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蒙古国都有哪些矿产资源?,第1张

蒙古国已发现和确定拥有80多种矿产,建有800多个矿区和8000多个采矿点,主要蕴含铁、铜、钼、煤、锌、金、铅、钨、石油、油页岩等资源。

其中,铜矿储量20多亿吨,黄金储量达3400吨,煤矿储量达3000亿吨,石油储量达80亿桶,铁矿储量为20亿吨,萤石矿床储量2800万吨,磷矿储量2亿吨,钼矿储量24万吨,锌矿储量6万吨,银矿储量7000吨等(以上资料,截至于2012年)。

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

扩展资料:

蒙古国生物资源:

蒙古国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高等种子植物有103科596属2251种,苔藓植物有40科119属293种,地衣植物有30科70属570种,蘑菇有12科34属218种,药用植物有52科154属574种。

其中,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

蒙古国野生动物约有60种哺乳类,50多种鱼类,90种鸟类。主要有旱獭、野驴、野马、角鹿、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鹫、鸿、鹈鹕、雪鸡、野鸡、皂雕、猫头鹰、枭、啄木鸟(以上资料,截至于2012年)。

_蒙古国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玲珑剔透,以鄂尔多斯、乌拉特、巴尔虎、科尔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头饰中的精品。

  清代遗留下来的头饰,极为讲究,当时大量使用金银、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制作而成,外形特征变化很大,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头饰都是以红色为基调,蒙古族对红珊瑚、绿松石尤为偏爱,这与民族信仰有关。由于红珊瑚色泽纯正,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贵权势,被蒙古人视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称为“瑞宝”。它驱凶辟邪,寓意着吉祥富贵,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松耳石不仅其色泽艳丽,据说它还是神的赐予。因此,民间服饰、佩饰上多用它来做装饰物。白银象征着圣洁,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尔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饰文化积淀深厚,头饰被誉为极品,有“头饰之冠”的美称。银链、银铃、錾花贴片相缀,耗银较多,与成排成串的红珊瑚镶嵌,造型华美,工艺精湛,体积和重量都超过其它部落,是鄂尔多斯姑娘出嫁时最华丽的装饰。鄂尔多斯头饰式样较多,每个旗县都略有不同,多达十几种。有无后屏和有后屏的,有大后屏和小后屏的,小的后屏垂于肩上,大的后屏光珊瑚珠就得上万颗,一个个串起来,有顺序的排列,整个披挂在后背上,长穗子垂于胯下,随人的行走而飘逸,远远望去,像流动的瀑布。还有的头饰,面颊两侧的垂链有长有短,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也有轻重、大小之分,有的华丽,有的简洁,鄂尔多斯妇女戴上这样贵重的饰物,特别的显眼。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出嫁,无论贫富都要戴头饰,通常在民间要准备一副好的头饰,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饰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贫富。过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亲,虽然也要戴头饰,但用银很少,镶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红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价值达二、三百个银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时,却要佩戴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银元的头饰。比较贵重的头饰,往往要以尚好的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换取。无论昂贵还是廉价,头饰都是女子出嫁时必备的饰物。鄂尔多斯头饰由连垂和头饰两大部分组成。连垂是在胸前左右辫发上垂挂着的辫套发饰,用布和棉絮缝制而成,上面刺绣有各种图案和镶嵌着银饰片和珊瑚珠子。关于连垂的形成,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各部之间互相征战,胜利者把俘获的妇女辫子拴系在木缘上以防逃遁,后来演化成今天的连垂。鄂尔多斯头饰是由额箍、后屏、颊侧垂穗、额穗等几部分组成。额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两边缀着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间錾花银座上镶着大颗的红珊瑚,隔间又嵌着绿松石。前额银珠子编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开。后屏是头饰的后大片,上窄下宽呈凸字形,上面缀满了排列整齐的红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间部位有一个方形的錾花银座,嵌着数颗红珊瑚、绿松石珠。后小片垂于耳后左右,长三寸,工艺如后屏,缀满珊瑚、绿松石珠,上面有圆形或方形的银质装饰。面颊两侧的垂穗子,是银链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对称,有数条或十几条之多,长至肩下,尾端吊着银铃子,行走起来叮当作响。装饰用的大圈银耳环,多数佩挂在面颊两侧的连垂上,大的重约几百克,有的每侧多达四个。一般在佩戴头饰前,先将发辫束于发棒之内,然后戴上绣有龙凤图案的圆顶立檐帽,帽子上还要系上彩色头巾。根据当地习俗也有只戴头饰不戴帽子的。

  按照乌拉特部落的习俗,姑娘出嫁时,要进行分发仪式,然后穿装打扮,给新娘戴上头饰。头饰上面还要戴上水獭皮的圆顶立檐帽,帽子顶部有帽结,下垂两条绣花飘带。整套头饰由额箍、垂饰、坠子、蝴蝶结、额穗子、钗等组成。额箍和后帘均由大小同样的镂空银座横排钉缀,银片上镂雕着吉祥图案,并由镶嵌20个珊瑚珠的坠链在下额处连接,然后把面颊两侧各10个由银、珊瑚、绿松珠串成的垂链套在额箍上,垂链长于腰际。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银质额顶饰,顶饰转圈镶满大颗的绿松石和珊瑚。乌拉特头饰戴的时候可以拆分,已婚妇女平时只戴额箍,逢年过节时才戴全套头饰。有的习俗是根据年龄拆戴,年龄越高戴的饰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处的和硕特妇女头饰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对黑色发套,两颗珊瑚珠,一个银钗和额顶吉祥座组成的。发套长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绸缎或平绒布缝制而成,上下两端刺绣有梅花、荷花、莲花、牡丹等各种花卉图案,佩带时先将头发梳于头顶,把辫子装进发套,顺着两鬓垂至腰际,发套在腋下串进坎肩,在坎肩下摆处露出20厘米长的发套装饰边。然后把发套的上口用一对大珊瑚珠子连起来,再用银钗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额顶处,银座上对称地镶嵌着9颗翡翠和红珊瑚,头饰戴好后,可根据季节的变化,也可带戴帽子,也可不带戴帽子。冬天戴旱獭尖顶立檐帽,帽子顶部有结,下垂红绿黄三色飘带。春秋戴圆帽,其式样为圆顶,帽口有3寸的装饰边,左侧钉有红色或粉色花朵。土尔扈特妇女头饰相对比较简单,已婚妇女梳双辫子,将辫子放入发套中,发套上口嵌三角银饰边,然后戴陶尔其克帽,宽帽檐正面为“火” 形图案,两侧为吉祥图案。姑娘梳独辫式封发。蒙古族穆斯林是一个大约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体。他们的头饰与众不同之处是,头饰底座为银质寿形脑盘或鎏金寿形脑盘,并镶有中间大两边小三颗红珊瑚珠。脸颊两侧挂垂穗子,每侧各3条,每条串有9颗珠子,从上往下第6颗为翡翠或绿松石珠子,其余都为红珊瑚珠,银环上挂大耳环,把梳好的两条辫子,装入黑丝缎缝制的发套中,垂于脑后,一对发套由5个银扣相连,银扣由法郎彩装饰,再用两颗大珊瑚珠子固定在发根上。戴头饰时先用黑纱巾缠头,戴上头饰后,在发辫后面把头纱两头用银卡子串起来,有一种飘逸感。

  乌珠穆沁是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妇女头饰造型具有立体感,主要由羊角式发夹、银镂空额箍、额穗、垂穗子、后帘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装饰的银质蝴蝶,其下面用银环连着银蝙蝠和吉祥结。发夹两侧有掐丝镂空银饰。额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状。两鬓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银链结成的长穗子,发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顶部有吉祥结。察哈尔头饰轻便玲珑,围箍中间嵌数个鎏金花座。镶珊瑚、松石珠,两侧镂花银饰连接流穗,额箍后面为一弯月形錾花饰片,接珊瑚、松石珠编成的网状后帘,帘长及肩,增加了头饰的绚丽。巴尔虎部妇女头饰,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传统特征,头饰由额箍、牛角形银饰组成。银额箍通体錾花,前部镶嵌数颗珊瑚,后坠三个镂空小银铃,两侧为牛角形银饰,采用錾花工艺成型,银片曲饶,层次分明。整个头饰呈扇形,牛角形边缘包錾花银边,银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纹,每侧垂四条银穗子,帽子上缀红缨子,保留了古代贵族的风范。

  与其他部落头饰相比,布利亚特头饰造型显得极其简约。只有额箍上嵌红珊瑚,两侧垂挂镂花的银环,与胸前银盒挂饰相连,显得精巧而华丽。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科尔沁部落,妇女的头饰与其他部落相比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簪钗的搭配上。头带缀满四排珊瑚珠,额前镶嵌长方形绿松石,佩带时先将头带从前额系于脑后,已婚妇女喜欢梳妆发髻。在盘发上插上造型各异簪钗,纹样精雕细刻,有各种花卉点缀,精巧淡雅,大方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看着这些精美的头饰,不得不让人钦佩蒙古族手工技艺的高超。

蒙古族妇女头饰风格,是历经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它不仅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民族情感,也融会了超凡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设计构思。

世界上最贵的宝石是“血胆金莲”,被视为上天圣物。

血胆玛瑙是世界上最贵、最完美奇石了,也就是“血胆金莲”,乃自然界与人类无法突破的“鱼中有鱼”、“石中有胆”、“胆中有血”传奇。

中国四大顶级奇石价值排行            (其产地均为内蒙阿拉善大沙漠)

1,血胆金莲(165亿元);

2,东坡肉石  (130亿元);

3,小鸡出壳(130亿元);

4,岁月老人(096亿元)。

蒙古族服饰概述

蒙古族聚居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主要靠放牧为生,他们的服饰千百年来始终以其独特的款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蒙古族服装强调色彩对比和服饰效果,以宽袍阔带著称,其色彩明亮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服饰包括蒙古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蒙古族男女一般都穿长袍,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高领有衽,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绸缎刺绣花边或皮毛镶饰。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下端一般不开衩。

腰带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一般为红绿绸子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靴子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首饰

蒙古族头饰很美丽、也很华贵,一般用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穿缀而成,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

蒙古族服饰特点回目录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还有比较有特色的蒙古族摔跤服。

典型男子配饰

·蒙古刀

蒙古刀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主要用来杀羊吃肉,也是男子汉的佩饰。不戴蒙古刀的男子汉,妇女们多看不起。但蒙古刀并不是械斗的工具,在牧区很少打架动刀子的。蒙古银匠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做刀。刃用好钢,柄用牛角、红木做成。从前的蒙古刀比现在复杂、实用而漂亮,鞘中有孔,可插象牙或驼骨筷子。鞘上有环,环上缀有丝线带子。丝线带子一头有环,可以挂在胯上;一头编有蝴蝶结,下面是穗子;一头有勃勒。勃勒是一种银子打的圆形饰件,上面有花纹,中间嵌有珊瑚大珠。蒙古刀的勃勒,也有用绸缎刺绣的。刀鞘用金、银、铜做成,上刻龙、虎、兽头、云纹图案,象牙筷的大头一端还套有银束子。民间传说饭菜下毒用它可以试出来。

·牙签儿

这种牙签儿,因为坠着金葫芦,所以叫做金葫芦牙签儿。实际上它是纯银做的。通过一个勃勒上的环儿,引出两条银索,一条上坠着金葫芦(镀金)或宝葫芦,一条坠个花篮。通过花篮系上和底上的环儿。坠下牙签儿、挖耳勺、胡须刷的是三件牙签儿,多加一个胡梳是四件牙签儿,还有五件牙签儿的。牙签儿一般用勃勒上的钩儿整件挂在肩头扣门上,也可以一件一件取下来。多系老年男子佩带使用。牧区小孩子不让多吃糖果,怕蚀牙,牙缝刺进肉去不准用棍儿去挑,让用湿毛巾擦,故年轻人不用牙签儿。

·火 镰

火镰戴在男子左侧的腰带上。一般是刺绣的勃勒上引出一股带子,到下面以后再打结分成两支,一支有蝴蝶结,蝴蝶结下缀两束丝线穗儿,一支用来拴火镰。火镰一般是生铁铸成的,套个皮套子(为了冬天捉在手中打火不冻),套上绣有庙宇、鱼虾、云头等花纹。一小半露在外面:有黄铜瑚蝶花纹,下面是不太锐也不太钝的钢刃。用两片天然火石,把火绒放在中间夹住,捉在一只手里。用另一只手的火镰刃子一 击,迸出火星,就可以把火绒燃着。如果是抽烟,直接把火绒按在装好的烟袋上就行。如果要生火,还要把火绒放在马粪上,吹出火苗,再用马粪把柴薪点燃。

·碗 袋

碗袋是装银碗的套子。一般是纺锤形的,两头有出出(就是把口折叠起来穿绳的一种工艺,一揪绳子口子就可以扎住)。可带在腰间,或在马鞍轿上,在家时挂在哈那头上。出门时便带在身边,游牧、狩猎、出征或寻牲畜到了外地,就可以用自己的碗筷和蒙古刀。碗袋有布做、柳编、毡制、桦皮缝的多种式样。

·鼻烟壶

鼻烟壶造型多系扁圆、溜肩、底大、颈小的装鼻烟的小瓶。鄂尔多斯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因为它是行礼的必备之物。因此鼻烟壶在牧区很发达,有玛瑙、水晶、银、玉、石、磁、木料多种,有内绘花和外刻花的两种工艺.高级的鼻烟壶盖子是银子的,上面镶嵌一块珊瑚或松石大圆珠,盖上自带一个挖耳勺大小的勺子,可以伸进鼻烟壶颈部的细孔里,从里面挖出鼻烟,放在指甲上,凑到鼻孔上一吸,立马能打出喷嚏来。不过,蒙古人见面交换鼻烟壶,并不是让对方吸自己的鼻烟。一般是与献哈达同时进行的。两人见面以后,各掏出自己的哈达和鼻烟壶,将哈达的口(指折叠出两片的那面)朝对方,架在自己的手腕上,右手拿着鼻烟壶。把哈达搭在对方的手腕上,用右手把鼻烟壶递过去。对方用左手把鼻烟壶接住,各放于右手上,在手心里旋转一圈以后,又递在对方的左手里,哈达再搭到对方的手腕上,这样各自又把自己的鼻烟壶和哈达换了回来。有的鼻烟壶用了好几代,价值三四匹马。

·鼻烟壶袋

也叫鼻烟壶褡裢。因是两边开口的,一边装鼻烟壶,一边装哈达(这是进行上面的仪式不可或缺的物件),戴在左襟的腰带上。一般用深蓝缎子做成,库铜镶边或用各色丝线,在上下绣出齿纹作为花边,中间再绣山纹、水纹、花卉、龙凤、蝙蝠、双蝶、对鱼等图案,装哈达与装鼻烟壶的图案要一模一样。佩戴时为了显示,要上下错开,以便让两边的图案都显露出来。姑娘把褡裢往往视为情物,送给心上人。新郎娶亲时,岳母和大姑有几人,就要做几个鼻烟壶袋送给新郎,新郎要先戴岳母的。 阿拉善的鼻烟壶袋,跟别处的不一样。它里面还有一个小鼻烟壶袋,以鼻烟壶的大小,用蓝、绿缎子缝成,上面绣花或印木版图案。用两条黄丝线编织的带子,交错穿在袋口上,末梢坠上五色丝线穗子。把鼻烟壶放进小袋里,用那两条丝线抽紧以后,装入外面那个大鼻烟壶袋(褡裢),使五色穗头露出外面,一走就飘动起来,很好看的。 女子同男人一样,每人一个鼻烟壶,却没外面的鼻烟壶褡裢,只有里面那个小袋子。放入鼻烟壶以后,装在坎肩口袋里,让穗子从口袋上面飘出来。

·烟 袋

牧区过去普遍抽旱烟(烟叶),烟袋很讲究,大体由烟锅(烟袋头)、木杆和嘴子三部分构成。烟锅是装旱烟的部分,用铜、银制作,颇有雕饰。木杆用红木和鼠李木制作,有天然或油漆花纹,中有细孔,可以通过烟嘴把烟锅燃着的烟气吸到嘴里。这三件东西在一起组装的时候,接口处要加镂花錾花的银束子。木杆有一二尺长,烟嘴用玉石、翡翠做成,忌妇人吸食,说是会落颜色。询诸多人,都答是真的,不知何故。

·烟荷包

烟荷包是装烟袋用的,吊在胯上,起装饰作用。大体像个葫芦形。下面坠丝线穗子。上面有带子和绿玉做的挂钩,以便别在胯上。

·鞭 子

鞭子是骑马用的。蒙古男子斜跨在高头大马上,一手叉腰,一手提鞭,很有派头。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轰赶畜群,防备野兽,吓唬村里的狗,功能很多。 鞭子有多种:富人官人手里提的鞭子,用熟皮条夹杂红绿粗皮革编结而成,能编出鳞纹、万字、吉祥结等图案,坠着几层细皮条破成的穗子,这叫编织的鞭子。有用三股熟皮条拧成的,有一庹多长,末梢接一截皮筋子做的细鞭梢儿,将粗端绑在红柳鞭杆上。会抽的能发出很大的叭叭的响声。不会抽的抽不响,还会让鞭梢儿抽了自己的脸,这叫熟皮马鞭。"挥动鞭儿响四方"就是唱的这种鞭子。

·图 海

图海的样子各地不同,有的是一条银带子,近二尺长,固定在绸缎底子上。带子是由层层叠叠的银花和镶嵌在其中的大小红珊瑚组成的,很重,毁了足能打两只银碗。鄂尔多斯的图海,是个银或铜制成的扁片儿,上方下圆,都有图案花纹,方处还嵌有珊瑚松石。上有两环,以便挂在腰间。下有两环,可挂另外的一条长巾。长巾长二尺,宽可一掌,用白缎或白布缝成,上面用红线自上而下一条线订四枚铜钱。新女婿娶亲走时,胯间戴的只是这个上方下圆的银片,没有下面这条长巾。他给岳母叩头后,岳母把那条长巾挂在图海下面的环儿上,就算认可了这门亲事。图海一词,蒙古民歌中出现得很多"银子锻打的图海,沉甸甸压在胯上。达尔占(人名)的姑娘若格吉德玛,沉甸甸压在我心上。"就是用图海比喻的。

·弓 箭

弓箭古代用于战争和狩猎,当今用于婚礼和体育。弓是几种材料粘合而成的。弓面(里面)是把牛角或鹿角削薄,用鱼鳔好几层沾在一起做成的。弓背用竹子或木头粘合,再用熟牛皮绑在一起。两端有拴弦的地方,弦架在弓码上。弓码用驼骨制作,上面也刻有龙风等图案。弦是用公鹿的脊皮、犍牛膝筋等三股搓成的,经得起好汉一拉。 箭杆截2.4尺的细柳条做成,头上安青铜或钢的三棱箭头,下端在120度的三个方向上都沾上雕翎,这样发射起来才能准确而迅速。 箭囊是放弓与箭的,系牛皮做的袋筒,方形或三角形,其上有金银泡钉、狮虎雕花和珍珠镶嵌工艺。插上十支白箭,背上威风凛凛,俨然一个引弓之民的后代服束。

典型妇女头饰

·练 垂

蒙古妇女常用一截带杈的小木椽,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辫解开,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每一半梳许多小辫,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

·头 戴

就是达罗勒嘎。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

(1) 发 箍 --- 头戴最上面套在头上的圆圈,大小因头而异。一般三四指宽,用黑布衬子或红铜制成,周围有八至十个方形的古,古中间有鼓出来的莲花图案和镶嵌的大红珊瑚,尤以当额的那颗最为硕大鲜红,隔一个古嵌一块绿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发箍上下两边用一至三排穿起来的珊瑚珠子镶成。

(2) 后 屏 --- 头戴后面遮挡脖颈和肩膀的部分,可达腰中,用较厚的黑布衬子做成。后屏长约一尺,上宽(连接发箍处)三至四寸,下宽六七寸到一尺。大体像一个凸字。凸字上边的珊瑚是上下排列的,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古。下边宽大部分的珊瑚是左右排列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古:左右三寸长,上下一寸宽,上面嵌三颗红珊瑚,也有三到四个古分开排列的,也有用绿松石代替古的。空隙和边缘也用黄豆大的红珊瑚镶嵌出来,有四百九十九颗。最下端的工艺同奥如达格一样,在十六、七个大珊瑚珠上再各穿缀三颗小珠或绿松石。

(3) 护 耳 --- 钉于发箍两旁,遮挡耳朵和后屏两边的缝隙,垂于左右,也用布衬做成。长一掌,宽一虎口(也有说长三寸、宽一寸的),形状工艺同奥如达格相似而小,上面有四方和半圆形的古,有黄豆珠六十五颗(奥如达格九十七颗)。边缘用银线压边,也有前面朝脸的一面钉两徘小珊瑚珠的。鄂托克旗的护耳,是与后屏缝在一起的。乌审旗是另外的。

(4) 垂 饰

面颊两面垂吊的饰物的总称,左右对称。现以一边为例说明:垂饰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吊挂,一共是五条。每条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一块长方绿松石、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最后是一个陶纳勒嘉。陶纳勒嘉好像是两个银古扣在一起做的,朝外一面的鼓一些,中间是莲花中镶嵌的大红珊瑚。朝里的那面扁一些,多嵌细小的珊瑚。陶纳勒嘉因为比较大,穿时一个要压住另一个的一半。下面不带垂穗的,五条吊挂每条上都挂一个陶纳勒嘉;下面带垂穗的,只挂三个陶纳勒嘉(其中两个陶纳勒嘉上各挂二条吊挂)。吊挂的上端挂在发箍上,从太阳穴一直排到与护耳相接的地方。吊挂的戴法不限,上面一种可任意排列组合,但五条的穿法必须相同。

(5) 马 鬃

戴在发箍前面覆盖额头的部分。先在发箍上用米粒大的银子穿缀一指宽的吊挂,接着穿钉一排十七个珊瑚珠,再用糜米大的小珍珠穿成一寸宽的网格儿,下面再穿上一排同样大小的珊瑚珠子,再吊下十七条小银索儿,末端都坠有小银铃含的水晶珠.中间一条最长,可垂到两眉中间,然后以眉形向左右伸展,最边上的两条又适当放长,但都不能压住眉头。宽可及太阳穴。银铃虽有豆大,制作却十分精巧,多为四棱或六棱体.每个棱还有雕花。各种颜色配置的璀璨夺目,是年轻妇女的装饰品,一过四十就不戴了,和垂穗一样。马鬃样式,不一而足。

(6) 耳 坠

代替耳环用的,面颊两旁各一个。纯银制作,指头粗细,重近一斤。在练垂两边顺着脸垂下,也叫大耳坠,以区别于姑娘时戴的小耳坠。耳坠形状像一问号,一面有一个银钩子。一面由一连串的穿缀物组成:最上面是一朵鼓起来的大银花,下面-个接一个穿上一样的五朵银花(一朵镶珊瑚,一朵镶松石,再-朵又镶珊瑚……这样隔开镶嵌),下面用线把三个珊瑚珠、两个蓝晶石、六个银垫圈搭配着穿起 ,最下端是一个镶珊瑚的银勃勒。耳坠一般直接连在发箍上,在奥如达格的里面。

蒙古族摔跤服饰回目录 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是摔跤手的摇篮。这里摔跤的传统源远流长,盛名至今不衰。康熙五年(1666年),在清政府主持的盛会上,安珠在一千零二十四名摔跤手参赛的大比中独占鳖头。十九世纪初,巴特尔朝克图参加清廷京师盛会,又以头名布魁载誊而归。十九世纪中叶的摔跤手都仁赛嘎(都仁那),更是牧民传说和歌谣中的人物。乌珠穆沁的摔跤服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坎肩

这是为便于对方抓拿穿着的摔跤上衣。从质地看,有香牛皮、粗面革、毡子和布子的四种。从式样看,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又叫蝴蝶坎肩、翅膀坎肩。因为形状有点像蝴蝶翅,实际上就是一种紧身坎肩,有领口无领,袖子很短,有个后片,前面几乎什么也没有,用两根皮条(坎肩上面带着)裹回来,扎在腰上就成。不论用什么材料制作,领口、袖上、边缘一带一定要用香牛皮或粗革层层镶边,用皮筋、丝线、麻筋等密密地缝纳出来,在上述这些部位和后腰两侧用银或铜泡钉镶嵌出来(要不摔出汗以后就滑得抓不住了),后心还有个五寸见方或月亮似的银镜或铜镜。镜上有錾花或鼓出来的四雄(龙凤狮虎)及象、鹿等图案。也有各种纹样和蒙文篆字或方块蒙古字的。一定要用结实的布做里子。

·围 裙

这不是家庭主妇腰上围的那种东西,而是把红、黄、蓝三色绸、缎、布条扎起来,穿缀在一根结实的皮条上,牢牢地扎在腰间,在摔跤坎肩下边、裤带和套裤裤腰上边再紧紧地捆上一层,让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条垂下来,一行动就抖动起来,加上这身怪异的打扮,往往给你一种无敌猛狮之类的奇想。

·靴 捆

摔跤手穿的靴子跟平时没有什么不同,但作用似乎不同。这是为了保护脚部、使人站稳,很好地发挥摔跤的各种技巧。怕它滑脱和踢起来得劲,要用一条结实的皮条捆几圈,这就是靴捆,长可六尺,宽约二公分,一头拴铜环、铁环,或打个死扣

·包 腿

乌珠穆沁摔跤手有个特点,"绊踢"的技巧用得十分普遍,为了保护小腿,便发明了包腿这种东西。将装砖茶的竹箱拆开,把竹子削成竹篦,从踝骨开始,一直缠到膝盖以下。这就是包腿。

·套 裤

牧人平时骑马外出,为了保护裤子,温暖膝盖,也要穿套裤。但摔跤手穿的套裤基本上成了装饰品。尤其是新手,一定要用颜色鲜艳的缎子做料,用各色库锦和金银线绣出边来,再用刺绣和沾贴工艺描出四雄和蝙蝠、万字各种图案,看去像大戏里武将腿上戴的甲一样。里面的裤子也特肥,上面羊胃一样有无数褶子,据说也有护裆的作用。

·吉祥带

就是摔跤手脖子上戴的绸缎条儿,戴的越多的说明获胜的次数越多。这绸缎条儿虽然不过一指多宽,却不是随便给的,它是同奖品一起赠送的。六十四名摔跤手比赛夺魁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块三角形的吉祥带(整方绸子的一半)。一百二十八名摔跤手比赛夺冠的布魁,可以得到一匹打了结的绸哈达。

乌珠穆沁有交接吉祥带的习俗。一位久经沙场、多次夺魁的布魁年过半百,就要把自己的摔跤坎肩和吉祥带传给他有希望的后代和乡邻里崭露头角的新手,举行一个有趣的仪式。一般是在一个什么大型的集会上(比如那达慕),经过上级事先批准,某两个人或几对人要被封为荣誉布魁。届时这几个人来到会场,披挂整齐,互相摔三轮跤。不过并不是比赛,而是表演,最后要摔成和局,然后立于主席台前,由主持人简单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过去取得的荣誉,将奖品发给他们。奖品与这次即将夺冠的布魁相同或相近。受奖的布魁要当场把自己的坎肩和吉祥带解下,给选定的接班人穿戴上,预祝他比赛取得好名次,不要辜负老辈的期望。这次发的奖品,是这些布魁一生中最后领到的奖品,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比赛。这个仪式结束,摔跤比赛才正式开始。

蒙古族服饰差异回目录 蒙古族服饰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地区不同,部族不同,蒙古族服饰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

地区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男女差异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帽子差异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49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