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钧窑瓷器怎么鉴定

宋钧窑瓷器怎么鉴定,第1张

典型器型: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等。

其次,是从胎体釉色上进行区分,主要表现为: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

唐代钧窑瓷器的整体工艺特点主要是: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在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代钧窑瓷器的鉴别:在我国宋朝时期,钧瓷的发展达到顶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与宋徽宗(1101-1125年)时期,此时期的钧瓷称为“宋钧”。

宋哲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

从胎体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点:胎体呈现:白褐、灰白、灰褐色;釉色呈现: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整体工艺特点: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在胎体釉色上发展较大,窑变色彩更加丰富,主要有: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

整体工艺特点: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

元代钧窑瓷器的鉴别:元代是继宋代钧窑瓷器之后的延伸发展时期,除了元钧外,开始出现以广宜、景钧等仿钧。

元代钧瓷主要器型有: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

胎体釉色上主要表现为: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

整体工艺特点: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

鉴定宋代钧瓷的要领

1.对照宋代钧瓷器形种类

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有的制作精良,工艺细致,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几乎乱真。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20世纪70年代禹州市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末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而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采用模具“印坯成型”或用“注浆法”灌注成型的。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轮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分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图

3.看其釉色和釉质

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宋代采用柴烧,其火焰纯净,在馒头窑中烧成时间也长,冷却时间相对也长,其釉质、釉色乳浊浑厚而且无串烟痕迹。现代仿钧器用煤烧或用液化气烧成方法,其釉质、釉色与北宋钧窑器物有显著差别,这可以通过瓷片标本进行对照,找出差别和规律。

4.关于纹路

过去在评价宋代钧瓷时有“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之说。这一特点只有在北宋钧台窑官钧产品中才能看到,民窑的钧瓷产品上没有此种现象,因此它成为宋代钧瓷的典型显著特征之一,甚至成了鉴定宋代钧瓷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我们实际的鉴定操作当中,“蚯蚓走泥纹”并不能作为鉴定宋代钧瓷真伪的惟一标准。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起码在民国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发达,人们还无法认识到钧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纹”形成的原因,也就自然仿造不出这种流纹,因此在这一阶段它也就成为鉴定宋代钧瓷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各种检测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宋钧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钧瓷釉层表面的“蚯蚓走泥纹”,是钧釉在低温时所产生釉层裂缝和缩釉,经高温烧造后又重新弥合所致。这在现代的钧瓷仿品能轻而易举地做出这种工艺,所以鉴别宋钧不能仅以此作为标志。

现存的北宋早期定窑瓷器,底部多有“官”、“信官”或是“奉华”等官款字样,足见其是一座官窑。宋徽宗时,皇帝曾下旨:“定窑有芒不堪用”,弃定而改用汝窑。陶瓷专家朱家溍说:“‘有芒’是定窑产品的重要特点,由于盘、碗之类采用足部朝上的覆烧方法,因此出现口部无釉,故而盘碗以铜、金、银镶口,亦谓之金装定器、扣器。

”然而收藏家马未都说,他翻遍古书资料,并没有找到“芒”字有涩口的意思,于是推测,宋徽宗口中的“芒”其实指的是“光芒”。徽宗笃信道教,他更喜欢道教的青色,故使用陶瓷器也偏爱汝窑的天青、天蓝和靛青等颜色,定窑的牙白色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定窑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的瓶、碗、盘、壶等器型为主,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北宋定窑孩儿枕是极为独特的一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

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大多用作生活寝具,也有的专门用作随葬,一些尺寸较小的则是医生诊脉用的脉枕。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还有赞颂瓷枕的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主要是看花纹,宋代的手法非常高明,他们把花纹做的惟妙惟肖。

还有“窑中一色,窑外万色”等评价这么多藏族朋友对古钧窑的追捧从未停止过,但他们对市场上出现的古钧窑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所以他们买了很多假货,蒙受了很多损失。当时,社会哲学思想得到启蒙,艺术审美素养达到极致,宋代人强调淡雅的精神,所以也反映在当时的瓷器烧制上。

宋代钧窑是北宋御窑中的瑰宝,民间流传不广,故极为罕见,这是后世所没有的。宋朝有着独特的打火方法,用特殊的泥土制作。烧成前,宋军用珍贵的矿物材料粉刷尸体,使它呈现出一个特别美丽的瓷器。第三,宋代钧窑釉面上有许多像蚯蚓爬行的痕迹。俗话说“走泥线”。而且,釉面上常有蟹爪、鸡爪等痕迹。

钧瓷鉴定,钧瓷釉面上的块窑斑为紫红色,仿窑斑要么太浅,要么太深。仿制产品的轮胎颜色比正品略浅。同时,由于古泥洗工艺的复杂性,质量也很好。但现代钧瓷的洗泥工艺相对简单,断面质量有时会有杂质或气孔,大量仿钧瓷的出现应该是近几年,由于钧瓷一般没有装饰纹样,所以造假者主要锻造釉色和形状的真品。

总之,钧瓷真伪鉴定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知识,它需要不断的学习、观察和思考,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及其仿制工艺的新动向

在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钧窑的存在实在是另类。怎么说呢?钧窑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丰富多变的曜变釉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对于其它窑口的单色釉瓷器来说,对于宋人含蓄不张扬的哲学观来说,实在是很另类。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禹州,在古时候是属于均州,故名钧窑。钧窑在出窑之前,是没有人知道它将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开始的时候钧窑的釉色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出窑之后才能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钧窑的收藏也要注意,太过迷信可能让自己受到损失,下面是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的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不要迷信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这句话是形容宋官钧的,跟现代钧瓷关系不大。

二,不要迷信钧瓷见红,价值连城,现代钧红釉发展太牛,红色已经是钧瓷主要釉色,不可以红不红来断定钧瓷好不好,毕竟有句话,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塞翡翠。

三,不要迷信钧瓷必须全品,有时候棕眼什么的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宋代的钧瓷汝瓷,贡御的也会有很大的瑕疵,对于瑕不掩瑜的作品,还是果断拿下,当然了,这里面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定位。

四,不要迷信手拉胚,手拉胚或者注浆,都是钧瓷的一个画框,主要的艺术重点,还是窑变,但是,万钧瓷忌讳特别繁琐的器型,把他的窑变意义掩盖了,就没有意义了,,大家玩钧瓷汝瓷,尤其是摆件,杯子类另算,摆件上,模具跟手拉其实差别不大,大家别想着模具的不好,用模具注浆出的作品,也是要修的,三分靠注浆七分靠修胎,其工艺水平不亚于手拉胚。

第五,不要迷信烧制方法,之所以说煤窑、柴窑比气窑烧制的钧瓷好,一方面是因为煤窑、柴窑烧制的钧瓷貌似更有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种烧制方式成功率极低。以煤窑为例,受煤质、季节、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煤窑的成品率非常低,气窑的成品率现在已经达到了,尤其是气烧钧瓷花釉,已经是相当成熟,成品率相当高。

第六,不要迷信大师作品。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位老师的作品。很容易把他神话了,觉得他怎么都很牛,其实这是不对的,钧瓷有句话叫做钧瓷无大师,大师的理念,大师的特色,确实很好,但是不管怎么样,在窑门关上的那一瞬间,已经跟大师关系不大了,窑变是不可能因为作者是某某某而给他面子,窑变的好一些。尤其是手签款,大师在对某件作品进行手签的时候,他也是无法预料的,他几乎没有任何把握这件作品,会成什么样子。所以,钧瓷还是得把握重点,窑变。

第七,不要迷信钧瓷一概而论。有时候,我们在自己不懂得领域,偶然得到一件钧瓷作品,就用这一件作品来认可或者否认整个钧瓷,这是不对的,钧瓷太牛了,从古到今,黑的红的白的蓝的青的,他都有体现过,我们玩钧瓷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知道他的整体是什么样的,钧瓷之宽广,我玩了三年多,可以说也是见过太多的作品,但是还是常常会为了一件作品而疯狂,我至今还是小学生水平,钧瓷是大自然之作,我们永远无法预测大自然会给我们什么的惊喜。

望采纳,谢谢

明代钧瓷特征∶

明代钧瓷很少见,但它的存在,那种老道精湛的技艺,确实为后世钧瓷树起一杆旗帜,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明代钧瓷主要集中于明中前期,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到宣德时可以说为明代瓷器的最佳典范,所以钧瓷能在这一时期有好的效果是有其根基的。

这一时期的器物,釉面于紫红中杂以蓝色,底内露胎泛黑褐色,并近似成化时期的糊米底。

明钧瓷除上述釉色外,还有天青色点缀紫斑的情况。其胎土为灰、褐黑色,极细腻。造型模仿宋钧,有琮式瓶、玉壶春瓶、高脚盘、荷叶盖罐、荷叶大盘、鼓钉洗等。胎体坚致下坠沉重,大多属于陈设瓷。釉面平滑光亮。其紫斑红如鸡血,散杂着蓝紫纹络。施釉至足墙上际,底也施釉且底釉多含糊米色,和宋代偶有虾青色不同。釉面纹络为密集状下淌泪痕纹。瓶罐类胎内有螺旋纹和乳突痕。其中最有特征的地方是口沿边角器内存在密集铁晶花(或称铁锈花)。肉眼看为一个个小亮斑,但用30倍放大镜看,这些铁晶花呈现花瓣如一朵朵盛开的银亮色花。这一明显特征在历代钧瓷中为独一无二者,也成为后代瓷不可仿因素。

明钧也讲究紫口铁足,其口部一律深褐色以示紫口;足部胎质为深色。不同点,明钧釉面内汽泡大小比宋钧要小一圈,白亮泡多,显得比宋钧疏密有致,釉层感新鲜于平薄中有细微的麻点坑密布,属桔皮纹。其胎土细腻要胜于宋,重量也是历代钧瓷中最为沉重的。

明代钧瓷价值∶非常高,有收藏价值。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钧窑瓷器以其蕴润雅致,五彩斑斓的釉色著称于世,同时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钧瓷造型既要讲究实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还要考虑到艺术美,钧窑瓷器的釉层丰满且有流动性,为了适应钧釉的这种特点,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圆、扁、方、长、曲、直、缩、张格局合称和虚实得当之外,还必须做到浑厚端庄,典雅大方,装饰简练,线条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当,以增强钧釉的艺术美。

其主要表现在:釉色美,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以及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恰到好处;纹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兔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和珍珠点等名贵纹路;流动美,厚釉在相应的器型上,经煅烧熔融流动,釉色与纹路相交出奇,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异的图画,这些流动的画面,变幻莫测,犹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各种绝纱奇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满山翠竹、星辰满天、寒鸦归林等,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尤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时刻,河南省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钧瓷,制作成名为"豫象送宝"的特大钧瓷瓶,作为贺礼送往香港,表达了河南9600万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良好祝愿。

整件贺礼由瓶、座、墩、展台四部分组成,高贵的窑变紫红釉钧瓷瓶和宝石蓝色的座墩上下叠放,三个部分总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归。其中墩为鼓形,饰有鼓钉。钧瓷瓶的造型则借鉴于传统的观音瓶造型,古朴端庄,浑厚肃穆。整体釉色经红色为主,红中泛紫,紫中透蓝,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钧瓷生产无论是造型设计,烧成工艺,还是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日臻完美。

当代钧瓷取"宋钧"釉厚均匀,采"元钧"聚色成形,继千年传统技艺,融现代美学情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所珍藏,收藏界也历来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不仅会为它乳光晶莹,五光十色的釉色感到惊奇,而且更会为它浑然天成,极富有诗情画意,绚丽多彩的窑变景观所折服,它的可贵之处也就体现在这一点,钧瓷的窑变釉色是任何美术大师也不可能设计绘画出来的,"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便是对钧瓷窑变的形象说明。

钧窑瓷器不仅具有强烈的古典魅力,使人产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还把自然艺术、科学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含蓄、柔和之美。"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灵性天地的钧瓷珍品,能给世人增添无限的艺术享受。

来源:中国钧瓷研究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56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