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的腰有多细

华晨宇的腰有多细,第1张

虽然节目中并没有拍摄到尺子上的数字,可是小编找到了华晨宇的同学录,上面详细地记载了华晨宇的个人信息,其中腰围处他填写了0618,应该就是618cm的意思。大小和沈腾的头围差不多,粉丝表示难以置信,这样的数据让女生都忍不住羡慕了。

展开剩余42%

更多

华晨宇的唱功真的很好吗

11k人表态

真的

假的

都是假的

没能当面告诉30岁的华晨宇我们有多爱你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可这不是你欠缺我们的,你从不欠我们什么,你给了我们最动听的音乐、最鲜活的小花、最盛大不落幕的爱意。喜欢你真好,我爱你,你辛苦了谢谢你。我们一起走过了九年,就像你说的一样,我们之间还有很多很多年,我们的故事会在时光中讲到我们老去

宝贝你一定照顾好自己啊,我宁愿你少开一两场演唱会,只希望你一直健康平安!一想到你去年演唱会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就好心疼你啊宝宝!还有你从来不欠我们的,你给予我们的已经很多很多了,很多幸福很多浪漫惊喜…谢谢主唱大人华晨宇

3条观点

成人学英语:精品英语直播课,现在1元领取,限12月14日!

00:56

艾力英语

查看详情

艾力英语

广告

贾玲真会夸,说关晓彤主持功力,是华晨宇唱功的三分之一

余生请指教 · 2小时前

几天前,红了二十年的模范夫妻邓超孙俪,毫无征兆地“翻车”了

影式动漫 · 20221207 · 2317万+阅读

当年央视最帅主持人边策,从8楼一跃而下,毁掉他的是“这东西”

庄周梦蝶幻 · 20221122 · 1311阅读

趣味好玩的手工折纸,做法简单,小朋友都喜欢~

00:18

小红书

广告

李亚鹏终于不再隐瞒,说出与王菲离婚真相,难怪王菲至今没再婚!

甜歌教主玉 · 17小时前 · 25万阅读

好消息!陈坤官宣新身份:陈尊佑当哥哥了,网友:又想当爸爸了?

动漫的灵魂 · 7小时前 · 19万阅读

看了观众对华晨宇的实力认可后,你就会坚信,名次不重要

小范聊科技 · 1小时前

贾玲喂食华晨宇?吴磊关晓彤扮古装?杨迪被喷?

颜颜为谁美 · 2小时前

00:01

00:20

和田尖子生学科辅导竞赛训练营招生正式开启!

00:20

质心教育

广告

朱玲玲不想郭晶晶再生孩子,原因是她的基因太强大,孩子长得像她

家乡景色美 · 前天00:00 · 134万+阅读

霍启刚的前任非常漂亮,而且门当户对,为什么最终选择郭晶晶?

精英源豹么 · 17小时前 · 32万阅读

华晨宇当爹后,蔡徐坤转头官宣“乖女儿”,博文内容让人心情复杂

喜欢宠物的 · 20221117

海归留学归来后,崇洋媚外贬低国内赞扬国外,撒贝宁直接怼回去

糖糖的旅行 · 20221203

试试炒黄金,能买涨能买跌,双向交易,双倍机会!

香港贵金属交易所

版本 321cpc

立即下载

广告

隐私

权限

领峰贵金属有限公司

张柏芝大方谈及谢霆锋,对前夫称呼相当得体,离婚11年终于释怀

雷霆娱乐 · 16小时前 · 33万阅读

严重违纪违法,曹颖、李万钧、马可容被“双开”

鲁网 · 5天前 · 1090万+阅读

结石姐成为《歌手》冠军,华晨宇差一步之遥,网友最心疼的却是她

**涛涛说 · 2小时前

吉娜又来秀腰围了,天天兄弟头围和吉娜腰围对比,真的酸了

玉双讲娱乐 · 2小时前

高考前紧张焦虑?不如先拿个海外梦校offer,轻松去高考!

东方国际留学

广告

撒贝宁岳父身份曝光,难怪分手章子怡娶二婚妻子,背景也太强大了

少年孤旅 · 5小时前 · 6607阅读

肖战登顶明星King榜,绝对优势力压王一博李现,末尾明星有点意思

体育速递 · 4小时前

具俊晔患病画面曝光!后背成片好吓人,蔡妍爆猛料,网友:恶心

美美娱乐记 · 23小时前 · 325万+阅读

杨幂最好的年华,不是给了丈夫刘恺威,而是给了在一起了5年的他

不向生活妥 · 昨天07:33 · 182万+阅读

和田相亲群,找个靠谱的对象,单身进

世纪佳缘

广告

李安邀请王菲扮演邓丽君?邓丽君哥哥有个条件,王菲不满足

思请绪说历 · 42分钟前

网曝霍建华林心如公证离婚,孩子共同抚养!林心如行程力破谣言

兜兜娱乐 · 前天13:33 · 1174万+阅读

陈坤儿子近照曝光,18岁穿名牌上衣,长相透露生母身份?太难猜

娱乐收集小 · 昨天02:00 · 484万+阅读

邓婕分手30多年,今前夫身家过亿,提起嫁给张国立的她只有4个字

衶錵宠物 · 昨天07:30 · 9227阅读

新人博士常驻福利:登录即领5星干员兑

泉州海交馆研究人员刘志成的最新发现——他从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两本著作中发现: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

这一说法在泉州文史界引起了极大争议。此间不少专家认为,此说纯属故作惊人之语,与史不可信。但也有不少人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没有记载,怎能一概否定?”

“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之说,到底有几分可信,请看跟踪报道。

发现纯属偶然向记者报料的泉州海交馆研究人员刘志成最初是怎么知道这个情况的呢?

原来,今年初,台湾学者一行来泉州考察古窑址,其中一位学者是刘的朋友,他在来之前和刘通了电话。刘说:“当时,我正在准备郑和研讨会的论文资料,就顺便问问,台湾有没有有关郑和研究的书籍。”

不久,台湾的那位学者就为刘带来了陈水源写的《杰出航海家郑和》一书。

“没有想到,收获很大。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一说,简直就是一个全新的说法!”刘表示,当时他就打算把此观点提交到郑和研讨会上。

随后,他又翻看了其他资料,在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一书中,再次发现相同说法。“这本书是2003年我在泉州晓风书屋买的,当时好几家书店有售,现华侨历史博物馆资料室有收藏。”刘说。

出处扑朔迷离“出处很含糊!”“此书的作者在学界有权威性吗?”……专家、学者纷纷质疑此说的出处。

据台湾学者陈水源书中介绍,有关建文帝的记载,他是从一美国学者处获悉的,而这位美国学者则是从日本书籍《大航海》中获得的。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郑和下西洋》则没有标明出处。遗憾的是,目前在泉州,没有人表示看过日本书籍《大航海》。李玉昆在泉州海交馆藏书中仅找到日本另一位学者井泽实的《大航海夜话》。

“不过,确有此书。”李玉昆表示,他曾在一论文上看过有作者引用《大航海》一书的观点。

那么,从中引出相关观点的两位作者又是何许人也?记者查出,陈水源是台湾彰化人,管理硕士,农学博士,兼任大学讲师、副教授。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的资料则暂时没有找到任何记载。

泉州开元寺不可能收容建文帝?

有读者提出疑问:

假设明代建文帝确实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当过和尚,那此时的泉州开元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它和台湾、日本两学者的说法相符吗?

泉州地方史专家、泉州师院原历史系主任吴幼雄教授表示,明朝初期,从全国范围来看,泉州开元寺不过是个中型的寺庙,主要是东西塔和戒坛比较出名。戒坛是密宗受戒的地方,全国除了北京、杭州的寺庙有戒坛外,就只有泉州开元寺有。

据《泉州府志》中有关记载,明初开元寺地处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朝中后期,泉州开元寺开始没落。曾有军队驻扎在寺里,而且士兵们还在此冶炼兵器。

“由此,我否认明代建文帝来过开元寺一说!”吴教授表示,一方面,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收留建文帝要冒着杀头的危险,泉州开元寺这个中型寺庙何苦要冒这个风险?另一方面,泉州开元寺地处当地政治中心,泉州府和晋江县的办公地点都在附近,建文帝真要到此也极不安全,还不如到偏僻深山中的寺庙去。此外,明朝泉州港已不如从前繁华,建文帝为什么非要从泉州外逃?

“日本学者一说的出处究竟何在?我们现在无从考证。即便确有证据,也不能凭一家之词。日本人还说杨玉环最后跑到日本去呢,单方的说法,谁承认啊!”吴教授说。

“建文帝自焚说”站不住脚?

据有关著述,“靖难之役”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史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建文帝外逃为僧说,一为自焚说。“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之说要成立,其前提必然要是“自焚说”不成立。记者昨日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文史专家对“建文帝自焚说”也大多持否定态度。

据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明史稿》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多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已分不清面目。其继位称帝后,“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然而,在《明史·姚广孝传》里却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

《明史·郑和传》也记载:永乐帝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所以让郑和和王景贤下西洋寻找其下落。此外,明代史籍如许相卿的《革朝志》等也明确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这一隐秘目的。

建文帝最终经泉州逃往印尼?

既然“建文帝自焚说”史家有颇多疑问,建文帝会不会真如台湾和日本的这两位学者所言,确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最终经泉州潜逃往海外呢?对此,有读者向本报提供了相关的肯定证据。

“最近在印尼发现了建文帝的后代!”该读者向本报出示了1997年第四期的《光华》杂志,上面介绍:

人们发现,在印尼苏门达腊岛东海岸,有一个遗世独立的偏僻小村落,那里世代居住着一群华人,多年来依然保持着古老浓厚的华人习俗,在印尼这个3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他们很可能是建文帝的后代。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他们只懂华语,不晓印尼话,多以捕鱼为生。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这天,这里举行罕见的隆重祭拜“皇爷”仪式,其中以焚烧龙船节目最为隆重。而这一天,正是建文帝当年的登基之日。当天除了村中男女老少全出动外,也吸引了邻近小岛村民来观看这一年一度的盛典。

“皇爷”究竟是何方神圣?无人知晓。耐人寻味的是,这里的华人大多姓“洪”。而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的年号均为“洪武”。

据说,这是建文帝及其随从们逃遁到印尼后,为了表示对故土的忠贞和怀念,因此改姓洪。

建文帝到过泉州文史界早有传闻

“明代建文帝是否到过泉州,这个问题,两年前故宫博物馆有一位研究员曾告诉过我,他听过相关传闻。”在泉州市委政法委工作的洪泓昨日向记者透露。

“可是,我翻遍了泉州图书馆的所有相关书籍,都没有找到相关内容。”洪泓说。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也表示没有发现相关记载。

“没有记载也有可能,当时,建文帝如果逃到泉州肯定是个秘密,哪能轻易让人知道?”李玉昆认为,“但是台湾学者陈水源提到的泉州开元寺住持念海按照常理应该要有记载”。

遗憾的是,李玉昆在《开元寺志》里只查到,明洪武三十年六月,正映和尚担任泉州开元寺住持。到永乐元年,他到福州雪峰寺,随后又到南京的灵谷寺。随后记载的本源和尚,担任开元寺住持时已经是永乐十八年正月。

这中间17年里,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到底都有谁?台湾、日本学者提到的念海住持是否是其中一位?史料上的记载一片空白。

“明代开元寺到底有多少住持,至今我们也没有完整的资料。”李玉昆表示,即使现在有人补写《开元寺志》,但因为年代久远,完整性、全面性也得打个问号。

“所以,不能一概否认。”泉州市海丝办曾庆生主任表示,对一个新生的观点质疑,这是人之常情。只有在经过一番考证后,才知道它究竟是否站得住脚。

读书文摘

题目:“建文帝到泉当和尚”再添佐证?

作者:陆烨垭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4年10月17日A4版

纯属文史戏笔还是确实可信?连日来,“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一说,引发文史界大争议。有人肯定,有人否定,有人将信将疑。就在各方展开激烈争论之际,昨日,最初报料者刘志成又“爆”新猛料:泉州柯姓宗谱有收留建文帝的记载,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相关记述于史可考——“建文帝到泉当和尚”再添佐证?

核心提示:

连日来,一股硝烟弥漫在泉州文史界,焦点直指——明代建文帝是否曾到过泉州开元寺当和尚。

在大部分文史专家质疑的情况下,泉州海交馆研究人员刘志成昨日又向记者出示了新的猛料——泉州柯姓宗谱中记载,有祖先在明代收留过建文帝!

这和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郑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两本著作中所记述的“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一说,是否可互相印证呢?

当天,刘志成还向记者透露,《郑和下西洋》一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添了新佐证,书中附上的一资料在泉州海交馆就能找到实物!

随着有关史料和记载的相继浮出水面,“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一说似乎有了往肯定方向发展的迹象。这一段困扰了中国文史界600多年的明史遗案难道真能就此在泉州找到突破口?

柯姓宗谱记载:祖先收留过建文帝

当时他把建文帝藏起来,很有可能把建文帝引荐到泉州老家。

“这一说法,早年泉州文史界就有人研究过!”刘志成说,曾在泉州海交馆和泉州文管会任职的王洪涛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王洪涛是泉州地方史早期拓荒者之一,由他所著、华星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的《晚蚕集》一书里对此有相关记载。

记者昨日翻看了《晚蚕集》中《柯姓宗谱中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记载》的章节(1975年元月所写),里头有一段文字:

柯循庵所编《清源文献纂续编》中“清源旧事流墨篇”有记载,文称:“明靖难之变,建文出亡事即为传疑,我柯氏旧家谱载,族叔祖世隆公为江宁府句容县尉,以匿建文君,其家歼焉!亲属仅奉其下体归葬……为建忠勇祠祀之……”

意思是“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是个谜团。而柯氏旧家谱里有记载,家族中有一叔祖世隆公是当时南京句容县尉,当时收留建文帝,全家被杀。

据《晚蚕集》介绍,柯循庵是晋江塘市人,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著作颇多,《清源文献纂续编》为其中之一,其稿藏于解放前培元中学,1953年晋江地区文物展览时被发现,并作为展品,因过去保护不周,书中有的地方被蛀损,后送福建师院图书馆,成为该馆的珍本藏书。

“可见世隆公是亲建文帝派,当时他把建文帝藏起来,很有可能把建文帝引荐到泉州老家。建文帝在开元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掩人耳目后,再从泉州外逃。”刘志成说。对此,泉州民间考古爱好者萧祖绳也持相同观点。

两学者著作:于史有据可考

一个学者有必要花十年时间来戏说历史?

据台湾学者陈水源书中介绍,《杰出航海家郑和》是他花十年心血才完成的,其中大部分时间花在查阅史料上。

“由此可见,作者是经过一番研究后才落笔的,绝不可能是‘戏说’。”刘志成表示,“你想想,一个学者有必要花十年时间来戏说历史?”

该书中,“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追根溯源是来自日本学者的《大航海》一书。据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表示,学术界引用《大航海》这本书的不乏其人。既然有那么多人引用,一定有其历史价值。

记者所见的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一书,图文并茂。“书中的资料都是有证可考。举个例子,文中附上的一块碑刻拓片照片,就是出使波斯(现伊朗)的泉州官员墓碑中的一块,现在该墓碑就藏在泉州海交馆。”刘志成说,前几年,正是他本人受命于泉州海交馆把墓碑拓下来,随后馆里有人把这寄到日本去。

“所以,尽管该书的出处没有说明,但真实性不值得怀疑。”泉州民间考古爱好者萧祖绳表示。

“而且,国外很多地方存有中国失传的文史资料。”萧祖绳进一步介绍说,打个比方,被视为韩国国宝的《祖堂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禅宗史料总集,是泉州招庆寺(原隶属于开元寺管辖,位于清源山中部的碧宵岩附近,后战乱被毁)庙静、筠二禅师编集,可是为什么之前泉州乃至中国都失传了呢?最后在日本翻印出版后,《祖堂集》才重新传回中国。

“一些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从国外获悉也有先例,早期泉州和海外学术界就有过交流。《泉州府志》中有记载,从唐代开始,日本、朝鲜等国就派专门学者来泉州收集书籍和文史资料。而且,明代时泉州有和尚到海外去传经讲课,也可能带去一些当地的书籍和资料。在泉州大开元万寿禅寺编印的《木庵禅师行迹系年》里也记载,明代时木庵和尚就是其中一位去过日本的高僧。”萧祖绳如是说。

“所以,不能因为在中国失传就轻易否认海外学者的新发现。”刘志成表示。

郑和到泉可佐证建文帝到泉

但这要建立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一隐蔽目的上。

“如果‘建文帝在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一说得到证实,则必然为‘郑和下西洋到过泉州’添一佐证。”泉州文史爱好者郑梦彪表示。反之,如果后者说法成立,对前者是否也是一种印证呢?

目前,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等大部分文史专家持肯定“郑和来过泉州”之说,“有郑和行香碑和《泉州府志》为证”。

“当然,这两者的关联性要建立在肯定‘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一隐蔽目的上。”刘志成表示。

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打着宣扬国威和扩展海上贸易的幌子,另一方面当代朝廷又实施“海禁”政策,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而且,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海禁”更加严格,这必然有其隐蔽动机,那就是——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这在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而且流传最早、最广。

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到:“永乐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帝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帝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读者反响:

此说对提升泉州知名度有帮助

文史爱好者郑梦彪:

我认为“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很有可能:1对历史上的疑案的新解不能以思维定式给予轻易否认。如能找出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的有关记载,不就成为新解了吗?2不能否认郑和下西洋任务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此说不会是空穴来风。更何况“自焚说”也拿不出使人信服的佐证。但是从“正史”找资料收效甚微,应征集民间传说。3此说值得讨论,对提升泉州的知名度有帮助。如果确有此事,对郑和下西洋到过泉州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曾在泉州开元寺拾到明代玉佩

热心读者林先生:

看了《海峡都市报》报道,它勾起我26年前的一桩往事。1978年我在泉州工作,一天我在开元寺东西塔的东塔游玩,在一个龙眼树的土围旁我发现了奇迹:脚下一块和田白玉“龙纹带板”。长8厘米、高6厘米、厚08厘米,重量约80克,白玉质,通透,玉感强,极有气势,为多层镂空雕。主题为飞龙,左右上方为朱雀、蝙蝠。下方为法器(香炉、雨伞),下方中央为“桥”,下层雕卷草纹。工极精细,犹如一张紧密花格,立体感强。当时被尘土所遮盖,我洗了好久。今年上半年将该物由省博物院专家“掌眼”认定为明代物品。该物是否能佐证明代建文帝到过泉州开元寺?

相关背景:

明代“靖难之役”

《明史》中记载,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继位后,他和亲信大臣实施“削藩”政策。他先是派兵奇袭开封,逮捕周王朱肃,废为平民,贬谪云南。接着又拿岷王朱便(分封湖南、武冈)、湘王朱柏(分封湖北江陵)、齐王朱博(分封山东益都)、代王朱桂(分封山西大同)等开刀,或废为平民,或囚禁高墙。朱柏得到消息,全家自焚而亡。各地亲王十分恐慌。

建文帝在位第二年,分封北京的燕王朱棣,举起“清君侧”(清除建文帝身边的坏人的意思)大旗,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发兵讨伐。开始朱棣大败,几乎被灭。中央军本来占有各种优势,后因用人不当等原因,二年后(公元1402年)被朱棣打败,南京城破。当时宫中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从瓦砾堆中翻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指认为建文帝,朱棣以天子礼草草葬之。之后,他当上了皇帝,史称明成祖。

明故宫真的有地道

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各种记载数不胜数,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并不为过。不少建文帝“出亡说”都认为建文帝从明故宫的地道逃跑,比如明史专家黄云眉教授在《明史考证》所引《马生龙凤凰台记事》一文中称:“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因此,找到这条地道,对于佐证建文帝出逃,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明故宫基建施工过程中,的确挖掘出一条“大阴沟”的故道遗址,此沟可能就是御沟暗道。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季士家研究员也表示,太平门外,确有一条明故宫延伸出来的排水道,内中宽阔,能够容人通行。

皇帝来泉有过先河

“皇帝来泉州有过先河!”泉州退休教师吴庭辉向记者透露,宋代的最后两个皇帝就曾到过泉州。这一点,很多泉州人都知道。

据查,《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福建通志》里都有记载,宋端宗(1276年~1278年在位)在元兵袭击时,和弟弟宋卫王逃到泉州,打算把泉州作为抗元根据地。结果,当时担任泉州地方长官的蒲寿庚见他们大势已去,紧闭城门,宋端宗只好往广东方向走。

“有先人为鉴,所以建文帝落难时,来到泉州也不是不可能。”刘志成说。

读书文摘

题目: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

作者:陆烨垭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4年10月15日A15版

这有可能是今年泉州文史界最具争议的惊人发现。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研究人员刘志成向本报报料:他从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郑和下西洋》两本著作中发现——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

核心提示:

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曾到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而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隐秘目的竟然是为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有书为证。

据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研究人员刘志成介绍,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的《杰出航海家郑和》(2000年12月版、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郑和下西洋》(2003年5月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本书都如出一辙地记载了这一内容。

建文帝果真到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吗?他又缘何而来?或者,这仅仅是江湖传闻?

建文帝下落曾是历史“四大谜案”之一

据史料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被立为太子,不幸英年早逝。其后,朱元璋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时年21岁,开始登基称帝。

不过建文帝继位仅4年,就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棣夺取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变”。之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是自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谜案”之一。

建文帝到泉州是为了待机外逃?

据《杰出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两本书的记述和刘志成的介绍,建文帝落难前,明太祖朱元璋曾留给他一个铁箱子,让他在大难临头时打开。“靖难之变”时,建文帝打开铁箱,发现里面放着度牒(这是做僧人的身份证明)、僧衣、剃头刀和一些白金。

于是,建文帝按照明太祖的指点,和随从装扮成僧人模样外逃。

建文帝和随从从南京顺着长江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是全国的知名高僧,当时泉州开元寺的很多僧人是他的弟子,其中包括至今仍难以确证的时任泉州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达玄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把建文帝及其随从引进寺内,并联系泉州开元寺住持念海,让建文帝等人过去。

随后,建文帝经江西鹰潭等地一路南下,于永乐元年(1403年)底到达泉州。在开元寺当了一段时间和尚后,漂洋过海。有人说,建文帝到泉州开元寺当和尚,就是为了等待时机外逃。

明成祖曾派人四处搜索建文帝?

明成祖永乐帝登基后,心中一直担心建文帝未死而外逃。在派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在内陆地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而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扩大中国海上贸易外,其中一个隐秘的目的就是要追查建文帝的下落。

永乐二年正月底,永乐帝派郑和旧友李挺赴武昌,追查建文帝的踪迹。李挺从武昌罗汉寺证实,永乐元年(1403年),曾有两位僧侣到访,一位年约三十,另一位则二十几岁,温文有礼,白面书生气质,面容略显疲惫。而按照推算,当时建文帝年龄应该是25岁左右,倘若出家,是正当年轻的僧侣。

据服侍过这两位僧侣的小坊主回忆,曾听到过这两人的对吟,其中年轻僧侣诵吟:“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年长僧侣则回应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

李挺从诗中听出二人似乎往浔阳(古名江州,即今九江)方向前进,立刻前往浔阳。他在当地寺庙逐一查问,终没有发现建文帝下落。最后找到一位水运业者,被告知:“去年(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九月间,曾有二位僧侣结伴在江州南部星子镇之江原寺漫游,后二人搭船往鄱阳南下。”李挺随即也南下,途中又获闻:“二位僧侣由鄱阳湖东岸进入鄱江,并在仙山寺逗留。之后,又雇船到信江。”

李挺辗转赴信江流域,尽力探寻建文帝下落。他在信江流域的街镇、聚落、鹰潭的山腰等处,都查了个遍。无意中得知,永乐元年,曾有一卖盐商人陪伴二僧侣,由江西鹰潭向南出发,可能往福建方向而去。

郑和下西洋是奉令寻找建文帝?

此讯息令李挺想到,建文帝可能想到福建,而后逃往海外。

而福建泉州,位于福州以南的闽南,旁归晋江与洛阳江交合河口,自宋代以来是中国最大的港埠,别名“刺桐港”。如果建文帝逃到海外去,从泉州走,最方便不过。

李挺于是迅速抵达泉州。他首先走访达玄弟子、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据告,永乐元年年底,有两位男子搭乘阿拉伯航线的船通往印尼,后商船在广东搁浅,漂到海南岛。李挺获此信息,迅速搭乘便船赴海南岛的琼州(今海口)探察。前后走访了一个多月,足迹深入到南端的崖州,确实看到一艘破损的阿拉伯船。其间有人告诉他,曾看到一位貌似建文帝的年轻人,在崖州等候搭乘通往印尼的便船。建文帝可能坐船到海外去了。

待李挺向明成祖汇报后,明成祖就令其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继续寻找建文帝。郑和下西洋曾经来过泉州,这已是泉州大部分文史专家的共识,有圣墓的郑和行香碑等实物为证。

如果这是史实为何开元寺无记载?

台湾学者陈水源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两书中的记述权威可信吗?

据陈水源书中介绍,有关建文帝的记载他是从一美国学者处获悉的,而这位美国学者则是从日本书籍《大航海》中获得。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郑和下西洋》则没有标明出处。“但是这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出版肯定有其历史价值可考。”刘志成认为。

对此疑问,记者13日到泉州开元寺拜访了几位专家和高僧。

大家表示,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明代建文帝到过泉州开元寺当和尚”这一说法。泉州文史界专家对此也持怀疑态度。一方面,开元寺里没有相关的记载;另一方面,这一说法必须建立在否定“建文帝自焚说”的基础上。但永乐帝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据说又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记者13日连同几位高僧一同翻查了《开元寺志》,并未发现与此事有关的记载;就连《杰出航海家郑和》中提到的明永乐元年间的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对此,刘志成表示:“《开元寺志》是明朝时写的,主要记载唐、五代及其宋、元开元寺的高僧,对明代的高僧并无多少记载。”

泉州佛教博物馆的李悌仁老人拿出他近日重新增补的《开元寺志》,里面补充了明代之后的开元寺高僧的名单,及《泉州府志》、《晋江县志》《闽书》等曾记载过的高僧。“应该说,这些资料已经很全面了,开元寺里的高僧基本上都不会遗漏。”李老伯说得肯定。但是仍没有念海的名号。“所以,念海和尚是否确有其人,还要打个问号。”李老伯说。

而无法确证念海此人,又怎能让人相信有关建文帝在泉州当和尚的事是事实呢?

没有。

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

硅质物质石化的植物树干化石。其突出特点是树干原生微细结构保存清晰,外貌栩栩如生。除被氧化硅交代外,植物木质部还可以被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以至部分褐铁矿、黄铁矿等所交代,统称为石化木(petrified wood)。中国古代很早就了解石化木的成因。

扩展资料:

硅化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远古的森林在自然力量作用下被大量埋入地底,木头在高压、低温、缺氧的地质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饱和溶液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交代,并保留树木的原始形态及构造特点,纳入围岩的微量元素,形成五彩斑斓的色泽,这就是硅化木的成因。

-木化石

-硅化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18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