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发达的周代,为何会在西周时期出现玉器发展低谷?

玉文化发达的周代,为何会在西周时期出现玉器发展低谷?,第1张

西周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上的成长期。西周王朝建立后,以礼治国,《周礼》,规定不同等级玉器的质地、型制贺规格,对祭祀、礼仪等用玉也有成文规定。《周礼·考工记》也记载周王室设置玉作,管理专为王室制玉的奴隶,玉人。

周代礼学与和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有德的仁人君子都以玉饰标榜自己,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大到天子公卿,小到士大夫,无不是从头到脚,佩戴一系列玉佩饰。

发展到后来,儒家更把与礼制有关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器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正所谓君子比德于玉。

正是周代在物质和思想领域的铺垫,为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是承前启后的中国七千年玉文化精神支柱所在……

儒家,那已经到东周了,我说的西周、西周,不是上周的事儿!在原一面抱头鼠窜,一面回嘴道:别急着打我,要说清楚这事儿,先要从被古人所认可的‘真玉’是什么说起。

上回在原曾经说过玉器肇始于细石器时代,是从远古先民们用于生产生活的石器发展而来。在先民们与自然斗争生存的过程中,一些能给人以美感的,数量相对稀少的美石被人们从普通的制作石器的材料中筛选出来,制作成脱离生产生活工具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就是最早的玉器。这就是美石为玉之说的由来了。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的,而各地矿石物产不同,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个原始文化聚落也选择自己的文化圈里所能得到的不同美石,将其视为玉。比如四大名玉分别是只指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湖北的荆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即和田角闪石,南阳辉石,湖北绿松石(如今,人们认可的荆山玉与古代的荆山玉不是一种玉料)、岫岩蛇纹石这几种石材(当然没这么简单,以后有找机会再容在原细说)。

但事实上正真被人们认可的玉,即真玉是指和田玉和近一两百年内异军突起的翡翠,其他品种的玉石则被称之为杂玉。

听听,光听到真玉、杂玉这些带有褒贬之誉的形容词就知道这质地不同的玉料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有多不同了。

那么,真玉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能从真玉引申出周代(特别是西周时期)是玉器发展上的低谷之说呢?

从目前的发掘的文物可知,从直立人时代的北京猿人开始(约60-70万年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石与其他石材的不同,并选择出来制作成装饰品、礼器等非生产用途。

这个时期的玉器最大特点就是各地就地取材,用各种当地特有美石制作器具,但到了6000多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时期,却出现了个例外:原本盛产蓝田玉的西安地区(注意这个盛字,下文在原会接着聊它),去出现了用产至千里之外的和田玉所制作的石斧。

这件玉器的出土,说明最早在6000多年前,和田玉已经开始进入关中平原,其意义不光说明原始社会玉器就地取材制作的惯例被打破,更标志着各个原始聚落、文化之间的交流物质、文化已经出现。

由于考古实例的欠缺,我们并不知道和田玉是如何被和田当地居民选择出来,成为代表当地特色的玉石材料,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中原地区。

但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到,其过程何其他原始文化圈发掘拥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玉料的过程相类似。而出土文物向我们证实一点:自6000多年前起,和田玉逐步从今天的新疆地区扩散到河西走廊,进入关中平原,进而推进到作为商王朝的核心势力范围的中原腹地。

考古学者从距今3300多年的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和田玉石雕刻的各种玉器(他杂玉的数量较少),这至少说明,在武丁时代,殷商贵族们认可和田玉料是等级规格较高的玉材,并有意识地主动获取万里之外的和田玉石。

我们尚不完全清楚殷商先民们通过何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了数量可观的和田玉石,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田玉特有的一些性质征服了喜好美玉的殷商贵族,并成为了商王室的玉器原材料,并逐步成为被古人,特别是商代社会上层认可的真玉。

至于是和田玉料的哪些特性确立了它的真玉地位,在原推测无怪乎这么几点:

其一是和田玉自身的固有的特殊美感,这一点稍后时代的孔子等先贤用了几种比附君子美德的玉德来总结了前人对和田玉特质的种种描述,发展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终于成为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特有的玉文化符号。

其二是和田玉的稀缺性,这点在原就不多说了,就拿先前提到的半坡仰韶的和田玉斧的发现地西安说说事儿。西安当地特产的蓝田玉数量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甚至切割出蓝田玉的玉板材,用来制作玉棺玉椁,可以想象到蓝田玉的数量多到什么程度,显然不能让人们认为是足够珍贵的东西。

其三与其二正好互为表里,和田玉的数量稀有,但有足以支撑起贸易流通,不会像蓝田玉那么多,也不像田黄石之类的名贵石材那样数量稀少,缺乏流通性,难于让世人认知,得到古人的普遍认可。这一点,与黄金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等价物的过程相类似,在原也就不嗦了。

其四,和田玉料的产地远离中原,有一定的获取难度,让古人产生了慕其高远的神秘感。出土文物甚至可以证实在商代,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甚至已经有了依靠和田玉料为纽带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所谓玉石之路,比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早了1000多年,又或者说最晚形成与殷商时代的玉石之路其实是丝绸之路的滥觞。

在原废话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至少从商代起,用被古人奉为真玉的和田玉料制成的玉器出现的数量多寡,是衡量一个时代的玉器制作使用是否昌盛的重要硬指标;比如后来玉器鼎盛的汉、清等朝代,和田玉雕精品就大量涌现。

而西周时期的出土玉器显示,当时的玉料质量不佳,材质多为各种杂玉,少有用和田玉料制作的玉器,以至于出现了考古学者所说的:已知存世的千余件西周玉器中和田玉玉器寥寥无几的现象。这与商代和田玉器大量出土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西周王朝的统治核心关中地区(今西安、咸阳一带)横亘在玉石之路上,且距离和田玉原产地更近,西周统治者理论上比殷商贵族更容易获得和田玉材,半坡和田玉斧就可以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今天的西咸地区已有和田玉材的贸易或交流。

有研究玉器的学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未有西周王陵被发掘,如果发现西周王陵便有可能改写西周时期无和田玉的表象。

不过最新的历史和考古研究显示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因为西周早期贵族和王室还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通过修建圆坛等纪念性建筑祭天敬祖,无须为祖先修建带有巨大封土埋和丰厚陪葬品的大墓。这就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西周早期王陵的原因,当然也就更别说发现大量陪葬的西周和田玉器了。

而与之相对的是,随着周人葬俗的逐渐中原化,到了战国时代,和田玉料再度成为主要的制玉原料——显然,除了民族习惯外,西周时期曾经发生什么,导致玉石之路暂时中断,这一点在原暂且按下不表,稍后再论。

最理想玉料的暂时缺失是西周玉器发展步入低谷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出土文物显示西周时期的玉器数量也明显少于商代,器型和品种也逐渐单一化,如前文提到的、s、玉人之类的,商代才用圆雕玉器逐渐扁平化为周代的浮雕和镂空雕刻,以各种玉佩的形式呈现给后人。

此外,在雕刻技法上,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当然,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而制玉工具的进步又让西周玉器的线条越发硬朗,更为复杂的镂空雕刻开始大量出现,但这点点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掩饰其在艺术性上的退步。

这种退步的现象并不光体现在玉器上,西周青铜器的艺术水平也不如商代——当然,与玉器出现的情况相同,西周青铜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进,先进的冶炼技术让更轻薄坚固的簋、鼎、尊、爵,雕刻金文技艺也跟为成熟,大量铭文出现在那个时代的青铜器上。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很简单,曾经活跃于西北,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周人占领文化昌盛,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地区后,一方面很难迅速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己用,另一方面还要疲于应付被他们称为殷顽民的殷商遗民(比如后世横扫六国的秦人的祖先就是著名的殷顽民之一)的暴力反抗,难有时间、精力以及物质财富投入高雅的玉器生产和赏析。这样的现象,在后世鲜卑、蒙古、清等北方民族入侵并统治中原的初期也曾多次重复出现。

下面在回溯前问,西周时期和田玉为何稀少?稍微回顾西周的历史变可知,西周前期周人急于完成对中原地区的武装殖民,平定东方各个反对势力,稳定统治,显然没有骄奢*逸的闲情逸致,和花力气维持玉石之路的功夫。等到西周中后期,周人消化了中原地区后,回首西顾,犬戎等新兴势力已经做大,玉石之路已然断绝,难以恢复。

缺乏上等的制玉材料,反过了又倒逼玉器制作水平(主要是艺术性)的持续退步。当然有学者认为西周礼制的确立,也束缚了玉器发展,商代那些活泼多变,器型繁复的礼玉、饰玉不符合周人礼法而被弃之不用,也是导致西周玉器发展的空间被压缩的重要原因。

至于本文的题头周代玉文化发达但为何却在西周出现玉器发展低谷?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了端倪:由于西周玉器制作和欣赏水平的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较之于商代严重退步,到了战乱更加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纵然东周时期的玉器制作因礼崩乐坏而摆脱了礼法条律的桎梏,但也未能把之前欠的课全补上。那么,作为玉器发展史上的恢复期,东周为什么有能奠定中国玉文化的基础,甚至发展出堪称玉文化发达呢?我们有空再聊。

/本能寺变后-统一日本

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途中发动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织田信长焚毁本能寺,切腹自尽,但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战败切腹。史称“本能寺之变”。当时丰臣秀吉正在围攻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5天内强行军200公里返回京都,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

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因此功绩,秀吉在清州城重臣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之子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吉。隔年,双方决裂,胜家出兵攻打秀吉。开始柴田军略占优势,但秀吉拢络柴田阵营的前田利家,使其于后方倒戈而击溃柴田军。此战后胜家自杀,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秀吉完成统一织田旧部之举。

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

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和池田恒兴战死,在战况失利的情况下秀吉凭借惊人的外交手腕降伏了织田信雄,家康被迫退兵。而后秀吉又以令人难以置魄手段招降德川家康(把妹妹嫁给家康并把自己的母亲送去作人质,完全是乞和的架势),德川军归顺羽柴军,秀吉正式展开统一信长未完成的统一大业。

1585年,秀吉率联军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迫使其归降并退回原居地土佐。同年秀吉希望成为征夷大将军,但在公卿的劝阻下转而向朝廷索取关白的封号。为此秀吉一度打算认前关白近卫前久为义父(因为日本有关白只能由出自藤原一族的近卫、鹰司、一条、二条、九条等“五摄家”世袭的传统),但秀吉最后放弃此计划,而要求朝廷赐予新的姓氏。于是朝廷便赐予他“丰臣”这个姓氏,并就任关白。丰臣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源”、“平”、“橘”等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不过“丰臣”未能象其余四大姓那样发扬光大,因为它只传了两代就绝嗣了。

1587年秀吉又联合已经归顺的毛利征讨九州岛津氏,结果不仅迫使其投降,还使其家主岛津义久出家,并让位于相对亲丰臣的岛津义弘。

1590年远征关东,包围小田原城并击败后北条氏,北条家主北条氏政被迫切腹。使陆奥国的伊达政宗等东北诸大名皆归服。至此秀吉完成全国统一。

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

/侵朝战争

第1次入侵1图谋中国

在1591年5月,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及明朝不与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乃至印度,称霸亚洲东部的图谋。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于明年(1592年) 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但朝鲜因久事明而拒绝。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使得丰臣秀吉欲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

2 日本出兵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其余军团编制如下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22800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军团14000人、福岛正则第五军团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军团15700人、毛利辉元第七军团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军团10000人、羽柴秀胜第九军团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师和七百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了攻略朝鲜的战争。四月 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四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4求助明朝

5月8日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于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再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全国八道已失,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之地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宣祖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光复朝鲜,因此便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宣祖李昖渡过鸭禄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等于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6明朝正式出兵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于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

1592年12月25日,总兵官李如松从宁夏胜利归辽后,尚不及休息即率军43000余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元月5日进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8000人战于平壤,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

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如此形容,“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李如松卒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王京(汉城)。

7明军兵败碧蹄馆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欲乘胜追击日军,先遣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将领高彦伯领骑兵数百侦查开城至王京之间的道路,正月24日侦查先锋在碧蹄馆(今首尔/汉城西北)南方的砺石岭遇到日军前野长康、加藤光泰的侦察队数百名,一时之间,双方前锋交战互有伤亡,日方败退损失60骑,查大受则退往碧蹄馆。26日提督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土民所说弃京城撤退,遂率领本部兵马骑兵2000余骑从开城疾驰引援。孰料日军立花宗茂领3200骑正在砺石岭,从清晨开始以部将十时连久、池边永晟的奋战战死,历经5小时击退了查大受的军势,如松得知先锋已经交战迅速展开为鹤翼之阵,于砺石岭北方的望客砚迎来查大受军势后于碧蹄馆重整军阵,此时近中午时分,突然20000日军先锋军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出现占领望客砚,后面还有日军本队20000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进军,措手不及两军已犬牙交错,无法退兵。

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往北方高阳市的出口惠阴岭,急忙传令中军主力急速进兵,虽然刚开战明军先锋击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锋粟屋景雄3000,但隆景右翼先锋井上景贞3000又反包夹明军先锋,但是战况仍是明军优势,一方日将立花宗茂领3000从日军左方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见机突击明军右翼,立花军中其中一位金甲倭将(小野成幸)与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杀,而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的突击,正面则是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如同被包围的态势,此时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明将皆各自持刀奋迅作战,其中李有升为护卫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刺杀,日军的立花军中也有安东常久、小串成重两位部将战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部将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军势欲加包围,然而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到来,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领军抢占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撤退,日军小早川隆景惊讶明军援军的到来方始退军。

8朝鲜军的奋战

之后日军于2月约2万兵力转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鲜城将权栗以少数兵力大败日军,日将石田三成、吉川广家等负伤。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于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王京撤退。5月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

9玉浦海战

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1592年5月4日,当时的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统率75艘舰船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准备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则派藤堂高虎率领50艘木制战船迎战。5月7日,朝鲜水师偷袭日军,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一轮激战过后,日军损失惨重,被朝鲜水师消灭了26艘战船,剩下的舰船只得仓皇逃跑。李舜臣继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歼灭余下的日军。5月9日,这场海战最终结束。从此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44艘,而日军伤亡则不计其数,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舰船更是丝毫无损。

这场玉浦海战是壬辰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因此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并使得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因为日军在此战后已丧失大半制海权。

10泗川海战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经此战役,日本水师再不主动进攻,而改为防御和偷袭朝鲜水师。

11唐浦、固城、栗浦海战

6月2日,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师龟甲船队主动出击,进攻在唐浦港内停泊的21艘日舰,日舰被朝鲜水师两面包抄,最后被全歼。唐浦海战获胜后,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会师,并于6月5日清晨齐其一起率领51艘战船,向固城唐项浦的海湾内的26艘日舰进攻,并从两面对其包抄围攻。结果日舰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当晚,该艘故意放走的日舰将岸上日军接载上船,并欲于6月6日凌晨逃走,但这正中了李舜臣的计谋,结果朝鲜水师歼灭了该艘日舰,固城唐项浦海湾的全部日舰均被歼灭。6月7日,朝鲜水师再度出击,向[栗浦]的7艘日舰进攻,日军不敢迎战,掉头便跑,但结果仍被李舜臣全歼。

这三场海战后,日本水师已被震摄得胆颤心惊,但日军主帅仍未心息,决定集结兵力,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结果导致了闲山岛海战。

12闲山岛海战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准备迎战。7月6日,李舜臣进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7日清晨,将集结于巨济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在此地决战是因为这里有著较为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

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即将日军包抄起来,而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则向日军舰队直撞过去,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与敌作殊死战,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闲山岛大捷”。

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无法运送军粮,日本陆军因此无法再行侵略,结果丰臣秀吉只有与明朝讲和,改令日军于朝鲜南端建筑倭城以作防备和储粮之用。而李舜臣则被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师统制使。

13 明、日议和

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战失利补给无法送至,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以及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

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

9月,朝鲜国王李昖虽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暗中对明日议和却排除朝鲜有所不满,此时日军仍然占据朝鲜南部四道,并牢牢握有釜山城。

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

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接着丰臣秀吉便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

沈惟敬归国途中,滞留朝鲜,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冒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当受骗,大怒,当即下令把兵部尚书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第二次入侵

[编辑本段]

1战事再起

在战争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朝鲜的使者李宗城因为犯了贪*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首尔/汉城),朝鲜方面随即下诏逮捕其入狱,但已惹来丰臣秀吉的不满。5月,明朝再次提议赐封丰臣秀吉,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赐封的使者杨方亨抵达日本,但丰臣秀吉因朝鲜王子不偕同前来以答谢而发怒。结果丰臣秀吉不肯受封,并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鲜。在1597年1月,日军拒不退出釜山,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于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2再援朝鲜

1597年初,日本出动141490人的兵力,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3万余人。总兵麻贵率1万7千人驻守汉城;杨元率辽东骑兵3千人,驻守南原;陈愚忠率骑兵3千人,屯兵全州;吴惟忠率4千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茅国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明军的战略部署是,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待总督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直捣釜山之敌。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后进攻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明军副总兵杨元率领3千明军和3千余朝鲜军镇守南原,坚守数日后被日军攻破,守城将士绝大部分阵亡。攻破南原后,付出很大伤亡代价的日军屠城一日。这时驻全州的明将陈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这样加藤清正的右路军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汉城的屏障尽失,再一次濒临险境,朝鲜局势再度危若累卵。九月六日,麻贵命副总兵解生等率军2千,奔赴稷山北部,巩固汉城的前沿阵地。七日,于稷山北与日本战国名将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三军团一部发生遭遇战。明军的后续部队杨登山率军赶到,大败黑田长政,黑田长政退守稷山闭门不出。此时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参将彭友德率领的中朝联军重兵包围,死伤惨重。9月,明军逮捕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1599年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3鸣梁海战

于战事再起之初,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结果无奈之下,朝鲜政府再次起用本来已遭罢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但他因为身系救国重任,惟有在这个逆境里尽其全力,在全罗道右水营著手重建海军。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著这支刚重建的水师,再度与日本水师决战,而决战地就是在鸣梁海峡。

李舜臣守在鸣梁海峡,但因兵力薄弱,所以决定设陷阱,派人乘退潮时在岸边设置了铁索与木桩。9月16日,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李舜臣首先将海峡内的民用船只侨装成战舰,以扰乱日军,使其以为朝鲜水师已恢复过来。他自己则亲率12艘战船引敌深入鸣梁海峡。在成功引诱日军进攻后,李舜臣随即发起集中的攻击,对准日军指挥舰攻去,结果歼灭了日军指挥舰和其他战船2艘,并击毙日军主帅来岛通总。同时间,潮水开始退却,朝鲜舰船趁势进攻,日舰因失去主帅,军心散涣,只得顺潮向东撤退,但却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铁索和木桩,无法退却。结果朝鲜水师全力拚杀,歼灭日舰30余艘,并击毙日军4000余人,再度重创了日本水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

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丰臣秀吉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而日军虽然随后在陆战有所得著,但亦已后继无援,其最后败局已定。

4日军蔚山防卫获胜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长政等日军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杨镐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王京(今首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张位、沈一贯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赵志皋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补他,但亦遣官查察。

同时明军于攻打蔚山期间,明将高策率2万2千偷袭日军本阵釜山,也被日将立花宗茂以8百人用夜袭和火计击退,是为般丹之战。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

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败的杨镐,新增兵力给于刘铤并调派水陆约15万军力进朝鲜,于是都督陈璘以两广之兵,刘铤以四川之兵,邓子龙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明将张榜、蓝芳威、梅伯等于此时参阵。邢玠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铤,水路陈璘,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进攻之时,各率约五万分三路,以梅伯攻蔚山、邓子龙、刘铤进攻松岛、顺天,日军面对庞大军势无法获得良好战果,仅能防守。

5月明将梅伯率约5万进攻蔚山城,结果被来援的日将立花宗茂以千人从5月4日开始至5日利用夜袭和假情报逐次击退,救援了蔚山城中的加藤清正,明军因东路攻势受挫暂时停止进击。6月,杨镐罢职候查。

5 形势逆转

就在明军作出防御准备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却于7月死于京都伏见。9月,明军与日军于蔚山等处对战,互有胜负。10月,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出击进攻日军,并大败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万余攻打日军新起的城寨,被日将岛津义弘7000兵力打败,是为泗水之战。

6露梁海战

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

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壮烈牺牲。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日军包围,结果不幸身中流弹而亡,(据某些史书记载李舜臣是遭到明军火器误击,其实这种”友善之火”在战争中常常发生,到也不足为奇),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其子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焚溺的日军则以万计。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击将其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让其于日军成功撤退。

至于当时的明朝 本能寺变以前 明朝除了和蒙古偶尔有小 中规模战之外 并无什么战事 国内的大小官员以党争弹劾为乐 日本侵朝的时候 明朝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多了个努尔哈赤的女真崛起 不过当时的努尔哈赤正忙于征服辽东各部女真 表面上对明朝十分恭顺忠诚 多次上奏请求出兵入朝 不过没被批准(实际上他本来就不打算去 只不过做做样子,不过话说回来 要是努尔哈赤的鞑靼骑兵跑到朝鲜去杀日本人 那日本人的伤亡就无法计算了 因为那会的鞑靼兵不是人 是兽 而且是冷兵器时代最猛的骑兵清一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841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