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主要还是自身开采得来的。
就黄金产地而言,先秦时期,楚国是有名的黄金产地:云南有丽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汉水、河南有汝河。
汉代黄金产地,见于文献的有四处:1、豫章郡之鄱阳(今江西波阳县西南),2、汝、汉流域,3、陵阳(今安徽黄山市太平区西),4、永昌郡之博南(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三国、两晋时,见于史册的四川、福建产今之地比前代多起来。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产金地仍然是汉水流域、四川、福建。
唐代产今地颇多,以岭南为最,岭南又以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南)为第一,其次四川盆地的长江、嘉陵江沿岸,汉水上游又次之,黄河流域很少。
宋代除两湖、云南、广西、四川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胶东金矿崛起,仅登、莱两州就占了全国黄金产量的大部分。
元明清各朝,金矿产地剧增,河北有迁安、丰润,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饶州、抚州,山东有栖霞、莱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陕西有蓝田。此外,四川、云南、两广、东北三省皆有金矿产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续到现在仍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及重要的产金省。
黄金是地核中的金元素被带到地幔和地壳后,经过海洋沉淀和区域变质,活化迁移和岩金氧化,最后经由河水搬运,在河流稳水处形成的金沙矿所产出的,是一种稀有、珍贵的金属。其质地柔软,可锻性和延展性强,抗腐蚀能力好,用途广泛。
虽然黄金本身是不受腐蚀的,但是其与硫化物的化学亲和力非常强,容易吸附空气中的硫化氢类酸性气体,表面呈现暗色如橙色、棕红色等颜色都有可能。黄金制品的制作完成都需要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
以金条、金币章为例它们都要经过熔炼、压片、切坯、执坯、褪火、炸酸、抛光、压制、执边等工序这些工艺过程的工作环境都不可能是真空环境中,每一环节可能会遇到空气中的粉尘、杂质粘附在制品的毛坯上这些杂质在没经过褪火、酸洗的情况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可能变成红斑。
在日常鉴赏的时候,也不要直接用手去触摸黄金制品。一旦出现红斑,可以请专业人士将有关黄金制品在火上烧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基本上不会影响黄金制品的品质。
黄金辨别方法:
1、黄金是否有白色亮点:
用料剪将金条或金首饰剪断,用放大镜观察其切面,如果看到有白色亮点,由于黄金和铱无法融合在一起,则表示该黄金中掺有铱。
2、测比重:
先用天平测量一块纯金条的重量,接着把金条放入量杯,倒水淹没金条。再把被检测的金条放入量杯,观察水的刻度是上升还是下降,只要发生变化,即说明该金条不是纯金。但如果是金首饰,此法就不适用,因为金饰品里面有空气。
3、真金不怕火炼:
把金条或金首饰放在火上烧一会,观察其变化。由于铱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发生氧化反应,故纯度不够的金条会变灰;而纯金经过火烤后颜色会红得发亮。不过,此法对首饰可能有一定破坏。
黄金根据科学家推测生成于超新星爆炸。
黄金不仅在地球上罕见,在宇宙中同样罕见。科学家此前已知道,恒星内部的聚变反应可产生碳与氧等轻元素,却无法产生金这样的重元素。
根据现有理论,在地球形成初期,熔化状态的铁逐渐向球心位置下沉,由此形成地核。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贵金属,也被带入地核,地表中的贵金属含量应该极其稀少,远低于今天的开采量。
黄金储量
据科学家的测量和估算,地球的黄金总储量大约有48亿吨,而分布在地核内的约有47亿吨,地幔8600万吨,而分布到地壳的只有不到1亿吨。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
金的这种分布是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