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多少钱能买一克金?

民国时多少钱能买一克金?,第1张

民国的时候,1根1两金条大概折为30块银

元,随着年景好坏有5块的浮动,当时小康之

家一月生活总费用也就是15块银元,鲁迅先

生在北大做教授时是一个月300块银元。民国

时期富人很少使用金条花费,金条主要是作

为硬通货贮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保值

的货币银元,在1929年前后,100块大洋

可以在北京买个小四合院,当时一顿全家福

吃下来,也就是两块钱三块钱的样子。10两

金子折300块大洋,贫农有了这个钱就可以一

跃成为中形地主了,小康之家全家一年生活

费也不到这个数,而这些钱够贫农吃10年

的。

当时是银本位,一块银元大概折合180块铜辅

币,而很少说一两金子折多少银子。

当今社会,人们购买商品时,选择的支付方式往往是纸币或电子货币。这样的钱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易,也有利于存放和整理。从长远来看,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在上世纪初,也就是清末民初,虽然人们使用纸币,但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金银,一种银锭、金锭等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深受人们喜爱。毕竟他们的保值率极高,根本不会有大的变化。正因如此,一些人特别喜欢储存金条来保存他们的财富,这是民国时期的金条。

清朝灭亡后,各大势力争夺当时世界的主权,都想取得政权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各路势力势均力敌,而且当时正值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他们在占领中国领土的同时,还大肆倾销商品,实现贸易顺差,意图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此外,这些殖民侵略者还在他们自己的租界里,发行他们自己的。

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甚至到了民国成立以后,也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因为生活在特定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本地区发行的货币,甚至当时的官方政府也纷纷发行自己的货币,仍然收效甚微。在抵抗这些殖民者对当地经济的破坏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货币有一定的权利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造成了经济混乱,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

比如当时的外国租界,一张一万元面值的钞票,刚开始还能买一头牛,但渐渐地随着钞票的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出现,后来只能买一袋米了。但是这还没有结束。直到最后,这样的钞票和现在的津巴布韦一样不值钱。据说只能买77粒米,老百姓要背一麻袋钱才能买到一升米,足以说明当时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经济有多萧条。

对于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很多富商或者一些大家族不得不做出对策。毕竟他们不希望几代人积攒的钱在手中遭受巨大损失,而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让自己的财富保值。

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一定是金银之类的贵金属。当然黄金肯定是其中最好最贵的。这种贵金属从古至今,在价值上从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考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很多人热衷于储存金条,以实现财富的保值,金条分为大小金条两种。

因为黄金的颜色是金**,所以大金条俗称大黄鱼。这种金条主要是当时官方使用,准备军队,采购军需等。所以这类金条很少流入民间,基本都掌握在一些上流大亨或者政府高官手中。这些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掠夺财富,囤积黄金,成为对抗经济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反正今天这大金条能值多少钱?首先我们来看官方数据。按食用量计算,一根大金条的重量约为3125克。现在一克黄金的价格大概是350~400。所以当时的一根大金条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

说完了大金条,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款规格更小的小金条。这种小金条的官方数据是一两,也就是普通大金条的1/10,价值在万元左右。这种小金条比较常见,在民间广为流传。毕竟它的价值不算太高,携带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小的金条。一个普通家庭想要拥有这样一根金条,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是的,你没听错。这种只有一两重的金条,真的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因为这些底层的人一年赚的钱也不过几两银子而已。除去日常开销,所剩无几,银价与金价相差甚远。所以,如果你想积累这么一根小金条。

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眼里,这么小的一根金条不过18000元,但在当时却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救命稻草,因为这么小的一根金条,可以维持一家三口一年的开销。在那个战乱饥荒的年代,任何人拥有这样一根小小的金条,绝对是莫大的幸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人对这样一根小小的金条抱有强烈的奢望。

一般来说,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价值都是绝对高的,就算是天价也不过分。但从侧面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大乱。这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极度困苦,没有可靠的政权,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普通人缺乏经济安全感。“朱门酒肉臭,路冻死人”是常态。处于恐慌和迷茫中的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那些有志青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时代。

相关问答:

350元左右。

当时一块银元之中有24克纯银,而平时金银比的价格就是在20到30左右,也就是说1块大洋约等于1克黄金,按照现在的价值来算的话,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如今的350人民币。

而拿物价来算的话,这换算比例又不一样了,当时市面上除了流行大洋之外,同时还流通着铜板,由于当时大洋发行量极少所以价值极高,故而人们日常交易还是以铜板为主。

民国时期的工资

比如我们常说的鲁迅先生,当时他任教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60块大洋,后来随着年限的提升涨到了350块大洋,后来凭借着这笔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从这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当时绝对是属于高收入人群。

而普通人则没有这么高工资了,1917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经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薪15元”;“常见男工谋10元,女子作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一个月开销要在15块大洋左右,而人均需要三块大洋,《大染坊》之中陈六子初到上海时也明确了这一点,比如陈六子和林氏家族的员工聊天时就提到了当时社会的平均现状:

普通工人大概在1块到1块半,五个最好的是在4块半到6块大洋之间。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可以知道,在民国时候,一块大洋大约差不多等于一两银子或者比一两银子稍微少点,清朝一两银子的价值差不多在300元以上,但是贬值的很快,按照民国初期算,大约可以到200元左右。

在民国初期,四块大洋可以买一头驴,一块大洋可以买一担米;民国后期一块大洋是一担谷。(这里谷和米做一下解释,米是谷子加工来的,所以民国后期银元价值稍有下降)。在30年代的北平,也就是北京,那个时候叫做北平,一块大洋可以在饭馆吃一顿三菜一汤;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去西餐吃两顿。

再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大洋,民国初期鲁迅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那个时候鲁迅先生的工资是300大洋,相当于现在至少5万元,当时一般的工资是5~10个大洋,这里的情况应该是当时大学教授是特殊高薪职业,所以工资会很高,和现在的大学教授的工资差不多,但是可以想象这个差距有多大。因为民国时期很长,加上民国时期国家战乱货币价值浮动很大,只有黄金和白银才不会贬值,其他纸币都有随时都会变成废纸,就好像后来的金圆券,老百姓拿到金圆券首先就是去换成银元。

银元里面袁大头的款式最多,而且每个年代都有特殊版本特殊品相的版本,比如甘肃版等较为常见。

(图来自互联网,侵删)

确切的根据我给不了你,我是记得看那本书上写过,一根金条100个大洋,他指的一根应该就是一斤的,也就是500克的,因为黄金是寸金,四四方方一寸就是一斤,按这个理论应该是1斤左右换100个大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38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