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分几种

和田玉籽料分几种,第1张

和田玉籽料分2种:羊脂白玉、青白玉。

1、羊脂白玉:表示优质白玉,颜色呈脂白色,可略泛青色、乳**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绺裂较少,可有水量石花等,杂质一般10%以下,糖色少于30%。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羊脂白玉、糖羊脂白玉。糖羊脂白玉的糖色部分占30——85%。

2、青白玉:是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的品种,颜色以白色为基础色,带有灰绿色、青灰色、黄绿色、褐色、灰色等浅——中等色调,半透明或微透明状,质地细腻致密,油脂一般,半透明状,可见绺裂。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青白玉、糖青白玉。

和田玉籽料和和田玉山料的区别

1、山上的玉石经过自然的侵蚀、剥落后被流水搬运至新疆玉龙喀什河的河流中,经过流水的长期冲刷剥蚀和水中的自然滚动磨砺,去粗取精,留下料质最细腻结实的部分。

和田玉籽料的块度比较小,一般为卵石形状,表面很光滑圆润,带皮色(玉料的疏松部分或绺裂处受到矿物的侵入形成的颜色)。由于受到长期的冲刷,自然的分选,可以说籽料是大自然精心筛选的优良玉料,价值仅次于羊脂玉。

2、和田玉山料又称山玉,当地百姓称之为宝盖玉,指的是产于很高的新疆地区雪山上的原生玉矿。

和田玉山料的块度有大有小,呈明显的棱角,质量不如籽料玉石,略显得粗糙,能看的出颗粒感,不带皮色,油性差,有的山料靠近外部有红糖的颜色。主要产在昆仑山中,高质量的玉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气温极低,这为采集和田山料造成了很大困难,开采受季节限制。

以上内容参考-和田玉籽料

和田玉籽料的鉴别方法有:

一是和田玉籽料从表面上看没有人工打磨的痕迹,是天然形成的,表面光滑无棱角,也无人工磨痕;

二是和田玉籽料的皮色自然,皮色与玉石浑然一体,而假皮色多浮于表面,有附着痕迹,甚至在裂隙边缘都有着色,且颜色焦燥,明显的看出是外来色!用舌尖舔舐掉色,粘舌,有苦涩感,用肉眼很易辨别。

这方面还是要多和有经验的朋友多交流学习,像我刚开始玩玉的时候什么也不懂,都是那些玉友教给我的,就连我上次买玉去的琢艺轩也是他们给介绍的,那的玉材质和雕工都挺不错的,所以和那些玉友交流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还要多看,这样自己的经验才会丰富起来

籽料是山料由于地壳运动滑落至河流中长年累月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俗称僵石籽料。和田玉籽料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碧玉、墨玉、青花。

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料。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就有一种认为籽料是原生的矿床,而不是次生的,由于冲积而形成的。

1、形成

和田玉籽料产自河流中下游,是山料在地质运动中被带入河流之中,经过河流上亿年冲刷而成;山料则产自昆仑山脉之中,属于原生矿,而籽料则是次生矿。

籽料的储量有限,而山料则有巨大储量。这就决定了和田玉籽料和山料从产出形态到玉质特征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2、外观

两者如果是原石,和田玉山料看上去发干,原石有棱角,且有风化痕迹,多绺裂。籽料或称水籽儿,其实就是形成不久就掉到河里,经过无数年的冲刷而成的玉石,外表如鹅卵石一般圆润,所以才叫籽料。

3、内部结构

籽料的密度要高过山料很多。籽料无论青籽或是白籽,内部结构都是致密的,用肉眼几乎看不到内部结构。山料结构再细,还是能看到松软质地的结构。

4、重量

由于籽料的密度比山料大,您可以用手比较一下两块同样大小的籽料和山料,籽料比山料重。

价格:一般玉质差不多的情况下 籽料是山料的5-7倍的价格,因此很多不发商贩利用各种方式制造假籽。

参考资料:

-和田玉籽料

-和田玉山料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 籽料:从高山矿坑滚落到河道中的玉石原石经过水流冲搬运,从河道上游冲到河道中下游,被人们从河道中捞出时,玉石原料因为长期受水流冲涮及河道石块碰撞,形状已经变的非常圆滑,有的形状如鸡蛋。在河水冲刷搬运过程中,玉石受其它巨石的碰撞,大块头会分裂成小块头,玉石块头相对山流水和山料会小的多,有的甚至变的特别小,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总会看到小块的籽料,大块的山流水和山料的原因。

另一种认为籽料是由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

标题:籽玉形成的争议

和田籽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吗?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玉石专家学者的演讲论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说法,绝大部分都说,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经山体风化崩塌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数百公里河水的搬运冲刷,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卵状籽料。这种说法的根据何在呢?根据有四:

1籽料出产在玉龙喀什河床中,水就是搬运琢磨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产在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冰山上。

3玉龙喀什河源头山脚下的河床中,确有被水冲刷下来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经过200多公里的洪水冲刷琢磨,冲刷到玉龙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积下来,自然就棱角全无,被磨成了卵石状的籽料了。

以上证据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无可挑剔。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地观察,反复捉摸,认为以上论据尚不全面,只说到了它的表面,没有说到它的本质。大量事实证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也就是说,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与山料一样的另一种原生矿体。其论据有六: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2再从玉的质地上讲,山流水的玉质和籽玉的玉质也不尽相同,籽玉的质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细腻,更加温润,色彩更丰富。有人又讲,这是因为籽料经过水流的冲刷把山料外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了,只剩下中间的部分,当然就更好了。但我所说的质地不是外面的不好,中间的就好,水流的冲刷是不可能改变玉的质地和颜色的,不可能将粗糙的冲刷成细腻的,也不能把暖色调的冲刷成冷色调的。比如现在很多人为了能将山料卖到籽料的好价格,就不惜造假,将山料棱角切割掉,再放入滚筒机中与砂石一起滚磨,人工磨成的籽玉就这样做成了。这样的籽料是不是质地就好了呢?仍然不好,略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是山料磨出来的。

3籽料有白、青、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料,根本就没有碧、墨、黄玉,那么河中的碧、墨、黄玉又是哪里来的呢?更何况籽料的颜色是块块不相同,而山料在一个坑内基本是相同的。

4籽料是山料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如果以上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玉比石更坚硬,更耐磨,玉都磨成极其光滑的卵石了,那石头还能安在吗?

5再从籽料的质地、颜色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块状、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产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来一块玉料,我们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哪个地段,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别。

6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多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多约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难道这方圆约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冲刷而来的吗?我认为不是。

综上所述,籽料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来,山料不是妈妈,籽料亦不是儿子,它们同样都是同一种矿藏中两个互不相干的原生矿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95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