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金价是多少

古代的金价是多少,第1张

一两黄金等于十两银子。我们可以按照现在人民币的换算得知:在盛唐时期一两银子等于人民2000-4000元,北宋中期600-1300元,明朝中期600-800元,清朝中晚期150-220元。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钱币

钱币,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人类用来交换商品流通的工具。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剧中人物用的光滑闪亮的银子,尤其是那种金光闪闪的黄金。

其实在古代,古人们当时用的金银并不是剧中那样,作为货币的一种,黄金白银都很实在,都只在乎其重量,不注重外观,就只有官家的金银才会比较看重卖相。

各个朝代的银两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按照现在一般推算,货币价值都是采取一般等价物的交换方法来计算的,也就是中国古往今来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大米。

据史记记载,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两石大米,当时的一石大约等于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按照现在我国的大米物价来算,一斤米大概175元左右,这样就可以算出当时明朝的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与明朝相比,唐朝的一两银子价值就比其高出太多了。唐玄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物质文明基础极其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按照一两银子的价格换算就是1000文铜钱,就能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也就是20石。

唐朝的一石米大约是59公斤,按照我们今日米加来算,175元一斤,一两银子就等于人民币4130元。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货币膨胀,米价升到了10文一斗,也就是当时一两银子已经降到等于人民2065元。

到了宋朝,当时的钱币制度较为混乱,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由于宋朝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工商业较为发达,因此对货币的需求量极为庞大,而且对于银子的产量都没有向现代这样得到宏观调控的管理,对宋朝的货币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假如按照2000个铜钱折算成一两银子计算,那么一石米价就是300—600文钱。一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到8石大米,按宋石66公斤计算,一两银子等于现在人民币924到1848元不等。

在清朝中晚期间,由于国外的大量钱币流入中国,导致当时银两的货币价值就下降到了不到明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一两银子等于200元人民币左右。

当根据史记上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每年的世界银产量有百分之七十多都都被用来购买中国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除了中国的银两,还有来自许多西方国家的银币,简称“银洋”。

在实物黄金中,虽然老金条的纯度没法与现在发行的金条相比,但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赋予了它极高的收藏价值,在保值增值方面绝对占优。

其中,从收藏角度说,值得收藏的老金条主要指1949年以前的金砖金条,尤其以民国时期的留存量最多,因为金条在当时主要作为硬通货用于贮藏,很少使用它进行花销,使用时多数要兑换成同值的货币银元。

据史料记载,祥和金号成立年代较晚。老上海曾有两家祥和:一家为天津路祥和金号;另一家为四川中路老祥和银楼。这两家实为一个大股东开设,只是一个称“金号”,另一个称“银楼”。1937年在天元银号内黄金黑市交易中还没有“祥和”名号,但有一家叫“谦泰”的钱庄位列其中。

它就是后来“祥和”金号的前身。1940年8月“中国金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天元银号”黄金交易市场被取代,这时“祥和金号”开始出现,位居经纪人第4牌号。不过,祥和金号在1947年实行金银国有后倒闭。

         据了解,当时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金条分为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旧时俗称十两重的金条为“大黄鱼”,一两重的金条为“小黄鱼”。

据记载,旧上海的黄金交易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1905年,上海各大金号组成了金业公所,当时上海的黄金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二大金市。

上海中央造币厂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将每一美式大条可压成120条五两小金条。“标金”是上海金市交易的主要品种,其形状为长条式,长约四寸,宽约五分。上海通行标金每条漕平十两,其成色为978,故曰“九七八标金”。

藏品推荐

古法金就是古代黄金首饰制造工艺,是古代匠人用手工制作黄金首饰而传承下来的一系列制作方法,如花丝镶嵌、鎏金、掐丝、锤揲、錾花、金银错、炸珠、累丝等。古代受科技发展所限,每一件黄金首饰都是经匠人纯手工精雕细琢而成。后来的古法金是指并非匠人手工打造的黄金首饰,而是继承了传统古法金的工艺,由机器制作而成。古法金最大的特点就是磨砂工艺的运用,黄金首饰表面采用磨砂,整体呈现出哑光质感,再加上硬度高,相对于传统黄金制作工艺不易留下指纹和刮痕。古法工艺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黄金的硬度,因此相较于传统工艺在黄金首饰的制作上,可以用更少的原材料达到想要的效果。简单的来说,如果用相同的原材料制作一副手镯,用传统工艺制作和采用古法工艺制作

古代的金子是没有**的,因为土法炼金没法练出金**,只能是一种比较暗淡的土**。

金子在古代不是官方货币,在市场上是不流通的。金子一般作为饰物,或者是一种等价的硬通货存在,有贮藏价值,而无直接使用价值。

金子一般以金锭,或者是各种物品的形态存在。

大多数金子上刻有文字,花纹,以及表明重量的信息,甚至包括铸造人,铸造年代时间。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银、铜、铁、锡。因为产量太少,所以泛指货币概念。

其实我国从未使用过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我国古代黄金一般都是用做装饰或作为有价保值的贵重物品进行储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间。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

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就是金银铺。

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白银在民国币制改革后就不再铸造发行,当然因为国民党货币贬值,实际上一直到建国后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宋代没有金元宝。

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元宝”这种形状在明以前是没有的。元代呼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作: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

从此,中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扩展资料:

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大军灭南宋后,回至扬州,丞相伯颜以将士掠夺无度,下令搜检部队行李,将所得撒银子统统销铸作锭,归朝献纳。经办此事的销钱官依金代银铤成例,制成每重五十两的银锭,取名“扬州元宝”,呈给世祖忽必烈。

当时所铸元宝形呈马鞍,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扬州元宝”在后世多有出土,一般长约14.5厘米,厚3厘米。背部镌有“元宝”阴文大字。 

一个金元宝等于现30万元人民币。

解析: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清朝金元宝的含金量大概有100两,所以一个金元宝=30万人民币。

-金元宝

由于古代的度量衡和现在不同,如果按照明清时期的标准,从重量上计算,并且依据近期的金价,一万两黄金的价值大约在1亿2千万人民币。古代的黄金在清朝末年时外流非常多,另外的部分大多被制成了装饰品。

首先,说到黄金万两,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一定是用重量来作为衡量单位的,一万两的话也就相当于是1000公斤,但是这是我们现代的计量方法,在古代时计量方法有所不同,在明朝时规定黄金一两的重量大约是3225g左右,之后也沿用了这样的计量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黄金万两的话,也就是322500g。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是美金与黄金的兑换,根据目前的金价,大约可以计算出黄金万两的价格是一亿两千万人民币左右,这对于古代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赏赐黄金万两这样的情况,其实更多的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以及小说当中。在史实上,真正赏赐黄金万两的时候非常少是几乎没有的,如果真的赏赐,大多数时候无异于掏空国库。而且在古代对于黄金的提炼程度不高,其中有掺杂很多其他金属的成分,甚至在秦朝的时候铜也是被当做金来作为一种流通方式的。

在晚清时期,由于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我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更是家常便饭。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很多外国人都来国内兑换黄金,使得大量黄金外流。而且后来由于大家大多采用了纸质钱币作为流通工具,金银也逐渐退出了货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金银就更多的是用来打造首饰这类的装饰品了。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贵金属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喜爱,如今黄金用途非常多,首饰、金币、医药、科技、汽车、流通硬货币等等,用途非常多,通过一些影视剧作品等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古代黄金的作用仅局限于货币和首饰。其实黄金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起来,不过都作为装饰品使用,最常见的就是金箔。

三星堆出土的金器

我们都知道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青铜器,事实上在四川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人像上就贴有金箔,还出现了黄金面具,这些东西证明了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黄金首饰。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矿脉都由国家所有,尤其是金矿、银矿等,对金银的使用也有着登基规范,金器银器的使用更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皇室贵族等为了彰显地位与财富使用黄金,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对黄金就已经有了崇拜。

商周时期的黄金首饰

通过对商周古墓出土的商品分析发现,黄金在当时大多作为装饰品,将黄金制作成金箔与其他器物相结合来增强器物的美感,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黄金具有延展性,因此才能将黄金与其他器物结合做成首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更是通过对金沙遗址中金器的地域性特点发表出古人具有独特的黄金崇拜,各种用黄金与图腾制作成的金饰。

金器在商周的用途

黄金是古代中国最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之一,我们所知道黄金的功能在封建社会仅限于首饰与流通货币,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用于实际支付时使用的都是铜钱和银子或者交子,也是就银票。在商周时期黄金仅作为贵族的饰品或是部族祭祀时使用,黄金并不能用有多之前来形容,他在当时仅作为物品,并不能当做货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250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1
下一篇2023-08-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