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为什么被称为钧官窑时期

七八十年代为什么被称为钧官窑时期,第1张

  这一时期的钧瓷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工艺较为规范,釉色更富神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了适应钧瓷的发展,各厂家逐步更新了设备,原始的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所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钧瓷厂家全都建立了实验室,购置了大量用于钧瓷实验的仪器、仪表,使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在总结规律,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规范了各种工艺流程。与此同时,各厂家鼓励艺人们大胆创新,解决了造型、烧制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一些老艺人根据釉料的化学成分在不同性质火焰中发生的变化,总结出了“平、快、准、狠、保”五字钧瓷烧窑法,不仅使烧成合格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左右,烧窑时间也由32个小时缩短到24个小时。此外,各厂普遍使用了倒焰式窑炉,1977年底,已烧出15米高的特大型“蛟龙闹环瓶”。

  其次,创新能力增强,造型不断丰富。各企业在进行技术推广、工艺规范、釉色改进的同时,更加注重造型的创新和提高。1983年,神垕镇成立了陶瓷职业学校,学制4年,招收了一批有志于陶瓷事业的工人子弟。各厂还选送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艺基础的工人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西北工学院深造,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比武和创新竞赛活动。钧瓷界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就是涌现出的一位突出代表。在刘富安的带动下,仅钧瓷一厂完成的钧瓷造型就超过了300种。他与技术人员创作的“秀玉瓶”,曾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了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全国一些知名大学纷纷将神垕作为创作科研基地,著名专家韩美林、刘焕章、周国桢、高庄、王家斌、王麦秆等先后来到各瓷厂实地创作,将雕塑艺术和现代艺术融入钧瓷中,使钧瓷造型由20世纪60年代的几十种提升到了数百种。韩美林曾先后数次来到禹州,以变形、夸张、抽象等特有的韩式语言,为钧瓷造型的突破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再次,注重品牌建设,影响日益扩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生产厂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分别注册了“宝光”、“宇宝”、“瑰宝”商标。1983年,禹县钧瓷二厂将新创作的134种钧瓷珍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沉寂多年的钧瓷首次以集中的形式高规格地进入国人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名流和国际友人的热捧。《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余家媒体对此作了集中报道,称之为“重放异彩的钧瓷”。1984年,禹县钧瓷二厂创作的“双龙活环瓶”在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禹县钧瓷一厂创作的钧彩瓷“焚香炉”、“象耳尊”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同年,禹县钧瓷二厂生产的“瑰宝”牌钧瓷和禹县钧瓷一厂生产的“宇宝”牌钧瓷,在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品产品评比中双双夺魁,荣获了国家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随着一系列荣誉的取得,钧瓷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兽耳瓶”、“象鼻尊”作为邓小平访日的礼品获得好评,钧瓷开始批量远销日本、墨西哥、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被誉为“火艺之冠”、“华夏瑰宝”。

  钧瓷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神垕瓷业的繁荣,出现了炻瓷、日用瓷、彩釉瓷、园艺花盆瓷、仿古建筑瓷、卫生陶瓷、仿古工艺美术陶瓷等陶瓷业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已辉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民营窑口的崛起。

  钧窑瓷器的烧制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瓷器生产传统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自20世纪开始,钧窑的创烧年代、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等问题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题目。进入21世纪以来,在钧窑的主要生产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为钧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使学界重新掀起了钧窑研究的热潮。

新世纪以来钧窑的重要考古成果

进入21世纪以后,钧窑窑址主要经历了三次较为重要的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禹州神垕刘家门等窑址的发掘,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州市区古钧花园(原制药厂)建设工地进行的抢救性发掘,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联合进行的禹州鸠山镇闵庄窑址的发掘。

2001年发掘禹州神刘家门、河北地、下白峪等钧窑遗址

在2001年之前对钧窑的研究中,一直较为缺少具有可靠纪年的宋代钧瓷材料,这成为了研究钧瓷年代问题的瓶颈。为了探索钧瓷的创烧时间和钧窑的工艺发展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重镇钧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基于文献记载和前人调查研究结果,选取禹州神重镇西南部大刘山下的4个地点(刘家门东区窑址、刘家门西区窑址、河北地窑址、下白峪窑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1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大批瓷器和窑具残片,总数约10万片。还对附近的5处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其中刘家门东区窑址清理了较为丰富连贯且叠压关系明晰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钧瓷和其他产品,为探讨当地钧釉瓷器的创烧年代和发展历程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资料。

这次发掘,清理的8座窑炉中,5座保存相对完好,且分属于不同时期,各具特点,在北方地区窑炉发展序列中具有较为独特的地位。为烧瓷窑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在下白峪窑址发现的窑炉XBY1采用了砖砌的建造方式,是少数正式发掘清理的唐代窑炉。河北地窑址清理的HY1,时代约在北宋晚期到金代,是一座土洞式长条形分室窑炉,形制特殊,既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为北方地区的窑炉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下自峪窑址的发现可以看到,中、晚唐时期的生产具有连续性,器物的面貌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唐代的产品主要是黑瓷和青瓷,且相当数量的黑釉器物上饰有花斑,颜色包括灰蓝、灰白、灰黄等多种,在中晚唐时期的同类产品中质量较为突出,为此后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但在下白峪窑址并未发现连续生产的宋元时期遗存。在附近的大白岸窑址发现唐代地层与宋代地层之间有厚达2米的自然地层,似无连续生产迹象,这或可证明,该地区的瓷业生产在晚唐以后曾有长时间的停顿。这为钧瓷时代研究中的“唐钧说”提出了质疑。

在此次发掘中,早期地层中出土了“元丰通宝”铜钱,为地层提供了纪年材料;在早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钧釉瓷和青釉瓷器。一些钧釉瓷上大面积施用红彩,出土器物与北宋末期纪年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钧瓷进行对比,具有相当的相似性-同时,早期地层中出土的钧瓷还使用了覆烧工艺、满釉支烧工艺、厚釉工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工艺。

以上一系列发现,为钧瓷的始烧年代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物证。发掘者据此判断当地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刘家门窑址的发掘不仅确定了钧窑的始烧时间,而且根据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将窑场的烧制历史分为三期五段。分别代表了钧窑的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第一期为钧窑初创时期。北宋末期为第一期前段,此时钧窑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创烧,生产出了制作精美,釉色淡雅、温润的钧窑瓷器和青釉瓷器。尽管是初创时期,但钧窑达到了其生产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金代前期为第一期后段,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北方地区官方建立的北宋官窑迁往了南宋都城临安,汝窑为宫廷烧造御用器物的天青色汝瓷烧造区也废弃了。只有钧窑还在继续着其生产。金代前期,尽管钧窑所在的颖昌府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钧窑的产量和品种都有所萎缩,但北宋后期精品生产的惯性使得钧窑在金代前期仍然生产釉色典雅,制作精致的器物。第二期为钧窑生产的发展时期。金世宗继位后,大力发展生产,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时,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显得较强艳,开始加施形状规整的红彩。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增加。在金代,钧釉瓷从供应上层的高档瓷器,逐渐演变成既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大众化产品。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金灭亡后的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是钧窑的繁荣时期。第三期包括了钧窑的繁荣期和衰落期。钧窑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生产高峰后,再一次进入生产的高峰时期。此期的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远,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钧瓷的影响在元代达到了最高点,目前发现生产钧釉瓷的窑场达数百个。第三期前段为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代表了这种繁荣景象。这期地层出土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丰富的,钧釉器釉色变化丰富,天青釉的器物有所减少,月白色开始较多地出现,还有紫蓝色、褐绿色等,釉色变幻多端,釉的流动性很强,一件器物上不同部位也会因釉层的厚薄和烧成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色彩,过渡部分还常有白色或灰蓝色的针状结晶,即所谓的“兔丝纹”。除了钧釉瓷器外,自釉瓷器的生产也十分兴旺,白地黑花器大量出现,以内壁饰一粗两细的三道环纹和草叶、游鱼、诗文等纹样的碗最多,还有一些红绿彩器。黑瓷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可能是与钧釉瓷器的烧成曲线有关,这个窑址出土的黑釉瓷器常常有油滴状结晶。第三期后段的时代为元代后期,在禹州的广大地区制瓷业进入衰落时期,本段器物的产量依然较大,但釉色组合变化不大。器类变得单调,且主要是变化较小的碗盘类器物,另有少量大个的香炉、梅瓶和连座瓶等。钧釉的釉色以偏紫色的为多,有少量很美丽的深紫蓝色釉;正天青色的少见,且色泽较深暗;有相当数量的月白色釉,另有灰蓝、灰绿、灰赭等色的钧釉。同一件器物上的釉色也深浅各异,釉面光亮但不够细腻,多有大大小小的棕眼。紫红斑不如前段多见。元代后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和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南方龙泉、景德镇的瓷器大量输入北方。也就是在此时,神重钧窑再次走向衰落,尽管一些器物在釉色上显得比前一段美观,但所有的器物都不再施满釉,包括一直精工制作的洗,足心也不再施釉。器类也变得更单调,产量也比前段有所减少。尽管文献上记载明代钧州还有较大规模的瓷器生产,但在神垕西南的窑区,已基本停止了生产。

1

China

《淑女瓶》·(宋)

—宋代“钧窑”御用瓷器

规格:高约 505 厘米

瓷器名称:宋代“钧窑”御瓷《淑女瓶》

颜色:“窑变色”(朱砂红为主,融叠着玫瑰红、乳白、金黄、紫色等色)

年代:北宋

铭款:“百年郗家”、“一”(底部、阴刻、楷书)

这是一件北宋时期制作的精美绝伦,窑变万彩,宝光莹润的“钧窑”宫廷陈设器《淑女瓶》。也是一件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器型最大,保存完整,珍稀无比的,北宋“钧窑”宫廷御用瓷器之重器。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陶瓷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此时所生产的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历来被奉之“国之瑰宝”,珍稀无比。尤其是“钧窑”,被视作“五大名窑”之首,更是价值连城,被历朝皇帝钦定为“御瓷”。以后,世界各大博物馆也作重器珍藏。民间藏家有幸有缘得之,也视作珍宝,倍加珍惜,爱之藏之。

钧窑瓷器,始于唐,盛于宋,延于元,衰于明,复于清,振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它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刘垕镇的“钧台”一带,此处为北宋时期,宋徽宗钦定专烧御用瓷器“钧瓷”的所在地。

宋“钧窑”选材考究,制作精细,器型规整对称。其选料、配方和器型等均由宋徽宗钦定,并由宫廷专门机构负责督造。生产出来的精品,全部入选宫廷御用,残次品一律砸碎,就地深埋。因“窑变”工艺复杂,天人合一因素极强因此“钧瓷”的成品率极低,所以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再加上,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独创铜红粙还原烧制高温单色釉瓷器的先河,使“钧窑”,质地特佳。釉面莹润肥厚,“似玉非玉而胜于玉”。其“窑变”釉彩,千紫万红,自然天成,相融相叠,灵动飞扬,气象万千,神韵无穷……在众瓷器中,独领风骚,堪称一绝,被世人誉为“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弥足珍稀!

这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正是这些存世量十分稀少的宋“钧窑”御用瓷器中的佼佼者,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胎色较深,呈浅灰色,褐紫色胎质坚硬。

二、釉为乳浊釉,釉面肥厚莹润,“似玉非玉而胜于玉”,宝光闪烁。釉色以朱砂红为主,融叠有玫瑰红、乳白金黄、紫色等色,七彩绚丽,辉映竟芳三、器身底釉中呈现多条灵动的,流淌着的,以乳白色为主,同时融和了玫瑰红、金黄等色的“蚯蚓走泥纹”曲线。这是宋“钧瓷”的重要特征。

四、器身底部,刷有一层“芝麻酱色”釉,这也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五、在宋“钧窑”宫廷御用瓷器的底部,一般都刻有一个由“一到十”的汉字数码文字。而这些数码标号,分别代表器皿的不同规格大小。据考证,数码越小,器物越大,数码越大,器物越小。数码为“一”,器物最大。数码为“十”,器物最小。该件宋“钧窑”《淑女瓶》在其底部,阴刻楷书“一”的汉字,证明其规格是最大的。

六、该件宋“钧瓷”《淑女瓶》的底部,除了阴刻汉字标号“一”之外,还阴刻楷书“百年郗家”的铭款。据有关资料显示,“郗”字家族,在北宋生产“钧窑”的窑口中,也是比较著名的生产者之一。

七、从该件《淑女瓶》瓶口,向底部仔细观察,在其内壁之上,能隐约可见从瓶底开始,有螺旋向上的,一圈圈粗细不一,间隙距离不等的手工拉坯之痕迹,这些痕迹被浑厚的包浆所覆盖。

八、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包浆莹润,纹理自然,胎质坚硬,施釉肥厚,手摩之,冬暖夏凉,细腻莹润,舒适之至。在莹润浑厚的包浆之下,显露出许多粗细不一,深浅有别,因自然老化而引起的古瓷特有的“开片”纹理,这是岁月悠久的痕迹。

九、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器型硕大,保存完整。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均收藏有在底部刻有汉字数码的宋代“钧窑”宫廷瓷器。其最大者是底部标号为“三”的,高约 326 厘米的宋“钧窑”出戟尊,最小的是标号为“八”的宋“钧窑”出戟尊。因此,该件底部标号为“一”的高约 505 厘米的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应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器型最大的宋“钧窑”宫廷御用重器了。

一代君皇,清乾隆皇帝弘历曾在鉴赏宋“五大”名窑瓷器时,赋诗《赏钧红》一首: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其评价之高,足见宋“钧窑”之珍稀无比。

以上观点,仅为藏家个人鉴赏之浅见,供心仪者参阅。

备注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现在在广州一家私人收藏家俱乐部展览,如有意愿和相应实力的藏家或企业想购藏,请在本微信公众号留言,届时,我们可以预约详看实物原作。

唐宋钧窑瓷器的编号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官方开始对中国古代瓷器进行鉴定和编制目录,以便收藏和保护这些文物。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对唐宋钧窑瓷器进行编号,以方便鉴别和分类。这些编号通常以“钧”字开头,后跟一个数字和一个字母,表示该瓷器的品种和规格。例如,“钧六大罐”、“钧七盘”等等。这些编号已经成为唐宋钧窑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方便了后人对这些珍贵文物的研究和欣赏。

题主是否想询问“神瑞唐底款钧瓷是什么年代的”神瑞唐底款钧瓷是宋代。神瑞唐底款钧瓷并不是元代的,它是明代的一种陶瓷器物。钧瓷始于宋代,以其天然微青色釉和“坑纹”为特征,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之一。明朝时期,钧瓷制作达到了巅峰,神瑞唐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被誉为“天下第一瓷”。顾名思义,这种钧瓷是在唐代微青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其釉色莹润如玉、具有天然纹理,形成了它独特的美感。神瑞唐底款钧瓷被广泛收藏于博物馆和私人珍藏。

前面“宗堂”两字要不然就是作者或收藏者名字,要不然就是斋款堂名。至于钧窑,你直接在百度上查吧,就查“钧窑”两字你就知道了,有专门的解释。

钧窑瓷器官方说法是起源于宋元时期,不过我听马老师说这玩意儿应该是明朝才开始正式烧制的。反正各有各的说法儿,咱不考究那个。但有一个最关键最关键的问题,作为古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哥们儿,你确定你在说什么吗?那不是值不值钱的问题,而是值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问题。所以,您那宝贝可一定收好咯!!!或者啥时候贴个图出来让我们这些乡巴佬也开开眼界啊!!!

最后说一句:“所谓的宗堂,我能胡猜是左宗棠的堂名款吗”?O(∩_∩)O哈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78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