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地方产玉

中国那些地方产玉,第1张

中国的玉石种类丰富多彩、遍布全国各地,一般所称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

关于中国的玉石知识

1、新疆所产的上等玉石分别在南疆的昆仑山区,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共有玉矿点20多处,玉石带全长1200余公里。新疆玉石集散地有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且末;中部有天山地区的玛纳斯以及北疆的阿尔金山等地。

2、陕西所产玉石有绿松石、绿帘玉石、桃花玉石、丁香紫玉、商洛翠玉、洛翠玉、碧玉、蓝田玉和墨玉等。绿松石产于白河、安康、平利县,呈鱼白绿色、绿色、天蓝色、黄兰色。绿帘玉玉石透明或半透明,呈绿色、红色、红褐色,玉石上常有裂绺纹。桃花玉石透明或半透明,无绺纹,色彩纯正,以玫瑰红为主,次为深红、粉红。丁香紫玉产于商南山中,成团块状,浅红色与粉红色,半透明状。商洛翠玉产于商南县赵川窟窿。呈绿色,微透明,质地较细。玉石中稍带裂绺和白色杂质。洛翠玉产于洛南县黄花丈,呈嫩兰色,蓝绿色,微透明,绺纹较多。碧玉产于商南县双庙岭、大苇园一带。呈蓝灰色,微透明或不透明。蓝田玉产于蓝田县玉川乡,呈灰、黄、绿、黑,中有花纹,质地较细,光洁晶莹。墨玉产于富平县和尚南县松树沟。玉石呈黑棕色,不透明,较好的品种为水草翠与乌龙睛。

3、河南所产玉石有独山玉、密玉、梅花玉、黑绿玉和西峡玉。独山玉又称南阳玉,产于南阳市东北郊的独山,色彩丰富,呈紫、黑、褐、蓝、绿、青、红、白及各色混合色彩。分为红芙蓉玉、绿玉、绿白玉、天玉、翠玉、青独山、黑独山、紫独山。其中以翠、绿、红三色为上品,水白玉此之,以上四品色玉俗称南阳翡翠。南阳玉石除翠玉呈半透明或透明外,其余均不透明。密玉产于密县西部山区,质地较细,呈肉红、翠绿、橙黄、烟灰、黑褐等色。西峡县还产一种叫西峡的玉石,为透明或不透明状体,为乳白色,质地略微细润,玉石外有黄褐微红的石皮。

4、辽宁玉石有三个品种,其中两宗全国出名;一是代表我国岫岩玉鼻祖的岫岩县玉石,简称岫玉;一是阜薪的玛瑙玉石。另一种是海城出产的海城玉石。岫岩玉呈碧绿色、绿色、淡绿色、灰色、白色、黑灰色、花色、**,透明度较好。可分为五个档次;纯白色、白绿色、翠绿色、暗绿色和微**。玛瑙产于阜新老河土甄家窝卜和梅力板地方。多呈红、白、黑绿、灰、瓷白、酱紫、**等。其中,鸡血玛瑙第一;次为山水、人物玛瑙;中品有柏枝玛瑙、合子玛瑙、截子玛瑙(红白相间)、缠丝玛瑙(红白杂色如丝)、苔藓玛瑙、碧玉玛瑙、珊瑚玛瑙、锦红玛瑙、蛐蟮玛瑙;下品为淡水色的浆水(中生黑线)玛瑙,色如海蛰色的鬼石花玛瑙;海城石产于海城,玉石呈微透明状,灰绿色。

5、甘肃玉石以祁连山玉和鸳鸯玉产量最高。祁连山玉俗称酒泉玉或老山玉,产于祁连山中,颜色有:白、绿、黄、蓝、杂色。鸳鸯玉产于武山县鸳鸯镇峻岭中,有黄、绿、墨绿和黑色等,以绿色为佳。

6、吉林所产玉石有长白玉。长白玉产于吉林省磐石县、长白县马鹿乡、双阳县长岭子一带,呈绿色,有蜡质光泽。

7、西藏所产玉石有仁布玉石、果日阿玉石、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和紫水晶等。仁布玉石呈灰绿、暗绿与淡绿三色,即为三个品种,略微透明。产地在西藏仁布县,质量属低档玉石。果日阿玉石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微透明;象牙白色呈微黄有珐琅质感。

8、青海所产玉石品种有岫玉、柴达木玉、墨绿玉、都蓝玉等。青海岫玉产在二只哈拉玉石沟和乐都县玉石台,以白色、黄绿、黑灰绿色为不透明或微透明,有蜡质光泽,柴达木玉产在芒崖与乌兰县灰狼沟地区,有黄绿色玉,灰白色玉、绿斑纹玉和绿点花斑玉等,石质较佳。青海墨绿玉产在都兰县乌妥沟,微透明,呈墨绿色,质量较好。都兰玉虽属油玉,但极象河南独山玉,色泽丰富但多呈呆滞光泽。

9、四川所产玉石有碧玉、龟纹玉、夏珠玉、黑玉、牙黄玉、会理玉、青金石玉、夏珠翠、蓝纹玉、桃花玉、软玉和龙溪玉等。龙溪玉产于汶川县龙溪乡,玉石呈浅绿与暗绿,介于新疆亲青玉与黄玉两色之间。川西软玉色呈翠绿,间有**星点,有蜡质光泽,质地较好。桃花玉产于盐边、渡口和德荣、冕宁等地,成粉红色,块状细晶结构,色彩艳丽。蓝纹玉产于南江与旺仓,呈浅蓝、蓝灰色,与巴西蓝纹石玉相仿。夏珠翠玉产于得荣、甘孜,色呈翠绿,间有白色或灰白色斑点,似翡翠。青金石玉产于九龙与康定,色呈果绿、天蓝。会理玉产于会理,色呈叶绿与暗绿色,有蜡质光泽。牙黄玉产于喜德与德昌两地。浅**或**。

10、贵州玉石有金星翠玉、贵翠、紫萤玉、烛煤玉、碧玉、绿玉髓、玛瑙等。金星翠玉产于黔南与黔西。石中带有铜绿美色星点,质地较细,略透明。贵翠产于黔西南,呈淡绿色,但砂眼较多。烛煤玉俗称墨玉,产于水城,光亮,块状细密,无裂无绺纹,硬度尚可。碧玉产于黔西北,色呈灰绿与油绿,有蜡质光泽,质地细润。绿玉髓产于黔北,呈绿色。

11、云南玉石有碧玉、葡萄玉、东陵玉、岫岩玉、蓝玉髓、软水晶、绿松石、孔雀石和各种长石。

12、广西所产玉石有玛瑙、蛇纹石,分别产于都安、陆川、博白与三江等县。

13、广东所产玉石有信宜玉、广绿玉与孔雀。

中国玉器的发展史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质密而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闪石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或极广,蕴量丰富。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或是琢玉、碾玉、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确实简陋。直到近代,中国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铺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刚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气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呈装饰品,打扮自记,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由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由玉琮、玉璧、玉钺、三形器及成串玉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初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河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的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祭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利、财富、贵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的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地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奴律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文明,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叫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起初玉器755件,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统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清玉簋登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一一玉鳖。最令人叹服和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文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秒。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乐图案华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术,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参考资料:

中国玉器

古代腓尼基人的艺术在公元前 19 至 4 世纪之间蓬勃发展,出口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地中海。腓尼基艺术家以其在小装饰品上的作品而闻名,他们巧妙地融合了邻近文化的影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遗产,这种遗产最近才从更广泛的叙利亚艺术史的阴影中消失。雕刻精美的象牙面板、精美的金属碗和精美的彩色玻璃器皿只是历史上最被忽视和遗忘的文化之一的幸存艺术品中的一部分。

艺术影响

腓尼基艺术受到其邻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影响,它们通过贸易经常接触。这种影响可能在特定材料中最为明显,例如,爱琴海的影响最常见于腓尼基陶器、美索不达米亚和乌加里特的金属制品以及埃及的象牙制品。例如,肖像画、人物服装以及棕榈、莲花和djed柱子图案都是从这些当代文化中借用的。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地方的同时代艺术家不同,腓尼基艺术家将青铜时代的传统延续到了铁器时代。这一事实会使某些艺术作品的准确年代变得极其困难。腓尼基艺术家似乎主要使用装饰物,尤其是象牙匾、印章、珠宝、玻璃器皿和金属碗。这些物品由生活在外国城市和殖民地的腓尼基工匠出口甚至制造。这就是对他们的技能和成品的欣赏。

装饰棕榈、狮身人面像、狮子、带翼的太阳盘和柱状图案经常用于腓尼基艺术。

腓尼基雕塑

现存的大型腓尼基石雕例子很少,可能是因为任何值得雕刻的石头都必须进口,因此这种艺术形式不像其他文化那样受欢迎。一件值得注意的作品是来自 Sarafand (Sarepta) 的躯干,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描绘了一个穿着褶裙和腰带、戴着新月坠饰的男性。石雕浮雕包括来自西顿的重要aedicule(小神殿),它代表了后来的迦太基雕刻家大量复制的纪念碑类型。它有两根柱子,形成了一个中央空间,其中有两个狮身人面像,顶部是一个带翼的太阳盘。这种和其他类型的坟墓标记和石碑是腓尼基雕塑家的流行媒介。在这种腓尼基浮雕中经常使用装饰性的棕榈、狮身人面像、带翼的太阳盘和柱状图案。石雕最初被涂上鲜艳的色彩,但通常会谨慎地选择特征和特定细节。

公元前 9 世纪至 6 世纪的阿姆利特石碑是腓尼基艺术家混合影响的一个有趣例子,因为男性形象穿着埃及裙子和头饰,而狮子在代表山的石头上行走,这是亚述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个男人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大多数腓尼基人物的典型——从侧面看,双脚平放在地上,双臂要么垂在两侧,要么弯曲一只胳膊来握住一个物体,脸面无表情地盯着前方。

最后,也许从腓尼基雕塑中幸存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公元前 13 至 12 世纪的比布鲁斯国王艾希拉姆的石棺。长方形棺椁四周饰有荷花花楣,底角各有卧狮突出,浮雕绘有 和坐姿,可能是阿希拉姆本人,还有哀悼妇女。

高达 20 厘米的青铜雕像比大型作品更能幸存下来,但这些雕像通常很难与其他叙利亚文化中的青铜雕像区分开来。它们通常执行起来很粗糙,但具有个性化特征。其中一些来自阿勒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9 世纪和 8 世纪。女性形象更为常见,通常穿着长外衣。男性小雕像通常举起一只手臂并戴一顶锥形帽子。一些小雕像,例如在比布鲁斯的方尖碑神庙中发现的那些,被金箔覆盖。

腓尼基象牙

在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尤其是尼姆鲁德)、希腊岛屿和意大利中部发现了腓尼基象牙牌匾。只有极少数在腓尼基遗址被发现,但出口的那些可以通过腓尼基字母的切口来识别并最终到达它们的位置,因为腓尼基人交易它们,将它们作为进贡(或者在亚述的情况下是战争赃物)),或在常驻车间现场制作。(wwWLishixinzhiCom)这些牌匾被用作墙壁、祭坛、香炉和家具的装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9 世纪,大多数是矩形的,雕刻成高浮雕,有时在整件作品中刻有缝隙。狮子、狮身人面像、带翅膀的女神和窗边的女人是最常见的主题。与石头浮雕一样,它们显示出埃及和亚述的影响。

贵金属碗

腓尼基艺术家在古代以其精美的金属制品而闻名,著名的是,阿喀琉斯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赠送了一个来自腓尼基西顿的美丽银色陨石坑作为帕特洛克罗斯葬礼游戏的奖品。另一个例子是推罗的希兰,他受雇于所罗门,制作了两根巨大的装饰青铜柱和一个直径 45 米的青铜盆,以牛群为脚装饰他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腓尼基艺术家以更温和的规模制作了由青铜、银和金制成的精心制作的碗。制作于公元前 8 世纪和 7 世纪,远在德尔福的尼姆鲁德 (Nimrud) 和德尔福 (Delphi) 等地都发现了幸存的例子和意大利的萨勒诺。许多例子都带有腓尼基人的铭文,极大地有助于确定这些便于运输的货物的来源。

这些碗上浮雕的主题是典型的腓尼基传统,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埃及的文化影响混合成一个单一的物体。中央奖章在内部很常见,同心装饰带也是如此。几何和花卉图案占主导地位,但同样出现了狮身人面像、动物和人物形象。仅举一个例子,在奥林匹亚发现的一个青铜碗在中央奖章上有一颗八角星和玫瑰花结。在两个装饰乐队中运行着人物演奏音乐的场景,举行宗教仪式,一个人影杀死了一只狮鹫。每个场景都被一个裸体站立的女性形象分割,可能是一位女神。碗是典型的腓尼基艺术,融合了多种影响,但经过调整并具有高度装饰性。

其他小艺术

腓尼基城市是玻璃器皿的重要出口国,以至于古人(错误地)将其发明归功于他们。腓尼基人实际上从埃及人那里学习了技术,但能够改进它们以生产精细的透明玻璃。尽管如此,艺术家们似乎更喜欢使用不透明的彩色玻璃(具有陶瓷外观)来制作瓶子、罐子和碗。最常见的形状是 alabastron 和amphora形式,但都是微型的,用于香水。最常见的装饰形式是蓝色(来自钴或铜)和**(来自氧化铁)条纹,中间点缀着锯齿形。

兵马俑(尤其是女性)被生产出来,在执行上相当原始,通常画得很华丽,而且大多出现在坟墓中。不幸的是,陶器缺乏优质粘土。一种常见的形式是壶,它通常有一个唇部,最好的壶是用红色抛光制成的。很少有器皿带有任何装饰,如果是这样,它只是通过切割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来实现的。

腓尼基艺术家雕刻印章,尤其是半宝石的圣甲虫印章,底部刻有姓名和装饰装置。它们不仅用作印章,还用作护身符,并作为戒指和吊坠佩戴。狮身人面像、有翼神灵和太阳圆盘再次很常见。最后,还生产珠宝,通常用黄金或玻璃制成,发现包括项链、手镯、胸饰、别针、耳环和奖章。一些金色的例子有repoussé装饰。玛瑙、缟玛瑙和水晶也被用来制作珠宝珠子,而小圆形玻璃斑块上穿有孔,以便将它们缝在衣服上。

结论

腓尼基艺术从公元前 8 世纪开始传播到整个地中海的殖民地,尤其是在最成功的腓尼基分支:迦太基 那里的艺术家受到腓尼基风格和主题的强烈影响并延续到公元前 2 世纪。与此同时,随着公元前 5 世纪希腊的崛起,故乡的腓尼基艺术在继续其不拘一格的混合形式的道路上变得越来越希腊化,这导致了诸如埃及类人猿石棺之类的奇怪之处,其外表上雕刻着非常希腊的面孔 长期以来,腓尼基人以商人和水手而闻名,随着他们越来越多的艺术被发现并且已知的作品被正确归类,他们慢慢地被认可,因为他们能够制作出与埃及同时代人一样的美术作品,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美索不达米亚。

在艺术米诺斯文明的青铜时代 克里特岛(二○○○年至1500年BCE)显示动物,海,和植物的生命,这是用来装饰的壁画和的热爱陶艺也启发形式在珠宝,石船,和雕塑。米诺斯艺术家喜欢流动的、自然主义的形状和设计,米诺斯艺术具有当代东方所没有的活力。除了其美学品质,米诺斯艺术还提供了对古地中海最早文化之一的宗教、公共和葬礼实践的宝贵见解。

灵感

米诺斯人作为航海文化,与爱琴海各地的外国人民都有接触,近东、巴比伦和埃及的影响在他们的早期艺术和贸易中都有证明,特别是陶器和石油等食品的交换。和酒,以换取珍贵物品和材料,如铜从塞浦路斯和象牙来自埃及。因此,米诺斯艺术家不断接触到新的想法和材料,他们可以将它们用于自己独特的艺术中。

米诺斯人作为一种航海文化,在整个爱琴海都与外国人民接触。

米诺斯艺术不仅是功能性和装饰,但也可能有政治目的,尤其是墙壁那里的统治者在他们的宗教功能,这增强作为社区的负责人自己的角色描绘的宫殿的画。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艺术品主要是为统治精英保留的,与其他主要是农民的人口相比,他们是少数。因此,对于那些有幸拥有它们的人来说,昂贵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强调社会和政治地位差异的手段。

米诺斯陶器

米诺斯陶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被称为 Vasiliki 的前宫殿风格,其表面装饰有斑驳的红色和黑色,以及表面添加装饰性赘生物的 Barbotine 陶器。接下来是多彩的 Kamares 器皿。可能起源于费斯托斯和旧宫约会时期(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前 1700 年),它的引入与克里特岛陶轮的到来是同时代的。Kamares 陶器的独特元素是黑色背景上活泼的红白设计。几何形式很常见,但也有印象派的鱼和息肉以及抽象的人物形象。有时,贝壳和花朵也会以浮雕形式添加到容器中。常见的形式是有喙的水壶、杯子、pyxides(小盒子)、圣杯和 pithoi(非常大的手工制作的花瓶,有时超过 17 m,用于储存食物)。

新宫时期(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450 年)见证了技术的演变,随之而来的是形式和设计的发展,包括赤陶石棺的生产。更细长、底部逐渐变细的花瓶变得普遍,并且出现了新的设计,例如带有一个真正开口的马镫罐和带有两个把手的第二个假花瓶。螺旋和线条现在仅限于手柄和颈部周围的区域,取而代之的是植物和海洋生物占据中心位置。花卉风格最常描绘带有叶子和纸莎草花的细长树枝。也许这种风格最著名的例子是 Phaistos 的水壶,它完全覆盖着草饰。

与此同时,当代海洋风格的特点是对章鱼、argonauts、海星、triton 贝壳、海绵、珊瑚、岩石和海藻的详细自然主义描绘。此外,米诺斯人充分利用这些海洋生物的流动性来填充和包围他们陶器的弯曲表面。牛头、双斧和骶骨节也经常出现在陶器上。

新宫廷风格起源于公元前 1450 年。可能是受到与希腊大陆迈锡尼文化接触增加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三柄双耳瓶、蹲式雪花瓶器皿、高脚杯和带有八字形把手的仪式器皿。与以前的风格相比,器皿的装饰更具示意性和风格化,并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新设计,包括鸟类、战士和盾牌。

米诺斯石器皿

除了兵马俑,米诺斯人还用各种各样的石头制作器皿,用凿子、锤子、锯子、钻头和刀片费力地雕刻出材料。将容器通过用诸如砂或金刚砂从进口磨料磨削完成纳克索斯在基克拉泽斯。大多数设计的灵感来自当代陶器形状,甚至将海洋风格等陶器装饰转移到石器上。

流行的石头形状包括“鸟巢”盖碗,它的底部明显变细,可能用于储存浓油和药膏。随着艺术家对其他更雄心勃勃和更大的信心的增长,人们制作了诸如仪式花瓶或韵律之类的器皿,它们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用金箔覆盖。也许最著名的例子是克诺索斯小宫(约公元前 1600-1500 年)的蛇形公牛头,现在位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凭借镀金的木角、水晶般的眼睛和白色的砗磲壳口吻,这只动物被完美地呈现出来,捕捉到一种栩栩如生的姿势,直到一千年后的古典希腊雕塑才在艺术中与之匹敌。

象牙跳跃小雕像可能是已知最早的雕塑尝试捕捉空间中的自由运动。

米诺斯雕塑

人物雕塑在克里特岛的考古学中是罕见的发现,但有足够多的小雕像幸存下来,以说明米诺斯艺术家能够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三个维度上捕捉运动和优雅。早期的泥塑雕像不太成功,但展示了当时的服饰,男性(红色)穿着束腰布,女性(白色)穿着飘逸的长裙和开襟夹克。还有青铜雕像,通常是崇拜者,但也有动物,尤其是牛。

后来的作品更加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空中跳跃的象牙雕像(在公牛是一个单独的人物)。头发会用青铜线和金箔衣服添加。可追溯到公元前 1600-1500 年,这可能是已知最早的雕塑捕捉空间自由运动的尝试。另一个代表作品是女神的醒目形象,每只举起的手都挥舞着一条蛇。该雕像以彩陶呈现,可追溯到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她 的 代表了她作为生育女神的角色,她头上的蛇和猫象征着她对野生自然的统治。这两个人物都在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

米诺斯壁画

米诺斯人用真正的壁画(buon fresco)装饰他们的宫殿,即在没有粘合剂的湿石灰灰泥上涂上彩色颜料,这样当油漆被灰泥吸收时,它就会固定并防止褪色。壁画节,这是油漆的应用,特别是在细节上,在整个宫殿中也使用了干石膏,因为在石膏中使用低浮雕以产生浅的三维效果。使用的颜色是黑色、红色、白色、**、蓝色和绿色。在米诺斯壁画中没有幸存的阴影效果示例,尽管有趣的是,有时背景颜色会发生变化而前景主题保持不变。虽然埃及人没有使用真正的壁画,但米诺斯人采用了他们建筑绘画的一些色彩惯例。男性的皮肤通常是红色的,女性的皮肤是白色的,对于金属:金是**的,银是蓝色的,青铜是红色的。

壁画装饰了墙壁(整体或门窗上方或墙裙下方)、天花板、木梁,有时还有宫殿建筑群的地板。他们首先描绘了抽象的形状和几何设计,然后描绘了从微型到超现实尺寸的各种主题。仪式、 、节日、仪式和斗牛运动的场景最受欢迎。大自然中的场景再一次变得普遍,尤其是百合、鸢尾花、番红花、玫瑰以及常春藤和芦苇等植物。事实上,米诺斯人是最早在场景中没有任何人类存在的情况下绘制自然景观的文化之一。这就是他们对自然的钦佩。动物也经常被描绘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例如猴子、鸟类、海豚和鱼。

米诺斯壁画的著名例子包括两名年轻的拳击手、 队伍中携带滑轮的年轻男子、一群跳过公牛的男女人物、大胆的红色背景下的大型坐姿狮鹫,以及在海床上游泳的海豚海胆。这些可以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和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原地(复制品)中看到。

米诺斯珠宝

古代克里特岛的冶炼技术允许提炼贵金属,如金、银、青铜和镀金青铜。使用半宝石,如水晶、红玉髓、石榴石、青金石、黑曜石和红、绿、黄碧玉。紫水晶也很受欢迎,它是从埃及进口的,在那里它在珠宝中不再流行,这一事实说明了米诺斯人在材料和设计方面的思想独立性。彩陶、珐琅、滑石(皂石)、象牙、贝壳、玻璃糊和蓝色熔块或埃及蓝(彩陶和玻璃之间的合成中间体)也可供米诺斯珠宝商使用。

米诺斯珠宝商拥有完整的金属加工技术(搪瓷除外),这些技术将珍贵的原材料转化为数量惊人的物品和设计。大多数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的,但戒指等物品通常是使用三件式模具和失蜡技术制作的。珠子有时也以这种方式制作,从而可以批量生产这些物品。

黄金是最珍贵的材料,经过敲打、雕刻、压花、模压和冲压,有时还带有邮票。其他技术包括圆点浮雕、花丝(细金线)、镶嵌、金箔覆盖以及最后的造粒,其中使用胶水和铜盐的混合物将微小的金球附着在主件上,加热时会转化为纯金铜,将两件焊接在一起。

珠宝的形式有王冠、项链、手镯、珠子、吊坠、臂章、头带、衣服饰品、发夹和发饰、胸饰、链子、戒指和耳环。戒指值得特别一提,因为它们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作为印章用于行政管理。大多数包括一个略微凸出的椭圆形金表圈,与一个同样是金的平箍成直角。环形表圈上最常刻有详细的微型场景,代表狩猎、战斗、跳牛、女神、神话生物和动植物群。这些微型杰作,如壁画和陶器装饰,说明了米诺斯人对填充整个可用表面的喜爱,即使图形必须被扭曲才能容纳。

两件最好的米诺斯珠宝是吊坠,一个是一对蜜蜂,另一个是抱着小鸟的形象。前者是在马利亚发现的,是两只蜜蜂(可能也有黄蜂或大黄蜂)的形状,细节和逼真度非常逼真,它们之间抓着一滴蜂蜜,它们即将沉积成圆形颗粒状蜂窝。蜜蜂上方是一个球形花丝笼子,里面有一个实心球体,吊坠下方悬挂着三个用花丝和颗粒装饰的切出圆盘。第二个吊坠,通常被称为动物大师吊坠,来自埃伊纳岛,尽管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克里特岛,最有可能在迈锡尼时期被掠夺 吊坠由似乎是自然神或牧师的东西组成,每只手都拿着水鸟或鹅的脖子,穿着典型的米诺斯服装——腰带、缠腰布和正面护套。吊坠底部悬挂着五个圆盘。

遗产

米诺斯艺术家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地中海岛屿的艺术,特别是罗得岛和基克拉泽斯群岛,尤其是锡拉。米诺斯艺术家本人在埃及和黎凡特受雇来美化那里统治者的宫殿。米诺斯人还严重影响了后来以希腊大陆为基础的迈锡尼文明的艺术。迈锡尼的陶艺家、珠宝商和壁画画家,尤其是复制了米诺斯的技术、形式和设计,尽管他们确实让海洋生物变得更加抽象,而且他们的艺术总体上包括更多的武术和狩猎主题

至于后来的古希腊和古典希腊时期,很难用具体的例子来追溯米诺斯和迈锡尼艺术的影响。后来的希腊人当然知道他们祖先在爱琴海的遗产。例如,tholos 墓葬和迈锡尼城堡从未被掩埋。双轴(或描写升abrys在石头和壁画)可能已经联合生出的传说忒修斯和迷宫-dwelling牛头怪在古典如此受欢迎的希腊神话。然而,艺术史学家 R Higgins 在这里对米诺斯人的持久遗产进行了最好的描述:

也许青铜时代对古典希腊的最大贡献是一些不太明显的东西。但很可能是继承而来的:一种可以借用东方的形式和神学艺术并将其转化为自然和愉快的东西的心态;一种神圣的不满,导致希腊人不断发展和改善他的遗产。(希金斯,190)

哈拉 哈拉帕文化

帕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作物有小麦、大麦、椰枣、甜瓜、胡麻、豆类、棉花等。农具发现有燧石犁头、青铜锄和镰、石磨盘和磨棒等。家畜有牛、羊、猪、狗、猫、驴、骆驼等。居民也从事渔猎和各种手工业。金属加工以红铜和青铜为主要原料,采用锻、錾、焊和失蜡法铸造等技术,制造斧、锛、锄、镰、凿、锯、鱼钩、刀、矛、镞、剑、锤、剃刀、容器、人像和动物雕像等。也有铅制的小瓶和垂球、银容器及金饰物等。陶器多为轮制。胎呈红色或黑色,多为素面陶,烧制颇精。大量陶器施红衣黑彩,母题为圆圈纹、鱼鳞纹等几何纹及图案化植物纹、鸟兽虫鱼等象生纹。器形有杯、碟、碗、瓶、扁壶、带流壶等,而以高圈足的盘和通体带孔的圆筒深腹器最富特征。另有一种彩釉陶制品,主要为串珠、护身符、印章和小容器。出土的纺轮和棉织品残块表明已经有了棉纺织业。印章和陶器上的船只图形表明有造船业。此外,还有制作串珠、镶嵌、梳子、手镯的贝壳和象牙加工业,有生产石叶工具、雪花石膏容器、皂石凹刻印章、宝石珠及其他饰物的石料加工业,其中尤以蚀刻的肉红玉髓珠制作最为精巧。物质文化的一致性,以及有些石器制作场的浩大规模及其所产石叶的广泛分布,说明该文化内部的各城市各地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陆路、水路的交通工具有牛、骆驼、驴、车、船,发现有陶车、陶船和铜车等模型。对外贸易不仅对本大陆的其他地区,而且通过陆路和海路沟通中亚、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印度河地区和两河流域发运货物的印章和封泥互见于两地,可与西亚发现的外贸文书相印证。

这是证据啊

长城,故宫,世界七大建筑奇迹(公元前6到前3世纪):巴比伦空中花园(每边长120多米,高25米,分3层,上培泥土,种植花木),埃及金字塔(高数十米,规则鸿伟,数量多),奥林匹斯山宙斯神像(15米高,大理石),摩索拉斯陵墓(四方型,长39宽33高50),阿泰密斯女神庙(长126宽65,四周127根23米巨柱),太阳神巨像(46米高,横跨入海口,青铜制造),亚历山大港灯塔(高130米,火光照到50公里外)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古代女子的化妆品

  古代妇女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古代化妆品和化妆术

  眼圈化妆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保护肌体或为了修饰仪表,十分关注化妆。在原始人时期,人类习惯于在身体皮肤上涂抹动物脂肪、油类、粘土和黄土,用以避寒防暑和防止昆虫叮咬。当时,人类生活于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为了预防风土疾病,还热衷于搞迷信咒术来去邪除魔,每当人们举行祭典仪式时,必须化妆眼睛和面部。

  在古埃及,人们为了防止炎热和皮肤干燥,常用香油和油质软膏涂抹皮肤。另外,古埃及人还喜欢眼圈化妆,即在上下眼皮上勾画绿色、黑色或蓝色颜料,据说这是为了预防砂眼、苍蝇(古代热带有一种苍蝇能飞进眼内产卵)和飞虫的入侵,也是为了遮蔽灼热的阳光和消毒。因此在配制这种涂料化妆品时,大多掺入具有杀菌作用的蓝绿色孔雀石粉末。后来人们对这类化妆品的色泽也开始讲究起来,便特别爱用淡黑色的二氧化锰调制的涂料,甚至还有选用绿色树脂的。

  据人们对古代木乃伊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古人的眼皮上部涂过黑色颜料,下眼皮涂过蓝绿色颜料,这种黑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铅,蓝绿色颜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内含大量硫酸铜)。

  在中东地区,妇女们很早以前就有把眼圈勾画成蓝黑色的习俗,至今,在某些伊斯兰国家里,人们仍可透过薄薄的面纱,偶尔见到那些眼圈浓妆艳抹的妇女。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先用烟黑涂描眼睫毛,然后涂上黄白色的天然橡胶浆。当时妇女还爱从指甲花萃取红色染料,涂抹嘴唇和两颊。

  眉唇化妆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头饰

  束发装饰 (发箍 冠形饰)

  插发装饰 (簪钗 发梳 步摇 彩胜 )

  天然头饰 (花叶头饰 兽牙头饰 羽毛头饰 )

  发卡与缀饰

  面饰 (凿齿 穿鼻 花靥 耳饰 耳珰 耳环 耳坠 耳珠 )

  肢体饰

  镯 (手镯 臂镯 腿镯 )

  戒指

  缠足

  绘体文身 (绘体 文身 )

  佩饰 (节胸项佩饰 腰佩 尾饰 腰坠 玉佩 日用挂件)

  我国古代服装千姿百态,基本为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形制,妇女大都穿着上衣下裳式的为多。除曲裾深衣外,古代妇女又穿詹余(音)。这是一种开有直裾的衣服,它与传统深衣的共同点都是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

  周代是冠服制度逐步完善时期。女子服饰特点是穿短领窄袖衫.腰下饰襞膝,基本服饰为上衣下裙。而头饰基本是梳髻,插对笄。

  战国时期诸子兴起,茸家争鸣,服饰也各显风采。有一种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身至背后腰带系扎的深衣为多数女子所穿着的服饰。

  秦国女子着曳地长袍,领袖各叠为三层,名三重衣。女子一般梳双垂髻,以垂髻发式为主。

  汉代女子着一种袍服,垂地,衣襟盘旋而下,似战国时的绕襟深衣,而日常之服饰也大都是上衣下裙。头饰都梳垂髻插珠玉步摇,有堕马髫、双垂环髻、髻后垂梢、盘恒髻、裹帼巾等。

  魏晋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对襟大袖衫,下穿长裙等,头饰大都梳髻后垂髻、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插步摇、缬子髻等。

  隋唐女子日常服饰为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以红裙最流行。

  唐代妇女日常服饰名目繁多,并愈趋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服饰有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履、靴等。女子发式花样不断翻新,有盘恒髻、高髻、义髻、螺髻、凤髻、堕马髻、偏梳髻、双环高髻、单环高髻、双环望仙髻、百合髻、惊鹄髻、宝髻、反绾髻、丛髻、垂环髫、双垂环髻、闹扫妆髻、垂髻、垂练髻等等。

  五代女子服饰一般着袄,对襟窄袖襦、长裙、大袖衫等:发髻有朝天髻、大首髻,三环髻、双环髻、双垂髻、双丫髻、高髻等。

  宋代女子日常流行的服饰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对襟大袖衫、窄袖衫、对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衣等、下身束裙、裤、褶裥裙等。发髻有高髻、三鬟髻、朝天髻、双幡髻、小盘髻、双丫髻、单鬟髻、般螺髻、双髻、盘福龙髻,发髻上还加饰花巾、簪花、白色团冠、花冠、包髻等。

  元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蒙族形制。妇女服饰基本有左、右衽窄袖长袍、直领对襟夹衫、左、右衽短上农,对襟短襦、半臂、着裙。发髻有双髻丫、双螺髻、高髻、双髻、发中分耳后盘髻,并有扎巾戴花饰、风帽等:

  明代衣冠恢复汉族服饰,妇女一般着对襟宽袖大袍,竖领襦衫、高领衣、窄、宽袖褙子,半壁、云肩、襟袍、短袖杉.下着长裙、腰裙等。有高髻、双髻、三髻式、挑出圆尖髻等,并戴头箍、兜勒、卧免、簪珠翠、插金凤等装饰。

  清末旗袍最大的特点是宽敞。从外形上看,大多采用平直线条,很少见曲线。腋部的收缩也不明显。除领、袖及衣襟等部分镶以宽阔的花边之外,还配上了元宝式的高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177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0
下一篇2023-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