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战败国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和奥斯曼解体,只剩下德意志独自偿还协约国战争赔款。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四年后的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1919年6月28日,各国代表签订《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大约等于47万吨黄金,今日约合7000亿欧元),分66年偿清。德国每年偿还20亿马克、以及德国出口总值的26%(大约10亿马克,相当于利息)。
1921年5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将这一结果通知德国驻英大使,第二天德国国会投票接受这一方案。当年8月31日,德国移交了头一笔10亿金马克的赔款。此后魏玛德国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了相关的债券。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
1929年10月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赔款事实上已经终止了。1932年协约国召开洛桑会议,要求德国在1933年一年内移交30亿金马克的赔款,剩下的未付赔款可以予以免除。
但是第二年希特勒上台,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的合法性,拒绝继续支付赔款。到此时为止德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量只是协约国要求数量(1320亿金马克)的1/8左右。
二战结束后,由于东西德的合并未能实现,赔款余额的支付被暂时搁置。
1953年有关德国债务的国际会议规定德国当局有责任兑现魏玛德国时期为了支付一战赔款而在美国、法国等国发行的债券。同时规定其余的债务问题将在两个德国统一后予以解决。
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之后,老帐重新生效,且要在20年内清偿。
2010年10月3日,德国政府赎回了最后一笔6995万欧元的债券,但是仍然剩下5600万欧元的利息(1945-1952年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没有支付。
德国最畅销的报纸《报》28日高兴地刊文称:“到本周日,最后一笔欠债就将付清,至少从财政上来说,一战终于在德国落下了帷幕。”
清朝近代以来,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小的如南京条约,赔偿了几千两银元,大的如马关条约,赔了日本2亿两白银,最大的是辛丑条约,前前后后加起来赔偿了98亿两白银,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赔款最多的朝代之一了。
然而放眼世界,也许清朝的赔款并不是最多的,有一个你很难想象的国家,它对外赔款超过一万亿,赔款直到如今还没有还完,现在哪怕财政紧张,每年还要从国家收入当中拿出来一部分用来偿还战争赔款。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在我们的印象中,德国一直是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铁血宰相稗斯麦更是以强硬著称,他甚至说过这样的名言:“我们德国人,除了上帝谁也不怕,但正是因为对上帝的敬畏,是我们珍爱并维护和平。”更不要说那个写出来名篇“我的奋斗”的小胡子了,他的大名更是总所周知,他发表名言:“不要面包,不要黄油,只要大炮!”。
那么这样一个强硬的民族和国家,是怎么会走上割地赔款的道路的呢?还一下子赔款这么多,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德国作为欧洲最有活力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欧洲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稗斯麦领导下,统一之后的德国更是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为德意志民族增添了无比的民族自豪,也助长了这个民族的勃勃野心。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太过于强大的德国很多时候都迎来了一个人单挑一群的不利局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单挑了一群菜鸡的德国最终还是招架不住群狼战术,最后被打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希特勒稍微吸收了下两项作战的惨痛经验教训,在开战前先与当时的巨无霸苏联签订了私底下的条约,并且一路统一了大半个西欧,大名鼎鼎的马其顿防线在希特勒的攻击之下,简直不堪一击。
然而也正是因为前期的顺风顺水,让希特勒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打着打着,感觉自己现在非常强大了,可以接受两线作战了,于是又向苏联开战。这一下就让本来还是处于优势的希特勒再一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境遇,虽然“元首”战斗力还是那么一如既往的非同凡响,但最后还是被打败了。
所以,虽然德国很强,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德国都是战争的发起国之一,但是由于过分自负的原因,失败了2次的德国自然是每一次的战争赔款都必须如数上交了。而当时的战争赔款总价值又相当低昂贵,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条约,德国共需要赔偿2260亿马克,并且需要用黄金支付。
当时的德国本来就经济状况不好,加上还打了一次败仗,一切产业都被损毁得非常严重。所以没过多少年,当希特勒提出发动战争,拒绝还款的时候,底下的德国人都非常支持希特勒。为什么支持他呢?因为实在是还不起钱,希特勒能把这笔账给“赖掉”当然是最好的了,所以当时的希特勒很得德国人的民心。
1935年,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希望用战争的方式把战争赔款“赖掉”,然而二战德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于是乎新账旧账一起算。1960年的时候,德国又跟其他战胜国签订了协议,继续赔款,其中许多小国都从德国身上捞了一笔。希腊要到了115亿马克,比利时、荷兰、单买这些弹丸之国也都从德国那里要到了赔款。
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德国已经向波兰赔款14亿马克,签订了2+4的条约以后,德国的赔款进一步增加——它需要给苏联再赔款180亿马克。这么多钱,备受战争摧残的德国自然也无法按时归还,所以它不得不延期还款,这样它又得支付高昂的延期利息。
到1993年的时候,德国一共向外赔款904亿9300万马克,这里面还包括许多德国拿出去抵账的机械设备。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所有赔款,到了2010年10月3日德国才算基本赔完了,花了整整92年。然而这只是一战的赔款而已,还有二战的很多赔款,德国直到现在都没有还完,2015年,经济危机的希腊就曾向德国催要二战赔款。不得不说,德国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国家,比另外一位法西斯侵略者要好多了。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俄等协约国劝说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借此打击德国在远东的利益。为此中国曾向各国提出缓付庚子赔款,希望延付10年,日、意、俄等国都表示同意。
1917年8月,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年即停付德国之赔款。1919年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德国赔款即告终止。奥匈帝国瓦解后,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所占奥匈帝国赔款也至此结束。俄国的庚子赔款,先后经过缓付、停付,最后声明放弃。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中国开始考虑停付俄国庚款。1920年苏俄政府下令取消内外国债,冻结存款。1924年中俄双方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俄政府表示抛弃俄国部分之庚子赔款,并声明该款所担保的各种优先债务清偿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之用。至此,俄国赔款也告结束。比利时在1925年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意大利于1933年订立中意协定,退还庚款。荷兰在1926年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但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
日本的退款,发生的波折和争执较大,日本始终坚持以挪用庚子赔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至1936年的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在侵华中的矛盾。日本的退款中国无一团体申请到补助。其次是用于留日学生的补助。三是用于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及中日文化交流。1936年以后则用于侵华战争。 1909年所设立的“庚款奖学金”以后开始,中国学生大批来美留学。原来美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一条法案,决定退回中国在1901年(庚子)为八国联军赔款的余额——换言之,即美国扣除义和团之乱中所受的生命财产等实际损失和历年应有的利息以后的额外赔款。
美国决定退还赔款之后,中国政府乃自动提出利用此退回的款项,作为派遣留美学生的学杂费。经过美国政府同意之后,乃有庚款的第一批退款。1924年,美国国会二度通过同样法案,乃有庚款的第二次退款。这样才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简称“中华基金会”。这当然又是另一件事了。
由于庚款的第一批退款,经过中美两国政府交换说帖之后,乃有第一批所谓“庚款留学生”赴美留学。第一届的四十七人之中包括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其他后来在中国科技界很有建树的许多专家。第二届七十人是在1910年在北京考选的,然后保送赴美进大学深造。另外还有备取七十人,则被录入于1910年至1911年间所成立的“清华学校”,作为留美预备班。
宋旭轩曾对庚款留学史作过一番简明扼要的记述。据宋文,美国于1909年至1917年间退款实额如后:
1909—1910:每年84309490美元
1911—1914:每年54119878美元
1915:72499342美元
1916—1917:每年790196美元
1909—1917:合计615637034美元
据胡适口述,以“庚款”作中国学生留美费用,系出自中国政府“自动提议”,亦与宋文所引伯顿(CorneliusHPatton)之言不符。 其实,早在美国政府同意用庚子赔款建立“留美预备学校”之前,庚子赔款就已经用在中国高等教育。1901年9月,清政府与八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军费、损失费4亿5000万两白银,是为“庚子赔款”。 在山西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筹划,利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1840年之后,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自清军入关以来闭锁的国门。西方的文化思想与生活、生产方式迅速传入中国。其中,传教士作为传播的媒介载体、西方在中国的代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其宗教理想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互结合,其身份变得极其特殊。19世纪末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山西也发生了杀死传教士和教民的山西教案。
1901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山西仇杀天主教主教、教士130余人,教案特别严重。在处理教案问题中,在山西传教的英国耶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 (RichardTimothy)于1901年3月曾向清廷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奕劻提议,以“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白银用于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中西大学堂,选拔全省优秀学子入学,学习近代学十年为止,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开导晋省人知识。李提摩太向英方提出,从庚子赔款中拿出50万两返还山西,用于建立一所西式大学,以“克服人们的无知和迷信――这种无知和迷信正是导致对外国人的屠杀的主要原因。今天的山西大学还有李提摩太的雕像。 清华基金的由来
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迅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今日运作情况
1949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前往美国处理“清华基金”保管运用事宜。1956年,清华在台建校,梅贻琦借用清华基金利息补贴教授薪水,并兴建宿舍。清华基金的经费来源,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庚子赔款的红利等。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介绍,即使到当前,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他说,外界常以为清华基金是两岸清华各取一半,但根据他和北京清华校长顾秉林的确认,证实这笔基金仅拨给新竹清华。
1 纸币当然不是想印就引的啦,举个例子: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值、
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当时人们都不买草纸了,直接用钞票。
2 战争赔款当然要用战争双方国内都通用的货币。举个例子:甲国国内通用 甲币和白银。乙国国内通用
乙币和白银,那么应该直接用白银来赔偿。黄金白银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被视为珍宝,任何地方都可
以通用,近代战争赔偿基本上是以此为基础。
3 不用折算,举个例子:战胜方要求战败方赔偿双方通用的白银500万两,那还折算什么呢,顶多就是
质量单位换算清楚,货币是同样的货币,要多少赔多少。
不多。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
战后根本没有赔款,一战赔款的悲剧大家都看到了,二战后欧洲国家是不会在犯二了,德国唯一的赔款是以政府基金形式对各种受害者进行的民间赔偿而已。德国的这么点黄金与其欧洲经济第一的地位是完全匹配的,再说德国的金融本来就不是很发达,虚拟经济规模有限。黄金为了方便交易,一般都尽量避免搬运,更要避免频繁搬运,所以为了方便交易很多国家都把黄金放在全球最大的纽约黄金交易所的地库内,进行买卖操作的时候只要纸面划账操作,不需要搬动黄金,非常方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