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蓝色手镯是什么材质的

清朝末年蓝色手镯是什么材质的,第1张

蓝碧玺。根据查询清代末年蓝色手镯规格信息得知,清代末年蓝色手镯外径8cm内径61cm重140g手镯以蓝碧玺为材,质地细腻坚硬,色泽湛蓝通透,呈圆形,内壁包金,作镂空铜钱纹饰,整体打磨光滑,包浆莹润,收藏佩戴十分方便。手镯(bracelet; bangle ),是用金、银、玉等制的戴在手腕上的环形装饰品。

做工精致,包浆厚重。

清代铜手镯特点是做工精致,包浆厚重,是一件非常完美的艺术品,此铜手镯表面刻花卉图案,寓意花开富贵。

手镯,是用金、银、玉等制的戴在手腕上的环形装饰品。按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封闭形圆环,以玉石材料为多,二是有端口或数个链片,以金属材料居多。按制作材料,可分为金手镯、银手镯、玉手镯、镶宝石手镯等。

收藏品名字:玉镯

规格型号:重:58g 内径:63厘米 直径:85厘米

仅作收藏品为四川胡先生的祖传秘方的东西,特接此服务平台共享一下,仅作玉石早已过权威专家教师监督认同,物件十分难能可贵,具有收藏价值。

清乾隆仿古螭龙和田玉镯

清乾隆仿古螭龙和田玉镯 (一对);成交价:RMB322,000;尺寸:直径73厘米。

清代和田玉玉手镯

尺寸: 1 × 1 cm

新石器 玉镯

正是这种心灵手巧,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就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工艺美术作品。古代手镯就是众多领先世界的工艺品之一,需要复杂工艺完成的手镯最晚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汉代手镯材料主要是金银和玉石类。到达清朝,随着各种工艺积累和创新,手镯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高超。这个时候的玉镯表现为玉雕、牙雕、木雕、珊瑚雕,金银錾刻等单种或多种工艺相结合,其复杂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之前朝代。

战国 纹丝纹玉环镯

今天,小就精心搜罗整理了故宫馆藏的50件手镯文物,以供大家欣赏、参考和作为灵感来源之用。

春秋游玉虺纹镯

亲亲水宝贝 作者:原梦 学校老师教我们拾金不昧可获奖状一张, 但若拾金昧了呢?后果又会怎么样? 好像没人知道耶,那试试看如何?来吧! 其实她也不是故意的,都怪这金手镯太漂亮, 上面有龙形图腾,是一银发尖耳的精灵掉的, 可丢了就算,干嘛回头找,还把她带离地球, 害她在瀑布中玩时被抓去当「押寨夫人」 从此,俗名慕芸袖,改为水灵儿, 交通工具由脚踏车变成素食的「飞龙」 她已不再是那个被人暗恋的可怜打工族, 成天吃喝玩乐,美丽的衣裳一件换过一件…… 原来那金手镯「北之环」是当王妃的信物啊! 听说魔女露丝也很喜欢它,这该怎么辨? 她有一本神奇的魔法书,而且还会黑魔法耶! 到底挚爱能否胜过魔法?人可以当精灵王妃吗? 小说系列 精灵 1 男主角 风翊 女主角 慕芸袖(水灵儿)

导语:宗亲乃指以姓氏为区分的同宗亲属。根据《吕氏春秋·大乐》记载:「 ”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宗亲是相对于外亲、妻亲而言,乃系中国传统亲属分类之一。 清朝皇室宗亲指的是清朝上层统治阶层——爱新觉罗氏的本家族人,除当朝皇帝一脉之外的家族本亲,即清朝所说的皇族。 县主格格在清朝指清朝皇室宗亲中郡王爵位所生女子的封号等级。 妆奁:原指女子梳妆打扮时所用的镜匣。后泛指随出嫁女子带往男家的嫁妆。清代文人昭连所著《啸亭杂录·满洲嫁娶礼仪》中对「 ”妆奁”代表女子出嫁时的嫁妆有过具体所指: 「 ”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赠粧奁嫁赀视其家之贫富,新壻乘骑往谢。”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爵位分封和等级划分上既有以往历史成例的借鉴,还有自身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分封祖制融合。对于清朝皇室宗亲男子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而相对爵位区别,被封爵位的男子所生女子对应的封号也有是等级森严。 清朝皇室宗亲中女子的封号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等。 清朝县主格格形象 01 县主格格封号等级具体情况探析 在清朝,县主格格专指郡王爵位男子所生女子的封号。县主格格专指郡王爵位之女最早源自明朝政治人物胡侍所著《真珠船·公主翁主》: 「 ”今制: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 清朝乾隆年间进士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话·卷一》也对县主格格的专指做出过说明: 「 ”郡王女为多罗格格,汉文称县主。”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所著《朱元璋传》也对县主格格的封号定制有过记录: 「 ”帝女封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 《乾隆朝大清会典·卷一》则对各种等级爵位所对应的的女子封号,进行了详细记载: 「 ”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贝勒女,封郡君。贝子女,封县君。入八分镇国辅国公女,封乡君。亲王侧福晋女,封郡君。郡王侧福晋女,封县君。贝勒侧室女,封乡君。贝子侧室女,授以五品。入八分公侧室女,授以六品。如亲王郡王妾媵女,有许字外藩蒙古者,亦封乡君。余并称宗女,不封授。” 由此可见,清代格格品级共分为七等: 一等为亲王嫡女,授为郡主品级,满语称为「 ”和硕格格”; 二等为郡王嫡女,授为县主品级,满语称为「 ”多罗格格”; 三等为贝勒嫡女,或是亲王侧福晋之女,授为郡君品级,满语亦称为「 ”多罗格格”; 四等为贝子嫡女,或者是郡王侧福晋之女,授为县君品级,满语称为「 ”固山格格”; 五等为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嫡女,或者是贝勒侧室之女,以及亲王、郡王妾媵之女,有下嫁外藩蒙古者,俱授为乡君品级,满语称为「 ”公之女”格格; 六等为有品级格格,分别为贝子侧室之女授为五品,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侧室之女授为六品; 七等为无品级格格,即满洲其他宗室觉罗之女,统称为宗女。 其中,郡主出嫁时,陪嫁的妆奁在财物品种及数量上最为丰厚,而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则依次递减。而县主格格作为中等封号的清朝皇室宗亲之女,她们出嫁时的具体成例和陪嫁妆奁基本能够代表皇室宗亲女子出嫁的普遍情况。 妆奁盒子 02 清朝皇室宗亲女子出嫁时的管理机构和分管事务情况探析 清朝皇室宗亲女子出嫁在乾隆朝之前并未形成具体规范,也并没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和分管事务机构。《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 乾隆四十年,大学士舒赫德等议奏,以格格下嫁事宜并无定例,奏请礼部会同内务府详细查明,酌定章程,以便遵行。于是,内务府拟定了礼部、内务府应奏应行事宜,明确各自职责,一并进呈乾隆帝。乾隆帝同意后,遂形成了皇室宗亲女子出嫁制度规范。 按照乾隆朝形成的具体规制,县主格格出嫁时所有应陪妆奁、户口、什物,皆由礼部会同内务府,按照格格品级,分别遵旨酌议办理。因格格下嫁的一切应行事宜相对繁杂,且涉及礼部、内务府、理藩院、钦天监、銮仪卫等衙门。 銮仪卫所在 在具体的出嫁流程中,具体部门所负责的具体事务可以作出以下分工: 礼部应承办的事项:奏请格格及额驸品级。 奏请品级分为两种情况:1、格格聘于朝臣者,俸禄由礼部知照该旗户部,照例支领;2、格格聘于外藩者,俸禄由理藩院知照户部,照例支领。 奏初定纳彩礼物。奏成婚聘礼。奏九日归宁行礼仪注。奏额附成婚前谢恩事宜,朝臣额驸由礼部具奏。 理藩院承办的事项:外藩额驸的相关事宜。 内务府承办的事项:奏陪嫁妆奁、户口、什物数目。奏应给格格、额驸每日食物。奏合卺需用钟壶匙箸等物。奏派送亲贝勒以下夫人等。 钦天监承办事项:奏请初定成婚吉期等。 清朝格格出嫁情形 03 县主格格出嫁时的陪嫁妆奁 妆奁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历史十分悠久。中国传统造物追求「 ”器以载道”的意境,妆奁的发展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妆奁被代之女子嫁妆早在宋代名著《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就有过专指: 「 ”我家是孤儿寡妇,没甚大粧奁嫁送,不过随常粗布衣裳。” 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也有对妆奁专指女子嫁妆的描述: 「 ”吕布连夜具办粧奁,收拾宝马香车,令宋宪 、魏续一同韩胤送女前去。” 作为女子出嫁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县主格格出嫁时的陪嫁妆奁在《清朝皇室档案》中也有过对县主格格个例具体、详细的记载,陪嫁物品丰厚、品种齐全,按照具体分类,可分为一下几类: 1、珠宝:朝帽顶嵌无光东珠七颗,暖帽后金花嵌松石珊瑚垂珠,金佛嵌东珠一颗,凉帽后金花嵌松石,金项圈嵌东珠五颗,金压鬓嵌东珠五颗,嵌东珠耳坠三对十二颗,金手镯一对,玛瑙数珠一串,琥珀数珠二串。 琥珀数珠 2、服饰:染貂帽一顶,凉帽一顶,貂皮风领一件,狐肷女朝衣一套,袷蟒缎女朝衣一套,貂皮褂狐肷皮袍一套,绵縀袍褂一套,縀靴袜各十双。 3、床上用品:狐皮被褥一床,妆闪縀被褥一床,枕头二个,帐子一顶,縀八十匹,毛青梭布二百匹。 4、生活用品:金两镶牙箸二双,重二十八两镀金箍银茶桶一件,各重二十五两银背壶一对,各重十两银执壶一对,各重二两银匙二张,各重八两银杯盘二副,白铜面盆一件,红铜锅一口,瓷器一百件,包头二十个,绉纱包头十个,白细布手巾二十条,各色绒五斤,丝线四斤,棉线十斤,粉二十匣,胭脂五十张,象牙梳四副,黄杨木梳十副,篦子十把,抿子十把,牙刷十把,剔刷四把,镜二面,镜套二个,绸布包二十个,杭绸包袱五个,红毡二条,白毡四条,箱子六个,皮箱六个,彩画漆匣四个,黑漆矮桌二张,镜架二个,盆架一个,衣架一个,帽盒四个。 金两镶牙箸 5、生活配置用品:圆顶帐房一架,帐房一架,车一辆,浴盆一个,车鞍一副。 6、交通工具:鞍马一匹,散马十匹,骆驼四只,驼屉四,笼头四个。 7、随嫁人员:女子四名,人三户。 从这份县主格格妆奁定例清单可以看出,格格的陪嫁物品种类繁多,从衣帽首饰到被褥餐具,从绸毡箱子到帐房车马,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一应俱全。清代格格们丰厚的陪嫁妆奁不仅彰显了她们身为皇室宗女的尊崇,同时也寄予了皇家对其婚后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但在清朝,皇室宗亲女子出嫁以后的生活往往事与愿违,县主格格和所嫁对象的生活乃至地位、性命都和政治局面、母家生存状态息息相关。而且在严苛的封建礼制约束下,县主格格和皇室公主的命运基本相同,都是以政治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婚嫁关系。其婚后生活的幸与不幸,恐怕只有本人才能知道了!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大乐》《啸亭杂录·满洲嫁娶礼仪》《真珠船·公主翁主》《茶余客话·卷一》《朱元璋传》《乾隆朝大清会典·卷一》《清实录·高宗实录》《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三国演义》《清朝皇室档案》

珠玉以饰 琳琅满目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 仇泰格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 清乾隆时期,皇室成员婚嫁首饰已经形成了一套惯例。 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时将依据自身的等级地位获得一套定例首饰。 同时,也可能因为个人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饰。 而这些妆奁首饰往往以镶嵌东珠的多寡、宝石的贵贱,彰显使用者的等级地位。 阅读链接 同治皇帝大婚中的皇后妆奁首饰 凤钿八分(赤金累丝凤钿全分、点翠凤钿全分、万福满簪钿全分、万寿满簪钿全分、双喜字银边钿全分、双如意银边钿全分、牡丹花寻常钿全分、海棠花寻常钿全分); 扁方十二枝(赤金累丝扁方成对、赤金洋錾扁方成对、赤金镶嵌扁方成对、翡翠扁方成对、白玉扁方成对、白玉玲珑扁方成对); 耳钳十六对(赤金洋錾钳成对、赤金累丝钳成对、翡翠钳成对、白玉钳成对、万福万寿点翠钳成对、双喜双如意点翠钳成对、镶嵌珍珠钳成对、镶嵌宝石钳成对、赤金各式小金钳八对); 耳环十四对(珍珠排环二对、碧玡瑶套环二对、翡翠套环二对、翡翠环二对、白玉环二对、珍珠环二对、镶嵌点翠环二对); 耳坠四对(珍珠耳坠成对,碧玡瑶耳坠成对、宝石耳坠成对、翡翠耳坠成对); 搬指十二件(翡翠搬指二件、白玉带皮搬指二件、金珀搬指二件、蜜蜡搬指二件、沉香嵌金万福万寿搬指二件、沉香嵌金双喜双如意搬指二件); 手镯八对(赤金錾镯成对、赤金镶嵌镯成对、赤金累丝镯成对、赤金点翠镯成对、白玉元镯成对、白玉蒲镯成对、翡翠元镯成对、翡翠蒲镯成对); 指甲套四对(赤金累丝指甲套成对、赤金洋錾指甲套成对、赤金镶嵌珍珠石指甲套成对、赤金点翠指甲套成对)。 ——整理自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 清代,在皇室成员婚嫁之时,总少不了被赏赐各类首饰。检索档案,笔者目前共找到十六位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档案(以婚礼陪给妆奁清单为主),参考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拟定的《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乾隆时期的钦定满文类书《御制增订清文鉴》,并结合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首饰实物,本文或可让读者一览乾隆时期皇室成员婚嫁配置首饰的大致面貌。(清代皇帝大婚首饰问题,因已有前人做过相应的研究—— 参见《紫禁城》二〇一六年第七期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一文,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所见乾隆朝皇室成员婚嫁档案包括四位男性,十二位女性;这些人既有亲王、固伦公主,也有处于皇族底层无册封、无品级的格格,甚至还包括两名公主的女儿。一般认为,清代皇族也包括皇帝的女儿、姐妹的丈夫—— 清代的额驸是依附于皇家的,由皇帝提供府邸,经济上也依靠皇帝的赏赐。(罗友枝著,周伟平译,雷颐审校《清代宫廷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页一八三)而公主与额驸所生的女儿出嫁时,其妆奁仍参照相应的格格的等级,由皇室提供(如和硕淑慎公主之女、和硕公主悫靖之女的陪嫁首饰),因此本文也将探讨此类婚礼陪嫁首饰。 清 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此定例基本为清乾隆时期皇室女性陪嫁首饰的标准配置,摘自《呈为陪嫁格格定例》 首饰,从传统意义上讲仅指男女头部的饰品,如今则泛指金、银等贵金属和宝石制成的各种饰品,早已不限于头饰。(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二〇〇一年,页二四五四)因此笔者对「首饰」一词是按照现代通用的定义去理解,文中所讨论的首饰包括头饰及其他各种贵金属、宝石饰品。 公主、格格的婚嫁首饰「标配」 清 呈固山格格下嫁预备应陪妆奁清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档案编号:奏案05-0344-001 清乾隆时期,倘若一个公主或格格(清代皇室女子分为宗室和格格两大类:皇帝所生女子为公主,即宗室;亲王以下宗室所生女子为格格。在公主之中,皇帝中宫所出者为固伦公主,皇帝妃嫔及中宫抚养宗室女下嫁者,封和硕公主。格格则分五等,依次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详见王树卿《清代公主》,《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页三一)要出嫁,她应该至少会得到以下这些首饰,即陪嫁妆奁定例(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为陪嫁格格等定例》,档案编号:奏案05-0185-011;《呈固山格格下嫁预备应陪妆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344-001),这也可以说是当时陪嫁首饰的一套标准配置。 标识身份等级的朝服冠饰 朝服冠即穿着朝服时所戴冠帽。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服装,是清代宫廷服装中等级规格最高的。因此朝服冠在各式冠帽中也是最重要的。冠帽还具有标识主人身份等级的作用。清代的朝服冠上有各种饰品,依主人地位高低,其奢俭程度会有差异(清代的冠饰一般是可以拆卸更换的,冠帽的主人可以随着自己地位的变化而更换不同的冠饰),也就是说仅通过朝服冠上的饰品就可以区分佩戴者的地位等级了。正是因为朝服冠如此重要,在清代格格陪嫁妆奁清单中,最先列出的就是朝服冠上的冠饰。朝帽顶 帽顶又称「顶子」、「顶戴」。在冠帽正上方安上金顶饰,顶饰上镶嵌东珠(产自东北地区的一种优质珍珠)、宝石,这是满族人的传统习俗。公主或格格结婚时,肯定会获得这么一顶朝服冠,其上的冠顶饰在档案中一般被称为「朝帽顶」。在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清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朝帽顶为金凤与东珠相间组成,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清 彩绘女朝冠纸样 故宫博物院藏 暖帽垂饰 在清代,朝冠按照穿戴季节分为冬朝冠、夏朝冠,又分别被称为「暖帽」、「凉帽」。在宫廷女性所戴暖帽的后部会有一条细长的垂饰,由珍珠串缀,在中部还会串系一个较大的金托座,托座镶嵌松石、孔雀石等宝石,宝石品种的贵贱取决于主人的地位高低。「舍林」与「金花」 舍林也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冠帽饰品,其实就是一尊装置在帽前的金佛,其名称音译自满语「šerin」(满文写作:)。在《御制增订清文鉴》中,「šerin」被解释为「主子们凉帽前钉着的金佛」,给出的汉语的对应名就是「金佛头」。(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舍林在公主或格格的婚礼妆奁清单中一般被称为「金佛」。舍林通常都镶嵌有珍珠,镶嵌的珍珠越多,表示主人地位越高。虽然在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收藏中还未发现镶嵌舍林的清代女性夏朝冠藏品,但其形制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上所嵌的金佛。 夏朝冠除了在帽前装舍林外,还会在帽后装金花。金花在《御制增订清文鉴》中的解释为「主子们凉帽后方钉着的金的花」(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在档案中有时也被叫作「凉帽后金花」。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不见镶金花的清代女性夏朝冠实物,但亦如前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皇帝用夏朝冠,其背后镶嵌有金花,可作参考。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清宫旧藏金质嵌东珠龙形帽饰,推测其或为从冠帽上拆下的凉帽后金花。 清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暖帽后的垂饰,垂饰金托座上镶嵌宝石的品种贵贱取决于主人的地位高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用夏朝冠上的金佛(舍林) 清 金嵌东珠龙形帽饰 故宫博物院藏 推测其为从冠帽上拆下的凉帽后金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用夏朝冠上的金花 清人绘 皇朝礼器图式册之「 ”皇帝夏朝冠图” 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清 金嵌广片碧玺耳挖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无品级的宗室、格格陪嫁的很可能是素耳挖簪,比这对耳挖簪要朴素很多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蝴蝶纹簪(鬓钗) 故宫博物院藏 无品级者以簪代冠 前述冠饰只赐给身份等级为乡君及更高等级的格格和公主,至于那些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则会用以下两类簪子代替。耳挖簪 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之时会得到一对耳挖簪作为舍林的替代。耳挖簪至少在宋代就已在中原地区出现了,可见其并非满族的传统头饰,很可能是清朝入关后才被清廷纳入到服饰制度当中的。最初的耳挖簪其实就是以金、银等贵金属制成的挖耳勺,平时可插戴在头顶上,有需要时便可取下使用。后来耳挖簪的工艺日趋繁复,其实用意义为单纯装饰意义所取代。另外,考虑到清代格格的陪嫁妆奁清单一般都会将首饰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等也记录在案,而所见档案相关记录仅写「耳挖一对」,因此推测其很可能指无镶嵌装饰的素耳挖簪。 鬓钗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出嫁的和硕悫靖九公主之女以及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出嫁的宗室弘昌的长女,在出嫁之时均得到了一对鬓钗,是作为凉帽后金花的替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长女指婚照闲散宗室锡绵之女例赏给首饰衣服房屋等项事》,档案编号: 奏案05-0020-022;《奏为奉旨弘昌长女照例应陪嫁钗饰银缎疋等项交弘昌料理交送事》,档案编号:奏案05-0050-018)《御制增订清文鉴》对「鬓钗」一词的解释是:「女子们头上插戴的簪子的名字,将金、银锤匾(扁),做成两杆,叫作鬓钗。」(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因为需要装饰两鬓,鬓钗常为成对制作。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首饰中,成对出现的且尺寸大小适宜插戴在两鬓的簪钗,可能就是妆奁清单中所谓的鬓钗。 朝服上所需搭配的其他配饰 除了前述各种冠饰之外,清代皇族女性出嫁时还会得到一围金项圈、一件金压鬓、一套嵌东珠耳坠、一对金手镯、一对金脚镯、一套或多套朝珠。 项圈 项圈又名「领约」,是清代满族 妇女所佩戴的项饰,在穿着朝服时必须配戴。项圈的一头可以开合,便于穿戴。项圈在清代皇室妆奁中非常贵重且十分重要,这从《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王熙凤缺钱用,月例「一月赶不上一月」,便拿了自己的两个金项圈当掉,一下便当了三百两银子。(曹雪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第六十九回,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按书中描写,**们一个月的月银才二两银子)乾隆时期,皇室女性上至固伦公主,下至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妆奁清单中都会有一围项圈。项圈上还会镶嵌东珠,使用者身份等级越高,镶嵌的东珠也就越多。 压鬓 满族女性在穿着朝服时,还会头戴一金环,因压在两鬓上方,故在陪嫁妆奁清单中被称为「压鬓」,又名「金约」、「头箍」。压鬓上镶嵌东珠和宝石,东珠的多寡同样标识着主人的地位。一件金压鬓也是乾隆时期皇族女性出嫁的必备之物。 清人绘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孝贤纯皇后佩戴了金项圈、金压鬓、东珠耳坠及朝珠 清 金镶青金石压鬓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环镶东珠耳坠(一套六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镶石项圈 故宫博物院藏 耳坠 清代典章制度中记载的耳坠,与现代语境中的耳坠所指略有不同。《御制增订清文鉴》中的耳坠解释为:「女子们耳朵上佩戴者……在耳环上串系垂挂两个东珠珍珠,并镶嵌黄金制作而成」。(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就是说耳坠一词专指具有满族特色的串系两个珍珠的耳饰,有时候又被称为「两镶东珠耳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请备办多罗格格嫁妆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33-084)而按满族佩戴耳坠的习俗,女性在一耳上需要佩戴三个耳坠,因此一套完整的耳坠是三对共六个,即共需使用十二颗东珠。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可知,所有格格出嫁时均配有一套完整的耳坠,公主出嫁时亦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奏报备办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银两数目片》、《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 朝珠 清代女性穿朝服时,必须佩带三串朝珠,一串正着挂,两串交叉斜挂。朝珠,最初称「数珠」,与佛教关系密切,从朝珠的使用可看出满族人对于佛教的崇奉。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无品级的宗室、格格是得不到朝珠的,而有封爵位格格的嫁妆中则有三串朝珠—— 两串琥珀朝珠和一串珊瑚朝珠—— 正好构成了一套着朝服时的朝珠组合:一串珊瑚朝珠正挂,两串琥珀朝珠交叉斜挂。在乾隆皇帝执政初期,陪嫁公主(如乾隆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敬公主)的朝珠也是一串珊瑚珠、两串琥珀珠(《奏报备办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银两数目片》),但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出嫁的和硕和恪公主(《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和乾隆五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孝公主(《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的陪嫁中朝珠则有十串:珍珠、催生石(青金石)、绿石、珊瑚、琥珀珠子各两串。说明乾隆朝晚期公主的陪嫁朝珠数量大幅增加了。 手镯 手镯也是陪嫁妆奁的标准配置之一。一般来说,公主会得到两对金手镯,格格则会得到一对金手镯。陪嫁妆奁档案中关于金镯的描述中并未提及镶嵌珍珠或宝石,因此推测陪嫁所用应为素金手镯。 脚镯 清代皇室女性陪嫁妆奁中还可能会有脚镯。《御制增订清文鉴》解释脚镯是「女子们脚上所佩之环」,外观应该和手镯相似,只是尺寸略大。目前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所有镯子中仍无法准确分辨出哪些是脚镯。 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县主及以上爵位的格格陪嫁妆奁中均有一对脚镯,但实际上,乾隆时期各位格格的陪嫁妆奁清单中均难以找到金脚镯。公主中也只是和硕和恪公主及固伦和孝公主的婚礼清单上有此物件的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连备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嫡女固伦和敬公主也没有陪嫁此物。这很可能是因为脚镯使用场合极少并不实用的缘故。 此外,清代皇族中男性娶亲时,陪给福晋妆奁中的首饰也与前述标准配置相似,只是基本没有上面所说的几种冠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96-218-1;《呈载锡阿哥娶福晋初定成婚筵宴物品并送福晋各色礼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469-010) 阅读链接 陪嫁女子的首饰 在清代皇室女性成员婚礼中,随公主、格格陪嫁的女子也会得到一些首饰。作为皇帝之女的公主一般有十几名女子陪嫁,这些女子又分为头等、二等、三等。陪嫁的头等女子能得到淡金裹银嵌铜花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二等、三等女子得到淡金裹银素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相比之下,格格的陪嫁女子则要少得多,一般只有两名女子陪嫁,陪嫁女子每人得到的首饰也只有淡金素耳坠一对。 陪给额驸的首饰 清代皇室婚礼中除了陪给公主、格格妆奁,也要陪给额驸一部分首饰,有的还特别漂亮,别具风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腰带上佩挂的活计组合了。北方民族都有在腰带上佩挂各种生活用品(又称活计)的习俗。一套腰带上活计的组合在陪给额驸物品清单中一般写作「带环、手巾、荷包、小刀、耳挖筒一分」。 清 琥珀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光素镯(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活计往往具有明确的功能属性:小刀可以在就餐时割肉,帮助进食;荷包能装各种烟草、干粮;耳挖筒,又叫「牙签筒」,里面装有牙签、镊子等小型工具,剔牙、掏耳均可;手巾,又叫「飘带」、「忠孝带」,在清初本是作擦手、擦嘴之用。所有这些活计,与野外活动密切相关,原为适应渔猎生活所需,但到了乾隆时期,其装饰性已经多过实用性,变得极为华丽贵重。例如,清代中期的手巾,配在主人身上,在骑马、走路过程中飘扬,格外好看;荷包上有着精美的刺绣;耳挖筒、刀鞘更以金、珐琅、玳瑁等珍贵材料制成……当这些活计挂在腰间时,俨然是琳琅夺目的装饰品。 所有这些活计,都会拴挂在两个带环上。乾隆时期,挂活计的带环也常用贵金属和宝石材料制作。例如陪给和硕和恪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陪给和硕荣亲王长女固山格格额驸的是「嵌红宝石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固山格格下嫁采礼聘礼筵宴定例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353-212),陪给固伦和孝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 除此之外,按惯例还要陪给额驸菩提朝珠一串,帽顶一个(帽顶的式样依额驸的品级来定)。这些虽未冠以「定例」之名,但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形成惯例,可以算是赏赐给额驸首饰的「标配」。 婚嫁首饰的额外配置 前文讨论了乾隆时期不同等级身份的皇族成员婚嫁时所需首饰的标准配置。大体以相关定例作为参照,有规律可循。但这些「标配」首饰所体现的,只是皇室成员在制度下的等级,却无法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清代皇室成员婚嫁时首饰的多寡,除了与自身的爵位等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同皇帝的亲疏远近有关:如果成婚人与皇帝关系特殊— 比如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在其婚礼妆奁清单中除了前述与身份等级匹配的定例外,还会加入一些额外的首饰,而这些「标配」以外的首饰,其标准、多寡或组合等等很难有规律可循,下面仅选取几种作简要介绍。 清康熙 吉服带及所系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镶青玉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嵌珠宝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镶蓝晶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菩提镶珠数珠 故宫博物院藏 特别赏赐的金凤 清代女性朝服冠的帽顶周围会镶有「金凤」作为装饰。实际上,「金凤」的叫法并不准确,因为在清代礼制中公主及以下皇族女性冠上的金鸟应该是翟(长尾的野鸡),但档案中称其为「金凤」。目前可知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婚礼中,陪送给福晋的妆奁清单中就有「金凤五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96-218-1),理密亲王允礽第六女淑慎公主之女的陪嫁妆奁清单中也有金凤五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189-087),郡君格格下嫁绰罗斯亲王达瓦齐的妆奁清单中有一枝金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绰罗嘶和硕亲王娶福晋赐给妆奁物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145-091)。而除此以外,再难在档案中找到金凤的信息。这些金凤应都是属于特别的赏赐。 故宫博物院藏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上的「 ”金凤” 清 彩绘女夏季朝冠前式纸样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帽顶周围镶嵌的「 ”金凤” 可酌情变通配置的戒指 前引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及淑慎公主之女的婚礼妆奁清单上还列出了戒指。清代人所说的「戒指」,和当代意义上的戒指略有区别,其专指带有戒面的指环,而无戒面、各处等宽的指环则被称为「溜子」。由于戒指是额外配置,不在定例之中,因此对于具体形制也并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酌情变通。比如《呈报十二阿哥娶福晋陪给妆奁清单》中,原拟用两对镶嵌宝石、珍珠的金戒指,但因为养心殿恰有一对白玉戒指和一对玻璃(料)戒指,最后也就把原定的金戒指改成养心殿的这两对了。 寓意吉祥的各式簪钗 清 黄金戒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玻璃(料)指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指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绿玉雕花戒指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雕花溜子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在皇族婚嫁首饰的额外配置中,最多的恐怕就属各类簪钗了。这些簪钗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因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描述,在此仅罗列一部分名称:「金玲珑如意簪」、「金茶花春瑞簪」、「金喜福长临簪」、「金喜荷莲鬓钗」、「金缉碎珠福禄缘善庆簪」、「金福寿双全面簪」、「金菊花面簪」。(整理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单》、《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从这些簪钗的名称中可发现,其虽种类繁多,但均为吉祥寓意的题材。 妆奁首饰上关乎等级的标识 清代皇族成员婚嫁中的首饰往往能体现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而从前述相关妆奁首饰中可以发现,这种等级地位多是通过首饰上镶嵌东珠的数量和宝石的种类来体现的。 清 银镀金嵌宝石双喜纹簪(三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嵌珠宝如意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缉米珠如意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猫眼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东珠(三颗)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溥仪向公安部交出的战败逃亡时所携带的东珠 所谓东珠,是优质珍珠的一种,主要产自东北一带。《御制增订清文鉴》对东珠解释为:「蛤蚌中生长,大的小的皆有,只有东北地区产出,坚硬异常。」(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正因为产于高寒地区,一年中能下河捞珠的时间不长,产量有限,加之品质优异、外观「均圆茔白」(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价格也就不菲了。且因产于满族人的家乡故地,清代统治者对东珠也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这几项因素使东珠成了清代宫廷青睐的首选首饰镶嵌物,并以其多寡来标识佩戴者的等级地位。《满洲源流考》卷十八所说的「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以及包世臣所言「夫东珠禁服,惟嵌朝顶,重限三分,贵登及品」(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一·正集一,清小倦游阁钞本),都是在讲东珠的特殊地位及其标识等级的功用。前述公主、格格的冠饰(帽顶、金花、舍林)、金压鬓、金项圈都是通过镶嵌东珠的多少来体现主人地位的高低。 除了东珠,首饰上镶嵌宝石的贵贱也可用于区分首饰主人的等级地位。譬如前述暖帽后金花,固伦和孝公主婚嫁妆奁中的金花镶嵌的是猫睛块(即现今通常说的金绿宝石猫眼)和绿松石;而在《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中,郡主婚嫁妆奁中的后金花镶嵌青金石,县主、郡君、县君镶嵌的是(绿)松石,乡君镶嵌的则为孔雀石。猫睛、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这几种宝石的价值具有明显的差异,而这种贵贱之差甚至在今天的珠宝市场中仍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在清乾隆时期,清代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已经形成了一套惯例,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时都将依据自身的等级地位获得一套定例首饰。同时,也可能因为个人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饰。这类首饰种类复杂,款式繁多,并不拘于定式。通过这些妆奁首饰也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首饰上镶嵌东珠的多寡、宝石的贵贱来体现使用者等级地位差异的制度。 原文刊载《紫禁城》2019年第4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210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1
下一篇2023-08-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