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别鼻烟壶是现代的还是清朝的

怎么鉴别鼻烟壶是现代的还是清朝的,第1张

清代北京内廷所烧的料烟壶,称之为官料鼻烟壶。康熙时的官料已甚精美,它们仿天然矿石或半宝石,颜色几乎可以乱真。官料还仿玛瑙、琥珀、翡翠和羊脂白玉,质地滋润,闪闪生辉。古月轩料器,以乾隆生产最多。康熙、雍正朝也有,但为数较少。清代的玻璃料中,有料胎珐琅彩,即把珐琅彩釉绘在玻璃上焙烧而成。

清代的料胎画珐琅,是乾隆时的特产,多小扁圆形,通体彩绘不同的花卉图案,有些加书吉语文字,但很少画山水人物。花卉图案以纤细繁复为上品,色彩要鲜润有层次,切勿有刮损或剥落的痕迹。乾隆年制者有四字款识,用蓝料书仿宋椠体,十分工整,仿品难以达致。

今天的玻璃料质鼻烟壶,玻璃本身不名贵,故料质鼻烟壶贵在做工。做工最妙的为“古月轩彩”,其次是西洋制作的五色玻璃。那种白如水晶、红如火齐、黄如蒸栗、蓝如宝石、绿如翠玉的玻璃,也属名贵之列。

扩展资料:

如何鉴别和选购

国初年大鉴赏家赵汝珍在《鉴赏鼻烟壶》一书中指出:“古玩的鉴别,注意点有二,一是辨别真伪;一是鉴定其优劣。”

先确定真伪,然后再鉴定其优劣,这是物器鉴定的常规程序。惟独鼻烟壶的鉴别,情况却不同,它只需鉴别器质的优劣就足够了,不必考证它的真伪。

烟壶的名贵程度,完全看烟壶质料的高下和画工及做工的粗细,而与产生的年代和制作的主人无关。质料如果却属珍异,做工又奇巧,无论它是何时出产,也不管它是出自谁人之手,亦为上品。相反,做工一般,质料平凡,即使是康熙、雍正朝所造,并为皇帝所用,也不值钱。

另外应注意的是鼻烟壶的材质、色泽与完整性。材质虽然以翡翠、玉石与铜胎类较为昂贵,但也必须综合判断其它条件得出论断。

-鼻烟壶

-清代鼻烟壶

人民网-收藏鼻烟壶必须知道的事

还是很可观的,现在抽烟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些人讲究一些事情,所以就卖了鼻烟壶这件容器。

明末以来,由于鼻烟壶的普及,中国工匠结合自己的民族工艺传统,大力发展了鼻烟壶的生产技术。迄今为止,裕固族收集的玉壶可分为自玉、蓝宝石、翡翠、珊瑚、玛瑙和水晶。其中,还有左郎、藻草、缠绕丝和水晶糖,有鸡心、鱼香、砖方、月圆园、双联式、美肩等。虽小,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好的鼻烟材料非常优雅,里面有冰片、樟脑等珍贵药材,高档富油香浓的干烟叶不磨成粉,它们被放入密封的容器中,在老化一段时间后可以使用,感冒时会感到头晕闷闷,吸一口鼻烟,打几个喷嚏,站起来过关,自由呼吸;头晕累了,吸一口鼻烟,就会清醒头脑,提神醒脑,有自己奇妙的效果。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传入中国。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它被认为是中国的时尚。

乾隆时期玉鼻烟壶的增多,可能与乾隆皇帝的玉质好有关,玉鼻烟壶有各种造型,包括各种古董造型、茄子造型、蝉形等肖形。它们是由许多材料制成的,而且它们还用俏皮的颜色、精致的图案或繁文缛节,或简单明了,显示出很高的技术水平。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有一种叫做鼻烟壶的袖珍艺术,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工艺,非常小巧灵活,便于携带。

鼻烟壶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

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在海内外皆享有盛誉。

鼻烟是发酵烟叶粉末调香而成,以鼻吸用的无烟烟草制品。鼻烟的粗细度、湿润度、色泽、刺激程度及香味,根据配方多种多样。

当代世界鼻烟有1000多种,主要风味有烟草、薄荷、干果、浆果、花、草药、咖啡、酒香、木香、泥土、皮革、麝香、龙涎香等。中国清代将鼻烟风味类型总结为酸、膻、豆、糊、甜五种。白鼻烟是一种特殊的鼻烟类型,特指无烟草成分的鼻烟。

参考资料:

鼻烟-

鼻烟壶里面装的是鼻烟。过去的鼻烟壶装着鼻烟,随身携带,需要使用时从里面倒出鼻烟即可。

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在此基础上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烟更有好处,能够保证鼻烟在长期使用也不变质,并且携带方便。

鼻烟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内画鼻烟壶出现于嘉庆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画笔,在透明的壶内绘制而成的。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颜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

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的摇磨,这样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就像宣纸一样,内画鼻烟壶后来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再后来发展为诗书画并茂艺术精品。

扩展资料

最早将鼻烟传入中国的是利玛窦。

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到北京,进献了一大堆好东西,名单列出来,如同话费清单那么长,大到自鸣钟、铁琴,小到鼻烟壶。在这些鼻烟壶中,以“十三太保”最显眼。

所谓“十三太保”,就是十三种不同的瓶子,整齐地放在锦盒中,瓶子的式样是不同的。当时,鼻烟壶还不叫鼻烟壶,鼻烟也不叫鼻烟。一般来说,对于这种词典中“查无此词”的外来物品,依国际惯例都是将外语发音音译成本土语言。

当时的人选来选去,决定还是叫“士那乎”。到了雍正年间,将“士那乎”更名为“鼻烟”。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鼻烟壶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产生了许多制壶名家和作坊,例如雕瓷烟壶高手王炳荣、著名内画艺人四大名家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著名的“辛家皮”、“袁家皮”等,都是当年鼻烟壶行业中的佼佼者。

-鼻烟壶

人民网-收藏鼻烟壶你必须知道的事

鼻烟经由欧洲人传入中国的时间,约是十七世纪后期。

西方的鼻烟盒,是用来盛装鼻烟的精致容器,形形色色,巧夺天工,传入中国后,则发展成为鼻烟壶。

航海家哥伦布将鼻烟自美洲带回欧洲后,甚为流行,而鼻烟盒不但成为欧洲人存放鼻烟的容器,更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鼻烟、鼻烟盒随后被带进中国,风靡一时,更深为清帝所喜,而发展出相当于西方鼻烟盒的鼻烟壶,其中用料考究、绘画精美的品种,更成为达官显贵们珍视的艺术收藏品。

鼻烟壶

烟草、鼻烟传入中国

中国的烟草生产由来已久,品种多而分布广。在明清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烟草传入中国的记录,如《露书》。

而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也有相关记载:

“田家种之连畛,颇获厚利。”

《香祖笔记》记录烟草在中国相当流行,不但吸闻者多,且处处有之,种植者可获厚利。

由《露书》、《香祖笔记》等史料记载可知,烟草在传入中国后甚为流行,在清代吸闻烟草已是相当普遍的情况。

烟草有不同产地,并且名称各异。鼻烟是烟草的一种,原产自美洲印第安部落,在十五世纪末时由哥伦布带回欧洲。

雕金机械自动音乐鼻烟盒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鼻烟变成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上层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欧洲社会中,吸闻鼻烟有其特定的方式,且规则颇为繁琐。

有关鼻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鼻烟在中国的流行,清代赵之谦的《勇卢闲诘》有相当全面的记录。其中提到关于鼻烟名称的由来:

“鼻烟,今英吉利语译为士拿乎(snuff)……鼻烟盒则为士拿乎薄士(snuffbox)。”

又有鼻烟传入中国的记录:

“利玛窦泛海入广东……始通中国。(明万历九年)”

而鼻烟的制作,中国人和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特别讲究“色、香、味俱全”。

颜色方面,有以深绿色为上等,亦有以深紫色或微**为佳的不同说法;而气味方面,可根据个人喜好,调以花味香油或香料。

从鼻烟盒到鼻烟壶

在欧洲洛可可时期,鼻烟盒不仅是鼻烟的载体,更是贵族身份、地位、财富及品味的象征,也被用来作为交换、馈赠的礼物。

西洋鼻烟盒是精致的艺术珍品,有镶表的音乐鼻烟盒,也有将玛瑙、玉髓、珠宝等镶嵌其上,巧夺天工。

金胎画珐琅镶表音乐鼻烟盒

在中国,因气候潮湿,打开西洋鼻烟盒盒盖后,鼻烟容易变质,故中国人将之改良成为鼻烟壶。

有关清代中国鼻烟壶的记载,康熙朝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说道:

“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

乾隆朝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亦有相关的记载:

“贮以秘色磁器及玻璃水玉瓶盒中……今粤中亦造之……”

由上述记录可以发现,以储藏鼻烟的容器而言,玻璃是相当普遍的材料,最初是内府制造,后来广东亦有,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之用。

中国的鼻烟壶文化与内画鼻烟壶

鼻烟壶,可以说是中国所创的工艺品。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模仿制作,亦有鼻烟壶作品流传民间。

日本雕龙鼻烟壶

鼻烟壶在清代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自皇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有人嗅闻鼻烟,《红楼梦》一书也对鼻烟有所描写:

“(睛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嚏喷,就痛快了。”

鼻烟壶除了作为盛装鼻烟的容器,更是装饰品,可以时常作更换。鼻烟壶瓶口需用软木塞塞紧,而软木塞中间,通常有一根用来舀烟的长匙。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特殊的一种类型,因结合了多项工艺与书画艺术,而深受喜爱。

中国鼻烟壶有不同材质,如玻璃、玉石、象牙、犀角、珊瑚、瓷器、葫芦、竹黄等。而内画鼻烟壶,其材质除了玻璃,还有水晶、琥珀、玛瑙等。

甘烜文内画鼻烟壶(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玻璃一面作画,由另一面观看,此即“内画”。乾隆、嘉庆时期,玻璃画在清宫及广州地区流行,而内画鼻烟壶的发明者甘烜文,是嘉庆年间岭南派艺术家。

可见,玻璃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正与玻璃画传入与流行的时间、地点相符。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内画鼻烟壶的创作,与西洋玻璃画的传入,应有密切关系。

玻璃是内画鼻烟壶最常见的材质,需要先熔吹制成玻璃壶坯(掏膛),再经退火至常温,最后经磨制加工方能用于内画(磨砂)。

掏膛、磨砂,对于内画鼻烟壶而言相当关键。最初,内画鼻烟壶内壁不易附着墨色,因此早期的岭南派只画简单图绘,但后来经过掏膛、磨砂,使内膛壶壁薄而均匀。在此壁作画,便能呈现“在宣纸上创作”之效果。

掏膛工艺

结语

西方人将盛放鼻烟的鼻烟盒传入中国后,深为清帝所喜,风靡一时。

盛清以降,西洋鼻烟盒更发展成为具有清代特色的鼻烟壶,其中内画鼻烟壶更成为艺术收藏品。

由于清朝定都于北京,达官显贵群集于此,他们成了艺术品类鼻烟壶的赞助者,为艺术家提供市场,也难怪清代中晚期的内画“京派”名家辈出。

在清代,鼻烟壶是文人雅士、达官贵胄爱不释手的收藏;而现今,吸闻鼻烟的人少,因此鼻烟壶便逐渐消失于时间的洪流之中。

鼻烟壶起源于美洲印地安,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旅行家发现,带回欧洲,很快流行一时。当时法国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竞相吸闻鼻烟,把此举当成一种时髦。

十六世纪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那儿的游牧民族在马背上无法用烟筒吸烟。因此鼻烟传入正适合他们野外吸闻特点,为了让鼻烟壶具备坚固,不怕摔碰,游民们用 各种玉器、金属、骨角材料来制作鼻烟壶。据史籍记载鼻烟在当时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访主人的帐篷时,主人必须鞠躬,用双手捧着鼻烟让给客人,而客人也必须用双手主人的鼻烟过倒出少许鼻烟,放在鼻上吸闻一会儿,然后用双手将鼻烟壶还给主人。这一非常细小的举动,却充满文明的礼仪,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相互尊敬和信任。

虽然鼻烟和鼻烟壶不是诞生于中国,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关内外盛行。最初到中国的外国鼻烟壶,均是玻璃制品,王士祯在《晋祖笔记》中写着:“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以象齿为匙,就象鼻之,远纳于瓶”。然而终究舶来数量较少,满足不了百姓需求,聪明的工艺匠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制作精巧的鼻烟壶,诸如悲翠、宝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属等材料。越是珍贵材料制成的烟壶,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18世纪初中国制作的鼻烟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并通过欧放商人、罗马教皇的使节、各国的使节和传教士、官员们逐渐流传到国外。当年沙皇俄国钦差大臣到中国朝拜康熙皇帝,献上了彼得大帝送给清皇宫的一大批珍贵礼物,而康熙皇帝回赠的礼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场制作的鼻烟壶。到了清代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曾作为国与国交流的最珍贵礼品又流传到海外,名闻遐迩。

鼻烟壶大小适中,正适合随身携带,平常将鼻烟粉放进鼻烟壶中,在头脑昏沉的时候,打开鼻烟壶放在鼻子下闻一下,就可以达到清醒头脑的目的。

复杂一点,将鼻烟壶中的鼻烟倒在手指、手背或虎口处,轻嗅之,这也是当时流行的使用方法之一。不过后来的鼻烟壶中,其盖上都具备了一个精巧的小勺,使用时用小勺将鼻烟舀出,至于鼻孔下深吸,也慢慢成为一种时尚。

扩展资料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明末鼻烟进口甚少,仅广东一地有人吸闻。康熙开放海禁,西方传教士携带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

吸鼻烟渐成风尚。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渐渐地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中国鼻烟壶集中了中国绘画,书法、雕刻、镶嵌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珐琅、金属等工艺于一体,博采众长,自显奇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01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