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是什么意思

和田玉籽料是什么意思,第1张

和田玉籽料是地壳下面的原石随着地壳运动裸露在地表。

和田玉最初形成玉地壳之下,之后随着地壳运动就裸露在地表,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冷热交替的作用,表面的山体掉落,流入河中,经过长期远距离的滚动过程中,将其玉石打磨圆滑,变得更加细腻,这样的和田玉料子就是和田玉籽料。

和田玉籽料的特点

1、外形光滑:籽料表面光滑无棱角,只有一层类似我们人体皮肤的“汗毛孔”。

2、质地细腻:和田玉籽料是经过玉龙喀什河河水长期的冲刷、磨蚀而形成的,因此籽料质地细腻。

3、皮色自然:皮色就是籽料表面的薄薄的一层颜色,皮色与玉石是浑然一体的。

4、裂纹存在色线:由于和田玉籽料是自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多变,所以在和田玉籽料上面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天然的裂纹,在天然的裂纹当中,和田玉籽料可以看到很明显的色线。

1、形成过程。通俗的说,和田玉籽料是山料从山上滚落到河中形成。籽料产自河流中下游,经受长期的流水冲击。

山料产自昆仑上中,是一种原生矿,而籽料只能归属于次生矿。所以籽料的储量相当有限,山料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一点也对和田玉的价格产生了影响。

因此,这种形成过程的自然因素也决定了和田玉籽料和山料从产出形态到玉质特征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2、外观区分。观察和田玉籽料可以先看皮色和毛孔(点坑),如果没有皮色,那就先找到均匀的毛细孔,这些毛孔,可以说是他们的标记。

籽料经过河水冲刷又埋藏于河床之中,在高温多潮环境下形成了这些毛孔,并且圆润、细腻。山料没有皮色毛孔,原石看上去很干,一般多有棱角,而且有风化痕迹,多绺裂。

3、有无沁色。因为籽料的形成原因,天然籽料在河道当中,与周围的很多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皮色和沁色,这是一种地质学上的次生作用。

沁色一般分布于籽玉的裂隙和结构疏松、颗粒粗糙松散的地方,而山料里面则没有沁色。这是区分山料籽料的一个重要天然特征。

4、内部结构不同。山料的普遍可以观察到松软质地的结构,而和田籽料内部结构致密,用肉眼是几乎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因为籽料的密度大过山料很多,所以无论是青籽还是白籽都观察不到内部结构。

5、重量不一。由于和田玉籽料的密度比山料大,在基本同等体积的情况下,籽料是比山料重的。经常上手把玩掂量,就会明显的感觉到重量的差异。

6、质地是否水润。这一点就算是成品件也非常好对比。和田资料经过抛光加工,表面的质地光滑细腻,润泽度高,而山料的工艺品,就算是经过了精良的抛光,一对比,表面还是有干涩的感觉,有些表面也不光滑。

7价格不同。一般玉质差不多的情况下,籽料的价格是山料的5-7倍。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 籽料:从高山矿坑滚落到河道中的玉石原石经过水流冲搬运,从河道上游冲到河道中下游,被人们从河道中捞出时,玉石原料因为长期受水流冲涮及河道石块碰撞,形状已经变的非常圆滑,有的形状如鸡蛋。在河水冲刷搬运过程中,玉石受其它巨石的碰撞,大块头会分裂成小块头,玉石块头相对山流水和山料会小的多,有的甚至变的特别小,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总会看到小块的籽料,大块的山流水和山料的原因。

另一种认为籽料是由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

标题:籽玉形成的争议

和田籽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吗?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玉石专家学者的演讲论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说法,绝大部分都说,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经山体风化崩塌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数百公里河水的搬运冲刷,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卵状籽料。这种说法的根据何在呢?根据有四:

1籽料出产在玉龙喀什河床中,水就是搬运琢磨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产在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冰山上。

3玉龙喀什河源头山脚下的河床中,确有被水冲刷下来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经过200多公里的洪水冲刷琢磨,冲刷到玉龙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积下来,自然就棱角全无,被磨成了卵石状的籽料了。

以上证据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无可挑剔。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地观察,反复捉摸,认为以上论据尚不全面,只说到了它的表面,没有说到它的本质。大量事实证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也就是说,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与山料一样的另一种原生矿体。其论据有六: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2再从玉的质地上讲,山流水的玉质和籽玉的玉质也不尽相同,籽玉的质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细腻,更加温润,色彩更丰富。有人又讲,这是因为籽料经过水流的冲刷把山料外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了,只剩下中间的部分,当然就更好了。但我所说的质地不是外面的不好,中间的就好,水流的冲刷是不可能改变玉的质地和颜色的,不可能将粗糙的冲刷成细腻的,也不能把暖色调的冲刷成冷色调的。比如现在很多人为了能将山料卖到籽料的好价格,就不惜造假,将山料棱角切割掉,再放入滚筒机中与砂石一起滚磨,人工磨成的籽玉就这样做成了。这样的籽料是不是质地就好了呢?仍然不好,略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是山料磨出来的。

3籽料有白、青、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料,根本就没有碧、墨、黄玉,那么河中的碧、墨、黄玉又是哪里来的呢?更何况籽料的颜色是块块不相同,而山料在一个坑内基本是相同的。

4籽料是山料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如果以上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玉比石更坚硬,更耐磨,玉都磨成极其光滑的卵石了,那石头还能安在吗?

5再从籽料的质地、颜色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块状、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产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来一块玉料,我们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哪个地段,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别。

6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多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多约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难道这方圆约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冲刷而来的吗?我认为不是。

综上所述,籽料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来,山料不是妈妈,籽料亦不是儿子,它们同样都是同一种矿藏中两个互不相干的原生矿体。

摘要:和田玉是指夹生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绵延的昆仑山脉山岩中的玉料,和田玉在河水的冲刷下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圆滑,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籽料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等多种。和田玉籽料比较珍贵,市面上有一些不法商贩会造假玉石籽料来欺骗消费者,辨别真假可以通过看形状、皮色、裂痕和毛孔四个方面的差异来判断。下面来了解一下和田玉籽料吧!什么是和田玉籽料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绵延的昆仑山脉山岩中。和田玉原石经过自然的地质运动和冰川运动等长期的剥解为大小不等的块。和田玉碎块经过雨水雪水冲刷流入河,随河流流入水中,称为和田玉山流水料,和田玉山流水原石经过玉龙喀什河几百甚至上万年的冲刷,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

籽料是山料由于地壳运动滑落至河流中长年累月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俗称僵石籽料。籽料有白、青、青白、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青白玉、墨玉三种玉料,籽料的碧玉非常少见。

和田玉籽料有哪些分类

1、羊脂白玉:优质白玉,颜色呈脂白色,可略泛青色、乳**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绺裂较少,可有水量石花等,杂质一般10%以下,糖色少于30%。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羊脂白玉、糖羊脂白玉。糖羊脂白玉的糖色部分占30——85%。

2、白玉:颜色以白色为主,可略泛灰、黄、青等色调,质地致密细腻,油脂性适中,可见绺裂。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白玉、糖白玉、糖玉。糖白玉的糖色部分占30——85%,糖色达到85%以上的称之为糖玉。

3、青白玉:是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的品种,颜色以白色为基础色,带有灰绿色、青灰色、黄绿色、褐色、灰色等浅——中等色调,半透明或微透明状,质地细腻致密,油脂一般,半透明状,可见绺裂。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青白玉、糖青白玉。

4、青玉:颜色有青至深青、灰清、黄绿等中等或深色,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青玉、糖青玉。

5、黄玉:浅至中等不同的**调,经常为绿**、粟**、带有灰、绿等色调,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黄玉、糖黄玉。

6、糖玉:由于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铁、氧化锰浸染呈红褐色,黄褐色、褐**、黑褐色等色调,糖色部分占到整体样品85%以上时定名为糖玉。

7、碧玉:颜色以绿色为基础色,常见有绿、灰绿、墨绿等颜色。

8、墨玉:颜色呈灰黑或黑色占30%以上。黑色多呈浸染状、叶片状、条带状、聚集,可夹杂白或灰白色,多不均匀。

9、青花玉:黑白色混合,变化多样如水墨画一般。

和田玉籽料如何辨别真假

1、形状

天然和田籽料都呈现自然圆润的形状,整体看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这是历经千百万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选矿所致,因此毫无做作的违和感。

而假籽料的形状是通过人工后天干预而成,一般采用滚筒修型和机磨修形,但是无论哪种修形方法,都不会有真籽料那种自然流畅的感觉。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假籽料要么是修型过度,过于圆润,完全没有一点天然气息;要么是修型不足,个别位置会留下细微的人工修饰痕迹。

2、皮色

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和田玉籽料由于长年在河水中磨擦和浸泡,受到水体或自然环境中其他矿物质的影响,往往在玉石表面的原生玉色中带有其他次生颜色,因此被称为皮色籽料。

皮色籽料表面的次生皮色,一般常见的有褐红色或褐**玉皮,同时还有秋梨、洒金、枣红、虎皮、黑等等颜色。琢玉匠人往往利用和田籽料的天然皮色可以制作俏色巧雕玉器,自然成趣,弥足珍贵,这也是和田玉籽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而籽料造假者则采用各种化工颜料浸、泡甚至高温反复喷烤的手段来制作假皮色。但无论多么逼真的假皮色,终究无法摆脱扭捏做态的人工模仿特征,假皮色在玉石上的过渡非常不自然,往往给人一种生硬且不和谐的感觉。同时,假皮色本身的光泽也相对暗淡,没有籽料真皮真色、皮色一体的光泽。

3、裂痕

天然籽料表面往往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绺裂,而绺裂处的天然色沁一般表现为内重外轻,这是天然籽料长时间在水环境中受沁的结果,通常还会在绺裂处形成“水草纹”。

假籽料的绺裂处沁色恰恰相反,一般呈现外重内轻的特点,甚至往往将绺裂处皮色弄得糊涂一片,故意掩盖人工染色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4、毛孔

天然籽料在生成过程中,要在自然环境中经历千百万年的流水冲刷与翻滚碰撞,因此在表面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天然磨擦痕迹,这种痕迹非常像皮肤上的毛孔,因此也成为和田籽料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而造假籽料则采用滚筒、喷砂甚至机器凿捣的方法来制作假毛孔,和真籽料相比,假籽料的毛孔呈现非常不自然的状态。假籽料毛孔一般要么过于均匀,要么过于凌乱,这同天然籽料毛孔自然分布的状态有明显区别,只要认真的观察和比较,两者的分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94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