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才看出哪些是真的玉石,哪些人造的?

怎么能才看出哪些是真的玉石,哪些人造的?,第1张

如何鉴定人造玉石 前随着玉石价格逐年上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大批人造的玉石,无论从照片、还是实物中很难进行辨别,如何鉴别人造玉石一直困惑着我们,今天我介绍一个鉴别用石粉伪造玉石的办法,您可以将玉石放在功率较大的灯泡下1-2分钟,然后用手测试玉石的温度,真正的玉石散热性好,手摸上去有冰凉的感觉,而用石粉压制而成的散热性差,手摸上去感觉烫手。真正的玉石在聚光灯的照射下,能映出石中的纹路,人工的就不能产生出这种效果。 新疆和田玉 中国是世界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文物遗存很多,在这贵文物中,古玉器是一个宝库。中国的出土和传世玉器,数以万计,这是光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价值难以估计的珍宝。对于这些古玉器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古玉器的研究中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玉质问题。也就是说玉器是由什么玉石材料制作的,玉石产在什么地方。 和阗玉在古玉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鉴定古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肉眼鉴定法、矿物鉴定法、化学鉴定法等等。 对一件古玉器的玉质进行肉眼鉴定,可以对它的物理性质,如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等进行观察,初步判断玉质种类。肉眼鉴定,对各特征要综合考虑,不能只看一点。 颜色 和阗玉颜色以白色和青色为基调,色调比较均匀。白色的白玉,特别是羊指玉为和阗玉所特有。岫玉和南阳玉也有白色的,但没有和阗玉正,有的还带有绿色等杂色。青色的青玉,有时与绿色的碧玉和岫玉等容易混淆,要掌握青色的特点,它介于蓝与绿之间。和阗玉子玉有的有皮色,皮色色调多为褐色,限于局部。古玉有的浸色后表此也成褐红色,但浸色的常不均匀,色泽较深。 质地 和阗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见刚之感,白玉尤为明显。其它玉石也有质地细腻的,但是滋润和油脂光泽不及和阗玉。清代陈胜《玉记》所载:和阗玉“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这些都是和阗玉典型特征表现。 杂质 和阗玉质纯,杂质极少。杂质常见为铁质和石墨。铁质多分布于裂纹处,呈褐色或褐黑色,肉眼可辨。石墨呈黑色,分布于墨玉中,或呈星点状、集合体状,在白玉中呈现黑色星点,或云雾状、条带状黑纹等,其它玉石一般没有此情况。大理岩可见类似情况,但大理岩非玉石,粒度也很粗,易于区别。 硬度 和阗玉摩氏硬度为65左右,用钢刀刻不动,与其它玉石硬度相近的玉石有翡翠、南阳玉、玉髓等人们对玉石的爱好,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晶莹剔透、色彩艳丽、令人赏心悦目的饰物,因为玉石具有财富效应,是一种硬通货,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在宝石学中人们又把它分为两个大类:玉和狭义的玉石。属于玉的只有两种,即翡翠(也称硬玉)和软玉,按颜色的不同:又分白玉,白玉、碧玉、墨玉,其他如玛瑙、卡髓、岫玉、绿松石、青金石等等则均属于一般的玉石。而最重要的,选购翡翠和软玉都存在三个层次的鉴别问题。 是不是真的翡翠或软玉 要知道在当今的市场上存在有大量的貌似翡翠和软玉的仿冒品。其中有一些是物质组成完全不同于翡翠和软玉,但外观却有一些相似的天然代用品,如可用于冒充翡翠的澳玉、钠长石玉(俗称水沫子)、乌兰翠马玉等等;可用于冒充白玉的京白玉、阿富汗白玉、汉白玉等等。这些替代品虽然外貌与真品十分相似,也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但或是由于其品质不及真品,或是由于其在自然界的产量相对丰富,因此它们在市场价格上不能与真品相比,若把它当作天然翡翠或白玉买回去,自然是要吃亏上当。在仿冒中还有一些是完全人工仿制的,如用绿色玻璃仿制的用来冒充翡翠等 辨别人工美化的玉石 所谓的“B货翡翠和C货翡翠”,这两种翡翠其材质都是真正的天然翡翠,只不过其原始材质相对较差,为了提高它的观赏性和饰性,人们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处理。其中B货翡翠是把一些原来透明度较低、色泽偏暗的翡翠,用强酸进行清洗,使某些杂质被洗掉,达到提高透明度和使色泽更艳丽的目的。但这样一来,翡翠的强度受到损伤,就需要在真空条件下把树脂类固化剂注入翡翠中,以提高它的强度。所以B货实际上就酸洗性注胶翡翠。这种翡翠尽管具有十分良好的观赏性和装饰性,但毕竟其强度受到损害,具有不耐久的缺陷,所以在价格上自然不能与真正的完全天然的A货翡翠相比。C货翡翠是更低档的翡翠,它本来没有美丽的颜色,现在看到的颜色是后来人工染上去的,所以它具有更低的价格。白玉在这个问题上要比翡翠单纯一些。常见的是给它做上局部的糖色(类似赤糖的褐色),以冒充价格更高子料白玉。 玉石品质的优劣好环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课题,涉及若干个评价因素。首先是颜色,对翡翠来说以纯正的翠绿色为好,绿色越接近浓、正、阳、匀的要求,价值也越高,而白玉则以洁白如羊脂为优。此外还要看它们明度的好坏;质地结构是否致密细腻;有无杂质瑕疵和裂纹,以及这些杂质、裂纹的大小多少, 堑奈:Τ潭还要看它们的块度大小;更要看它们做工的好,是否出自名家之手,是不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等等。由于上述这些因素的差别,两块同样大小的完全天然的翡翠或白玉在价格上也会有天壤之别。 其实,避免上当受骗最好的办法,是你在购买玉石时,要求商家提供权威构对该玉石的鉴定证书。如果没有,那么你应该要求他在发票上清楚并详细地写明所购商品的正确名称。这样在你购后,若请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发现与所购的商品名称不符,可以向商家退货索赔。如果发票写得含糊不清,比如笼统地写上“玉器”两字,那么即使你鉴定下来不是你想买的天然A货翡翠或白玉,而是B货或C货翡翠,甚至是岫玉或其他玉石,商家也会振振有词地说他没有欺骗你,因为该商品确实用玉石制成的玉器,这时你只好吃哑巴亏了。

鉴别玉的方法: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 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8。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假。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 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 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 泡、气眼外露。弄清这几条,就不会把硝子制品当成玉器了。听声音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看玉的成色,玉不琢,不成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这些古语说的道理都是好的材料 仅仅是制作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是要以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的。玉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玉器档次的重要因素,好的玉器应该在用好的玉料的前提下,构图 精美和谐,工艺精雕细刻,抚之有温润脂滑之感。另外,玉作的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占有者的身份,造型的独到,往往又能左右玉器的价值。玉(Jade)这个名称本身与医学有关,源自西班牙语。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许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 逐步会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另外,玉石还具有稳定情绪、增强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功效。中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在《尚 书》、《山海经》、《禹贡》等古籍中都有记载,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就以玉分赐给部族首领,作为享有权力的象征。许多帝王的传国玉玺也 都是用玉刻制的。历史上和氏璧的故事,就是和国古代崇玉精神的文化体现。玉器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深远,有人还将中国历史上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专门划分出一个玉器时代,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在数千的文明史中,一种物质文化能漫延千年,至今没有中断的,除了陶瓷,恐怕就是玉器了。中国玉石的产地和品种很多,新疆有和田玉、伊犁玉美酒玉,广东有信宜玉(又称南玉),辽宁有岫岩玉,山东有山东玉,陕西有玉川玉,河南有密玉等在我国最优质的玉应属新疆和田的羊脂玉,它的颜色洁白,质地细腻,结构致密,坚而不脆。中国民间认为佩戴玉器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达到健身效果,还有如意、长寿、平安、吉祥之寓意。翡翠因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以其无以替代的优势,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优劣应从颜色、透明度、形状和杂质这四方面来看。颜色----颜色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环节,颜色要浓艳并且均匀,必须色正。透明度----好的翡翠透明度好,质地细润,翠绿和深绿均具有透明感,如清澈的泉水,并赋有光泽,水份好。形状----翡翠的形状、大小、厚度应适宜,磨工粗细均匀。

下面是很专业的文字描述,你看的懂的话就是答案了!

翡翠玉石的化学处理

透明度不好的切片,需要进行化学酸碱循环处理,提高其透明度,同时也可以进行人工上色。未经化学酸碱循环处理的切片,是很难进行人工上色的。

化学酸碱循环处理的过程十分漫长,一般需要一个月,经历15次酸碱循环的反复煎熬,才能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奠定基础。

酸碱循环处理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准备酸碱处理槽子及盖子。酸碱处理槽子和盖子要用至少5毫米厚的防酸不锈钢制作。槽子的上方需要做一圈护城河,深10厘米,护城河上放置酸碱处理槽子的盖子,护城河里注入清水, 这样酸碱处理槽就可以完好的做到密封。

其次要做强度比较大的钢支架,来支撑不锈钢槽子,盖子及槽子里面的待处理的玉石切片和淹没玉石切片的酸溶液或碱溶液。进一步,槽子底下要准备加热装置,将酸溶液或碱溶液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时的温度―目的是提高玉石切片与酸碱反应的速度。高温也使得酸碱溶液在槽子里面保持流动,这也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

玉石切片要竖直放入槽子中,并且是一层一层地放置,目的是减少切片在反应过程中的断裂。切片放好以后,就加入20-30%的硝酸(HNO3)溶液,然后盖上盖子。护城河里一定要加清水,因为硝酸受热会分解产生橙色的有毒的NO2。护城河里的水能阻止NO2溢出,并能吸收一些NO2。

玉石切片与硝酸溶液高温反应两天后,要停止加热。

冷却后,将硝酸溶液从槽子里面抽出,放入塑料储存罐子里,备下次使用。然后,向槽子里注入清水,淹没玉石切片为止,加热至沸腾,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将水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清除槽子里和玉石切片表面残留的硝酸,为下一道碱处理制程做准备。

接下来,向槽子里加入浓度20-30%烧碱(NaOH)溶液,淹没玉石切片为止。碱处理也需要加热至沸腾,并保持高温。盖子也需要盖上,防止碱溶液溅出伤人。碱溶液不会分解放出气体,所以护城河里可以不加水。碱处理也要两天。碱处理完成后,碱溶液要回收再利用,槽子和玉石切片也要加入清水蒸煮,清除残留的碱溶液,为下次酸处理做准备。

酸碱处理循环大约需要15次,持续30天时间。处理完的玉石是个什么样子呢?由于酸碱的腐蚀作用,玉石里面可溶于酸碱的成分被清除了(一些可溶解杂质也被清除),只剩下难溶的硅酸盐晶体。由于可溶解部分原来是均匀分布在玉石里面的,所以它们溶解之后,在玉石里面留下了均匀分布的微孔(平均直径在400nm-700nm之间)。这些微孔也均匀分布于玉石的表面,所以玉石表面对光线产生强烈的反射,使得酸碱处理后的玉石变得雪白如玉。这时的玉石强度大不如以前,变得容易碎裂,所以要格外小心处理。

酸碱处理完后的玉石切片,现在还不能用来加工玉器,因为还差一道树脂充填制程。只有树脂充填之后,酸碱处理后的玉石才能恢复原来的强度,并变得更加透明,完成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

酸碱处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酸碱循环处理?不同批次的玉石和不同厚度的切片,酸碱处理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何知道酸碱处理已经好了呢?抽样检验是最好的办法。其一,在酸碱循环处理的后期,可以从槽子里取一片切片,将它折断,看看断口就可以作出判断。完全处理好的断面是多孔的,它强烈反光,是均匀的白色。未处理好的断面不是一致的白色,中间未接触酸碱的部分比较暗,这说明还要继续进行酸碱处理。其二,均匀一致的白色断口不一定表示酸碱处理好了,因为人眼睛分辨率所限,不一定看的准。所以看断口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取一些玉石切片做树脂充填试验。如果充填效果好,说明酸碱处理大功告成,可以停止酸碱循环,经历一个月煎熬的玉石切片可以起锅了。

酸碱处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最后一道程序是酸处理好还是碱处理好呢?应该是酸处理好。因为碱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硅胶在水煮过程中不容易去除。酸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则很容易在水煮过程中去除。

为了去除溶解度较小的盐类,在水煮过程中可以加入适量EDTA二钠(乙二氨四乙酸二钠)。乙二氨四乙酸二钠是一种螯合剂,它能与钙离子等形成螯合物,从而增加钙盐的溶解度。这是酸处理后,水煮的一个小窍门啊。

经过酸碱处理后,玉石切片的重量变化究竟有多大?

一般来说,只有1%的杂质被去除。所以,切片里面的微孔虽然无处不在,可是非常微小,所以只占到总体积的1%左右。如何验证?将水煮后的玉石切片称重,烘干,再称重,就可得到答案。对了,还有一个鉴别酸碱处理是否好了的方法就是,将烘干后的切片,一面接触水面,看水经过里面的毛细孔,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另一面。

3. 翡翠玉石的人工上色

经过化学处理的玉石切片,变成了一种多孔的白色切片。微孔的直径在400-700nm之间,只占总体积的1%,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玉石切片中。大量微孔的存在,使得这时的玉石切片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这为人工上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为何要人工上色?理由很简单-市场需要。翡翠,顾名思义,红色与绿色也。透明度好,通体翠绿的翡翠玉石最为市场所青睐,其次是深红色的,明**的和浅紫色的。遗憾的是,种好,颜色又好的玉石并不多,而且是越来越少了。现在, 大多数玉石原料是既无种头,又无颜色。所以,化学处理和人工上色便应运而生。

某位哲人说过: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市场对翡翠玉石的需求,推动了玉石化学处理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没有国家基金的资助,没有国家研究所的参与,玉石商人却能开发出一整套玉石化学处理工艺,实在是了不起,令人惊奇。

人工上色的原料有两大类,有机染料和有机颜料。染料能够溶解在水里形成染料溶液(染料分散成单个分子)。颜料不能溶解在水里形成颜料溶液,但是使用分散剂,可以使颜料以超微细颗粒(分子团)的形式悬浮于水中,形成颜料假溶液。另外,也有一些颜料,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丙酮,苯等)里面形成溶液。

一种颜色原料通常不能配成所希望的颜色。三基色原理告诉我们,三种颜色原料比较能配出所希望的颜色。染色三基色是,青色(Cyan),**(Yellow)和洋红(Magenta)。

配色的基本原理是同色异谱,即两个光谱分布不同的颜色,可以让人眼产生相同的颜色感觉。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人眼对颜色的感觉,不取决于该颜色的光谱分布,而是取决于该颜色的光谱能量在红,绿,兰三种感光细胞中的积分。所以,光谱分布不同的颜色,是有可能在红,绿,兰三种感光细胞中产生相同的光谱能量积分的,即有相同的颜色感觉的。这提醒我们,要鉴别天然颜色和人工颜色,单靠眼睛是办不到的。

但是,天然颜色和人工颜色的光谱组成是不同的,所以仍然有办法鉴别。因为,同色异谱不是无条件的,必须说明同色异谱的光照条件。因为,染色物的反射光谱等于光源的发光光谱乘以染色物的光谱发射系数。一般配色的目标,是要在自然光下实现配色, 即达到在感觉上颜色匹配(同色异谱)。所以,通过在不同光源下进行比较,天然颜色和人工颜色还是有区别的,用眼睛可以鉴别。比如,在自然光线下,天然颜色与人工颜色是一样的,眼睛无法区别,那么,我们可以将它们拿到高压钠灯下进行观察,也许会发现不同。或者可以在它们前面加一片滤色镜,再用眼睛观察,也可能就会发现不同。滤色镜有一定的光谱吸收系数。染色物前面加滤色镜,等于改变了光源的光谱。所以,依靠眼睛鉴别天然色与人工色的区别,还是有办法的。

匹配颜色,应当尽量用最少的染料或颜料种类,并且应当使用性质一致的种类。如同为酸性染料,同为油溶性颜料等。比如,有很多种染料和颜料的颜色接近玉石的天然绿色,只是有点偏兰色,所以只要与**调配,就能调出与玉石一样的天然绿色来。所以,只用两种染料,就能达成目标。

染料或颜料要调成溶液后,再使用。上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点色,二是浸色。点色,是用棉纱蘸颜色溶液,再点在玉石切片表面,只让玉石局部着色的染色方法。浸色,是将玉石切片浸入颜色溶液中,是玉石切片整体着色的方法。种好的玉石,适合整体着色,种差的玉石,适合点色,这样做,最能以假乱真。玉石着色后,需要烘干,为下一道树脂充填工艺做准备。

天然色与人工色,除了光谱上的不同之外,还有一点是,其颜色的分布形态是有区别的。人工色,由于是人工点色扩散形成的,所以都是成片的着色。而天然色的丝状,点状分布则是人工色很难做得的。

人工合成玉器和天然的还是有很多不同点,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鉴别:

1、刨光工艺限制:天然玉石的加工,不可少的有刨光这一步,而一般凹槽的深处,是无法或不易进行刨光处理,因此,效果会较差一些,而人造玉石则没有这种情况;

2、吸热性:天然玉石吸热性能好,手触有凉凉的感觉,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人造玉石则有温燥的感觉;  

3、密度分布:天然玉石因受其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影响,结构不均匀,透过光线观察其边角或较薄的部位,可观察到透光性不匀,而人造玉石则分布均匀;

4、纹理分布:天然玉石因受其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影响,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水纹,色差,棉絮或裂伤等,而人造的纹理则有人为处理过的迹象,分布或过度等都表现出不自然的感觉。

假玉的辨别  说到造假,首先是原石造假。因原料往往是赌货买卖,刺激、风险大,而且原石有皮壳,因而造假的方法常常隐蔽难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这里主要讲人工加绿

  染色和注色。

  染色和注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一是将整块原料进行化学处理,染入绿色染料,使其皮色变绿,以提高玉石档次。有的石头染过后还经局部褪色处理,以造成颜色不均一或并不是特别的好的表象,但实际上这样也已把档次提高许多。其二是在一些水头较好、但色较差的玉石中斜打孔注入绿色染料,然后封口,并在上面开门子(窗口),让买家从窗口见到该玉内部很绿,潜在价值大,从而提高卖价。

  最重要且有效避免上当的方法就是要小心谨慎不充行家。当然,掌握一些技巧还是需要的。

  1,对于任何有皮的原料,需要仔细察看整块玉石的皮,如是天然石皮,各处的色泽、结晶、结构就会有差别,那怕是微小的差别,如裂纹、瑕疵等一定不同,如果皮极为均匀一致,则需小心。不妨轻轻敲打一下玉石的皮(需经卖方允许),若是真皮,一般会成粉末状脱落;若是假皮,则有可能呈片状脱落。

  2,仔细观察整块玉的色。天然宝石,整块绿色一致的极少,对于窗口的绿可仔细用光照、用切尔西滤色镜观察。如绿色在切尔西滤色镜下变红,则为入色、炝色料。如能同时要求卖主出示被切去的窗盖进行对照最好。但应注意,由于染色方法愈来愈高明,滤色镜下不变红色的料,并不一定能说明是天然的。

  如果玉石表面的绿色成丝或蠄螭爪状分布,则多为入色石。

  3,仔细观察玉的质地。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种类有洒金皮、枣红皮、秋梨皮等,都是珍贵的籽料皮色。由于珍贵的籽料皮色稀少,一些人利用造假的染色皮仿冒天然籽料售卖,以提高籽料的身价。

利用一些颜色较浅,且天然成分接近和田玉的玉石,来进行染色冒充。市场常见的主要为灰白色或浅色玉石着色或红色、褐色、**、褐红色、黄褐色等色彩,或者是伪造和田玉籽料的色皮。由于染色和田玉制作时间较短,它与天然玉石的颜色不可能完全相像。

 人工染色和田玉的识别特点:

染色剂沿着玉石的绺裂或质地薄弱处,逐渐渗入到玉石内部,且这些部位的颜色分布较富集。

染色和田玉颜色浓艳、不自然,色调单一,“浮”于表皮。颜色无自然过渡,界限分明。

而且在紫外荧光下,染色和田玉的边部具有荧光反应,强蓝白色荧。同时也可以使用查尔斯滤色镜进行辨别染色和田玉。

常见染色和田玉的方法:

冷沁法,最常见的染色方法。用化工染色剂、冰乙酸、无水乙醇、苯酚等十余种药水的配合作用下,给浸入的玉料着色。一般浸一周左右,然后把着色过假的部分磨去,留下仿真度高的,再经过滚筒就会自然很多。

烤皮,用冷沁的方法先染出一层色之后,然后用卫生纸或者是棉布将被染色的料子包裹起来,倒上去事先调配好的药水使药水沁透入棉布,然后把料子放入一个烤箱中或者是特制的铁桶慢加热。被染色的料子的自身温度会越来越高,棉布上的药水会源源不断的沁入料子里面,行业内这种仿和田玉籽料方法叫做烤皮。

热处理,用瞬间的高温将局部结构改变,一般是用汽油喷枪或者天然气喷枪对准一个点,就能达到局部高温,被加热部分结构就会变得疏松,然后摸上去事前调配好的药水,这种方法行业内叫做点皮。

酸蚀法,是将玉泡于氢氟酸、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液中,取出后加热着色,用碱出红色,用高猛酸钾出**,用硫化汞出黑色等。酸的比例、浸泡时间及配方不同,效果不一样。

天然翡翠称为A货,人工翡翠称为C货或B货,他们最主要的区别为:

A货翡翠:即天然翡翠。它的颜色丰富,常见绿色、绿白、白色,也可见浅黄、棕红、浅紫等色。翡翠的结构致密、细腻,硬度较高,抛光面手感光滑。

B货是指曾以化学方法清除表面的瑕疵、杂质以及**部份的翡翠,只保留原有之绿色及白色的原素,然后以环氧树脂胶注入玉石内作为巩固,让整颗翡翠看来更通透,颜色更鲜艳。由於在化学处理过程中玉石的内部已遭到破坏,结构因而变得松散,故B货很容易在表面露出裂纹。另如在处理过程中同时加入染色剂便称为B+C货。

C货是指经过人工加色的假色玉。其方法是借高温高压将染色剂渗入原来无色的翡翠中,使它的全部或局部染成翠绿色或紫色等,但其色泽会随时间转淡及变暗哑。

辩别方法

灯下不观色

其实,任何珠宝都不应当在灯下进行颜色的质量评定。而对于翡翠来说,这一点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翡翠的颜色,尤其是闪灰,闪蓝以及油青之类的翡翠颜色,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要比自然光线下的颜色效果好很多。因此,灯光下只能看翡翠的绺裂,看水头长短,看照映程度或其它特征。而要在自然光线下,察看和评定翡翠的绿色。

色差一等,价差十倍

对于高档的翡翠来说,价差十倍恐怕还不止。例如:一粒50万元的翡翠戒面与一粒500万元的翡翠戒面,翡翠质量�样式、大小、种水、瑕疵 都是一等一的,无可挑剔,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别关键在于绿色上的高低。而如何认识和区分翡翠绿色的各种差别是极为重要的,至少也要见过和经历过。“多看少买”对于购买翡翠原石来说,“多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进行比较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和验证经验的过程;是〃买〃的前提。“少买”不是不买,而是提醒你要“看”好了再买。“宁买一条线,不买一大片”对于翡翠原石中的绿色形状特点来说,“一条线”�带子绿 与“一大片”靠皮绿 是同一种绿色形状的两种表现形式,是“线”�立性 与“片”�卧性的分别。“线”的厚度是已知的,而深度是未知的;“片”的面积是已知的,而厚度是未知的。格言的关键在于提醒人们,不要被翡翠表面上绿色的“多”与“少”所迷惑,要认清绿色“立性”与“卧性”的本质。因此,并不是真的见了有一大片绿色的翡翠也不买,而是提醒不要对绿色的厚度有过分的奢望。

龙到处才有水

所谓“龙”其实是指翡翠中的绿色。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无论在质地的粗细程度或者透明程度上,有绿色的部位比没有绿色的部位�地子 ,都要好一些。当然,有时翡翠绿色和地子之间的这种差别表现的过于强烈时,就象下一个格言所说了。

狗屎地子出高绿

翡翠的地子与翡翠的绿色互为依存,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说,绿色种水好的情况下,地子通常也不会太差,反之亦然。而格言主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翡翠绿色的特殊性。虽然不是每一个“狗屎地子”都会有高档的绿色。但是〃狗屎地子〃中可以出现上等的绿色。

无绺不遮花

《礼记》云:“大圭不琢,美其质也。”事实上,高档的翡翠绿色通常也都是以“素”身的形式,来表现其自然本质的。例如旧货中的搬指、翎管之类都属于“素活”。如果雕有花纹图案,其美丽的花纹之下必有跷蹊。故而业内流传有“无绺不遮花”的说法。现代的翡翠制品中同样如此。

冷眼观炝绿

所谓“炝绿”乃是指一种加色的“假翡翠”,这是一种老掉牙的伎俩。时下的做假手段有“冲凉”、“洗澡”和“镀膜”等。当然任何作假或许得逞于一时,而不会永远不露马脚的。以前的格言是对行内人说的,是提醒人们要重视第一眼的感觉,不要放过任何疑点。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妨也“冷眼”一点。一定要到信誉好、有质量保证的商店去购买翡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7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