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器的使用始于器物的装饰。战国时期就有在铜器上镶嵌、装饰金银的金银错工艺。汉代称银为白金,除用作器物装饰外,也有少量银器,如碗、碟以及银印等。
十六国时已有用银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国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有银作56处,主要产地有陕(今河南陕县)、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饶(今江西鄱阳)、衢(今浙江衢县)、信(今江西上饶)等州。当时银器生产分官作与行作两种。前者属官营的作坊院,后者为金银行业的工匠作坊。
银器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碟、盆、盒、壶、瓶、锅、匜以及熏炉、熏球等。唐代银器,形体丰盈,气势博大,纹饰繁密,富丽堂皇,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风貌,多为王公贵族们所享用,其中许多银器是地方的贡品。不少银器设计颇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的一件唐代银熏球,球体两半有铰链相连,开合自如;球内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环与球体相连,不论球体如何转动,小碗始终保持平稳,碗内香料不致翻倒,技艺精湛。
宋代,银器业也很发达,银器形体比唐代的小巧,胎体轻薄,纹饰风格趋向写实,并出现錾刻诗文等题材。
元代,瓷器广泛使用,使银器生产逐渐衰落,但宫廷中仍有不少银器。元代朱碧山是著名的文人兼金银工艺家,他制作的虾杯、蟹杯、龙槎杯等均为传世精品。明代,北京的银丝镶嵌已有较高水平。清代,宫廷有大量的银餐具和银炊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广东向清廷贡奉的银器有茶壶、烛剪、墨汁罐、匣、文具、耳挖等物,其中匣和文具来自欧洲。
道光年间(1821~1850),御膳房的金银用具多达3000余件。
可以。
使用银碗、银盘、银筷,可以预防食物中毒;长期使用更可增强精力。这就是筷子那种奉献精神的生动描绘。筷子又是家居使用及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送筷子送健康。
使用银筷子,具有消毒、杀菌、活化细胞,促进人体排毒养生,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长期使用,有增强精力,延年益寿的功效。
筷子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品位:耿直而不弯曲,奉献而不求回报,平等而不要独大,合作而不争功,同苦而不肯逃避,双赢而不可缺一。
扩展资料:
纯银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细菌的长期堆积也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普通筷子在使用到3~6个月内时间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发生变深或变浅。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只要筷子与购买时相比发生变化,特别是颜色,就需要立即更换。
—纯银餐具
如果是真的,那么价格还是不贵哦。
九寨沟官方旅游网--九寨沟国际旅游网:作为官网,本网有九寨沟最全面的资料、攻略,提供在线客服咨询和旅游预订,全直销无差价,贵了三倍赔付。官网品质,值得信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