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金条一根多少克

民国时期金条一根多少克,第1张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战祸连连,加上各地记重标准不一样,国家储备的黄金和白银都是按实际计算,没有像现在还铸成比重和纯度一致的金条或银锭;

民国金条重量标准:十两。(俗称“大黄鱼”)。

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

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

扩展资料

金条重量标准:

一根标准的金条的重量为11664克(折合3746盎司)。金条的份量没有统一规定,在黄金交易所或市场上流通时,标准金条标准重量规格分别为10克、30克、50克、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黄金,黄金成色为9999%。

金条有大有小,标准的金条重量为11664克,大约合3746盎司。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金条没有统一的重量标准,在黄金交易所里交易的金条一般重量规格分为10克、30克、50克,也有重量100克、300克、500克,甚至有1000克的大金条。

金条投资:

投资金条(有时候也称为:投资型金条),是金条的一种,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金条。简单来说:投资金条就是由知名的黄金公司推出的纯金含量大于9999%,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或国际市场实时价格做为参考价格,可实时买,也可实时卖,供人们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的金条。(市场上常见的投资金条如:山东黄金投资金条、中金投资金条、高要投资金条等)

金条投资风险。

渠道风险:回收不畅

市场不是每家银行和金店都提供金条回购业务,而且大多数银行都只回收自家销售的黄金。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虽然提供回购业务,回购价格多为上金所当天黄金现货价格下浮15元左右,但上述银行都只回购本行出售的金条。

购买风险:金子不是装饰品

大多数黄金首饰为“24K金”或者是“18K金”。“24K金”的黄金含量大概是9999%,而18K金的含量为75%。而绝大多数的投资金条的含金量是9999%,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千足金。

交易风险:交易成本过高

投资者在渠道购入实物黄金时,其价格往往会比市价要高,但卖出的价格却比市价低。买卖差价就是投资黄金的交易成本,而这种交易成本往往容易被投资者所忽视。

看过民国电视剧的人,一定对于多方势力共同认可的黄金印象深刻。无论是汉奸、特务,还是军阀、土匪,黄条,也就是俗称小黄鱼,一直他们最认可货货币。理由自然也不难理解,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军阀混战的民国,黄金自然是最保值,也是购买力最为坚挺的硬通货了。

民国金条

而民国期间,由于国民党混乱的金融政策,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法币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金圆券,贬值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无数百姓毕生积蓄的财产就此灰飞烟灭。因此,在动乱时期,有钱的家庭都会备上两三根小黄鱼,一般家庭则会储备价值更低的银元,以备不时之需。

二十世纪初,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各国列强,早就已经开始使用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因此黄金交易也十分活跃,上海滩甚至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黄金交易市场。

民国时期上海滩

虽然国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禁止市场买卖流通黄金和白银,并要求全部兑换成法币,但是由于国民党糟糕的货币政策和低效的行政能力,尤其是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内通货膨胀极为严重,法币飞速贬值。因此,国民党的这一禁令从未彻底实行。

黄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鱼”,一直是民间最坚挺,也是最被认可的等价物。制作的小黄鱼的原料是由美国进口的金砖,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造币厂进行切割后,使用半自动金条压轧机制成不同重量的金条。

民国金条

按照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金条以“两”为基本重量单位,通常来说,金条分为三种,分别为十两,五两和一两。当然也有半量等其他规格。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一般将一两重的金条称之为小黄鱼,10两重的自然是大黄鱼了。中央造币厂制的金条上,会压有中央造币厂、日期等字样。

民国期间的大部分金条,都是在1945年到1949年之间生产的。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也将储藏于金库的大量金条运至台湾,而这些数目巨大的金条也成为台湾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那么,这些小黄鱼到底价值几何呢?

我们都知道,在使用公制之前,中国旧制一斤为16两,所以民间也有半斤八两之说。因此,当时的一两金条,大约相当于今天这样单位的31克。所以,小黄鱼,也就是一两的金条为31克黄金,而大黄鱼也就是10两的金条,自然是310克了。

小黄鱼

如今黄金的价格一直徘徊在1克270元左右,因此,按照金价单纯计算黄鱼的价值,一两的小黄鱼价格约为8370元,而大黄鱼自然是83700元了。

当然,这么计算小黄鱼的价值是并不合理,黄鱼作为民国时期铸造的金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它的实际价值比金价核算要高得多。如图所示,有的收藏家将一条小黄鱼开价到黄金本身价值的两倍。

小黄鱼

作为毋庸置疑的硬通货,小黄鱼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自然也十分强大。据说民国期间,一条小黄鱼可以买二亩良田,3到5条小黄鱼,就可以在北京买一个小型的四合院。

当然,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早已是天价,如果按一个四合院一亿元来计算的话,相当于民国时期的12000个小黄鱼的价值。不过,盛世与乱世的房屋价值,本身也不具可比性。

北京四合院

据统计,截止到1949年3月,国民党共生产了各种重量的金条约有111万条,重量大约为153万两。但是,由于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绝大多数金条都被带去台湾,留在大陆的金条并不多。

而且,被留在大陆的金条大多数也被银行回收并融化,因此,民间存有的金条数量十分稀少,再加上金条特定的历史时间,小黄鱼也成为收藏家最爱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价值,也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一斤左右。

黄金

(Gold)是化学元素金(Au)的单质形式,是一种软的,金**的,抗腐蚀的贵金属。金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国际上一般黄金都是以盎司为单位,中国古代是以“两”作为黄金单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

不仅是用于储备和投资的特殊通货,同时又是首饰业、电子业、现代通讯、航天航空业等部门的重要材料。

黄金的化学符号为Au,金融上的英文代码是XAU或者是GOLD。Au的名称来自一个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Aurora)的一个故事,意为闪耀的黎明。

2020年8月5日,黄金价格突破2033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纪录。

黄金的颜色为金**,金属光泽,难分解。密度193g/cm3,熔点10644℃;具良好的延展性,能压成薄箔,具极高的传热性和导电性,纯金的电阻为24P。纯金具有良好的抗化学腐蚀性,是最好的电镀材料。

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炼”就是金的化学稳定性很高,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必担心会氧化变色。即使是在熔融状态下也不会氧化变色,冷却后照样金光闪闪。

密度大,手感沉甸。韧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导性。纯金具有艳丽的**,但掺入其他金属后颜色变化较大,如金铜合金呈暗红色,含银合金呈浅**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状,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状的原因,纯金首饰也易被磨损而减少分量。

在门捷列夫周期表中金的原子序数为79,即金的原子核含有79个质子,质子带正电荷。同时,由于符合半满规则,因此,金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在金属市场上金与钌、铑、钯、锇、铱、铂等金属统称为贵金属。

黄金虽是一种很柔软的金属,但不及铅和锡两种金属。在纯金上用指甲可划出痕迹,这种柔软性使黄金非常易于加工,然而这点对装饰品的制造者来说,又很不理想,因为这样很容易使装饰品蹭伤,使其失去光泽以至影响美观。所以在用黄金制作首饰时,一般都要添加铜和银,以提高其硬度。

黄金易锻造、易延展,可碾成厚度为0001毫米的透明和透绿色的金箔。05克的黄金可拉成160米长的金丝。

以上内容参考 —黄金

一根标准的金条的重量为11664克(折合3746盎司)。对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金条标准,有2盎司、5盎司、10盎司之分,对于世界上第一套以奥运为题材的奥运金条,有50g、100g、500g和1000g。

金条的来源

金条来源于古代的货币流通,更多应用于收藏和投资领域,全球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储备和流通有自己署名金条,比如上海黄金交易所标准金条。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战祸连连,加上各地记重标准不一样,国家储备的黄金和白银都是按实际计算,没有像现在还铸成比重和纯度一致的金条或银锭,所以价值不会太高。

古代的金条

在古代,黄金和白银一样,大多是元宝型的居多,金条一般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为多,在民国时比较盛行。金条因为形似砖块,所以又叫金砖。金条重量、成色不一,一般金条上会标上炼制的金铺名称、熔铸年份、分量等字样。

其中用于国际结算支付的金条标准较统一,所以又叫标金,主要有上海标金、天津标金和北平标金三种,各地在重量、成色上有一定区别。比如上海标金每条重量为10两,成色为978%,所以又叫九七八标金。

而各金铺所铸金条重量就看金铺和顾客需要了,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铸造,不一而足,比较常见的1两和10两两种,也就是俗称的小黄鱼和大黄鱼。后者一般大富人家才有,作为压箱底钱,一般商户能有小黄鱼就不错了。

民国的金条

黄金以金条样式出现,是在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金条在民间被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也叫“厂条”。金条上面都用钢戳敲上了编号、成色、重量,一般都是中央造币厂生产的。共工生产了111万条,总重约153万两。

“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是当时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都会存几根“大黄鱼”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普通百姓也想买黄金,“大黄鱼”实在太贵买不起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称为“小黄鱼”。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是当时人民最真实的心声。蒋家统治下的中华民国时期,是一个物质精神文化都非常丰富的时期。人民接受先进思想,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从未停歇。在文学方面也诞生了很多文学巨匠,以及思想家。

海外留学生回国,也促进中国的科技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但在蒋家的领导下,还是发生了很多让百姓充满怨言的事情。

比如当时上海发生的黄金风潮。在黄金风潮下,黄金的价格已经不能单纯以"克"来计算了,那么当时人们俗称的"大黄鱼"、"小黄鱼"到底值多少钱呢?

什么是"黄鱼"

"大黄鱼"、"小黄鱼"其实并不是真的鱼,而是当时百姓对金条的一种戏称。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由来。

戴笠是当时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在当时的中央算是很有地位。戴笠之前的一位老朋友看到戴笠如今如此发达,便想着贿赂他,活动一下,也让自己走上光明大道。

便给戴笠送了几根金条。戴笠一看,这人正经事情不干,满脑子都是歪心思,戴笠大发雷霆。戴笠骂那人,有这些钱与其送来给他,不如买粮食给贫苦百姓送过去。

那人一看情况不好,赶紧把金条收回去,换了几条炸好的黄鱼送过来。戴笠生平最喜欢吃黄鱼,这才消了怒火。于是后来人们就把金条称作"黄鱼"。

黄金现在常常是人们选择储存的东西,在当时也是深受人们信赖。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有袁大头的银元,还有一些券,但由于经济不稳定,常常会遇见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事情,所以人们求人办事或者日常购买时,还是更喜欢用金条。

金条一般分为两种,大的被称作"大黄鱼",小的金条就是"小黄鱼"。"黄鱼"在当时都是由"上海外滩造币厂"铸造的。

大黄鱼比较大,大约有十两左右,制造非常精美。"小黄鱼"则更精巧一点,在一两左右。平常拿在手里既有分量,出门交易也是非常方便,深受商家喜爱。那么他们在当时到底值多少钱呢?这还要从当时国民政府发起的"黄金风潮"说起。

黄金风潮

1946年,抗战刚刚结束,国民政府元气大伤,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物价疯狂攀升,人民叫苦连天。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平抑物价。

当时的国民经济由行政院长宋子文掌管,宋子文不慌不忙,没有一点危机感,他想了一个馊主意,用黄金来平抑物价。

1946年9月份,上海成立了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又紧锣密鼓地铸造金条。

当时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百姓手里都没几个钱,但中央政府库存黄金十分充足,足足有八百万两。1946年12月23日,"大黄鱼"正式在市场上出售,定价400万法币。法币即"法定货币",是当时国家规定流传的货币。

刚开始抛售黄金时,的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上涨,但该政策绝非长久之计,时间长了,抛售黄金抑制物价的副作用就显现出来。

中央政府也是"金老虎"

国民政府大量铸造"大黄鱼",大肆在市场上出售,紧接着黄金的价格就疯狂跌落,一天内就跌了百分之十五。但在黄金疯狂抛售的第二天,黄金的价格就又涨了上去。

由于大量买手闯入黄金市场,疯狂抢夺黄金,导致黄金价格飞涨。到1947年2月份的时候,短短两个月,"大黄鱼"的价格就涨到了九百六十多万法币。没多久,政府贮存的八百万两法币就被抢劫一空,与之俱来的是法币疯狂贬值。

由于政府管理不当,加上政府自身也想从中牟利,在此次抛售黄金平抑物价的风潮中出现了一批投机者。

他们疯狂购入黄金,然后哄抬价格,从中牟利。更可气的是,中央政府非但不打击这种投机行为,反而成了其中获利最大的投机者。从政策开始到黄金价格涨到最高的那段时间,中央政府的获利已经高达六千亿。

除此之外,政府的高管也从中揩油。比如中央银行的行长,或者其他一些国民政府高层。他们利用关系低价收入黄金,待黄金价格上涨之后再高价转手,一个来回就获利上万元不止。

受苦的则是那些普通老百姓了。这摆明了是有钱人和高官的游戏,普通人只有看着和被搜刮的份儿。

待中央政府的黄金全部抛售完毕之后,国民政府又是采取了一系列更加让人痛恨的措施。他们用当初最低的价格向人民手中收购黄金,还以打击"金老虎"——就是那些在黄金风暴中的投机者——的名义,对有钱人家进行敲诈勒索。如此不要脸的举动一出,黄金又被中央政府收入囊中。

这么一番操作,经济没有恢复,百姓生活没恢复,中央政府却如同吸了百姓血的蚊子一样,饱腹得很。

当时的法币已经贬值成了一摊废纸。一张60亿元的法币买不了一盒火柴,一千亿元法币买不了一石白米。

所以那个时候一条"黄鱼"到底值多少钱,其实未必算的出来。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或者在这种特殊阶段,"黄鱼"的价格也不相同。关于能买多少东西,也与当时的物价有很大关系。

不过根据黄金价格的换算,"大黄鱼"有十两,大约重312克左右,目前金价在每克571元左右,这样一条"大黄鱼"按照目前的价格来讲就是一条17万8千多。"小黄鱼"每条一两,大约是1万7千多人民币。

难怪当时都流传着那句"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当时中华民国时期,在委员长以及国民政府内部腐败官员的统治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中央政府滥用货币或经济政策,发行货币,推行通货膨胀,导致战后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这与国民政府管理层没有关注民生,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和百姓需求脱不了干系。

当然或许他们并没有把百姓疾苦放在眼里,在他们眼里能够牟利的政策便是好政策罢了。

民国时期的的黄鱼分大黄鱼和小黄鱼,大的指大金条,小的指小金条,大黄鱼是十两,折合成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以350一克计算,民国时期的一条大黄鱼值现在的109375万元;小黄鱼重量是一两,也就是3125克,折合下金额为109375万元。

民国(黄鱼)金条说法的来历

据说军统情报局局长戴笠,对黄鱼是非常热爱,注意,这里指的是真正的黄鱼,戴笠爱吃鱼,尤其是浙江美味的黄鱼。戴笠有个同学,见戴笠混的风生水起,深得蒋介石厚爱,于是决定通过戴笠认识蒋介石,好混个一官半职,他听说戴笠喜欢黄鱼,特意将家中多年积蓄的6根金条作为礼物,最后送给了戴笠。

戴笠打开一看,瞬间火冒三丈,“现如今百姓食不果腹,与其送给我这金条,还不如换成粮食给百姓!”原来是此人误解,之后去买了几条油炸黄鱼送给戴笠,戴笠这才消气,很快,这个同学就接到了任用统治。

民国时期黄鱼金条

民国初年,国名政府实施法币政策,控制黄金交易,也就是说,百姓有黄金和白银的必须去银行兑换法币,禁止黄金在市场上流通,但是金条值钱,大家都会私藏几根,就和现在人们存款一样,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抗战时期,法币贬值,国民政府又开始决定开放外汇市场,允许黄金买卖,收回法币,政府命令中央造币厂生产金条,再由银行控制,运输到各个地区,百姓要用金条必须去银行、钱庄兑换成银元,因为制作的金条都是大金条(大黄鱼),只有兑换成小金额才可以在市面上流通,

1946年的时候,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还生产了金条,他们使用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制成多个重量的小金条,所以生产的金条分好几种,有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等种类,十两的金条统称大黄鱼,一两的统称小黄鱼。

当时市场上流通的“大黄鱼”并不多,这些“大黄鱼”金条每一条都印有“孙中山”、“布徽”图案或者“中央造币厂”的字样,另一面就写着金条的重量、成色以及数量编号。其实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民间的这些大黄鱼、小黄鱼全部都被政府回收熔化,民间又出现了很多用黄金制作成首饰的作坊,所以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大小黄鱼金条已经非常稀少。

2017年春季西冷拍卖会

这次拍卖会上就出现了“中央造币厂孙中山像五两厂条”,这枚厂条长705mm,宽302mm,厚38mm,是5两重的金条,其价值已经不能按照黄金价格来计算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822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