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第1张

从前人们对银行储蓄认识不足的时候,有钱人家都会用金条来压箱底。民国时期所谓的大小黄鱼实际上就是大小金条,大金条按照老秤来称的话就是10两重,而小金条则有1两重。换算成今天我们普遍所用的重量单位的话,大黄鱼差不多就是3125克,而小黄鱼是3125克。

大小黄鱼这个名字其实来源于一个和戴笠有关的传说。戴笠喜爱吃黄鱼,他的手下经常从浙江买来黄鱼送回重庆给他吃。戴笠的一个同窗想要借着他的人脉在老蒋手下谋个一官半职,于是就将自己父亲多年经商的积蓄换成了6根金条,当着众人的面送给了戴笠

戴笠看到后却很生气,对他说:国难当前,你将这些金条送给我,不如换成粮食捐给百姓。这位同窗马上领悟道戴笠的意思,回去之后到菜场买了小黄鱼炸好,将金条码在篮子底下,黄鱼放在上面。戴笠这下子非常开心地收下了,这位同学也顺利进了军统局。

黄鱼值不值钱不仅仅要看重量,还要看它的成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含金量。在民国时,市面上的金条主要来自与三个地方,一个是重要造币厂的厂条,这也是老百姓心目之中质量最好的金条,政府做的产品,规格统一。大小黄鱼其实上海人对政府厂条的称谓,也就是上海中央造币厂熔铸的厂条,纯度都能达到99%。

另外还有各地金铺、金号、银楼、银号所铸的商条,还有的就是外国的金条,也就是老百姓所谓的外条了。商条是商家铸造,规格、重量和成色都要看顾客的要求,所以总体来说都是比较杂乱的。至于外条更不好说,基本上都是混金,成色基本上都是在90%到95%之间,能达到95%以上的基本上没有。

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有大小黄鱼才是首选。在1946年的上海曾经出现过兑换黄鱼的狂潮,中央造币厂日夜赶工制造黄鱼。随着民国法币的贬值,到了来年年初,一条10两的大黄鱼已经能卖到370万元法币。到了2月份,中央银行停售黄金,买卖黄鱼只得转入地下进行。

黄鱼到底有多值钱呢?在抗日战争初期,一根小黄鱼可以兑换大洋30到40枚。随着抗日战争的进展,黄金的价格越来越高,能兑换的银元也越来越多。在1949年之前,北京一个小型的四合院的价格大约是100块大洋,差不多就是三根小黄鱼。而当时一个小康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只有15块银元,黄鱼的价值可想而知。

当今社会,人们购买商品时,选择的支付方式往往是纸币或电子货币。这样的钱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易,也有利于存放和整理。从长远来看,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在上世纪初,也就是清末民初,虽然人们使用纸币,但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金银,一种银锭、金锭等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深受人们喜爱。毕竟他们的保值率极高,根本不会有大的变化。正因如此,一些人特别喜欢储存金条来保存他们的财富,这是民国时期的金条。

清朝灭亡后,各大势力争夺当时世界的主权,都想取得政权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各路势力势均力敌,而且当时正值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他们在占领中国领土的同时,还大肆倾销商品,实现贸易顺差,意图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此外,这些殖民侵略者还在他们自己的租界里,发行他们自己的。

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甚至到了民国成立以后,也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因为生活在特定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本地区发行的货币,甚至当时的官方政府也纷纷发行自己的货币,仍然收效甚微。在抵抗这些殖民者对当地经济的破坏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货币有一定的权利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造成了经济混乱,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

比如当时的外国租界,一张一万元面值的钞票,刚开始还能买一头牛,但渐渐地随着钞票的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出现,后来只能买一袋米了。但是这还没有结束。直到最后,这样的钞票和现在的津巴布韦一样不值钱。据说只能买77粒米,老百姓要背一麻袋钱才能买到一升米,足以说明当时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经济有多萧条。

对于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很多富商或者一些大家族不得不做出对策。毕竟他们不希望几代人积攒的钱在手中遭受巨大损失,而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让自己的财富保值。

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一定是金银之类的贵金属。当然黄金肯定是其中最好最贵的。这种贵金属从古至今,在价值上从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考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很多人热衷于储存金条,以实现财富的保值,金条分为大小金条两种。

因为黄金的颜色是金**,所以大金条俗称大黄鱼。这种金条主要是当时官方使用,准备军队,采购军需等。所以这类金条很少流入民间,基本都掌握在一些上流大亨或者政府高官手中。这些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掠夺财富,囤积黄金,成为对抗经济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反正今天这大金条能值多少钱?首先我们来看官方数据。按食用量计算,一根大金条的重量约为3125克。现在一克黄金的价格大概是350~400。所以当时的一根大金条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

说完了大金条,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款规格更小的小金条。这种小金条的官方数据是一两,也就是普通大金条的1/10,价值在万元左右。这种小金条比较常见,在民间广为流传。毕竟它的价值不算太高,携带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小的金条。一个普通家庭想要拥有这样一根金条,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是的,你没听错。这种只有一两重的金条,真的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因为这些底层的人一年赚的钱也不过几两银子而已。除去日常开销,所剩无几,银价与金价相差甚远。所以,如果你想积累这么一根小金条。

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眼里,这么小的一根金条不过18000元,但在当时却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救命稻草,因为这么小的一根金条,可以维持一家三口一年的开销。在那个战乱饥荒的年代,任何人拥有这样一根小小的金条,绝对是莫大的幸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人对这样一根小小的金条抱有强烈的奢望。

一般来说,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价值都是绝对高的,就算是天价也不过分。但从侧面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大乱。这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极度困苦,没有可靠的政权,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普通人缺乏经济安全感。“朱门酒肉臭,路冻死人”是常态。处于恐慌和迷茫中的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那些有志青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时代。

相关问答:

您的问题,民国时期,1根1两金条大概折为30块银元,随着年景好坏有5块的浮动,当时小康之家一月生活总费用也就是15块银元,鲁迅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时是一个月300块银元。民国时期富人很少使用金条花费,金条主要是作为硬通货贮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保值的货币银元当时是银本位,一块银元大概折合180块铜辅币,而很少说一两金子折多少大洋。祝您蛇年报吉祥!

350元左右。

当时一块银元之中有24克纯银,而平时金银比的价格就是在20到30左右,也就是说1块大洋约等于1克黄金,按照现在的价值来算的话,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如今的350人民币。

而拿物价来算的话,这换算比例又不一样了,当时市面上除了流行大洋之外,同时还流通着铜板,由于当时大洋发行量极少所以价值极高,故而人们日常交易还是以铜板为主。

民国时期的工资

比如我们常说的鲁迅先生,当时他任教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60块大洋,后来随着年限的提升涨到了350块大洋,后来凭借着这笔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从这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当时绝对是属于高收入人群。

而普通人则没有这么高工资了,1917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经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薪15元”;“常见男工谋10元,女子作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一个月开销要在15块大洋左右,而人均需要三块大洋,《大染坊》之中陈六子初到上海时也明确了这一点,比如陈六子和林氏家族的员工聊天时就提到了当时社会的平均现状:

普通工人大概在1块到1块半,五个最好的是在4块半到6块大洋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14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