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包浆最好的保养方式就是长期拿在手上盘玩,让表面的每个部位都能与皮肤接触,这样可以得到油脂和体液的浸润,形成包浆后放一段时间,让表面自然干燥,等过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盘玩。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
发展
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
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6年所铸。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
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元而言。
假银元没有收藏价值,老银元(俗称袁大头)一般在800元左右。
如何鉴别银元真伪呢?
一、听音法:真老银元音质纯正婉转、柔和、浑厚,听之悦耳。假银元由于含银量或高或低,含银低的音质尖高、短促;含银高的(主要是现代仿品),音质基本和老银元一样,需采取其它鉴别法。
二、称重法:真老银元一元型主币一般重量在266克至27克之间,但因流通磨损或生坑上锈,低于或高于略余也是正常的。
三、测定法:老银元的含银量一般在88%到91%之间。
四、对比法:如果你手上有真老银元,可将银币和真品从银色、文字、纹饰、图案、边齿仔细对比,或可上网,从银币资料库中将相同银币提出,放大,局部仔细对照。
五、吸引法:从前年开始,有钱币研究人员研究生产出了一种磁铁吸引法来鉴别真假老银元。真老银元,只要将磁铁放在银币上面,用力一提,银元会翻身的就是老银元,不会翻身的或紧紧吸住的则是假品无疑。不过,这种方法,今年以来已受到了挑战。
六、看色法:真老银元经过流通或沉淀,有一种随着时代变迁而留下的真实自然的包浆,这是作伪者无法作伪的。真品或流通痕迹明显,或骨锈入里,伪品包浆浅显,污垢易除,锈迹松平。
七、观齿法:真银元的齿边是仿品最不易造假的。虽然历史上银元的铸造厂家不少,版别繁多,齿边形态纷呈,大致上为长齿边、短齿边、橄榄齿边等,且齿边经过流通,磨损自然,如果发现边齿整齐划一,齿边有挫痕,必是假币无疑。
总之,对老银元的鉴别,要诸法并用,整体考鉴。有经验的钱币商、收藏家、爱好者,一眼就可看出真假,这需要知识的积累,实践的磨练。
银元保养出黄油包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然养色法:将银元暴晒于日光下,让其自然氧化,形成包浆。这种方法需要长时间的耐心等待,效果也不太稳定。
2 人工加速法:将银元放在含酒精或醋酸的容器中,拿出来晾干后再放回原地。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几次,直至达到理想的包浆效果。这种方法需要掌握适当的浓度和时间。
3 包浆膏法:使用专业的包浆膏,按说明操作即可。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4 长期盘玩:银元包浆最好的保养方式就是长期拿在手上盘玩,让表面的每个部位都能与皮肤接触,这样可以得到油脂和体液的浸润,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更加油润,颜色会越来越深,看起来更有光泽。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保养银元时,要避免使用漂白剂等化学品,以免对银元造成腐蚀和损伤。
2 在盘玩银元时,要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手上的污垢和油脂对银元造成污染和损伤。
3 在放置银元时,要避免与其他金属或硬物接触,以免造成划伤和磨损。
以上就是银元保养出黄油包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颜色炫丽,形象美观。但其形成原因最难把握,有时放于阴暗潮湿处,不用多长时间就可形成。用洗银水洗过的银元,在阳光的曝晒下,很短的时间也能形成浅浅的包浆。所以这种包浆易于做假,例如用高锰酸钾兑上一定比例的热水,将银质物品放于其中半小时左右就可形成比较理想的彩包浆。
银元生包浆的自然方法有放入抽屉,床底,衣柜衣服中;化学方法有化学剂密封加热。
后养包浆与百年自然包浆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必须清楚,在银元洗过后,再起的包浆就属于后养包浆了。起包浆的方法很多,如放入抽屉中,床底下,衣柜中衣服兜里,也有速成的,加化学剂密封加热等。
要想知道怎么再生包浆,就要知道银元形成包浆的原理,具体如下:
1、金属银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2、常年累月金属银也会氧化,由银白色变紫直至成为黑色,在一般保存条件下老银元的表面会形成黑紫色的锈色,因为环境和保存条件等原因还有如铁红色、铜绿色、铅黑色等包浆颜色。
银元的价值判断如下:
1、老银元品级是依据其磨损程度确定,包浆是由使用保存条件环境用途年份等形成的,包浆与硬币磨损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2、包浆因为具有考查真伪和历史证据的特点,不但不会降低老银元品级价值,反而会使老银元保值升值。
3、用错误方法去除包浆会损伤银币表面,会降低品级价值。
银元包浆后的一般保存方法如下:
1、把银元用打印白纸包装好放到塑料袋或买专用放置老硬币的保存盒。
2、老硬币少碰撞磨损才是最好的保存办法。
银元,又称银币、 洋钱, 清代为“龙洋”、“大洋”, 民国“
大头”居多, 为袁世凯、孙中山大头像。孙像开国纪念币又称“小头”,背帆船又称“船洋”。随着存世量的不断减少、收藏与爱好者的不断增多,银元造假卖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引人上当受骗。源于此,如何鉴别真假银元已成为收藏爱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识。结合本人所学知识和多年的收藏鉴别经验,现介绍几种粗浅的鉴别方法,供初涉银元收藏的爱好者参考。
铜质银元:这种银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元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制造出来的,因为铜质坚硬造成图案粗糙模糊,虽然外表镀银,但一磨擦,即现出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比真银元尖亮,并伴有哨声。
铅质银元:是以铅充银、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图案与真银元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厚实,发闷,阴沉而带嗒音,用火烤热,随之变形,铅即流出。
夹馅银元: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比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种夹馅银元是假银元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钢、铅、锌、锡等多种成分,敲击出来的声音厚实、短促沉闷,没有转音,重量比真银元轻,通常不足25克。
砂版银元:这种银元是运用翻砂技术制造出来的,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左右,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可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材质多为铅、锡等近白色金属,敲击出来的声音也比较尖亮。市场上见到的假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型。
私制银元:这种银元是私人制造的,材质为银,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琼版银元,品种有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等,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总的来说,这种私制银元也是旧银元的一种。
改版银元:这种银元一般无法用肉眼鉴别,不论敲声或测试银的成色或重量或者包浆均是旧制,这种造假的方法很逼真,是把真银元的字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高档的珍稀品传世银元,牟取暴利。这种改版银元唯一的辨别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是否有留下的刀刻痕迹。
新版银元:这种银元市场上比较多,是用真银通过高仿制成。伪造新版银元是因为早期银元日渐稀少,它的收藏价值已远远高于银子价格的数倍数十倍,利润可观。这种新版银元虽然在图案、声音、重量等方面难以区别,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早期的银元是用几十吨的机器冲压制成,因此表面平滑如镜,银的密度较好,而新版银元因制造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大多数又是翻砂版,即便是用机器冲压而成,机器的重量也比不上原先的老机器,所以细看银元表面及局部有较小的沙眼,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其图像无立体感,尤其城墙垛口和齿边不规整。
总之,真银元的标准重量是266克左右,经过流通磨擦,也不会低于25克,真银元的图案清晰,城墙垛口和齿边平整光滑,细微的笔划也有立体感,银元表面越擦越亮,亮光柔和,假银元越擦越灰暗,这些基本准则把握住了,仔细辨别,才不至于上当受骗。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
称重量。一般真银元流通时间长短有异,磨损程度各异。但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比如壹圆银币重量平均约26.5克,半圆重量平均约13.25克。成色为88%则定为真币。
定成色。对不符合银元标准的银元进行成色鉴定。可用硝酸液点试法。先将某个部位擦拭干净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后,如冒绿沫,其成色则不高。观其颜色,成色在92%以上的银元,其颜色基本不变。成色在90%的,其颜色为肤黄或呈浅褐色。成色为80%左右,其色泽呈黑褐色。成色为70%左右的,呈淡绿色。成色为50%左右的,则会呈深绿色。
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的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色为白灰带青色,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质量总在20克上下。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色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用锡、铝铸造的假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色磨去,锡质的为青灰色;铝质的为青黑色,质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于银币在长期不断地交换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人手的抚摸、摩擦,其磨损的部分主要在钱体的突出部位表现出来,应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匀,无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装、无磨损,钱体又无包浆的高档银币可判定为假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