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箍棒是谐音荆觚棒,象征意义是驱邪避怪。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桃木避邪,逢年过节的时候,老百姓习惯挂上桃木棒,大门上面的两个角挂上桃枝,寓意在于避邪保平安。久而久之,荆觚棒的称呼便成了金箍棒而在民间传开。
这种风俗与称呼有了群众基础,作者吴承恩便把它写成是孙悟空的兵器,如它的初衷一样,具有驱邪避怪的功能。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取经路上,用它降妖除魔。
2、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两头有金箍的象征意义。
道家的经典书籍记载中,认为人一天的呼吸次数是13500息,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元气,金箍箍住两头,有避免元气泄露的意思。因此金箍棒的重量、设计,是象征着道家的一些学说,是这些学说的寓意于小说。
金箍棒来源
金箍棒不是吴承恩凭空编撰出来的,它的来源,至少有三种说法。日本学者矶部彰说,金箍棒是佛教中金刚棒与金环锡杖的混合物;张锦池先生则认为,金箍棒只是金环锡杖变化而来;还有的人觉得,金箍棒是西游平话或者杂剧中的生金棍。
周汝昌大师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金箍棒是“荆觚棒”的音译误传,它其实是一支殳棒,这东西从古以来专门制伏鬼怪。桃木棒就是古代的殳,就是荆觚棒。后来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些观点都很有趣,但不具备说服力,金箍棒来源成了秘密。
金箍棒确实有个演变的过程。在《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其实手无寸铁,主要靠大梵天赐给唐僧的金环锡杖拿妖捉怪;在《西游记平话》中,孙悟空有了兵器,但是只是铁棒;到明初《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的兵器又成了生金棍,直到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最终确定为“如意金箍棒”。
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向右转,再用小拇指勾住转到手掌,然后再继续,反复练习就可以了。
1、如果为了表演,将棍削细,使辊变轻、弹性变好,速度会变快变好看,容易转棍子。
2、如果为了增加能力,增加上肢、那么就要训练腕关节的力量,提高点棍速度。
3、手指转棍子转棍手指卡住一个点,然后注意节奏还有手指用力各个方向要均匀,慢慢来,几次就会了,只要日久坚持,定有成效。
孙悟空的金箍棒原系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后遗下的定海神针,放在东海,金箍棒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在平常所见的各种金箍棒的形象是一根两头各有一段**,中间为红色的棍子。根据《西游记》的记载,金箍棒似乎注定就是孙悟空的。
孙悟空去东海龙王处索要兵器时得到的。书中第三回说道“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
“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最初作为定海神针的金箍棒“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金箍棒是孙悟空克敌致胜的武器,又是《西游记》中的重要道具。《西游记》云原系大禹治水时遗下的定海神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