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是国家保护动物吗,能否买卖?

砗磲是国家保护动物吗,能否买卖?,第1张

砗磲是国家一级保护海洋生物,禁止买卖。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

砗磲全部种类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 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

砗磲全部种类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 Ⅱ 级保护动物。

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也将库氏砗磲贝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砗磲

-国家保护动物

额!~我说句实话!~砗磲就像所有的珠宝一样!看自己的喜爱!~不是一定要以一个标准的!

上面三附图的砗磲都是很不错的

而且砗磲是没有海货山货之说!

一般来说金丝砗磲都差不多!还是看个人喜好。不过在强光下仔细观察色泽很容易就可看出活体砗磲制成的还是死后砗磲制成的。

还有,砗磲很便宜的!你要是怀疑就三条都买了!

砗磲的肉是可以吃的。在日本的食用方法:刺身。在日本天然野生砗磲的珍贝度为4星级,最高为5星级。砗磲日语名:ヒレシャコガイ。

砗磲体型巨大,而壳内的肉更是比一般的干贝元贝肉丰厚。砗磲肉以大者为佳,肉质鲜美,已属佳品,其闭壳肌(俗称“蚵筋”)更是海产天然食品中的极品,食吃时撕成细条丝状,一丝入口,久嚼不烂其味的尤鲜。

砗磲贝主要在华人市场中消费,主要是取其贝壳肌肉制成干贝,但由于资源过度采捕,已造成资源严重枯竭,为拯救资源,各国积极投入复育工作,以进行商业化繁殖。干贝主要市场以华人为主,涵盖中国大陆、日本、香港、台湾、澳洲、美国等华人市场,贝肉可供食用,可做水族馆之活标本,贝壳可当饰品,裙边肉可当凉拌。

菲律宾亦有出口至日本,其处理方式有两种形态:盐渍法与糖渍法。砗磲贝空壳主要市场来自马绍尔群岛,由于CITES规定养殖的壳才可以贩售,天然采捕的壳贩售须受到约束,然而如何去界定,技术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砗磲[chē qú],砗磲贝也叫五爪贝,佛教中的七宝之一就是用砗磲贝的贝壳车的珠子。

砗磲贝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全部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 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全部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 Ⅱ 级保护动物。 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也将库氏砗磲贝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

从砗磲的生存现状来看,在中国活体砗磲买卖都是冒着极大法律风险的。2016年12月20日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将于2017年1月1日起严禁非法采挖、运载和摆放销售砗磲原料。

能吃的东西那么多,还是放过砗磲吧。你看,活体砗磲在海洋的样子那么美。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网上说,砗磲从魏晋时代就开始流行,甚至位及佛家七宝。但在现代,人们更愿意去收藏黄金、玉石,对砗磲这种冷门的宝石,关注的人很少。砗磲生长在海底,我想,原始人类在还没开始关注砗磲的价值后,首先关注的应该是砗磲的肉吧,毕竟,解决温饱才是大问题。其实砗磲螺肉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胶原蛋白,不含油脂的的食物,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补肾壮阳、美容养颜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

明明能靠营养取胜,砗磲为什么偏偏要靠颜值呢?而且,砗磲靠颜值在品种众多的宝石界还混得这么风生水起,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的 历史 底蕴,从古至今,能经历千百年生命磨练仍留存下来的原始海洋物种,我们能有幸常见的,恐怕只有砗磲了。宝石的珍贵,大多数取决于他的稀缺性,现代人们逐渐发现砗磲的资源稀缺,受海洋污染及人类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影响,短时间难以再生。

其次,砗磲经过千百年生长散发出柔和的磁场和能量,还具有消灾解厄,除恶聚灵,降临福祉的神奇和佛性。他居然能列入中国盛行的佛教中的七宝,足以让人们相信。

最后,谈到砗磲的颜值,随着砗磲雕刻手法的进步,砗磲的珠宝品质更多被挖掘;特别是砗磲原贝先白后透玉化之后,更加细腻,温润,晶莹,亮透,其纯透度犹胜羊脂白玉,难怪众多玉石玩家名家慕名蜂拥而至,不惜高价收藏。

其实,每一个古件,都需要经历千百年的积淀。有人喜爱原生态,保持自然状态;有人喜欢雕工精美的,从中寻找精神追求。不论什么样的,都是大自然赐于人类最好的礼物,如果认定,就不要轻易舍弃!

砗磲也叫车渠,拉丁名:Hippopus hippopus,科属分类::贝类动物、双壳纲、砗磲科、砗磲属。

真实说法:

砗磲,俗称为蚵、大蚵,古称车渠,因壳表粗糙,有突起的放射肋,肋间形成一条条深沟,如同被车轧过而形成的渠道,由此得名砗磲。

生物学分类:动物界、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砗磲科。

砗磲是科名,拉丁文:Tridacnidae。 有6个种类,分别是库氏砗磲、鳞砗磲、长砗磲、番红砗磲、无鳞砗磲、砗石豪,其中最常见的是砗石豪。砗石豪(它的名字才是Hippopus hippopus)与另几种砗磲不同属,属于砗豪属(其它为砗磲属)。 砗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极其稀少。

真实说法:

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 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 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它种类未被提及。 砗磲来自印度洋或西太平洋深海海域。

真实说法:

砗磲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我国的海南省,台湾省和南海诸岛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砗磲所需的大部分营养必须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来获得(因此人工养殖无需投喂)。而虫黄藻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来维生。光线无法到达深海,故砗磲注定无法在深海生存。 砗磲产量极少因而显得非常珍贵,至今无法人工养殖。

真实说法:

大砗磲(即:库氏砗磲)与马蹄螺、风螺、宝贝号称西沙群岛的四大贝类。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砗磲肉年产量约200吨,占西沙水产总量的10%。随着野生砗磲资源的不断减少,部分国家早已实现对砗磲的人工养殖,用以供应日趋兴旺的餐饮业。

“仅日本冲绳岛一地每年就有500吨的砗磲需求量,2龄贝市场价为每公斤25美元。5厘米~6厘米及8厘米以上者,每公斤平均批发售价为286美元~107美元,若由当地养殖场饲养供应的则可压价至143美元~238美元。30厘米规格的零售价格为295美元,90厘米规格的零售价187美元。美国市场砗磲贝除供鲜食外,许多新增水族馆对活体砗磲的需求数量相对增加,估计美国国内水族馆市场需求5000个~50000个,销售价格依市场供需来决定

“大砗磲养殖是由渔业局设于马科盖岛海洋研究机构承担,海洋和陆地育苗场养殖的各种规格大砗磲约177万个,其中,1996年有1850个用于岩礁播苗 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其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这地方,散宜生用砗磲敬献纣王交换回文王的故事。

真实说法:

《尚书大传》描述这一事件的原文是:“散宜生、南宫适、闳夭三子相与学讼太公,遂与三子见文王侑里,献宝以赦免文王。”文中只提到了“献宝”,并未谈及砗磲。

《史记》中也有对这个事件的描述:“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说到献“美女奇物”于纣王,但对砗磲亦是只字未提。

所献宝物具体为何?最详细的描述是西汉《淮南子道应训》里:“屈商乃拘文王于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袭珍怪,得雏虞鸡斯之乘,玄玉百珏,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鼾,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因费仲而通。纣见而悦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这里提到的“大贝”应该说是与砗磲最为接近的,是不是一定就指砗磲,还是仅仅是指大一点的贝壳则无从考证。(那个年代捕捞业运输业极其低下,海产品对中原一带的人来说是难得一见,因此即便只是普通贝壳,用于进贡也不足为奇)

而真正明确提到“砗磲”的文章其实是“其地负山面海,崇释教,恶杀喜施。禁食豕肉,犯者罪死。王剃发,裹金绣巾,佩双剑,出入徒步,从从者二百余人。有礼拜寺,每祭用牺。厥贡玳瑁,玛瑙、砗磲,真珠、白焦布、花焦布、降真香、黄蜡 据《本草纲目》记述,配带砗磲饰物可镇心、安神,能凉血、降血压、安神定惊。有稳定心率血压、改善失眠、防止老化、增强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真实说法:李时珍《本草纲目》:“案韵会云,车渠,海中大贝,背上垄文,如车之渠。味甘咸,大寒,无毒。入肾经。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由此可见,砗磲安神凉血的说法是有的,此外还有一定解毒的功能。其它诸如抗衰老延年益寿等说法,却属无稽之谈。但是无论其功能如何,都要研碎服下才有效果,仅仅佩戴是无济于事的。 经科学研究发现,砗磲对人体有去斑,美白之功能,并清除手机有害人体之电磁波,能吸收皮下多余脂肪之功能。

真实说法:杜撰,无从考证。 因为砗磲的珍贵,清朝二品官上朝时才能佩戴砗磲

真实说法:

《大清会典》:“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清史稿/志/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舆服二/命妇冠服》:“六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吉服冠顶亦用砗磲。馀皆如五品命妇。”

《清史稿/本纪/卷九 本纪九 世宗胤禛/雍正八年》:“冬十月庚子,再定百官帽顶,一品官珊瑚顶,二品官起花珊瑚顶,三品官蓝色明玻璃顶,四品官青金石顶,五品官水晶顶,六品官砗磲顶,七品官素金顶,八品官起花金顶,九品、未入流起花银顶。辛亥,命查弼纳为副将军,往北路军营。壬子,鄂尔泰奏恢复乌蒙府城,苗党平。甲寅,以马尔赛、张廷玉、蒋廷锡久参机务,各予伯爵世袭。阙里文庙成,命皇五子弘昼、淳郡王弘暻前往告祭。”

可见砗磲六品官即可使用。 翡翠金丝砗磲其实是古代海螺在食用了海藻,绿色的海藻在肠道中还来不及消化,突然发生了地质变化而成了化石。我们看到的绿色就是道理其中了。

真实说法:

砗磲同其它贝类一样,肠管位于两壳之间的内脏团中,止于出水管。出水管和入水管是在砗磲两壳紧闭后唯一仍与外界相通的部位,也就是说,内脏团中唯一可以“穿过”甲壳的部分便是出/入水管。那么,绿色的条带是否是出水管进出甲壳的这一段形成的?出水管并不是“穿过”加壳,而是从上下两片加壳之间预留的凹陷处伸出壳外的(形成化石后两壳分开,管状结构也就不存在了),故“肠管穿行于壳中”的说法不成立。

那么有人会说管样结构会不会是内脏团本身形成化石后形成的呢?可以看到,绿色条带位置有清楚的珍珠样光泽。形成珍珠样晕彩的是贝壳(包括珍珠)的主要组成物质:文石晶体(斜方晶系,洁白有晕彩,质地细腻,半透明状,玻璃光泽、珍珠光泽)。内脏团中无文石晶体,亦没有珍珠样光泽。故内脏化石之说不成立。

另外,叶绿素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半衰期很短,且在光照,氧气,高温,酸碱盐的环境中会迅速分解(如制作树叶标本时就必需经过特殊的人工处理才能使树叶长期的保持绿色)。

一、海南贝壳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990年以前,我省沿海渔民出海作业,捕捞的大批贝壳类海产品,除用于食用和留作观赏外,余下都充当了建筑材料,其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低。从1990年开始,台湾企业家詹德雄发现了潭门丰富的贝壳资源,也利用他在台湾贝壳类加工厂的设备和技术,在潭门墟上投资约20万美元,创办了海南第一家贝壳工艺品加工厂,因其产品价廉物美,很快就打开了省内外市场。因为有了詹德雄的成功,台湾企业家蔡春荣、陈国雄、龙海明等多人也先后来到本地。随后,不少在台资企业打工的当地农民也逐步掌握了贝壳工艺加工流程、技术及市场行情,他们结合自身的优势独资或合伙开起了同类的加工厂。

  九十年代中期,潭门的贝壳加工销售已经初具雏形,当时只是一些小型的简单家庭作坊,以简单的钻孔和手工穿线的小贝壳手链和项链装饰为主。到1998年,在潭门这样的工厂已达到58家,贝壳供应量达到50吨/日,年供应量达到15万吨,年创产值超过5000万元。厦门、大连、青岛、珠海、汕头、湛江等沿海城市客商纷纷在潭门设点收购和销售贝壳。同时,潭门镇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扩大产业链,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潭门镇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贝壳集散中心,潭门镇相关产业也得以迅速发展。本人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投入到这个行业中的,至今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

  在我伴随着这个行业14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南贝壳工艺经历了从简单到精致的过程,整个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谭门镇,从谭门港口到九吉坡工业区,该路段有大大小小近300多家经营海南贝壳工艺品店,仅潭门镇就有将近2000多名店铺从业人员。五十多家贝壳业加工厂拥有千余人从事贝壳加工行业。如今,谭门镇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贝类集散地,年产值达到20个亿左右,贝壳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二、海南贝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海南贝壳产业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例如;

  1、工厂规模存在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的工厂抗风险能力差,不适应市场激烈竞争,而且许多是家庭作坊经营模式,缺乏有效科学管理,导致整体效益低下;

  2、工厂加工设备落后,生产的贝壳成品工艺粗糙、技术含量低,造成产品积压和滞销;

  3、贝壳行业市场缺乏规范管理,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影响整个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4、贝壳加工产品种类单一、缺乏深度、综合利用率低,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5、从业人员和产品研发创意人才短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工艺水平的提升,造成整个加工业产品质量、工艺水准、艺术品味整体不高对原材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而近几年,以砗磲产品为主流的海南贝壳市场再次升温。砗磲工艺品以其精致的雕刻和浓郁的文化特色,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而我作为一名在海南贝壳行业的从业者、见证者,在新一轮发展热潮中我也在思考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主要体现在如何去实现开发与保护问题上的平衡,怎样避免再次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从而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

  首先是开发问题,危机主要体现在过度采捞、贱卖原材料、产品精细加工不够等方面。目前潭门镇各个贝壳加工厂都有一定原材料储备,少则几十吨多则上百吨。但是按目前的加工消耗速度,估计不出十年,原材料就会耗尽了,因为有很多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到那时贝壳加工业将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解决日益增涨的原材料需求问题已是摆在我们贝壳加工业面前的最大难题。

  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贝壳来自海洋,要知道海洋并不是贝壳的唯一出处,陆地上也有贝类的踪迹。以砗磲为例,它可以按年代分为活体砗磲和砗磲化石。其中砗磲化石大多分布在海底,少部分砗磲因为沧海桑田的地质运动而分布在陆地和高山上。如今,在喜马拉雅山脉上就有人不断发现砗磲贝化石的踪影,当然这部分砗磲贝因为储量远远比不上海底,而材质却远远超过海底的砗磲贝化石,因此显得极其珍贵。肯尼亚的VOLKER先生经过20年的收集,从肯尼亚各地收集了大约600吨的砗磲化石。但是这部分化石因为开采难度大,有价无市。此外,活体砗磲因为本身的材质问题,并不适合用来加工。因此,市场上可用来做工艺品的98%以上都是沉积海底几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年前的砗磲化石。

  第二是保护的问题,海洋为海南乃至全世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潜力。有领导提出建设海洋强省,首要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海洋产业,壮大海洋经济实力。如何在开发海洋产业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于建设海洋强省也至关重要。中国有个现象:越是受保护的动植物灭绝得越快。众所周知,唐冠螺、鹦鹉螺、白蝶贝和虎斑宝贝等贝类分别属于国家Ⅰ类或Ⅱ类保护野生动物。一些渔民和不法商贩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大肆捕捞以谋取暴利,造成短短几年里这几类海洋珍稀贝类就濒临灭绝的境地了。

  还是以砗磲为例来说这个问题:《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83 年将砗磲贝列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护,对其国际贸易加以管制。我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也将库氏砗磲和鳞砗磲分别列为Ⅰ类、Ⅱ类国家保护海洋生物。也就是说: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砗磲两属九种(注:砗磲的种类分为砗磲属八种,砗蚝属一种。)砗磲都在国际贸易管制名单内;根据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则只有库氏砗磲和鳞砗磲在受国家保护的野生海洋生物名单内。除此以外,砗磲贝加工成砗磲工艺品后,如何区分原料是库氏砗磲,还是其他品种砗磲这存在一定的难度,显然难以界定。此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砗磲贝分为天然与人工养殖两大类,规定禁止天然砗磲贝出口贸易,允许人工繁殖砗磲贝商品贸易。如何鉴定贸易中的砗磲贝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繁殖的,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目前对砗磲的开发确实是有争议的。整个潭门的贝壳产业链已经形成,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由于得不到合法的保障,遇到临检,很多店铺都关门做生意,而贝类工艺品加工厂更是如同搞地下工作,大门禁闭,机器轰鸣。

  三、规范贝壳加工经营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在法律条文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个人认为:不应该一刀切完全禁止,一味的禁止只会导致更加无序的捕捞与开发,也会给海南新兴的贝壳产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也不能无度的开发利用而不采取保护措施,这更不利于贝壳产业的长远发展。

  为了贝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加强对整个贝壳产业的监管、规划和引导。综合当前贝壳市场的各方面的因素,试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建立评估标准,保护性地开发。

  出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一方面要严格保护珍稀的野生活体贝类。另一方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已经死去的沉积在海底的贝类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海南的花梨树也是国家Ⅰ类濒危保护树种,但目前市场上是禁伐不禁流通。而我们的贝类也应该在采集和捕捞上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管制。活体砗磲要加大保护力度,但一些已经在海底沉睡几千年,甚至十几万年以上的砗磲残壳和少量在陆地发掘出的贝壳化石我觉得应该允许拿来加工利用的。虽然砗磲名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之列,但是人工养殖的砗磲和砗磲化石不应该属于“野生”和“动物”的行列,对这一部分理应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这一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鉴定标准,即如何鉴定销售的贝壳为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如何鉴定该贝壳属于活体还是化石。

  (二)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准入门槛。

  1、对贝壳的捕捞、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企业或经营者进行审核,实行生产销售许可制度,设立准入门槛,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的贝壳加工和经营,充分体现贝壳的艺术、观赏以及收藏价值。

  2、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优化整个产业的经营水平。这一点可否借鉴“红珊瑚”的管理办法。

  (三)大力发展贝类人工繁育,开辟海底牧场,设立海洋生态保护区,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促进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

  1、采取就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等措施,大力发展贝壳人工繁殖。目前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都在发展人工繁育砗磲,海南作为我国海洋大省,国内唯一砗磲贝产区,尚未大规模开展人工繁育和养殖。据我所知,目前砗磲贝的人工养殖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在国内我们应该尽早推广此类项目,开辟更多的海底牧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2、按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应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落实至三沙市海域。对南海诸岛贝壳分布海区、数量、种群进行资源调查并建立档案,在南海适当的区域建立贝类国家自然保护区,推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珍稀贝类进行确实有效的保护。

  (四)加快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促进贝壳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目前海南本地贝壳产业的加工从业人员队伍不太稳定,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并相对落后,而外地技术水平高的大师又不愿意背井离乡来海南发展,因此造成本地贝壳产业加工优秀人才的匮乏,导致有好原材料却很难加工出精美、高端产品的现状。我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快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贝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砗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活体砗磲买卖都是违法的。只是鉴于我国保护力度不严,造成大量捕捞买卖,我国也只有南海有砗磲,现在都快被捕捞绝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7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