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别》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亡羊补牢 闻鸡起舞 拔苗助长

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

形容四季特点: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桃红柳绿 春回大地 春雨绵绵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花繁叶茂 热火朝天 秋风送爽 天高云淡 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寒风呼啸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绿树成荫

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银装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暴风骤雨 风驰电掣

打比方的成语:

细雨如丝 骨瘦如柴 骄阳似火 月光如水

描写神态(表情)的:

神采奕奕 垂头丧气 满面春光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闭目养神 得意洋洋

写人物品质的:

乐于助人 知错就改 无私奉献 舍己为人 见义勇为

大公无私 不屈不饶 顽强不屈

描写黄昏的: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晚霞满天

写夜晚的:月明星稀、万家灯火、夜深人静、三更半夜

形容说话的:自言自语、吞吞吐吐、对答如流、滔滔不绝

描写眉毛的:浓眉大眼、喜上眉梢、眉飞色舞、眉开眼笑

关于读书学习的: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勤学苦练、如饥似渴、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再接再厉

描写建筑的:古色古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宏伟

描写工艺品:小巧玲珑、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光彩夺目

描写月亮星空的:月光如水、玉兔东升、月明星稀、明月高悬、满天繁星、群星闪烁、众星拱月

描写天气的:艳阳高照、乌云满天、阳光明媚、雷声大作

描写心情的:心花怒放、惊喜万分、兴高采烈、心旷神怡、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火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描写山和水的:山青水秀、千山万水、青山绿水、山高水深

描写仪表的:仪表堂堂、举止文雅、眉清目秀、面色苍白、白发苍苍、面黄肌瘦、衣冠楚楚

描写动作的: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描写英雄人物的:气壮山河、壮烈豪迈、临危不惧、英勇顽强

思念家乡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风的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 背井离乡 长吁短叹

道听途说 丢盔弃甲 调兵遣将 甜言蜜语 眼疾手快

天寒地冷 天长地久 自言自语 花言巧语

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东倒西歪 南辕北辙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左推右挡

承前启后 舍近求远 扬长避短 弃旧图新 优胜劣汰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黑白分明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AABB式:

鬼鬼祟祟 熙熙攘攘 战战兢兢 兢兢业业 沸沸扬扬

林林总总 支支吾吾 吞吞吐吐 浩浩荡荡 影影绰绰

密密麻麻 疏疏朗朗 朝朝暮暮 日日夜夜 浑浑噩噩

风风雨雨 风风火火 堂堂正正 偷偷摸摸 轰轰烈烈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迷迷糊糊 心心念念 挨挨挤挤

勤勤恳恳 踉踉跄跄 原原本本 形形色色 口口声声

来来往往 确确实实 舒舒服服 明明白白 高高兴兴

红红火火 开开心心 严严实实

AABC式:

芸芸众生 咄咄逼人 头头是道 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奄奄一息 念念不忘 空空如也 源源不绝 姗姗来迟

面面相觑 面面俱到 振振有辞 窃窃私语 息息相关

喋喋不休 循循善诱 郁郁寡欢 彬彬有礼 亭亭玉立

铮铮铁骨 飘飘欲仙 夸夸其谈 孜孜以求 孜孜不倦

莘莘学子 跃跃欲试 井井有条 绰绰有余 楚楚可怜

ABAC式:

又红又专 又松又软 又细又软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ABAC式:

又大又红 又大又甜 又香又甜 又高又大 又圆又大

人山人海 有声有色 无影无踪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ABAB式:

讨论讨论 研究研究 商量商量 打扫打扫 整理整理

考虑考虑

ABB式:

圆溜溜、笑眯眯、笑嘻嘻、笑呵呵、静悄悄、绿油油、油亮亮、胖乎乎、乐陶陶、雾蒙蒙、雾沉沉、黑糊糊、红扑扑、红彤彤、黄澄澄、喜滋滋、雨蒙蒙、白花花

动物成语:

杯弓蛇影 狗急跳墙 瓮中捉鳖 兵荒马乱 顺手牵羊

蝇头微利 噤若寒蝉 悬崖勒马 混水摸鱼 龙盘虎踞

包罗万象 车水马龙 九牛二虎 老态龙钟 虎虎生威

虎头蛇尾 虎口拔牙 生龙活虎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马到功成 鸡犬不宁 狐朋狗友 牛鬼蛇神

胆小如鼠 对牛弹琴 杀鸡吓猴 如狼似虎 守株待兔

狗急跳墙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呆若木鸡 人仰马翻

顺手牵羊 人怕出名猪怕壮

[数字成语]

一丝不苟 五湖四海 九死一生 百家争鸣 千山万水

千辛万苦 独树一帜 五体投地 十万火急 十拿九稳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光十色

六神无主 七上八下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闻不如一见

[含反义词的成语]

天昏地暗 前因后果 生离死别 一无所有 改邪归正

轻重缓急 博古通今 铺天盖地

[常用成语]

鸦雀无声 雅俗共赏 言行一致 养尊处优 摇摇欲坠

一败涂地 一帆风顺 一见如故 一举两得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落千丈 一毛不拔 一目了然 一暴十寒

一视同仁 一事无成 一网打尽 一意孤行 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以卵击石 以身作则 以牙还牙 易如反掌

异想天开 饮水思源 迎刃而解 应接不暇 优柔寡断

游手好闲 有目共睹 有勇无谋 与日俱增 再接再厉

真知灼见 蒸蒸日上 执迷不悟 趾高气扬 纸上谈兵

志同道合 置之不理 忠言逆耳 装聋作哑 自暴自弃

自力更生 自投罗网 自相矛盾 坐井观天 坐享其成

八个字组成的成语: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D、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F、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G、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H、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I、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在歌曲的翻译与填词方面,李叔同的《送别》得算是极品之作。在那部老**《城南旧事》

中,《送别》一曲贯穿始终。影片一开篇便是笙与竖琴的《送别》曲,之后片中的每一段离

别都会响起这段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配合着片中晕黄的画

面,中国式的离情别绪被这首有着浓郁中国风味的歌曲巧妙、含蓄地喧染。大概不会有很多

人想到,《送别》的作曲其实并不是李叔同,而是美国人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

》,典型的美式直白风格。日本文学家大童球溪后来给这首歌填上了日本歌词,改名叫《旅

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此曲后非常喜欢,翻译成中文,又在7年之后,重新填上了

新词,就是《城南旧事》所用的版本。长亭,古道,晚风,芳草,夕阳,竹笛,浊酒,寒梦

,写尽离别愁,思乡情,颇有元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风。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风韵。因此,后来李叔同的《送别》曲被广泛传唱,而奥德威的原曲

却渐渐被人遗忘了,某次美国一个少年合唱团来中国访问,就专门献唱了两首用中文演唱的

曲目,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便是《送别》。连奥德威的家乡人都已把《送别》当成了

“中国造”,可见李叔同词作的强大魅力。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晚风拂柳笛声残——李叔同《送别》赏读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