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带一个手,两个饰品材料的莫氏硬度不一样,容易互相损坏。翡翠的莫氏硬度是5-5,水晶的莫氏硬度7-9,如果长时间一起佩戴,两个的高硬度相当于磨石,会把相互的表面划出伤痕或造成损坏。
玉和水晶能一起佩戴。佩戴玉手镯时不要同时佩戴其它的金属首饰,以免撞变形。避免接触水汽和化学制品,不能佩戴其有游泳,尤其是在海水里。避免手镯接近含硫的物质。尽量避免玉手镯与香水、化学剂液、肥皂和人体汗液接触。
玉石手镯不可以和水晶手链戴在同一只手上,左右戴也不合适,可以选择交换着戴,隔几天换着戴,玉石手镯不佩戴时取下来涂抹玉石保养专用油或白茶油润泽一下收到塑料密封袋里保存会更好。
玉石和水晶不相克,可以在一起戴。水晶是招财的,玉是保身的,而且玉还有灵性,特别是和田玉。至于饰品的颜色和造型如何搭配,依个人的喜好。玉有软玉、硬玉之分。
不可以,水晶和和田玉的硬度差不多,都是在7左右,而且两种材质都比较脆,不要看和田玉被划分为软玉,但这个软是相对的,当两者直接叠加佩戴的时候,肯定会发生磕碰,这是不可能避免的,一旦动作过大,或者活动激烈了一点,碰撞的力度大了,两者很可能受到损伤,特别是阿塞水晶,因为内部有很多裂,很容易就会被直接撞得破裂开。而和田玉同样也有可能出现接吻,这就得不偿失了。
和田玉好。根据查询九玉网显示。
1、和田玉硬度没有玛瑙高,但韧度要比玛瑙更好,所以和田玉比水晶玛瑙更适合雕刻。
2、和田玉看起来油脂感强,而玛瑙主要呈现玻璃光泽,和田玉的价值普遍比玛瑙高,所以和田玉好。
和田玉在形成过程中,还与其他矿物混合在一起形成伙伴矿物,俗称“含伴生矿物”。
和田玉是指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地区的一种矿物,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和翡翠矿物。含伴生矿物主要指的是和田玉中与透闪石和翡翠一起出现的其他矿物。常见的含伴生矿物包括辉锑矿、锆石、方铅矿、白云石、硅钙石、三硝基甲苯、黄铁矿等。
含伴生矿物的存在会影响和田玉的外观和质量,并对其收藏价值产生影响。因此,含伴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通常是和田玉收藏家和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看是什么水晶了,有的水晶质地很硬,比如白水晶,发晶,月光石,那是会磨坏玉的,有的水晶质地很脆,比如黑曜石,石榴石,碧玺,这样的话坏的就是水晶了,总之呢最好是不要一起带,就连水晶和水晶一起带的时候也要注意质地
这篇文章讲得虽然是和阗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样的。
和阗美玉,历代所宝。作为世界软玉之王,和阗玉在中华8000余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据统治
地位。本文从纯地质学角度对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试图揭开长期蒙在和阗玉上的神秘面纱,
使更多玩家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此种来自我美丽故乡的珍贵特产。由于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摘。
和阗玉产自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对和田玉产区的远古时代的地质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绍。按先后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在塔里木古陆南缘,也就是今天昆仑山脉北缘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那里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二、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造成全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从而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大陆。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此后,该地区的陆块隆起,成为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之一,其上也没有原层沉积物覆盖。
三、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
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壳运动发生了,被称为“华力西运动”。华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陆的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四、成玉阶段
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和阗玉最终形成。
以上四个阶段可概括如下:
A、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C、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
D、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
和阗玉形成的特点
与世界其它软玉一样,和阗玉的组成矿石为透闪石,但和阗玉有其独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侧为青玉,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减少,依次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而世界其它软玉多呈绿色,还没有发现能达到和阗白色软玉级别的。
地质学家认为,大约在23亿年以前,东海一带还是茫茫苍海,经过海底火山喷发,地壳不断运动、变迁,直至唐宋时期才形成今天东海县的地形地貌。
据地质部门对牛山周围地区的全面勘察,已查明全县约有380 多条巨大英脉。石英脉,老百姓土话称它为“石龙”,石龙里往往蕴藏富足的水晶。
水晶形成条件要比一般石英苛刻,首先要有充裕的生长空间;其次有提供物质的热液,即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第三有较高的温度、压力;第四须有生长时间。具备这四个条件才可生成水晶。
自然界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及断层是水晶生长的良好空间。花岗岩发育或变质作用强烈,可提供充足的热液,这种热液本身就具备较好温度与压力。时间因素更易获得。地球上不乏具备这些条件的区域。
东海县的水晶,来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西有驰名中外的郯庐大断裂,东有海泗断裂。这些断裂周围伴有大量的节理、小断层。在桃林、羽山等地又有大的花岗岩体,当时可提供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再说,本地区经历多次变质作用,岩石变质程度较高,也可提供丰富的热液。据测定,东海水晶形成于燕山期,距今约有2~3亿年,正因为充分具备了水晶形成条件,东海地区才产生丰富的水晶,成为我国主要的水晶基地。东海境内水晶以无色透明晶体为主,也有紫晶体、烟晶体、绿晶体、乳白晶体及蔷薇晶体,但后者储量极少。其分布特点是,面广而散,埋藏浅,适合民采。目前勘探和开采深度一般从地表至地下20米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