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鉴定方法 白银的鉴定方法分享

白银的鉴定方法 白银的鉴定方法分享,第1张

1、宝银。宝银即银元宝,为椭圆形,一般是两耳隆起,成翘角状,面上都有年号及字号戳记,其底部有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重量一般为1813克。鉴定时首先是掂重量,再用湿布擦拭后看其表面是否洁白光亮,底部蜂窝是否普遍自然;用铁锤或两只元宝互击,听声音是否贯通,周围是否有挖补痕迹,如果结果是“是”,其成色一般在98%左右;如面色发青,有小黑斑者则成色在97%以下。

2、锭银。锭银形状有长方形、半圆形,重量不等,一般在63克上下,底部有蜂窝,成色较高,故名“高足”,以前交纳钱粮经常使用,又名“钱粮子”,一般成色在98%左右。如发现面部有黑红色,发乌,并起很厚的皱皮,则成色在90%以下。锭银测定方法同宝银。确定成色时也可用银对牌对比。

3、块银。块银为长方形扁银块,重量大小亦不一致,一般在300克~500克之间,鉴定方法与宝银相同。

4、饼银。饼银俗称煎饼,是潮银(次色银)加铅提炼而成。小煎者形似覆盘(闽南灯盏饼);大煎者状似牛舌,有的如圆盆,重量在300克上下,底无蜂窝,面起小疙瘩,俗称“狮子头”。一般成色为99%。有的表面青暗有乌云斑点,无“狮子头”,成色较次。有一种窝铅者,面为灰色,表面不平,经火烧后呈黑红色(足银烧后为润红色),一击即成数块,为立碴。

5、银条。银条是制造饰品的坯料,因系油槽制造(非干槽),故无蜂窝,表面光洁。性质柔软者为上品。如色呈黑红乌暗色,以白矾水煮洗后,虽去黑红,仍是灰暗无光,以火复烧后又呈黑红,则成色较低。成色愈低,黑色愈重,断开为粉红碴。

6、首饰及器皿银。其成色较为复杂,首先折试银饰品的硬度,低成色者,都掺杂铜质。掺杂赤铜,其色次红;掺杂黄铜,其色次黄;掺杂白铜,其为灰色。掺铜愈多,质地愈硬。如银制品表面生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成色的高低。锈色黑而亮者,成色高;锈色灰绿发暗的成色低;锈绿色越重,成色越低。

 白银是古代的时候人们使用来买东西的货币,那么在收藏这种白银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去辨别其中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

 (一)观色。用湿巾擦干净白银表面的污锈后观看其银色泽。色泽暗淡者为低成色银,色泽润白柔和为高成色银。如果白银中含有黄铜则带有微**,如果白银中含有白铜则带青色。一般地,60%成色的白银光泽暗淡,并带赤乌色,磨去外层有胭红色;80%左右的白银色中含浅红色光泽偏暗;成色85%左右的白银白中带微红。古代对观色极为重视,宋代就有“金紫银青”(即足金紫色,足银青色)为金银币绝品的记载。明代记有:白银“好者出炉白,次者灰色,又次者出炉便黑”。出炉便黑定掺有黑铅。

 (二)折试。手折试白银,以其形变和弹力判定白银的成色。纯银柔软富于延展,弯折97%以上的白银容易变形无弹力。90%左右成色的白银弯折时稍有弹力。80%成色以下的白银硬度较强、弹力较大、弯折时硬度大。

 (三)听音。用锤敲击白银,声音柔和无韵或韵短,而铜音尖高韵长,而且铜含量越多,声音越尖高韵亦加长。

 (四)银对牌由白银和红铜配制而成,以对牌鉴定白银,辅之以化学试剂测试,可以鉴定白银成色。其步骤是:

 (l)以对银牌鉴定时,先平看磨道色泽。

 (2)然后用“吃银虎”(以98%以上的银粉末和水银制)轻擦在试金石的银道和对牌道上,以挂在银道和对牌道上的水银多少来确定成色,水银多银的成色高,挂水银少银的成色不高,不挂水银的不是银。在试金石上擦时,含黄铜的银擦出的道,低成色乌黄返青发深,成色高则乌黄泛青发浮;含银高的白银银道是灰白色的,泛青色、灰色重者为低色银。我国古代在白银鉴定方法上早已应用了试金石和对银牌方法。据载元代检验被毒害的尸体时,用银探入被害者咽喉,取出后银钗发黑可断定中毒害命。宋元时期对银牌已普遍用于民间金银铺,近代白银对牌的运用一般配合化学试剂进行。

古代银碗要如何保养

 1、避免与发胶、香水、护肤品放在一起。

 2、古代银碗使用过后,银立即擦干。

 3、银质氧化时呈现谈咖啡色,亦可以擦银布直接擦拭(擦银布含有银保养成分,不可水洗,擦拭产生的污痕为银,可多次使用)。

 4、古代银碗接触温泉水或硫化物,易使表面产生变化,因此应避免于温泉地区佩戴。

 另外,古代银碗的抗氧化性和光泽的持久性也跟个人酸碱体质有关的,白银表面产生微妙的色泽变化也会有所差异,属正常现象。

古代的碎银子的来源

 何为“碎银”——碎银是指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与成绽的份量为整数的银子相对。电视剧上不是老有碎银子吗那个是怎么知道是几两的,他们都没有天平啊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

大清库银元宝鉴别真假:

1、蜂窝法

由于铸造技术的缺陷,银元宝在浇铸时,底部会形成不少蜂窝状的气孔,一般称为蜂窝,这些蜂窝的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元宝的重要依据。如果银元宝的蜂窝较深、较密、孔内圆润光亮,有彩色光泽,说明是真的银元宝;如果银元宝中间掺杂了其他金属,就没有上述征,而常见的合铅元宝,蜂窝中则是灰黑一片。

2、看颜色和包浆。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老银元宝经过多年的使用或存放,表面会生成一层包浆,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藏界有“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和“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的说法,说的分别就是含有黄铜和红铜的银色。

一般来说作假银元宝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元宝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银元宝表面的包浆是带黑色或其他颜色的花包浆。

3、看铭文

银元宝铭文指的是铸造银元宝时錾刻或铸造在银元宝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元宝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和工匠姓名等。

錾刻铭文是为了保证银元宝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元宝负责。这也是后来鉴别真假银元宝的重要依据。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若不相符,则有可能是赝品。

4、掂重量、听声音

银元宝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在清代,银元宝的重量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元宝,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的清代银元宝,基本都是假元宝。听银元宝的声音主要是防包壳假元宝,对有疑问的银元宝,拿另一个银元宝敲打,若有空心声或破声应是包壳银元宝。

看颜色、查硬度、掂重量、听声韵

1、看颜色

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2、查硬度

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3、掂重量

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做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4、听声韵

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0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