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简单摘录: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和田白玉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作为贡品、礼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也是从夏商时期开始,人们将和田玉视为珍宝上品,只有有权利地位的人才可以拥有。也就是说此时,和田玉就已经拥有了收藏价值。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战国时期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也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到了秦朝,著名的和氏璧,就是和田玉,它的价值可以让秦始皇用几座城池去交换,可见当时的和田玉价值究竟多高。自秦朝以后,和田玉作为上品礼物,是链接中原与西域各地的桥梁,与此同时,各路文人雅士都愿意佩戴玉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到了宋代更是由于手工业的发达玉佩种类样式变的多了起来,所以宋代是真正让玉佩流行来起的朝代。
到了近代,由于一些客观的战争原因,使得和田玉价值和品相有所落寞,直到近20年和田玉才又一次拥有了他的价值,人们也在不断地挖掘它更大的价值。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关于和氏璧是什么玉,最早的记载出自《韩非子》,根据其中卞和献玉的故事,我们可以推测出和氏璧应该是一种石包玉,因为在玉石外面有风化皮壳,所以楚厉王和武王才没有识得宝玉,才会造成了卞和被砍双足的悲剧。
根据以上证据,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和氏璧是什么玉主要有四种看法。第一种认为和氏璧应该是绿松石,因为绿松石现在的产地就是古代的荆山地区,同时绿松石也是一种石包玉。第二种说法认为和氏璧是独山玉,因为独山玉的产地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十分接近,而且独山玉在春秋时期十分流行。
相传,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下,看见有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他便认定斤这块石头中肯定藏有上好的宝玉。于是,卞和将这块青石献给了当时的国君楚历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验看过后,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青石头。
和氏璧的故事。
相传,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下,看见有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他便认定斤这块石头中肯定藏有上好的宝玉。于是,卞和将这块青石献给了当时的国君楚历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验看过后,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青石头。
历王大怒,命人砍下卞和的左脚,将他逐出宫去。历王死后,楚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将这块青石献给了继位的楚武王。武王的玉工查看后,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青石头,卞和又被砍掉了右脚,逐出宫去。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青石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听说后,派人问其缘故,卞和说我有宝玉却不被人赏识,因而痛苦。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青石,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宝玉。文王被卞和的精神所感动,将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中国有几大玉石是非常出名的,其中以大家最为常见的和田玉为最优,和田玉气质温润,晶莹度、光泽度都非常好,青海玉因为品质不够上乘,但又与和田玉有着差不多的样貌,所以,经常有人用青海玉仿冒和田玉,再次的是俄罗斯玉,其与和田玉所用的山料非常相近,但韧性稍差些。
一、新疆和田玉质地细腻和田玉是来自新疆的自然产物,一块好的和田玉可以说是玉石中的王者,越是经历时间打磨的和田玉,他的整个质地和光泽都是非常饱满的,而且油性极强,古代的和氏璧就是和田玉,而且时间越久的玉石中的颗粒越细小,而且整个玉石的感觉就像是在油中浸泡过一样,远观则会非常夺目。
二、青海玉粗糙,不剔透青海玉不用多说,就是产自青海的,青海与新疆地理位置相近,所以经常会有很多黑心的利用玉石的产地去作假,用青海玉仿冒和田玉,但是二者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的,青海玉不是通体透明的玉石,他是一种半透明的样子,但是他的透明感还是比和田玉要好一些的,二者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质地,和田玉质地比较细腻,而青海玉则较为粗糙。
三、俄罗斯玉僵硬无光泽俄罗斯玉与和田玉虽采用的山石山料很比较相近,但是俄罗斯玉给人一种非常冷漠的感觉,油脂性也非常不好。与此同时,俄罗斯玉的韧性及饱和度都不如和田玉。
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都是古代现今人们常用的玉石材质,而与在古代就被赋予了灵性,很多人说玉石可以消灾禳祸,而且不是谁都可以佩戴的,如果玉的灵性与人身上的气场不和,那么它就会自己丢失,所以玉石是比较吉祥的一种装饰物。
今天校易搜为您带来为什么和田盛产玉石?希望能帮到你。
说到和田玉,可能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每个冠军运动员都将获得一枚金牌。这枚金牌与往届奥运会不同的是,它镶嵌了黄金和玉石,而这块玉石就是珍贵的和田羊脂玉。
位于新疆和田南端,古称玉田,意为“产玉之地”。它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城镇。和田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玉,尤其是纯白色的玉,因其滑如羊脂而被称为“羊脂玉”。
为什么和田的美玉那么多?这要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
和田玉是透闪石玉的一种。透闪石成分越高,玉的颜色越好。和田玉的透闪石含量在99%以上,和田玉的透闪石含量在95%以上。
藏在南疆昆仑山的和田玉原始矿藏,是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和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些原始透闪石矿床往往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区。
当冰川融化或降雨时,一些含有透闪石的岩石碎块会被山上的流水冲刷到玉龙喀什河,随洪水顺流而下。这些和田玉原石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透闪石宝玉表面覆盖着黑色、灰色或褐色的石皮,看起来就像一些普通的岩石。但经过几百年甚至几万年的河流冲刷,这些石头逐渐变圆打磨,露出了它们美丽的白色或青色。最早的和田玉是在下游的河床中发现的。
这条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自古以来就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因此也被称为白宇河。
在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在白宇河采玉的记载。描述夏季山洪爆发时,和田玉原石会被洪水冲下来,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冲进下游河道。大多数当地人在秋天的明月之夜摘玉。采玉者会借助月光观察河中的鹅卵石。有玉石聚集的地方,会加倍反射月光,显得特别明亮。
还记载,有些地方有女孩在这个时候脱光衣服下河采玉的习俗。因为古人认为少女、秋月、河水、玉石都属于“阴”,在水中可以相互召唤、相互吸引,收集到的玉石不会丢失。
当然,这是不科学的解释,甚至《天工开物》的作者也认为这是愚蠢的。
西周时期,新疆和田玉开始向中原传播。当时传说这些玉来自传说中的昆仑仙山。昆仑山的玉石一旦进入中原,很快成为古代顶级的玉料。
有人认为传说中的无价和石璧,原来是藏在石皮里的一块和田玉。
据《天工开物》的记载,楚人卞和得到了一块石头。他凭经验知道里面有宝玉,就送给楚王李。楚王李请玉匠鉴定,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结果楚王李很生气,下令把卞和的左脚砍掉。楚王李死后,卞和把宝玉献给,请人鉴定,鉴定人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把卞和的右脚砍了下来。后来,楚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在初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得两眼出血。楚文王听了,就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卞和说:“我不难过,因为我失去了双脚。我因为是宝玉而被当成石头,忠臣被当成骗子。”楚文王于是派工匠把汴河的石头剖开,里面果然是一块漂亮的宝玉。最后,这块宝玉被刻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何石碧”。
和阗玉藏在石皮里,误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是和田玉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古代,它被称为普,意思是含有玉石的石头。普需要去皮,雕琢,才能成为美玉。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习语——,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真实的样子。
和氏璧,由于失踪时间较长,无法确认是否为和田玉。但考古证据表明,秦汉时期和田玉在中原地区已有一定知名度,一些王公贵族的玉器都是用和田玉制作的。
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枚西汉的“皇后玺”,是和田羊肥玉做的。这枚玉玺,地位高、年代早、质地精美,是国宝级文物,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单。
此外,在汉元帝魏墓和满城中山陵王静墓中也发现了许多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和田玉成为中国历代的御用玉,一直到清朝末年。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其何以弥足珍贵,令人费解,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数千年来,这是南漳县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南漳县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和氏璧的特点: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
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资料补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