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从图上来看
这是一只天然翡翠A货手镯
真货无疑
拍的比较偏色
后两张图目测较为真实
其翡翠料子为糯种
棉多 水头一般
整体品相很一般
无纹裂情况下
看到2000以内 不超过2500
其商场成交价看到3-5000附近甚至更高一些
景点购物容易买贵
希望您没有买的太坑
有不明白的地方请继续追问
还望选为满意回答 谢谢
昆明玉案山古道 指的是从黑林铺进入至“三碗水”转右上山到筇竹寺,再由筇竹寺后山经花红洞、棋盘山,最终进入团结镇的一段。
到了团结镇之后,从大的方向来说,应该是通往富民、武定、元谋,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中原,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明朝时候的 “建昌道 ”。
如今的玉案山古道,就只剩下了昆明郊野公园南门附近 山箐中通往筇竹寺的一段 ,以及 郊野公园内的一段“茶马古道” 。
但从昆明 黄土坡立交一直走到筇竹寺 ,一路走来,每段路、每个地名都是一段 历史 、都有一个故事。
黄土坡立交桥通向西边的这一段路,也叫做滇缅大道。
完整的滇缅大道应该是从昆明 西站立交桥 开始的。2006年5月,将原昆瑞路(西站——眠山口)的路名改称滇缅大道。
在原西客运站前花坛中,曾经有过“ 滇缅公路0公里纪念碑 ”,不知道如今是否安在?
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动用民工20万人,工程师200人,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助公路中苏公路规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
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昆明古城,唐代以前文献中,就记载得有苴兰城、谷昌城、昆州城、益宁城等几座城池。
虽有文献提及,但这几座古城、故城,有关城址、城池规模、建城时间的记载,各种史料均不一致,即使是城名的记载也各不相同。
其中最早的苴兰城,有专家就考证过原址在今黑林铺平板玻璃厂一带。
如今的黑林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的样子。在西三环黑林铺下口不远处,有座烧烤夜市,很大胆地取名: 苴兰城 !
这个可不是无中生有。
据明代正德《云南志》、天启《滇志》等典籍记载,苴兰城这座古老城邦诞生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楚威王将军庄蹻率兵进入滇池地区,开创了存世三百年的“ 滇王国 ”。庄蹻人滇做了滇王,不仅建都今晋城一带,还下令在滇池北岸的山水交接处修筑苴兰城。
于是,苴兰城诞生了,这就是昆明城的真正前身,所以 苴兰城又被称为庄蹻故城、汉城 。
苴兰城是座土城,早就在 历史 中湮灭了。
但为什么说是黑林铺呢?
在 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 ,滇池还联通翠湖、长虫山的时候,黑林铺一带是滇池西北边上一片不可多得的平坦空地。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这里除了有海源寺边上大龙潭的滇池“省西之第一流”外,庄蹻就在这里建起了城池,还修通了通向滇池之外的玉案古道。
后来西山碧鸡关高跷附近的 昆州城 ,也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把玉案古道、山上的筇竹古寺、团结乡600多年前的乐居古村联在一起看,黑林铺这里有个苴兰故城就说得通了。
顺着黑林铺的长青路向山上走,穿过西三环下的桥洞,很快就走到了三碗水农庄,在农庄里面的一角,有座小庙。
说到寺庙,明朝末年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情形:
这里面描写的,就是380年前这一地带的情形。
在这里,徐霞客特别提到了一个寺庙: 圆照寺 。
有资料记载:
圆照寺与螺峰山下的 圆通寺 ,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在当年应该也是与云南省城内香火最旺寺院齐名的大寺。
因为,这里同样也得到整个有明一朝世镇云南280多年 云南沐家 的照拂。
黔宁王沐英之子 沐昂 就曾有过著名的《圆照寺》一诗,赞美圆照寺的幽美环境:
从短短的几句诗中,不难看出, 沐昂 非常喜欢圆照寺,也经常在圆照寺流连忘返。
沐昂 (1379年-1445年7月26日 ),字景高,黔宁王沐英第三子 。
因为是第三个儿子,沐昂没有机会像大哥沐春,二哥沐晟一样顺位继承沐英的 西平侯爵位 。而二哥沐晟,更是让家族爵位由西平侯爵升级为公爵,开创 黔国公 一系。
然而,作为沐英的儿子,沐昂对沐家的贡献丝毫不比成为黔国公、死后追封定远王的二哥沐晟弱!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沐英父子,沐昂几兄弟 最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沐昂初任散骑舍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等官。明成祖时,其次兄、黔国公沐晟出征安南,沐昂以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事,累升为右都督。
明英宗时,参与第一次、第二次麓川之役,征讨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互有胜负。在沐晟暴卒后升任左都督,佩征南将军印接任总兵官,镇守云南。
正统十年(1445年),沐昂去世,追封定边伯,谥号“武襄”。
如果说,在政治上、军事上,沐昂是作为沐家西平侯爵位背后一个很有分量的一个“B角”、“备胎”而存在的话,那么, 在文化领域,沐昂可以算得上云南沐家的“第一人” !
沐昂喜好诗文,常与文士交往。他曾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诗人作品,编成《沧海遗珠》。
晚清云南的状元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就将沐昂与谢榛、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名家相提并论,称其作品“较可观”。
要知道,上面那几位可是顶着代表(谢榛为“后七子”代表)、盟主(钱谦益为清初诗坛盟主之一)、创始人(朱彝尊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宗师(朱彝尊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的显赫名头!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如今,圆照寺已经早已经不存在了,甚至连遗址都没有确切的考证。
但是,每次走过这里,总会想到圆照寺,总会想到云南沐家,想到沐家那个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学上都无比优秀的儿子: 沐昂 。
带着圆照寺不遇、不存的遗憾,继续往上走,筇竹寺 旅游 公路桥上岔路口通往玉案公墓方向,是一条深远的山箐。
这里,正是徐霞客笔下 “由峡外循山嘴北行,是为海源 ”所说的山峡。
这一段山箐,由东南向西北延伸,东边是陡峭、人迹罕至的高大树林,西边是平坦的通向玉案公墓、郊野公园公路,中间就隔着几十米的山涧。
这样的地方,是弹弓爱好者最理想的玩弹弓场所。每逢周末弹弓爱好者聚集的时候,这里会有很多销售专业弹弓及配件、弹珠的摊位。
因此,这条峡谷就被称为 “弹弓箐 ”。
顺着弹弓箐走几百米,会看到一条从西边而来的山箐,这里就是现在的“三碗水”。有人在一个石条上凿了三个碗状小坑,又在山石上刻了三个大字“ 三碗水 ”。
关于三碗水,在当地有这样的 说法 :
多年前山中一眼泉水流出来后,在平石上形成三个高低分明的碗状小圆坑。
在玉案古道充当着出昆明西北方向“国道”的年代,出行全靠脚力和牲口。进出城的马帮,上山砍柴的当地人,走到山脚的泉水处都会停下来歇歇脚。
时的人拿第一碗水来喝,第二碗水洗脸洗手,第三碗水给牲口喝,慢慢就形成了某种仪式感的习惯:做完这些该上山的上山,该赶路的赶路,所以这里被人叫作三碗水。
说起三碗水,还与 老昆明著名的“十里香”茶 有着莫大的渊源。
“十里香”茶,原产地在昆明东郊的十里堡、归化寺一带。
有史料记载: “十里香”茶 ,唐代就有栽培。
更确切的记载出自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种茶。”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
据传闻,清乾隆某一年,在京城的几个云南籍官员,不知为什么,想吃家乡的“十里香茶”。于是,借传圣旨之机,捎话给云南巡府,要他们在进贡时带点“十里香茶”。
负责置办贡品的茶庄当然一一照办,把“十里香茶”也按贡品包装,送往京城。
没想到,这事传讹了,昆明附近错传为乾隆爷要喝“十里香茶”,督辕巡府已把“十里香茶”进贡去了。
由于这次“进贡”,“十里香”茶名声大噪,一时间,昆明的大大小小茶肆,都有卖“十里香”茶的。
这个故事基本是可信的,现在的昆明人出门在外,什么山珍海味未必记得起,但对于昆明的双浆米线却始终念念不忘!
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乡愁。
再说回十日香茶。
关于十里香茶,有两句话被很多人反复提及。
其一是那句民谣:“ 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 ,说的是如果用吴井水来冲泡“十里香”茶,好水冲泡,“十里香”茶的滋味更加浓醇鲜爽,回味甘甜。
当然也有更讲究的,说“十里香茶”要用天落水或溪涧水来冲泡。
天落水就是雨水,最初下雨的雨水不能要,空气中、屋顶上都有灰尘,要等雨水干净了,才能接来煮茶。
溪涧水 则到要筇竹寺山下去取,这个地方就是“三碗水”!而且,在“三碗水”取山泉水,一定要取中间那“碗”水。
吴井水泡十里香茶,正如虎跑泉之于龙井、惠泉之于碧螺春一样是绝配。
“三碗水”溪涧水泡十里香,就像北京的乾隆皇帝和权臣泡茶必用颐和园西五六里的 玉泉山水 一样,在当时的昆明,是一种生活的品味,一种权势、地位的象征!
这一点,“三碗水”真的很是值得傲娇。
在“三碗水”边上,有座有点年份的老石拱桥。
这座桥有点突兀地立在干枯的溪涧之上,没有护栏,只有边上的几丛茅草诉说着荒凉和沧桑。
从桥的规模来看还不算小,相信旁边公路桥没有修起来之前,一定是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只有这样这,似乎才配得上当年玉案古道的地位。
只可惜,虽然这桥看上去有点年份了,但应该不是什么文物古迹和特别之地,没有得到特意的保护。
不过,也有种说法:
这座桥在筇竹寺上山途中,“三碗水”附近,就 是老**《山间铃响马帮来》影片开始时马帮通过的那座石拱桥!
说起《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部**的拍摄,那是是1954年事了。
这部片子,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反映云南、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影片,也是中国**银幕上 第一次出现少数民族形象。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山间铃响马帮来》类型杂糅,融爱情片、反特片、战争片、歌舞片、惊险片、动作片等类型元素于一身,同时也是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代表作,片中真实而激烈的内搏场面以及对男女爱情的大胆表面在当时颇具开拓勇气。
所以,后来对《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影评,都说它 给银幕留下了第一个亲吻 。
《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部影片,有一个好故事、一首优美的插曲、还有一段“武打”和一点热烈的爱情、一个优美的片名。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片”。
它在中国**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外景拍摄场地,在昆明一共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高峣,敌军袭击马帮这场戏在那里拍摄。
一个是富民大营镇完家村后山上的“古驿道”,哪里至今依然还保持着当年拍摄这部经典影片的原始风貌。
第三处就是筇竹寺的这些玉案古道上了。
真的希望,如今还能看到的这座桥,真的就是影片开中马帮通过的那座石拱桥!
过了“三碗水”和“古桥”,通过牌坊箐的牌坊,继续往上走, 山脊上 和 山箐中 都有道路通往筇竹寺,应该都算是玉案古道的一部份。
再往上走,走到郊野公园南门的小门处,又 开始分道 :
山箐中的道路应该是近些年翻修的,虽然未必是原貌,但很有古道悠悠的韵味;走进郊野公园门的左手边,保留着一段修葺得很好,但还差不多保留着古道原貌的“茶马古道”。
有时间,都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可参看去年的文章:
1、筇竹古道:本来是去追念一番古意,不料却收获一场春天!
2、桃花深处,昆明郊野公园有条茶马古道,当年徐霞客可曾走过?
从山脊上和山箐中顺着古道走到尽头,就是筇竹寺 旅游 公路。 旅游 公路对面就是筇竹寺前的停车场。
筇竹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始建于唐宋年间。
筇竹寺著名的的五百罗汉分布为大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由清朝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及五位助手历时七年(1883年-1890年)完成。
此外,筇竹寺大雄宝殿的角上有一块元朝延祐三年立的圣旨,其内容为敕封该寺住持玄坚为“头和尚”要求官员军民予以保护,并赐存《大藏经》 ,也能彰显寺庙的地位和悠久的 历史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