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第一、你这样的想法不应该有。第二、你有去劳动局告状的时间,有去这样抬杠的时间,我觉得不如好好的去学习提升一下自己,或者安心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或者业务需要,会有侧重点的进行招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招聘985和211的应届毕业生。一是因为这类大学的某些专业更加优秀,能培养出业务素质更高的大学生。二是招收这类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助于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升企业整体水平。三是招收这类大学的学生,更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有助于企业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企业这么做也是从长远着眼,储备后续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有助于企业潜力的提升,也体现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我觉得企业这一举措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谁不想企业越来越好,谁不希望自己的麾下有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
不能狭隘的认为,企业只招收985,211类学生就是一种对其他非985,非211类学院的歧视,我觉得这种思想有些片面了,因为企业的招聘条件都是根据自身企业发展作为依据的,都是本着为企业负责的态度来招收人才。
你这样的思想有点偏激跟钻牛角尖了,我们都知道,去应聘某个企业从来都不是以自我意志力为转移的,应聘之路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觉得如果这家企业的应聘门槛较高的话,你就要选择一些符合你自身条件的企业作为应聘目标。
而选择去劳动局诉讼,我觉得是徒费气力,有那个时间,不如去好好的应聘一下其他企业。
二、有一些企业跟一些985、211院校有战略合作协议或者共同的课题研究,学术研究,或者产品研发,在某些领域有一些深层次的合作的话,企业会定向向这类院校招收学员。因为这样的学生在专业跟业务方面更加优秀,更加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或者更加符合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三、普通类高校。普通类高校的市场也很大,不是每家企业都要求招收985,211类院校的学生入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招聘门槛并没有那么高,据我所知,有许多企业的招聘公告都是要求招收二本以上院校,并没有特别注明985,211类院校,因此我觉得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问题,问题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视之,要分类看待,我觉得你也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有自身的特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这些长处,去有针对性的进行应聘,这样更有利于你的个人发展跟规划。
所以综上,我觉得你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你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读的是一所非985211的学校,毕业之后也是颇多的受到歧视,我来说一说我的经历吧。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什么歧视的,因为兰州就一所985211,兰州大学,而兰州大学确实离的比较远,所以也感受不到什么歧视,但是考研的时候就受到歧视了。
当时,我考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因为面试比较晚,就想着给其他985学校发一发调剂信息,结果看到只接受本科是985211的学生,这条路就算完了。好在我顺利的通过了面试,考上了兰大的研究生。接下来的事情,让我们当时的学生才气愤,有一个还退学了。当时涉及到发奖学金的事情,先给保送生发,这个没什么问题,接下来是给985211的学生发,发完之后才是给我们这些非985211的学生按着成绩发奖学金。关键是那些985211的学生里面有很多的是调剂生,这些人本应该放在最后的,结果比我们这些第一志愿的还要优先,就是因为他们是985211的学生。结果我们这些第一志愿的考生,有一半没有拿到奖学金。
硕士毕业之后,扛了一个985硕士的皮,找工作容易了很多,结果在一次申请博士的时候,以为哈工大的老师和一位南方 科技 大学的老师,给我的回复是,你本科不是985211,就算你申请也是过不了的,虽然他们的招生简章上面没有这样写,但是确是这样干的。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企业招人这一块吧,很多好企业确是只招收985211的学生,这是一种歧视,你也可以去告,但是这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一般招人的时候会写985211的优先,或者不写,而是等初步筛选的时候,把你刷掉。这些大公司都是有着很厉害的法务,不可能犯这样的问题。
企业为什么更愿意招收那些985211的学生,首先可以降低成本,公司招人肯定都希望找到好的人才,而在中国只有高考是最公平的,也是最能反映人真实水平的。招985211,他们收十个,可能有六七个符合要求。而其他的,招十个可能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这无疑中增加了成本。
其次,是在我去了兰大以后,有深切的感受。当时实验室有两个本科生,因为是生物专业,而且他们还是非师范,所以就业不好,那两个孩子都自学了计算机编程,有一个当时已经开始搞自媒体了。当时是2014年,自媒体刚要兴起的时候,我当时对自媒体一无所知,对互联网也不知道,我们被本科学校的教育就是每天做实验、上课,然后毕业去教书,思维僵化的不得了。我当时感觉到了我和他们在想法上的差距。他们认为互联网是潮流,他们要去干这个,然而,我身边一个班集体,六十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而且,他们在生物学教育这块更好,我们都是好多人公用一套实验器材,每个人操作的机会不多,然而,他们实验器材很丰富,本科生很多早早的就进实验室了。
其实,我们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富豪们,除了马云和马化腾这两个一个杭州师范,一个深圳大学,不是985,211之外,其他的几乎全是国内和国外的名校毕业,你去看看美国,也是一样的。所以学历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但是如果你突破了这层枷锁,你的成就将会比他们更大。虽然现在实行双一流,但是985211的影响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还会在,我们唯有不断的提升自我的能力,才能挣脱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标签。
高校专业那些事 为您分析、分享、分解
这个属于职称话题,本来不想回答,随便说几句吧,就当故事看看乐呵乐呵算了
211这个话题可谓 历史 悠久。其实这只是变相歧视的一种, 社会 上就是存在歧视链。
中国鄙视链
中国人最喜欢看不起别吃,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小城市看不起县城,县城看不起乡镇,乡镇看不起农村。 北京看你们都是外地人,上海看你们都是乡下人。
东城看不起海淀,海淀看不起朝阳,朝阳看不起昌平,昌平看不起顺义。。
比如大学教授,内心就是看不去高中老师,高中老师内心看不去小学老师。你让大学老师去当高中老师,基本没一个愿意的。
同样对于大学来说,清华北大毕业生内心就是看不起其他学校。 可能他们嘴上说:都差不多,但是骨子里就是看不起其他学校。
同样道理,华东五校和人大自称一个团伙看不起其他高校,以此类推, 强势985看不起普通211,普通211看不起非211。
为何看不起啊?
人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高考成绩是680多,一般考上211的成绩600多,而一个二本的成绩是380多,人家怎么看得起你?
同样在清华北大,也存在鄙视链。 比如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就是看不起其他学院的学生,为何? 人家光华学生基本都是省状元。比其他学院分数高了20分以上。 所以北大学生虽然平时狂的不行,但是提起光华学院,还的低下高傲的头。
就是北大的同一个专业的本科生也存在鄙视链, 奥赛金牌保送的看不起国内比赛保送的,国内比赛保送的看不起一般考上额,河南湖北山东考上的看不起北京上海考上的。这些统招一批的看不起特招的,特招看不起自招的,自招看不起 体育 运动员。
技不如人被人鄙视,没啥可耻的。知耻而后勇。 你要是二本能拿到哈佛大学的公费研究生,我相信北大清华学生肯定对你很崇拜。
企业为何要211/985,因为211,985都是最优秀的毕业生,学习好的学生,干活好的概率肯定高,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你说他们干活好,大概率没人相信 。你说一个三本学生科研能力比清华北大强,那是个笑话 。
我的建议
你告企业不要211毕业生 ,我建议你不如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他们为啥当年不录取你,虽然你考了300多分,但是一样很优秀,告他们按照高考成绩录取学生就是歧视 。
马云二本照样比绝大多数清华北大毕业生优秀,
马化腾也就二本深圳大学毕业的,照样比绝大多数清华北大毕业生优秀?
我觉得你可以好好的 告清华北大他们为啥招聘老师 必须要博士学位,还要海外名校博士学校, 难道一个初中毕业生不能当清华大学教授?这是学历歧视,唯学理论,华罗庚不就是初中毕业嘛,干的挺好。清华大学数学家,大家就知道初中毕业的华罗庚。
各省选调生,不公平。
中国有个神奇的事情是选调生,就是不经过公务员考试直接录为公务员, 尤其中 央部委机关只要清华北大,省级一般只要部分985,这是对其他高校的歧视。你去告他们中/组/部啊?告中 央啊。河南省选调生只要985和郑大,河大。不公平啊
狠狠的去告他们。 另外他们为啥要本科生,不要专科生? 难道中专毕业就差么? 毛主席就是中专毕业,照样水平吊打来之北大的张 国 焘。
企业只想要男职工,属不属于招聘歧视,能去劳动局告吗?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答案,但对于企业选择982、211,属不属于歧视,好像会停顿那么一会,然后依旧给不出答案。
实际上劳动法并没有规定企业要对不同学历的人一视同仁,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歧视问题。具体以下分而述之。
劳动法不对学历高低进行非歧视保护,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人能力,本就是选人的标准之一
劳动法对歧视的规定,仅包括“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这一条。这里面列举的内容,不包括学历和学校类别。
实际上想想就知道,如果学历和学校类别能被列入“歧视”,那企业还怎么玩?招一个人学历好点的就涉嫌歧视,求职者还上什么班,天天求职,天天去劳动局仲裁不是更过瘾?
再说了,如果会构成歧视,国家还特意弄出985、211,一本二本等等,不是公然告诉企业和广大求职者,企业可以对学历和学校类型进行就业歧视吗?这种规定,还真不可能有。
企业不是只招985、211学生,而是冲着此类型学生的能力进行必要的筛选
企业找人的标准并不是985、211,如果这样的话,面试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其他类型的学校学生,也不可能找到工作。实际上其他类型学校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好的企业。
企业之所以选择985、211,是出于筛选成本的考虑。
一般来说,这些学校的学生,能够被学校选中,综合能力,至少学习能力是经过学校筛选的。准确来说是经过全民高考筛选出来的,他们已经被筛选过一次,企业再进行二次筛选,招聘效率和人才命中率无疑更高,能够极大的缩短招聘周期。
虽然一般学校学生,也有经过四年大学的学习,能力培养起来了,但整体比例偏低,企业如果直接从这些学校进行筛选,成本和时间的付出无疑很大,成功率也相对较低。这在以效率和效益为基准的企业里,是不被允许的。
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一般大学的优秀学生也能够有机会进入好的企业。
所以不是企业一定要选985、211,而是他们普遍意义上较为优秀,企业会优先考虑。这就像企业优先选择本科,而不是专科一个道理。
个人能力强,才是王道,学校类型虽然重要,但不能决定一切
因此,学历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但也不能全部代表,企业最终选择的还是个人能力,能力强,一切好说。不强,985、211也顶不了多大的作用。
心态放平和,不要去抱怨企业为什么选择985、211,而不选择一般的学校,而应该多问问,985、211那些学生,究竟强在哪。
同时问问,如果自己不是985、211,那又应该如何努力,能达到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被他们仰视的地步。
绝对违规,清北招生按高考成绩为标准,请你先告这俩学校吧!太歧视差生了,为啥只选选成绩最好!建议录取标准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论英雄!
企业只招聘985、211大学的毕业生不属于是就业歧视,常见的就业歧视主要是指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和 健康 歧视这三大类。
尽管我们常说英雄不论出身,但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的时间和精力都受限制,如何更高效的找到合适的人才呢?学历就是一个很好用的标准,虽然学历并不一定代表能力,但是能在大致范围上帮助企业高效选人。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概率学的问题,普通本科可能10个人中有5个优秀人才,985、211学校可能10个人中有8个优秀人才,大专学校则10个人中有3个优秀人才左右。所以一些大的企业,收到的简历非常多,他们肯定是没有时间精力一个一个去通知面试和甄别,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先从学历入手,进行一轮筛选,然后再进行后续的细致工作。
当然有的岗位专业技术性比较强,需要高 科技 的人才能胜任,这样对学校和学历的要求都是无可厚非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任何成本都要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不可能你觉得你能胜任这个工作,就会让你去做的。所以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歧视有很多种,但是学历歧视不算在其中,主要还是性别、地域和 健康 这三种歧视比较严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去劳动局告的。
所以题主不要太钻牛角尖了,就业本身就是双向选择的,不可能让你一厢情愿的。但是在实际之中,学历只是敲砖石,能力才是硬通货,所以如果学历不够,就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提到歧视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是分析双十一活动如何运用经济学中价格歧视原理设计优惠活动规则的,很有意思。我想说其实这个世界歧视无处不在。只是法律为受歧视群体提供了维权的武器而已。
你的问题是招聘歧视这个范畴的, 那么就要先搞清楚什么算招聘歧视?有没有法律规定?
2008年出台了好几部劳动领域的重要法律,其中就有一个叫《就业促进法》,明确了平等就业不得歧视的规定。招聘歧视,准确的说应该叫就业歧视,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法律里规定了什么算作歧视。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的内容包括:
1)性别,不得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录用妇女的标准。
2)民族,法律规定对少数民族应适当照顾。
3)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比较常见的是乙肝,除非食品行业等不得在体检时检查这个项目,否则违法。
4)残疾人
5)农村劳动者
就业歧视是指这些内容,你说的企业只招985和211的行为符合用人单位的自主用人的权利的规定。不属于就业歧视。
希望有帮到你,欢迎关注@怡路同行2019
不属于,只能怪自己没考上,不能怪企业
很多企业,特别是规模大的企业,爱招985和211大学的毕业生,究竟属不属于招聘歧视,能不能去劳动局告?我觉得,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
1是否属于招聘歧视?
一般来讲,企业,特别是规模特别大的企业,不会真的这么傻,在招聘条件中写明只要“985”和“211”的大学毕业生,更加多的措辞会是类似优秀院校毕业生,这个定义就很广了,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这么直白的写只要985211,很容易会招致不必要的非议,先不说是否属于其实,至少声誉影响就不好,因此他们大多数会选择在灰色地带游走,不直接表明他们的“歧视”。
2能不能去劳动局告?
告是一定可以告的,这是您的权利,但能否告得进,这个很难讲,像上面提到的,企业招聘条件并非硬性要求985211,这就很难判定是否歧视了。
另外,就算您不是985211高校,就算您受到了“歧视”,我觉得,真心没必要搞这些东西,您的目的无非是想要找到好工作,您告了,您想进的这个单位也是一定进不去的,况且“告”这个动作好耗费多少的时间、人力、物力,您有考虑过吗,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您找工作的黄金时间。
我建议,遇到这种“歧视”,请换一个公司去面试,怪自己当初没考好,怪自己倒霉就好了,咱们还是从结果导向出发,以快速找到好工作为第一要务比较妥当。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果各位看官有不一样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谢谢大家!
我认不是歧视!你去饭店吃饭!老板硬叫你吃你不喜欢的菜!这也是逗你高兴吗!就是这个道理!老扳用人!要名牌大学生!这就基本条件!
你好。建议采取如下步骤:
1在当地工商局的网站上查询该公司是否注册;
2看他们的服务是否要你预付款,或者押金;如果需要,就要防范了
3以这个公司的名称作为关键字通过百度搜搜,看有没有相关投诉
“上海金融业缺少高级人才是没错,但实际上低端人才更缺。”一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金融业中低端岗位招聘难、留人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招聘困局
部分中低端岗位有出无进
这几年,上海的外资银行不断扩点。某外资银行今年打算开设两家营业网点,原以为凭借着国际招牌,招人易如反掌,到市场上兜了一圈后却发现,居然连基层岗位也招不到人。最后,只能求助于人才服务机构从其它银行挖来员工。
因为种种原因,金融业中低端岗位招聘难比较普遍,部分岗位出现了“有出无进”尴尬局面。
Alice是南开大学经济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分配在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嘉里中心支行,按照银行的要求,新员工一般要在支行柜面站三年。对于Alice这样的“85后”员工,显然难以忍受三年时间的考验,没多久就跳到了同楼的一家外资机构。
一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说:“许多中低端岗位的从业人员离职后不愿意再从事金融行业,而是选择与金融行业彻底分手,这是最无奈的结局。”
原因分析
中低端岗位八成以上为派遣用工
造成中低端岗位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记者在业内进行了调查采访。
原因一:低端岗位底薪低、业绩压力大
基金经理、精算师、投资总监,这些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让金融业一直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高薪行当。事实上,在行业金字塔的底层,有着数以十万计的基层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光环下默默奉献。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金融业低端岗位主要集中在“销售”与“售后服务”两块:包括信用卡销售、保险销售、证券经纪人以及呼叫中心(Call
center)的接线人员等。
其中,销售类岗位从业现状是:底薪较低、提成不高、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推广产品,并没有在人员筛选上提出很高的门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多时候,金融销售人员更多的是“推销”产品,而非是站在一个理财“顾问”的角度出发与消费者打交道;另一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接受程度和消费观念还较为落后。以保险为例,绝大多数人都会比较排斥保险推销员。上述原因使得销售人员的业绩压力非常大,且社会认可度较低。
售后服务类岗位则多以呼叫中心的形式存在,这类员工的流失率高的原因更为直观:工作环境压抑(封闭空间)、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管理严格,个人很难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等。
原因二:派遣员工归属感低、流动率高
在上海的一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被几家外资银行录用,曾经令校长非常自豪。然而,这些学生其实都属于派遣用工,由第三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派到银行从事最基层的接待工作。
业内人士透露,上述金融业中低端岗位,有85%以上是采用派遣的用工方式,成为业内惯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些岗位人员基数大,人员流动频繁,用派遣方式不占编制,还省去了繁杂的人员管理事务。但是,同工不同酬等差别待遇的存在,使得派遣员工普遍归属感不强,造成了招聘难,流动性高。
与前述低端岗位相比较,中端岗位从业人员的稳定性相对好一些。任仕达(中国)市场总监朱宁分析说,中端岗位一般是指月薪3000元以上的岗位,各大银行的柜面人员基本属于此类,虽然相比正式员工,这些柜面派遣人员的待遇稍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这类岗位仍然是大专院校应届生所向往的;保险类的中端岗位,多是服务类(如核保、理赔等)、中高级的投资理财顾问,这类岗位的情况也与银行柜面类似。流动率不高、女性员工较多,岗位的需求量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职业指导
调整期望 继续深造
针对金融业中低端岗位的就业现状,朱宁建议,一方面,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从业人员要调整期望。
“很多大学生向往进入金融业工作,但是,当我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基层开始,几乎没有人能够接受。他们向往的是去投行或者私募股权投资这样的金融机构。”朱宁说。“实际上,中低端的服务性岗位对于一般的非金融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实践积累,才有可能通向更高层面的专业岗位。”
另外一方面,对于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众多金融从业人员来说,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深造可能是改变职场人生的重要途径。
海伦是上海大学毕业的文科研究生,文字功底很好。不过,这样的教育背景在强手如林的银行系统并不具有优势。海伦决定利用业余时间补上自己的金融专业“短板”,通过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两年艰苦学习,她终于拿到了在职金融硕士文凭,自己也从支行柜面岗位调到了总行机关担任行长秘书。
而徐一是某国有银行长宁支行业务部经理助理,他已经在银行工作了6年。2008年9月,他考入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攻读金融MBA。徐一说:“对我这样本科非金融专业毕业的银行工作人员来说,金融专业知识的缺乏,终将会成为职业发展中的瓶颈。重回大学进行金融专业的深造,能帮助我细化自己在金融行业的职业定位,培养对金融事件和产品的敏锐头脑,逐步扩大在金融行业的沟通半径,这些均对我的职业发展帮助很大。”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许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企业员工收入差异较大,即使同一岗位,由于用工形式不同,薪资也会存在很大差异,造成“高薪者有之,温饱者亦有之”的情况。因此,在中低端岗位上,金融机构需要提高薪资福利待遇,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建设,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
首先理清一个概念,证监会新规,在证券公司从事2年投资咨询工作的人员,同时具备相应证券从业资格,可以申请获得执业资格。投资咨询类执业资格又分两类,分别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在各营业部工作)、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券商总部研发部工作)。我想你所说的分析师,可能是在券商总部做研究工作的,可以参与新财富评选的分析师吧。
1、本科毕业想进入券商研发部,不可能。考研是必须的,博士更佳。券商研发偏好本科有理工科背景,研究生学经济金融的复合人才。本科研究生学校最好都是211,或者纯粹理工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亦可。最好有其他券商研究所的实习经历,这点很重要。从业资格纯属鸡肋,只是个门槛而已,进入之后根本没用。CFA、CPA证书对行业研究有用。
2、进研究所的话,刚开始肯定是助理研究员。
3、券商研究所的研究员,职业路径有2条,一为专业路径,即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首席研究员-资深研究员-研发总监。二为投资路径,即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助理基金经理-基金经理。
4、北京、上海、广州都可以。北京上海居多,基金总部以前深圳居多,现在再向北京转移。
5、哪个比较适合你,这个不了解了。
6、本科生的话,大券商营业部的投资顾问是肯定没戏。去中小券商营业部做个投顾或许有希望。当然最大的可能是做客户经理,这个就没意思了。如果是投顾的话,也要看个人能力和人脉资源。本科做投顾,5年内想在北京买车买房,很困难。
7、年薪没想象的那么恐怖增长。奖金是大头,所以要看二级市场行情如何,以及你自身能力发展了。
8、研究所的分析师,不是高风险高回报。因为只是向机构投资者推荐股票,而且是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为主,所以基本不担风险。想高回报,就得玩命干活,能上新财富榜单,年薪100万起就是稀松平常了。
英语专业跨考外专业最大的优势,显而易见,就是考研英语科目。英语成绩的高低,不但对总分有较大影响,能拉开分数差,而且,将会直接影响后续考试的心情(英语考试在第一天下午)。作为一个英语专业跨考其他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把考研英语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我认为,英语单科理应能与其他专业的平均水平拉开15~20分的差距,这15到20分将对总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考生不能因为仗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对考研英语科目的复习毫不重视。英语在复习中顾然比其它专业的人容易些,但是考研英语的题型和英语专八的题型是不一样的。专八考试的主观性强些。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很多时间的功不是用在应试,而是能力的培养上。可是考研呢?是应试,是考查应试的能力。所以即使英语专业的考生也应在考研英语上多加训练。
跨考难度
对于英语专业跨考其他专业的难度,可以有以下这个排序:工科〉经济管理〉文学。这是一个总体的排序,个人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说有的同学中学一直是理科背景,大学读的英语,那么考经济管理的难度可能会比文学的还要小。但按一般的情况,中学文科背景,大学读英语专业的同学,由于数学是弱项,所以报考难度随着数学难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可否认,对于工科经济管理的考研科目来说,由于4门课中有3门是全国统一命题,数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工科学高等数学,考数一;经济管理类学经济数学,考数三。由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没有数学课,再加上高中文科数学较理科简单,所以数学较其他理科背景的考生有很大弱势。文科(如中文,新闻,教育等)和英语专业类似,没有数学,所以难度最低。我认为,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本科背景和就业前景,跨考经济管理和文学最为适合。下面讨论几个最热门的跨考专业。
英语——〉新闻,传媒
这是一个黄金的组合。按难度来说,由于新闻专业不考数学,难度最低。从专业结合的角度来说,做新闻工作的人,无论是报纸为媒介,还是以广播电视为媒介,英语水平优秀的人往往具有很大优势。随着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引进来,走出去”的交往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大量英语水平较高的新闻人才,新闻出版(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机构是非常理想的就业单位。另外,从教育背景来说,我个人认为,英语(本)+新闻(研)的组合会比新闻(本)+英语(研)的组合更有优势。因为新闻专业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理论如不加以实践大多很空泛,不及英语专业实实在在地学到了语言技能。新闻专业研究生的背景往往更能获得新闻机构的欢迎。现在很多名牌大学都有“国际新闻”这个专业,稍有点过分地说,这个专业简直就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跨考而设置的。
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关系
可以说,英语专业跨考凡是带有“国际”二字的专业都具有相当的背景优势。国贸和国关两个专业一个是与经济挂钩,一个是以挂钩,都是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而且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很多,选择余地也很大。从报考难度来说,比文科专业稍难,因为一般要考数三,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考生,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来攻克数学科目。但除数学外,其他科目应当都是占优势的,比如专业课,不少学校指定用书都是英语原版,甚至考试都要求用英语答题,这对非英语专业的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对于学习了四年英语,读过不少英文原著的同学来说,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做这样的专业课应该是相当得心应手的。这两个专业的就业面非常广,如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单位,如、、外经贸部、各省的外事机构,外资企业,外贸企业,合资企业等。
英语——〉法硕,金融,管理
法硕,金融,管理都是热门学科而且都与英语有广泛的接触。现在社会上对,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对英语要求也很高。英语专业报考这些专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法硕虽说近几年过热了,就业情况不太乐观,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优势学科,尤其是懂英语的法律人才将十分抢手。
外语通路路通 英语专业考研跨考四大选择(二)
来源: 跨考网考研
外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还是一门学问,这是一个老话题。的确,各国语言都有着它自身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表现形式,这是一门学问。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甚至大多数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外语又是一种工具,因此精通某一个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双料”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在场上被诸多用人单位竞相争抢。
虽然现今已不再是“外语万能”的年代了,但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却可以通过跨考其他专业研究生,达到“外语通,路路通”的境界,海天跨考为您一一解读:
英语专业:前方大路宽又多
在中国学生心目中,英语是外语专业的“老大哥”,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外语。近年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精通英语的人才越来越多,场对商务英语、英语、软件英语等专业度极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再学一门其他专业成了大多数英语本科学生的选择。由于英语用途广泛,所以英语系学生跨考可以有多条道路。
一,国贸路
繁华喧闹的“商业街”
“国贸路”,这里指国际贸易专业。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专业一直热度不减,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开始疑惑:国贸人才场是不是要饱和了?事实上,据专家,我国作为全球第3大出口国,急需大量国贸人才,目前每年国贸人才的缺口都接近60万。所以,国际贸易专业不仅仅是条“商业街”,而且还是一条繁华喧闹、容量巨大、还在持续招商中的“商业街”。
国贸有两只手——英语和经贸,缺一不可。尽管英语专业有经贸英语方向,但想从事外贸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果要考研,最好还是首选国际贸易,因为该专业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前景非常好。以中国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级国贸专业硕士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去向包括会计事务所、证券期货、外贸等等,其中不乏平安保险、中国家用电器进出口以及四大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等大型企业。
跨考优势:
从专业特点看,国贸作为专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培养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无论是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还是贸易的具体实施,准确地与外商进行交流成了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出色的外语水平是国贸人才必备的素质;
从考研内容看,各校尤其是名校该专业公共课英语的分数线都比其他专业高,如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近年来的英语线均为60分,英语成绩成为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英语专业本科生考研占很大优势。国际贸易专业课考试中的专业英语为3篇文章翻译,共50分,难度较大,历年得分过半者不多,很容易拉开档次;在复试时,要求英语听力口语占50 %以上比重。可见,在听说读写上游刃有余的英语专业学生,跨考国贸专业优势更为明显。
跨考劣势:
英语专业考生在考数学的时候可能会不占优势。数学是极易拉开分差的科目,是否能将数学这条天堑变成通途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不过国贸专业一般考数四,有些学校考数三(如年清华大学),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考生报名前必须仔细阅读各校的考试要求。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宏观、微观经济学等专业课,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觉得发怵,这些专业课千万不可小觑。
二,企管路
理性优雅的“中心轴”
“企管路”,这里指企业管理专业。在激烈的场竞争中,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现代企业生存的王道。 “企业管理”这条路,就像的长安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一样,是城中最具凝聚力的“中心轴”。
现阶段我国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年,上海把企业管理人才与IT人才同时列为年度最热门行业。而在深圳,年的金领世界人才招聘会上,各单位为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提供的年薪平均为20万,具有英语优势的企业管理人才不仅容易受到外企的青睐,更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企业对企管人员的基本要求。
跨考优势:
我国的管理学从兴起到逐步成熟完善,走的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理论然后加以改造的老路,经典的管理理念大多来自西方。考研时,管理学专业课试题会大量涉及西方著作,甚至直接指定英文原文著作作为参考书,如大学年的指定书目中就有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Prentice-Hall, Inc第4版 John C Hull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原版Browns on等等。所以,跨考企业管理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在统考英语上有优势外,在专业课的准备上也很有利。即使指定书目中没有原版著作,在考试答题时,不时加几个原版著作中的理论知识,特别能赢得教授们的青睐。
跨考劣势:
管理学要考高等数学,而且一般要求考难度较大的数三(以各校考试要求为准),这对于早已远离“理科思维”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三,法硕路
快捷便利的“过街天桥”
把法律硕士这条路比作快捷便利的“过街天桥”,原因在于法硕专业的特性——它只接受非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报考。于是,在很多对法学感兴趣的外专业学生看来,法硕就是法律专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那道“过街天桥”。
近年来,法律行业对“英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国际间贸易交流的频繁,各种涉外案件以及涉外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多,精通英语和国际法的外事型法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跨考优势:
法硕属于专业硕士,全国联考统一命题且不招收法学本专业的学生,所有法硕的考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英语专业考生在统考英语中的优势容易凸现出来,优异的英语成绩不仅加大了被录取的几率,而且有时还能为你获得公费名额起到关键作用(如中国政法大学每年公费名额接近40%,按复试加初试总成绩从高到底排名,复试为分,其中英语内容就有分,很容易拉开差距)。
跨考劣势:
总的来说,英语专业报考法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劣势。不过,法律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对汉语表达也有一定的要求,有些英语专业的考生在这方面稍弱于其他文科类专业的考生。
四,新传路
四通八达的“环城路”
现代的新闻传播不再仅仅是记者的采写编评,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国际化的进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具备了多渠道、海量信息、辐射全球的特点。“新传”这条路如同城中四通八达的“环城路”,只不过这里的“城”指的是“地球城”。
近几年熟练掌握外语的国际化新传人才逐渐成为职场宠儿。世界各国的愈发紧密,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尽快迈向国际化。而会的临近、各类国际性会议的频频召开更是让具有国际水准的新闻传播人才十分抢手。熟练的英语、专业的采播技术是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本科学英语、研究生学新闻传播的组合完全适合这种社会需求。
根据年所做一项调查显示,新闻传播专业为全国机关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另外,奥林匹克专家易剑东表示:“预计媒体大战会在年左右正式启动,在年到年达到。年后,美国媒体巨头NBC为降低转播成本,实现人才本土化,至少在中国聘请上千名工作人员,奥组委新闻部门职员也会扩大到人以上。”
跨考优势:新闻传播专业不用考数学,英语类考生在统考英语中占很大优势。另外,新闻传播属于实用性强的专业,很多本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工作,考研时本专业考生比例的减少,自然更有利于跨考。
跨考劣势:英语专业的学生习惯于英语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而新闻传播专业则要求很强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功底,新闻系、中文系、历史系等专业在本科阶段多有这方面的训练,而学英语的学生在这方面略有不足。文字功底主要靠的还是积累,英语跨考生要在这上面多下功夫。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1
我叫xx,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大方,工作认真负责,上进心强,有较强的团队沟通意识和职业操守,做事有始有终,坚韧执着,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去克服,这是一种人生厉练,工作给我一个施展的舞台,希望能为贵公司奉献我的一点光和热。
文员这份工作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我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期望,只要公司与我双方都觉得我在公司运营中发挥作用,在不断成长成熟在公司实现预期目标中作出贡献,我乐意为公司效力。
将要踏上另一个生旅程,我会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热爱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如果我有机会获得公司的认可,成为一名办公室文员,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为公司员工带来方便,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21、本人性格温和,为人正直,善良,能够吃苦耐劳,有责任心。
2、本人是应届毕业生,主修工商管理专业。
3、对待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愿意从基层做起,愿与公司一起成长。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3老天忘记了给我翅膀,我用幻想飞翔!您好!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我爱好很多,喜欢唱歌和英文,更喜欢自由的销售和摄影行业的等等,我希望以后能当老板,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加油,我坚信,工夫不负有心人!还有,就是我读书的时候,文科最优秀了,也经常得奖,后来因为家里出现了一些状况,所以我辍学了。渴望您给我一个这么平台,我一定会好好工作的,我会为我的目标奋斗的,明月,加油!最后感谢您的关注!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4本人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诚信守则、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四年的实践工作,使本人增添了工作中的耐心,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工作期间的空闲时间,取得了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的文凭。现在想要寻求一家重视员工,谋求稳定发展的企业,若贵公司需要一位服从管理,能严守规章制度的有开拓性的人才,那么我充满信心的应聘,希望有机会与贵公司一起成长和发展!相心我们彼此正确的选择一定能够创造丰硕业绩!
工作经验
☆深圳市福时嘉华化工染料有限公司
20xx年7月-20xx年5月
公司类别:石油、化工业
担任职位:办公室文员
工作描述:04年7月至07年5月在福时嘉华化工染料有限公司做办公室文员,负责公司总机的来电转接,来宾接待和日常办公文件的打印、传真及收发,以及公司与开户银行的所有业务往来等工作,使得本人在福时公司学习了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认真、负责、努力进取的工作作风。
☆中山时进纺织原料有限公司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公司类别:石油、化工业
担任职位:总经理助理兼行政、人事管理
工作描述:深圳市福时嘉华有限公司于07年在中山建立分公司中山时进纺织原料有限公司,本人也从深圳公司调往中山公司,在中山公司负责公司所有的内勤事务,公司人员的招聘、离职、辞退及日常管理;每月员工的考勤;公司物品的采购与分发;办公文件的打印、收发;公司档案的归档、管理;领导临时交代的其他事务等。在时进工作期间,使本人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学到了更多宝贵的工作经验。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5文员面试技巧一:文职岗位要求面试者有很好的亲和力,能与其他人进行充分的沟通,这就要求面试者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招聘人员。关键要做到八个字——顺其自然,不卑不亢。只有这样才能给招聘人员留下好印象,使其相信你有能力在将来进入公司后与同事和谐的相处。
要做到面带微笑,平视考官,避免情绪波动,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自卑感很重,觉得坐在对面的那人博学多才、回答错了会被笑话。所以,畏首畏尾,不敢畅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种情况则是,很自信,压根不把招聘人员放在眼里,觉得对方还不如自己。这两种表现都要不得,最好的表现应是,平视对方,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应树立两种心态:一。面试的目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招聘人员对考生的态度一般是比较友好的,他目的是把优秀的人才遴选进自己的公司增强公司的竞争力,而不是为与考生一比高低而来,所以考生在心理上不要定位谁强谁弱的问题,那不是面试的目的。二。面试中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面试者是求职不是乞职。面试者是在通过竞争,谋求职业,而不是向招聘人员乞求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才能以及临场发挥情况。
文员面试技巧二:面试者要注意自己在面试中的礼仪问题。因为文职人员的形象和礼仪往往代表公司的形象,所以这一点必须要在面试中予以充分注重。要做到仪表大方,举止得体。穿着前卫、浓妆艳抹,尤其男生戴戒指、留长头发等标新立异的穿着与装饰不太合适,与文职人员的身份不符,给招聘人员的印象也不太好。面试者入座以后,尽量不要出现晃腿、玩笔、摸头、伸舌头等小动作,容易给招聘人员一种不成熟、不庄重的感觉。一般说来,着装打扮应求端庄大方,可以稍事修饰,男生可以把头发吹得整齐一点,皮鞋擦干净一些,女生可以化个淡雅的职业装,总之,应给招聘人员、大方、干练感。
文员面试技巧三:文职岗位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面试时要注意特别说话内容,说话语气以及所表达出的诚意。如果求职者说话颠三倒四,语意不清,容易让人觉得无法担当大任或是语言虽然动听,但华而不实,缺乏诚意,都不是成功的表达。
在回答问题时要辩证分析,多维答题。回答问题不要陷入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应多正反两面考虑。从很多面试中所出的一些题目来看,测评的重点往往不在于面试者答案的是与非,或是观点的赞同与反对,而在于分析说理让人信服的程度。所以要辩证地分析问题,理由充分地说理论证,而不要简单地下结论,有时还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时还要冷静思考,理清思路。一般来说,当招聘人员提出问题以后,考生应稍作思考,不必急于回答。即便是招聘人员所提问题与你事前准备的题目有相似性,也不要在招聘人员话音一落,立即答题,那给招聘人员的感觉可能是你不是用脑在答题,而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是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题目,则更要冷静思考。磨刀不误砍材工,匆忙答题可能会不对路、东拉西扯或是没有条理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经过思考,理清思路后抓住要点、层次分明地答题,效果要好一些。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6我是一名外地来的普通学生,性格活泼,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在家乡参加过广告方面的实际活动每年都这样 而且我的专业也是广告有关的。 我的PS技术还行不知道你们是什么要求不过我相信自己其它在同时工作过程中需要你们多多帮助带领。
工作内容:欧元黄金原油日内操作 97年进入股市 09年开始做外汇13年有写顿悟 黄金一月做过13倍 有一套基于波浪分形江恩的接近成熟的分析预测操作系统 不奢望过高的工资 只要有机会能做股票或股指期货就很满足
我不会夸大自己有多大能力,但是,如果给我进入贵公司的机会,我会努力学习,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谢谢,本人性格开朗,做事认真负责,大专毕业,专业是物流管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会计,并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熟悉Word,Excel等办公常用软件,另注:已婚已育
本人诚信正直、责任心强、沉稳内敛、阳光开朗、执行能力强、有亲和力、吃苦耐劳;会操作BODA-CNC数控切割系统火焰、等离子切割钢板;半自动、手工火焰切割下料;识图、绘图、焊件拼装;会气保焊、手工焊、碳弧气刨;会钻孔攻丝、剪板;会基础电工;有焊工操作证、电工操作证。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7文员面试技巧一:
文职岗位要求面试者有很好的亲和力,能与其他人进行充分的沟通,这就要求面试者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招聘人员。关键要做到八个字——顺其自然,不卑不亢。只有这样才能给招聘人员留下好印象,使其相信你有能力在将来进入公司后与同事和谐的相处。
要做到面带微笑,平视考官,避免情绪波动,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自卑感很重,觉得坐在对面的那人博学多才、回答错了会被笑话。所以,畏首畏尾,不敢畅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种情况则是,很自信,压根不把招聘人员放在眼里,觉得对方还不如自己。这两种表现都要不得,最好的表现应是,平视对方,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应树立两种心态:
一面试的目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招聘人员对考生的态度一般是比较友好的,他目的是把优秀的人才遴选进自己的公司增强公司的竞争力,而不是为与考生一比高低而来,所以考生在心理上不要定位谁强谁弱的问题,
那不是面试的目的。
二面试中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面试者是求职不是乞职。面试者是在通过竞争,谋求职业,而不是向招聘人员乞求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才能以及临场发挥情况。
文员面试技巧二:
面试者要注意自己在面试中的礼仪问题。因为文职人员的形象和礼仪往往代表公司的形象,所以这一点必须要在面试中予以充分注重。要做到仪表大方,举止得体。穿着前卫、浓妆艳抹,尤其男生戴戒指、留长头发等标新立异的穿着与装饰不太合适,与文职人员的身份不符,给招聘人员的印象也不太好。面试者入座以后,尽量不要出现晃腿、玩笔、摸头、伸舌头等小动作,容易给招聘人员一种不成熟、不庄重的感觉。一般说来,着装打扮应求端庄大方,可以稍事修饰,男生可以把头发吹得整齐一点,皮鞋擦干净一些,女生可以化个淡雅的职业装,总之,应给招聘人员、大方、干练感。
文员面试技巧三:
文职岗位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面试时要注意特别说话内容,说话语气以及所表达出的诚意。如果求职者说话颠三倒四,语意不清,容易让人觉得无法担当大任或是语言虽然动听,但华而不实,缺乏诚意,都不是成功的表达。
在回答问题时要辩证分析,多维答题。回答问题不要陷入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应多正反两面考虑。从很多面试中所出的一些题目来看,测评的重点往往不在于面试者答案的是与非,或是观点的赞同与反对,而在于分析说理让人信服的程度。所以要辩证地分析问题,理由充分地说理论证,而不要简单地下结论,有时还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时还要冷静思考,理清思路。一般来说,当招聘人员提出问题以后,考生应稍作思考,不必急于回答。即便是招聘人员所提问题与你事前准备的题目有相似性,也不要在招聘人员话音一落,立即答题,那给招聘人员的感觉可能是你不是用脑在答题,而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是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题目,则更要冷静思考。磨刀不误砍材工,匆忙答题可能会不对路、东拉西扯或是没有条理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经过思考,理清思路后抓住要点、层次分明地答题,效果要好一些。
文员面试自我介绍8我叫&&,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大方,工作认真负责,上进心强,有较强的团队沟通意识和职业操守,做事有始有终,坚韧执着,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去克服,这是一种人生厉练,工作给我一个施展的舞台,希望能为贵公司奉献我的一点光和热。
文员这份工作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我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期望,只要公司与我双方都觉得我在公司运营中发挥作用,在不断成长成熟在公司实现预期目标中作出贡献,我乐意为公司效力。
将要踏上另一个生旅程,我会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热爱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如果我有机会获得公司的认可,成为一名办公室文员,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为公司员工带来方便,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
据说,早在2004年,这家不广为人知的企业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3亿元。
这是一家神秘的公司。
行内人很难看清它的面目
“他们是老鼠会。”一家同行的快递公司总裁不屑地说。另外一位拥有政府背景的资深人士意见则完全相反,早在2004年,他就建议记者关注这家不广为人知的企业,那一年,据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3亿元。“别看从来不打牌子,申通、宅急送都不是它的对手。”
人们对这些信息难以分辨,因为他们最多只是在电话里听到过顺丰接线员的声音。这家公司很少有自己统一标识的车辆,递送人员开自己的摩托车送货。他们很少与同行打交道,也从来不打广告。公司老板从来没有接受过一次采访,面对中央电视台也一口回绝,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样子。
无论对于DHL这样的国际快递公司,还是宅急送、申通这样的民营企业,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更有趣的是,这家公司像民营快递公司一样做国内快递,但老板却是一名香港人。
但站在物流圈之外,这家企业则呈现出另外一幅轮廓。
这是一位投资银行的资深人士的描述:近三年来平均50%的增长,16亿元的年营业额,30%的利润率。“中国第一家用飞机做快递的公司?你说的是30年前的联邦快递吧?对于华尔街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好故事。”他甚至为这家公司计划好了前景,“按照15倍市盈率计算,上市能融资70个亿。可以买飞机了。”这位投资人士开玩笑说。
他没想到,这家公司的确正在认真考虑购买自己的飞机。事实上,他们此前已经包下了一家航空公司的全部5架货机,用来承运自己在几条线路上爆满的快件。而上市,也已经在最近被列入议事日程。
“联邦快递?我们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强。”说这句话时,这家名叫顺丰速运的公司,已经不再是13年前广东番禺码头的“挟带人”,而是一家用飞机铺开全国网络的快递巨头。
顺丰速度
王卫,香港人,现年36岁,作为顺丰的总掌舵人,和他所带领的企业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百度上搜索这位身家被估计超过10亿的人物,结果为零。
记者几经周折,从一些接近王卫的人士那里拼凑出了他的历程碎片。
出生于香港的王卫,父亲曾是一名空军的俄语翻译,母亲则是江西一所大学的教师。从小就受到良好环境熏陶的王卫,头脑过人。
十几岁的时候,王卫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小工。后来,他尝试了开工厂等很多种生意,但没有取得成功。不过,在寸土寸金、压力巨大的香港生活,被周边的商业环境、经营之道熏陶,一个精明商人的眼界与才干逐渐形成。
1990年代初,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大陆的王卫有时会受人之托,捎带货物出入境。眼光敏锐的王卫从中发现了深港快件的商机。从父亲那里借到10万元资金后,24岁的王卫与几个伙伴合作成立了专送快件的公司,并于1993年3月26日,在广东顺德注册成立了顺丰公司。
创业初期,公司只有5个人。那时,包括王卫在内,没有人知道这家小公司会走向何方。
深港线上的挟带人
1992年后,“前店后厂”模式在深港之间形成。深港线上的货运商机,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缩影。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跨国企业在两地之间的贸易增多,但政策环境有限,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物流成了瓶颈。“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这期间,很多通港货件被私人以挟带的方式运送到内地,一些专业的“挟带人”出现,每天往返于深港之间。
公司成立之初,王卫不仅是老板,也是“挟带人”,亲自上阵送货。这段经历也让王卫切身体验到一线取派件工作的艰辛。在公司做大之后,王卫也经常在公司的大小会议上强调,一线的业务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
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这个市场没有什么门槛,政策监管缺失,初期的竞争者有很多,但王卫很快从混乱的局面中抽丝剥茧,把业务导入正轨。王卫的手下认为,这取决于王卫“从不做投机生意”的原则。“做走私的人只想走私,你让他做企业,做不来呀。”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量大之后,王卫建立起正常的通关途径,而政策的开放和完善,也给了他机会。把零散的“挟带”生意集合起来,包装成统一快件,系统化的快递运作模式逐渐成型。
做业务的同时,王卫在当地铺建了厚实的关系网。王卫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讲诚信,为别人考虑,看得长远,能够处理好与政府、客户等所有人的关系。”
在王卫的精心运筹下,顺丰的生命力开始展现。许多在这条线路上起家,看似光鲜的企业最终逃不出“昙花一现”的命运,但顺丰的深港货运,却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事实上,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
1997年,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当时顺丰的市场地位以及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被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中铁快运了解到,当地已有一家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通港业务,即便自己开了这条线,也拿不到足够的货源。这家公司就是顺丰速运。
快递起步
1996年,顺丰开始涉足国内快递。
顺丰的快递是深港货运的“自然延伸”,最初的产品基本是深港件,需求增长很快,顺丰象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快递市场无处不在的养分。一位最早加入顺丰团队的老业务员回忆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很快,顺丰以顺德为起点,将网络的触角延伸至广东省以外,通过向长三角地区复制业务模式,进而扩张到华中、西南、华北。
在顺德之外,顺丰新建的快递网点多数采用合作和代理的方式。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这种形式和加盟类似,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互相连成一个网络。顺丰各地网点的负责人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他们上缴一定数额的利润,多余的则留下。令人惊奇的是,直到2002年之前,顺丰一直都没有总部,只有一大批广州顺丰、中山顺丰这样的地方公司。
这种“自然延伸”式的扩张,靠的是自发的加盟。因此,顺丰形成的网络并不是有规划的,而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网络。例如广东省,下属的县城几乎每个都有顺丰的站点,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较弱的省份,除了省会城市之外基本没有网点。
北方某快递公司的老板介绍说,顺丰采取的方式与其他公司的加盟方式很像,只不过更松散些。比如,加盟是一种公司之间的商业行为,需要办理工商手续,加盟商们使用公司的统一标识,对外承揽生意。小老板们可以把货送到公司的集散中心来走货,但盈亏要自己负责。
由于是业务带动市场,而此时的市场又很容易做,顺丰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甚至曾采用“人海战术”,期望达到广种多收的效果。
起初,顺丰在业务运作中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承包方式,给业务员划片、划区,每人负责一块“责任田”。各个片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从开拓到收获,逐渐丰饶起来。一位老业务员回忆说,当时很多业务员骑摩托车取送件,时常有人不幸遇到车祸,断胳膊断腿是常事。“顺丰是我们用命换来的。”业务员拼命换回来的是不菲的收入。1990年代末,顺丰在广东一些城市的业务员,已经有一大批月收入上万元的。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顺丰的网络拓张一路顺风满帆。
--------------------------------------------------------------------------------
不只顺丰一家赶上了这个新兴行业的起步良机。宅急送和申通也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尽管与顺丰经营模式不同,但巨大的市场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几家公司后来也成为国内快递业分据天下的“诸侯”企业之一。
2002年成立总部之前,顺丰在全国总共有180多个网点,虽然华东和华北市场进入不深,但名声已经在外。而在九十年代末,国内快递业务在顺丰总体收入中的比例也增加到近40%,顺丰从“香港件”一条腿走路,变成了两条腿走路,有了奔跑的可能。
顺丰在产品定位方面的谨慎策略,被认为是支撑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与诸多“快递优而物流”的同行相比,王卫坚持只做快递,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货。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顺丰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了自己的产品价格体系,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中端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服务产品的设计也非常简单,500克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上门送货,全国联网,36小时到达。除了收费标准逐步调高、取送件时间逐渐缩短之外,直到今天,顺丰的产品定位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据顺丰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摩托罗拉等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曾找到顺丰,希望其参与物流项目的投标,但顺丰考虑再三之后没有接单。“重货成本大,利润薄,也不是我们的强项。”他说。
快递行业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对于已经形成网络的企业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开拓市场,而是如何维护和提升服务。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自家碗里的肉都吃不完的时候,是不会算计着去别人的碗里抢菜的。
王卫的性格也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可以说,即使是快递我们都未必做到了百分百的深入程度,何况其他。”这位内部人士说。2003年之前,有相当数量的快递公司淹没在物流甚至房地产热潮中,但王卫一直心如止水。
王卫并非对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为了避免过快增长造成的各种问题,又不在与同行的赛跑中落在后面,顺丰采取了一个独特的策略:用提高价格来控制发展速度。2003年之后,王卫强行把年增长幅度压在50%以下。但同期,顺丰500克次日达的价格从15元提高到20元。“依照这样的速度,顺丰完全可以实现每年100%的增长,但这样会失去平衡。”顺丰的内部人士表示。
这种举措一部分来自主动思考,另一部分则来自曾经的教训。在内部管理方面,顺丰就曾经因为其独特的模式吃过亏,甚至一度造成危机。
收权行动
对地方代理和合作者的放权管理,形成了顺丰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顺丰似乎进入了一条无为而治的良性轨道。1999年之前,王卫曾短暂地离开过公司,每天陪太太喝喝茶,打打高尔夫,乐得做富家翁。但放权管理的方式很快给公司带来大问题。
一心扑在市场上的顺丰,网点和人员逐渐增多,被“承包”的各个片区开始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一些片区,员工只有自己的经理,不知有顺丰的老板。而一些地区负责人的行为出格,无法约束,与顺丰的关系日渐紧张,大有形成诸侯割据之势。而个别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的负责人,甚至把业务带走单干。“老鼠会”的名声,在此时开始悄然传出。
王卫性格中强硬的一面开始凸现。1999年,顺丰不动声色地开始了全国的收权行动。
王卫的收权方式是一刀切,想留下来的,产权全部回购,否则走人。从用钱来解决问题,到摆平各种各样的威胁、恐吓,经过两年的“整顿”,顺丰的架构和各分公司的产权明晰起来。为了将代表话语权的所有资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在创业中跟随他十几年的人,王卫也不分给一分钱的股份。据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将曾经供职于公司的父亲与姐姐拒之门外。
2002年,历经人员大清洗、组织结构大变革的顺丰,终于成立了自己的总部。此时的顺丰,从上到下完全成为王卫“一个人的企业”。
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与顺丰从一开始设计的战略密切相关。
由于采用分成的管理模式,业务员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在片区负责人的带领下,业务扩展的速度是飞快的,但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的负责人很容易把业务带走,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顺丰一家。对此王卫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增加顺丰对客户的粘性。别人承诺48小时到,我能做到36小时。今天别人也做到了36小时,我就把速度缩短到24小时。这种优势的背后是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在这方面,顺丰从来都舍得下本钱,花重金。
一些负责人离开顺丰之后,凭借自己片区的业务资源,或自己开了快递公司,或者转投别家,但鲜有成“大气”者。归根到底,无论是自己做还是加盟别人,他们承运的快件都快不过顺丰,至少都有半天的差距。而客户一旦发现这些差异,又会回来再找顺丰。也恰恰是这个原因,王卫在收权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公司造成元气上的伤害。
同时,王卫的慷慨大方也是有名的,留下来跟着他干的人都很忠心。
王卫对一线开拓市场的负责人从不限制成本,只要他认为可以做,值得做的事情,哪怕收益很少,投入很多,他也会全力支持。一些负责人建立网点,想节约成本,只买了少量的电脑,但王卫认为电脑是办公用的,如果不够是没法做好事情的,随即主动拨钱购买。据说,地方负责人拿给王卫报销的票据,无论数额多少,王卫总是看都不看就签。
顺丰的工资高是出名的。一般快递公司的递送人员,月薪一千出头,但在顺丰,两三千很平常,八千一万也不算高。管理层的薪酬,同行公司给十万,顺丰至少要翻一倍。一些创业之初的有功之臣跟不上发展了,王卫从来不会扫地出门,而是高薪奉养起来。
完成调整后的顺丰,从2002年开始正式向华东扩展,随着管理进入正轨,王卫的目标也从自发复制,转向主动铺开一张全国性的立体网络。
用飞机运快件
成立总部不久的顺丰,便遭遇了SARS。
2002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顺丰的大本营广东成为SARS肆虐的重灾区。幸运的是,对于快递行业来说,SARS更像是一个机遇。因为很多人选择了足不出户,快件的投递量一度反而有所增加。不过,对于顺丰刚刚起步的全国扩张战略,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王卫的精明又一次体现出来。
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2003年初,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
据顺丰高层透露,扬子江快运目前的5架737全货机,全部由顺丰租下,其中3架用于承运自己的快件。这种全货机载重15吨,往返于广州、上海、杭州的3个集散中心之间。除了专机以外,顺丰还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负责快件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运送。
用飞机运快件的成本不菲。据了解,其广州—上海—杭州—广州的租机价格为每小时2万多元人民币。
不过,这让顺丰在服务时效性方面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通过租飞机,顺丰实现了全天候,全年365天无节假日派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干线,即便头天下午6点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而且顺丰所谓的高价,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也足以接受,多次提价之后,500克以内的快件也只有20元。
凭借革命性的服务,2003年之后,顺丰的货量增长迅速。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迅速增长的货量形成的规模优势,抵销了包机增加的成本。这种良性循环,又进一步巩固了顺丰在速度方面的优势。王卫在把顺丰推向全国的第一步棋局中,取得了速胜。
在手下人看来,王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动物”。他的成功源于对经营和管理研究的痴迷。
更大的轮盘赌局
完成租机一役之后,王卫很快将更大的目标摆在自己面前。
从2004年开始,“发展民族速递业”的口号开始与顺丰的LOGO相伴出现。顺丰一位高层提醒记者这句话中值得玩味的地方:顺丰从来没有把宅急送和申通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希望自己作为民族快递业的代表,与国际快递巨头一争高下。有趣的是,这个目标与宅急送不谋而合。
2003年之后,顺丰凭借包机便利,以低价香港件做主打产品策略,横扫华东至整个中国,迅速完成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到2006年初,顺丰在国内已建有2个分拨中心、52个中转场,拥有2000多台干线中转车辆以及11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20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及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
在顺丰的计划中,华东和华北是主攻市场。而在这两个市场中,早已有另外两家快递大佬申通和宅急送占据。
华东的霸主申通是顺丰忌惮的一个对手。尽管顺丰说市场是无限大的,但在全国布局中最重要的华东市场,顺丰一直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长江三角洲有“快递金三角”之称,据称拥有相当于中国80%的快递市场,潜力巨大。顺丰在华东的布点包括上海、武汉等城市,业务量一直屈居申通之下。而2003年之后,申通也开始把顺丰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采取有针对性的竞争手段,这让顺丰的异地扩张难度加大。
据顺丰内部人士透露,华东市场今年最多持平。而在华北市场,还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
与此同时,顺丰的王牌“直营模式”在扩张过程中也暴露出弊病,这成为王卫新的挑战。2003年,为了应对扩张中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顺丰曾大肆招聘了一批新鲜血液,补充到各地新设立的网点中。但靠管理和知识能力招聘进来的新人,和靠自己拉单子做起来的老人之间,很快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很多新人不到半年就被迫离开。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但有人认为,究其根本是顺丰赖以发家的直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更大规模、更加规范化的企业运作。据了解,目前顺丰正在用IBM为下一步的管理变革做咨询,但调整方向不得而知。
“经济动物”王卫显然更加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向记者表示,顺丰还没有资格以一个强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眼下更重要的工作解决自己存在的“太多问题”。
眼下的困难还不足以妨碍顺丰维持高速增长。据顺丰内部人士消息,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在16亿元左右,与申通相差不多。而根据来自一位接近顺丰高层的人士说法,顺丰的收入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13亿元左右,以这个数字为基准,乘以最近两年每年50%的增长率,2006年的收入应该将近30亿元!
一位接近王卫的人士,对后面计算出来的数据予以否认,不过他表示,即便30亿元也不是王卫的目标,因为“他不是一个经常回忆过去的人。”
新探险
2006年11月15日,顺丰华北总部将搬到位于北京空港物流园。10月底,在即将进驻的新址,记者看到推土机正在最后清理场地,配送中心仓库内的分篮也已经备好。
同一时间,顺丰位于北京东郊的黄港配送中心也开始筹备搬家。10月28日,几辆粤B牌号的商务车停在门口,旁边散杂停着十几辆业务员的QQ轿车和摩托车。此前一天,华北公司的预算会议刚刚在此结束,搬家也是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在这个地处偏僻的地方,看到门口挂着的简陋木牌子,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驻扎的竟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
更大的计划正在酝酿之中
记者了解到,顺丰计划在2008年前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目前的航空销售工作已经启动。顺丰高层对记者说,“一两年之后我们会接受你的采访。”这句话似乎暗示着,顺丰已经为自己的高姿态亮相定好了日程。
在此之前,IBM已经派出几十人的团队常驻顺丰,为下一步的管理架构调整做参谋。同时,顺丰购买了5000台业内最先进的手持终端,用来装备一线的取送件人员。分析人士认为,顺丰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是依靠互相依赖的两个点来支撑的。一个是永远比别人快一步的后台支持系统,一个就是能充分调动业务员积极性的分配体系。采购更多的设备显然是为了前者,而重金聘请IBM作咨询显然是希望规范后者。如果这两个拳头抱在一起,横扫华北市场,甚至东北市场都只是时间问题。
“王卫的那套在北方吃不开。”一位北京的快递同行说。不过他也承认,顺丰已经大到不用说话就能让人感到压力的地步。在他看来,眼下顺丰的掣肘在于直营的管理模式,如果营销模式能够顺利改变,用汽车运快递的任何公司都无法打败用飞机运快递的顺丰。
直营快递大军走向何方
顺丰的直营大军是被最多诟病和投以怀疑眼光的。
从1996年到2001年之间,在顺丰的网点铺设中,个人承包、挂靠与直营等方式并存。2002年之前,顺丰多数通过先与当地公司合作,最后再逐步收回的方式,发展自己在地方的网络公司。例如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顺丰都是先以一家叫做威时配的公司为切入点,通过“先合作、后收回”的方式最终进入市场。其中,上海的顺丰公司就是在经历了5年半的合作之后才正式成立的。
这其实是一种个人承包的方式,每日合作方收派多少金额,都要与顺丰之间开具发票。
对于资源并不雄厚的地方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采用这种方式,显然容易奏效。但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方式加上刻意低调的风格,也给对顺丰不满的人留下了口实,“他们是见不得光的老鼠会。”一位快递同行说。尽管没有做过深入调查,但在他眼中,顺丰所谓的“直营”和声名狼藉的传销差不了太多。
王卫从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但他必须面对直营大军的利弊之间做出选择。
2002年之前,顺丰的客户资源全部在地方诸侯手里,一旦成熟,随时可以走掉或者他投。此外,直营人员经济上非共同体,管理上需要协调,加上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顺丰很难保证统一品牌下的统一服务水平,甚至有可能出现对品牌的负面影响。这直接促成了王卫的收权行动。
2002年顺丰完成收权之后,这种直营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宅急送的车是公司的,人员是总部按业绩发工资;但顺丰是按件计酬,人们自己带着摩托车和汽车加盟。对于顺丰来说,直营大军是为其打下第一片江山的王牌。顺丰目前有3万多名员工,大部分是直营模式下的揽收人员。
这种刻意保留下来的方式,也是顺丰当年赖以成功的基础。王卫曾经从收派员干起,了解最下层人员渴望赚钱的动力,以及这种动力对一家公司意味着什么。自己带车加盟顺丰的业务员,一人会分到一个片区,在这片责任田里,揽到一件货就有一件货的收成,上不封顶。对于很多创业无门的农民工来说,这是一次赌博的好机会。只要肯干,总会有所收获。2003年,广东某地的一个业务员从零开始,拉着老婆、兄弟一起入伙,竟然一气做到每月提成收入4万元!
直到目前,顺丰大部分收派员仍自带摩托车或者汽车拼命地在属于自己的片区里耕耘。
这种所谓“直营”,与此前的承包已经有所区别。所有收派员都由顺丰总部统一管理,总部控制了路由与客服,也就等于控制了货物流向。顺丰总部客服统一对收派员进行客户分配,也保证了客户的留存及对公司的忠诚度。据了解,为了防止客户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分配悬殊过大,上文提到的月薪4万元的业务员,后来其负责的片区就被总部下令一分为二。
2002年之后,顺丰改善和加强了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业务员只有依附公司才能够存活,但薪金与福利又明显高于同行的激励机制,业务员这个代表市场层面的主力军被牢牢稳固在组织基层。
是打算吧。朋友,假如你做这行是你失算了。趁还没开始就放弃吧。像你这样的情况属于小店创业,白手兴家的类型。如果没坚强的意志力,对这行业的热爱,跟信心是没啥希望的了。
具体的:家里的如果自己住的话,可以用来放机器。要是跟家人,双亲一起住的话就别不要了。很容易伤到老人家。而且地方太小了。
业务开拓是要靠看头的,就是说看背景,实力。都没就要靠机灵,看市场。主动,跟人推销。。
自己开店,就好办点,就是卖的问题了。注意的当然就是卖的牌子,当地的市场,做之前一定要做好需求分析。还有就是价格,你可以有的优势。然后你的口才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锻炼好。
工业设计专业概述:工业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业设计师后备人才。
一、工业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制造业、IT产业、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计算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自主创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5%以上业务培养目标: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几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大型外企。
比如LG,三星等。这类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还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待遇高,发展潜力大,机会多多等等,都是吸引毕业生的原因。当然,条件优厚也就意味着机会较少,还意味着竞争激烈。
2、国内大型通讯类企业。
比如中兴,华为等。这类企业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待遇较高,发展潜力大,机会多。和大型外企一样,竞争也就相对激烈。
3、国内大型企业。
如联想,海尔,夏新,TCL等。这类企业相对福利较好,发展潜力也很大,机会也很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薪资方面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待遇较高,有的就非常低,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4、手机设计公司。
手机设计公司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一类公司。国内的手机设计公司良莠不齐。一些的专业手机研发设计公司,如德信无限,晨讯科技,龙旗控股等,在待遇,福利,发展潜力等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小型的水货手机公司,待遇还好。但是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及其他原因,水货手机公司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有意向要去的同学要做好心理准备。还有一类手机设计公司主要做ID和MD,如上海意岭等,这类公司待遇据说不错,但是工作非常累。不过手机公司没有不累的,所以想去的同学要做好心理准备。
5、大型的专业设计公司。
如深圳嘉兰图等。这些公司规模都很大,有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设计,开始向ODM发展。发展势头迅猛,待遇等各方面都非常不错,推荐考虑。
6、各类中小型企业。
一些中小型企业会设有工业设计部门。这类企业的设计部门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待遇,发展等各方面均不能大型企业的设计部门相比。
7、为数众多的小型设计公司。
小型设计公司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在深圳。据说每天都有新的设计公司注册成立。这类公司一般人数较少,业务范围可能也不是很广,对员工招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有些公司也会要应届生。但是这类公司待遇,福利,发展等等各方面都没有竞争力,且工作强度很高。
二、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指出:“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是落伍者。”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计的火花。
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从市场潮流,人的需要到提出设计构思方案,除了解决技术与材料的问题,还要研究内部结构与功能、使用习惯与方法、生产工艺的选用,节约原材料与降低成本、外观设计与色彩、包装与运输,直到如何推向市场销售等问题。有机地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适用与美观等方面统一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上,设计中寻求和解决人一产品一环境一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除去某种产品系列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个时代是体现个性消费的时代,运用丰富的色彩,美妙的曲线,独特的造型,新奇的构造方式和使用方法,较浓的个性化色彩,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达到影响人、感染人和使人易于接受的目的。 这个时代是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时代,而工业设计正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这样的时代里,工业设计师的贡献度与存在价值将因为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日益扩大而水涨船高。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不仅在过去的时代中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新的世纪中,也必将和其他领域一同携手,为人类共同创造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在国内最早由湖南大学开办本专业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而,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目前,国内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约400所大专院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艺术类院校,另一类是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而后者占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绝大多数。可见,理工科大学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工业设计所属的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现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刚刚起步的专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多人才少岗位的情形下,就业前景较为紧张,竞争较为激烈。但是我们应该看的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令人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更多企业已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据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朱焘介绍,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的成功。随 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在于其能否引导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 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庞大的设计机构,象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 还有国内大企业海尔集团,就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国工业设计专家,每年投入的开发设计费达8000多万元。这些高投入获得了高回报,海尔产品广泛行销海外世界 市场就是一个证明。这说明,市场需求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之后,只有工业设计人才得到重视、使用,我国的工业产品才能跻身广阔的世界市场,市场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人才在未 来有极大的升值潜力。“工业设计”将是一个为我们国家、我们的企业大量创造知识产权的黄金水道,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21世纪的文化将是设计的文化!
21世纪的设计创意是在“世界产品大交流”的冲撞中产生的。目前世界市场各类商品的总量是150万种,中国市场才40多万种。由此可见,我国产品种类的市场空间还很大。企业应当大力激发设计师,多多创意,多多开发,积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全球工业设计浪潮当中。
21世纪也是设计教育大发展时期。创意是需要教育的。创意也需要教育来普及。目前,各国都在加大设计学院的建设力度,如美国有35所工业设计的专门学院, 日本与德国各有20所,韩国有15所,这些设计院校把目光都放在21世纪。未来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汽车设计师、建筑设计大师……将从这里诞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