做一遍。而对自己的老爷子雍正,有点瞧不上的意思,后来他上位之后,把雍正很多好的政策都废了,就是从他手上开始的。
可惜雍正从康熙接受八百万两,积攒起来六千万两的银子了,乾隆不仅没有继承雍正的政策,还给废了,拿着这些个银子到处的花,这不清朝就是从乾隆的手上开始衰败的。
那么雍正这泰陵,开头的时候,大家伙以为已经被盗掘了,因为在那琉璃壁下边就有一个乌漆嘛黑的盗洞,就这盗洞也不知道啥时候有的,这都好几年了。
当时国家本着保护性挖掘,这就准备开挖这雍正的泰陵。
结果没成想,这挖下去之后才发现,这盗洞才两米,压根就没有挖到底,也就是说这泰陵就没有被打开过。
咋整?保护性挖掘是在陵墓被破坏了之后才能进行的,现在人家好好,你挖个啥劲啊!
那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就是不要再挖了,另一种是想要挖下去,因为雍正这人身上就有很多的疑团,比方说他的死,传说他死的时候是没有头的,头被吕四娘给宰了去,下葬的时候,铸造了一个金头。
那么如果挖开了,这一切的谜题就可以解开了。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不挖,本着的原则还是保护性挖掘,这条线不能碰,所以这事就停了下来。
雍正陵叫“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与雍正同时入葬泰陵地宫的还有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年羹尧的妹妹)。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泰陵的一处发现了一个盗洞,经批准,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泰陵进行抢救性挖掘,结果在挖到地宫内的金刚墙时,盗洞消失了。也就是说盗墓者并未得手,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打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陵了。
雍正的“泰陵”属于“清西陵”。“清西陵”是清入关后开辟的一处皇家陵园,具体位置是在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以西。陵园内的帝陵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
其中,雍正的泰陵历时 6年完工(1730年-1736年) 。虽然营建时间不长,也是挺劳民伤财的,据统计,为了营建雍正的泰陵, 迁走了19个村庄, 拆除了大量的民间房屋,其中瓦房73间、石板房14间、草房1336间、草棚461间。搬迁山厂200处,砍伐树木6154棵,圈占各种地亩84顷13亩5分7厘5毫8丝。
泰陵的地面建筑有许多特别的地方, 比如一处“火焰牌坊”, 这也是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无论是明朝的帝陵,还是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都没有立火焰牌坊的先例。所以 ,这处的火焰牌坊到底有什么用途也是挺令人费解的。
清史上关于雍正的帝陵及身后事的文墨并不多。据清宫档案记载, 泰陵地宫地面共用二尺金砖473块。 由于地宫并未打开,对于很多人关心的在泰陵地宫里面, 雍正遗体是否有头,是真头还是金头?也是不得而知的。
前面还说到与雍正帝同时入葬泰陵地宫的还有两个人,即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皇后入帝陵这是无可厚非的,敦肃皇贵妃为何也能入帝陵地宫陪葬?
决定皇贵妃能否祔葬在帝陵,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该皇贵妃是皇帝的宠妃;②皇帝陵地宫有空余的棺位;③该皇贵妃在皇帝入葬前死亡。
敦肃皇贵妃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年羹尧也曾权倾一时,是雍正党的头号功臣,但年羹尧是被雍正赐自尽的,难道敦肃皇贵妃年氏没有受到牵连吗?
雍正三年(1725年),年氏被晋升为皇贵妃,然而晋封才七天,尚未来得及行册封礼,年氏就病死在圆明园中。半个月后,年羹尧被赐自尽。
年氏死后,她的金棺并未立即安放进雍正泰陵,而是移到阜成门外十里庄殡宫暂安。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二十二日,年氏金棺才随孝敬宪皇后梓宫移入泰陵。 时间上来说,年氏已经被封为皇贵妃,并且死在了雍正的前面,她是有资格入泰陵的,但是,直到乾隆年间,她才入泰陵,这究竟是雍正的意思,还是乾隆的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先说说雍正陵的基本情况。
大清朝最个性的皇帝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子,按照老理儿子随父葬,原本打算陪着老爹在清东陵找寻自己的陵地,但是找来找去发现清东陵的地质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说白了就是地宫进水的可能性太大,所以雍正不惜破坏所谓的祖宗成法,安排自己最信任的老十三弟允祥给他在别的地方找寻万年吉地。
要说这允祥,也是不辜负老哥的期望,带领着的风水大师团终于在河北易县西的山脚下找到了一片山清水秀的吉壤,这里要风水有风水,要气势有气势,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于是乎,雍正立马在此地开始营建其大清朝的第二个皇家陵区-清西陵,而雍正自己的陵叫做泰陵。
在1980年,河北省文物局突然收到一个报告,称雍正帝的地宫被盗了!这简直是晴天霹雳的事件,要知道位于清东陵的康熙和乾隆都在战乱的时候被盗了,雍正这个由于地理位置幸免于难,没想到在和平时期出现这样的事儿,于是乎,文物局马上成立的工作组,准备对雍正的地宫进行抢救性挖掘,在民间一直流传雍正是被暗杀的,在下葬的时候配了个金头,所以这次能清理地宫大家也都希望揭开这个谜团,但是,当考古队员在泰陵方城哑巴院的影壁下探查的时候,发现盗洞没有打通金刚墙,换句话说,雍正的地宫没有被盗,这是虚惊一场。
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现场的专家立刻决定,开掘作业紧迫叫停。并封闭盗洞,不对雍正地宫开启挖掘程序,重新对泰陵进行更加周密的保护!就这样,雍正还安静的躺在地宫中,关于他的谜团还将会流传下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对考古工作的不够了解,导致在某位流氓的主持下,中国考古界对于很多皇陵进行了发掘,比如说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挖了,考古队在挖进了定陵的地宫之后,发现了很多非常珍贵的史料和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是毕竟当时整体的 科技 水平和文化认知有非常大的限制,在考古挖掘的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是非常多的,甚至就连当时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在日后的某场运动中惨遭焚毁。
当时这位流氓,甚至还想去挖秦始皇陵在内的其他皇陵,以其名曰可以考察当时的 社会 发展民情以及 历史 上一些大事件。但是正是在看到了挖掘定林所带来的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及整体的 科技 实力,并不足以保护这些珍贵文物,所以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同意了国家文化局的申请,从此就停止了对不适当的考古工作挖掘的进行。
一直到了1980年,在这二三十年间几乎没有在对哪个皇陵有过挖掘工作,但是在1980年这一年,清西陵传来消息说是在清西陵里面的泰陵顶上出现了盗洞,专家心想一来就可以对泰陵进行抢救性挖掘,于是泰陵被盗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进行了上报,有关部门明确指示先根据泰宁被破坏的程度,再决定是否要进行挖掘,当时考古人员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沿着盗墓贼留下了盗洞往下挖,可是往下挖了不到两米的距离,就发现两米以下的夯土层,是保存非常完好的,盗洞并没有挖进陵墓,所以考古队根据综合原因,决定停止挖掘工作。
也就是为什么现在雍正皇帝的陵墓依旧保存完好没有发掘,当然关于很多人非常想要了解的雍正皇帝,真正的死亡证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另外根据当时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只要是保存完好的皇帝陵墓是不能进行科学考察开发的,如果出现擅自打开雍正皇帝长眠的泰陵地宫,那么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雍正的陵墓为泰陵,雍正帝的泰陵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它在清西陵的陵寝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体制最完备,气势最恢宏。堪称西陵之首。泰陵的地宫中葬有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泰陵背靠永宁山,前朝元宝山,在五千米长的神道旁边坐落着70多座古建筑。而就是这样一座帝陵,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谜团。
公元1735年10月8日凌晨,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了。
据史料分析其死前三天的活动知道:从雍正发觉身体不适,到死亡还不足两天时间,死的太突然和离奇,而对于雍正的死因 历史 资料中很少有记载, 以至于关于其死因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病死说、宫女杀死说、中毒说、遇刺说,但流传最广的就是,雍正皇帝遇刺说,认为雍正是被仇家所杀——吕四娘。 民间流传,吕四娘杀掉雍正皇帝后把他的头给割下来带走了,至今不知下落。皇帝死了,得按时下葬啊。可是,没有头颅的事被百姓们知道了多失皇家脸面。当时的人想了一个办法,为了保持雍正皇帝的尊严,留一个全尸,大臣们派人做了一个金脑袋给安在雍正皇帝的脖子上,这才风光下葬了。就是这样,后世一直广为流传的未解之谜就是雍正皇帝的金头之谜。
上世纪八十年代,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上升,对于雍正 历史 中的谜团迫切需要解开,在雍正地宫未打开之前所有的说法都是推论,而不是定论。同时,当时先后打开了乾隆陵、慈禧陵、香妃陵的地宫。这些清代人物的地宫的清理和开放,不仅解决了 历史 遗留的许多疑案,更重要的是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旅游 事业因此而迅猛发展,并促进了经济和物质文化产业的连带发展。 因此,守护着具有同样巨大文物价值和 旅游 潜力的易县清西陵也不甘寂寞,经过仔细勘察、详细论证后,有专家提出了开启清理雍正帝泰陵地宫的大胆而又实际的方案,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的正确抉择。因为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成立前,人们就在泰陵的哑巴院内琉璃影壁下发现有一个盗口,洞内填满烂砖碎瓦和垃圾,而且当地人普遍认为该陵已经被盗匪盗掘过了,既然明十三陵和清东陵都已经有开启皇陵地宫的先例和成功经验, 于是提出了清理被盗掘过的泰陵地宫。
限于目前的技术对帝王陵的发掘保护工作很难达到完全不损失。雍正陵未被打开其实是对 历史 文物最好的保护,是对 历史 最大的尊正。雍正的谜团也只能由未来去真正解答了。
清王朝的 历史 上有很多的谜题,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的生母到底是谁?孝庄皇太后是否曾经下嫁多尔衮?同治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道光皇帝的死到底谁是罪魁祸首?这些都成为了现在很多 历史 学家,无法给出答案的谜题。除此之外呢,还有另外的一个人的视野,非常的蹊跷,那就是雍正皇帝的死!
当年雍正皇帝已从九子夺嫡当中费尽了心思才侥幸胜出,也成为了康乾盛世的创始人。但是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仅仅十三年他就去世了。大家对于他的去世官方解释就是他太累了,因为作为皇帝,他每天都兢兢业业的处理朝廷上的事务,现在作息时间也都非常的稳定,要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勤于政务让他身体透支厉害,所以说他就是过劳死。
在雍正皇帝死后被葬在了清西陵。因为清朝末年民愤过于严重,所以就说清朝皇帝的这些陵墓多半也都遭到了盗墓贼的注视。比如说自己太后的陵墓就被人家忘得一干二净,乾隆皇帝的陵墓也没能够逃得过一劫。在建国之后这些专家们也都想办法能够尽量的对于这些陵墓进行一些弥补和止损。
当这些考古专家挖开雍正皇帝的陵墓的时候,却看了一眼之后,就立刻让人把这个陵墓用水泥给封死了后,从此再也没有人去挖掘过他的陵墓。
清朝皇帝中,我很佩服雍正……
他是一个铁腕的皇帝,但也是一个谜团很多的皇帝。
九子夺嫡,为什么雍正获胜?康熙怎样去世?为什么他会重选墓地?在位十三年的他怎样去世?是不是被吕四娘砍掉了头?……
一一谜底,需要我们去找寻答案。
这不,机会来了……
孙殿英很出名,他因盗慈禧墓一炮走红,之后又盗乾隆的陵墓。后来,我们在清理乾隆墓地时,很多人呼吁对泰陵考古,因为泰陵有一个盗洞,可以说明太陵被盗,需要抢救, 最重要的是解开谜团。
上面也批准,允许发掘。可等顺着盗洞挖掘下去不到两米时,盗洞消失了……原来,泰陵没有被盗。
这一消息被所长夏鼐知晓,他先向上面汇报,又连忙赶往现场,叫停发掘。又回土填埋,恢复原样……
好险……
说个冷门点的知识吧,我国在考古学领域与西方国家有个很大区别,咱们更擅长田野考古学(field archaeology),而西方更擅长海洋考古学(Maritime archaeology)和城市考古学(Urban archaeology)。
其中具体有什么区别吐槽机就不细说了(其实是也不知道),总之古代传统的洛阳铲结合现代 科技 后对考古调查的帮助很大。我们的考古学家经常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找到野外深埋的遗迹和遗物,这让很多外国同行羡慕不已。
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短板,在调查之后的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我们能找到文物位置,可没法妥善保存发掘的文物。故此我们在考古发掘阶段会非常谨慎,一般只有两种情况才允许发掘。
首先是由于盗墓或者工程建设已经对文物造成破坏,这属于被动的抢救性发掘,目的是为了保存被破坏的文物,2011年的海昏侯墓就属于这种。其次是为了解决重大 历史 课题的主动发掘,前段时间对通州路县古城的发掘就属于主动发掘,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北京城的发展脉络。
通常来说现在我国基于对文物负责的态度,不太鼓励主动发掘,考古界更有一条铁律——不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墓。这是1956年主动发掘明定陵留下的深刻教训,那次的损失实在太大了。
万历皇帝的陵墓中确实有大量的文物,发掘也确实解开了一些 历史 谜团(比如长期不上朝),可是那些文物里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就占600多件,在地宫的微环境中尚可长久保存,一旦接触外界环境就迅速朽化了。
本来这些文物的损失就已经无可挽回,更糟糕的是这次挖掘起了某种示范作用,当时各地都开始兴起挖掘帝王陵墓的苗头。最终总理定下了基调,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了这点。
关于雍正泰陵的发掘其实是始于1975年对乾隆裕陵的整理工作,民国时期裕陵曾经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给盗掘过,破坏挺严重的。所以文物部门打了个擦边球,开启了被破坏的裕陵,对地宫进行了整理。
这之后呼吁开启泰陵的声音就出现了,巧合的是1980年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右下角发现了一个旧盗洞,这座帝王陵墓很可能早已被盗,符合抢救性发掘的标准。于是国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泰陵的发掘请求,工作于当年4月8日正式开始。
总结起来吧,对泰陵的发掘本来就是抢救性的,在发现陵墓没有被盗后紧急叫停符合考古原则,这是无可厚非的。目前我们能期待的是文物保存技术取得长足发展,那样才会有更多传世之宝重见天日,否则就算知道《兰亭序》在哪埋着,你挖出来就烂掉也是白费。扯淡完毕。
说起此事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考古学家夏鼐。他曾主持了万历定陵的挖掘,又及时制止了雍正泰陵的挖掘,不然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类似定陵的考古悲剧,很大可能会再次上演。夏鼐此举,可谓是功德无量。
大家对万历皇帝的定陵挖掘,基本上都比较了解。在当时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郭沫若、吴晗等人贸然打开了定陵的地宫,外界空气涌入,打破了地宫内的环境平衡,对丝织品瞬间化灰,金银器皿等也发生了氧化。再后来因为文物保护手段缺乏,更有不少文物蒙尘。
最后,万历皇帝和皇后的棺椁,被扔下山崖,而他们的骨骸也被当做封建残余而付之一炬。这绝对是考古史上的悲剧。
夏鼐作为著名的考古专家,主持了当时的定陵挖掘工作,这一切必然给了他极大的触动,所以也就有了他后来挺身而出,阻止挖掘泰陵的行动。
当然,这一切必须在考古的名义下进行。 理由也是现成的:在泰陵宝城的琉璃影壁上,原本就有一个不知何人留下的、不知道有多深的盗洞,这说明泰陵很可能已经被盗了,这意味着泰陵可以进行抢救性挖掘了!
现场挖掘当即停滞,负责发掘者开始研究下一步行动,而泰陵地宫完好的消息,也在次日被刊登在了报纸上。夏鼐看到相关消息后,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立即停止发掘。在得到文物局的同意后,他又亲自赶到发掘现场,宣布了停止发掘的命令。
发掘工作被及时叫停,盗洞被彻底封死,泰陵重归宁静,避免了重蹈定陵的覆辙。 或许没有夏鼐的行动,泰陵地宫一样会幸免于难。但夏鼐的行动,起码证明了他的态度,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至栽斯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