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可不是黑乎乎的又满是牙印的破石子,古代的银子在市场上流通的频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多数都是富商或者官员们之间流通,古代的银子可以分为官银和私银两种,但是都不会在市面上广泛流通。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还是铜钱和银票这种代替品。
古代流通最广的其实是铜钱。按照每个时期铜钱兑换比例的不同,一两银子所能兑换的铜钱数量也有差异,就像清朝时期,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两千文铜钱,这可是大数目了,够买一百斤猪肉了。谁家会没事拿银子直接买东西?万一人家找不开零钱,岂不是亏大了。
而且除了铜钱这种货币之外,还有银票代替银子出现在市场上,这样就更大程度地减少了银子的使用频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代的黄金和白银其实也跟现代的黄金所处的位置差不多,都是一种货币储备,只不过现在的黄金和白银已经退出了钱币市场,而古代主要还是拿它们来维持主要的大型交易。
这样看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随便就掏出一堆碎银子的行为,其实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再有钱也不会傻到吃一碗面条就付一整块银子做饭资的,一般一锭银子就是十两纹银,虽然分量不足十两,却是可以按照十两兑换的,这一锭银子在当时说不定都可以直接买下一个饭馆了。
而那些碎银子,多数都是从大块银子上切割下来的,这种银子多是纯度不够,私人炼制的,有点像是假钞的感觉,是不被官方认可的钱币,流通的面积自然也不会太广,更不会是黑乎乎的满是牙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代人最重视的东西就是粮食,不过到了后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发展后面逐渐产生了贵金属货币。甚至古人还在经济国家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了矿石的开采经验,《管子》当中记载了古人开采金矿、铜矿的一般规律:
“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到了后期,中国的货币主要以银子和铜钱为主,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亮闪闪的银元宝。不过真实流通当中的银子绝大多数上面充满了咬痕,而且很少有老百姓会拿着一锭银元宝去消费的,即使是土豪也很少会拿一整锭银元宝去交易,而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细碎银子去交易。
汉朝的时候,中国开始制造银器,不过汉朝的通用货币是五铢钱,那时候的银子并不是通用货币。大约在唐朝的时候,白银成为了人们使用得比较普遍的货币,不过它这时候还不是法定的货币。到了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的纸币政策的失败,最终民间放弃使用明朝官府纸币“大明宝钞”,官府也不得不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明清两代,中国最终成型了银本位货币政策。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按照这个说法,1000文等于1两银子,而4000文等于1两黄金,相比宋朝的1000文等于1两银子,10两银子,明朝的黄金价格下降很大,凸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
当然,明朝的铜钱与白银之间的转换比例不固定,白银与黄金的转换比例也不固定,随着时期的不同而改变,不同地方、不同机构和部门,也会有细微差别,比如户部规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但是无论如何,相对铜钱而言,白银是非常大面额的货币,所以人们使用白银时通常会把它敲碎,做成“细碎银子”。
而这些细碎银子掉在地上,可能现代人穿越回去认都认不出来。因为银子是一种相对比较活跃的金属,在潮湿的空气当中会发生氧化。而由于古代人们鉴定“假币”的办法不多,最直接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牙齿去咬,银子是非常软的,牙齿能够咬得动——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里面店小二要用牙齿去咬银子的原因。但是挤压和潮湿会更加促进银子的氧化。
纯净的银子是白色的、明亮的,看起来非常的美丽,就像电视剧里面的那种银元宝,但是一旦氧化,它的氧化膜就会变成黑色。同时由于把银元宝打碎后的“细碎银子”是没有规整的形状的,再加上上面一片片的全是牙印,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细碎的银块掉落在地上完全就跟石头块没啥区别,简直颠覆你对亮闪闪的银子的想像。
然而对于这些“石块”一般的东西,却是古时候老百姓最爱的宝贝,虽然卖相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银子,在明朝,1个平民1年的生活费差不多也就是15两银子,戚继光给士兵的军饷1个月不足1两银子,一小块黑漆漆的细碎银子,对于店小二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了。
同时,因为古时候有的富豪会偷偷地进行“私铸”银币,所谓“私铸”,当然是不可能给你做足了成分的真金白银,而是在银子当中加入其他成分的金属,比如更为廉价的铁。虽然人们可以用牙齿咬的办法来基本的鉴别掺了大量铁的银子,但是如果仅仅只在银子当中掺了少部分的铁,牙齿也根本验证不出来。
这些掺了铁的“银子”一方面是会降低银子的实际价值,导致“货币贬值”,甚至严重的别人会直接拒收,同时也造成了银子的卖相进一步变差——铁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跃的金属,铁在被牙咬,口水浸泡之后,就会产生比银子更加强烈的氧化反应,形成铁锈甚至是部分脱落的铁锈,这样黑漆漆的全是牙印的银子哪怕是现在丢在你面前,可能你也完全认不出来。
白居易在《母子别》中提到:“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作者被赏赐了金钱200万,于是便在洛阳这个地方迎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作为妻子。自古以来,钱币作为市场上通货贸易中的一类工具,每一大形式都可以反射出当时朝代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繁荣程度。
一:几千年的钱币发展史中,银子成为了赢家。
从群居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钱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市场中用于交换的一大媒介。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所使用的交易媒介都会有不同。从贝壳到布钱、交子等等,然而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银子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较大的赢家。
远古时期,人们的通过贸易工具多半依靠自然货币。而在自然货币当中主要是贝壳。直到公元前1600年,中国历史中诞生了商朝,而直到这一时代的间隔时间中,人们一直都依靠着自然货币。公元前1500年左右,人们发现国与国之间的文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强大。
所以在社会市场需求的作用下人们开始丢弃自然货币,转化为自己制造货币。于是青铜器时代中,铲币,刀币,圆形方孔钱等等,陆续出现在钱币历史中。而楚国后来也自己铸就了蚁鼻钱。所以多国分裂的状态也就诞生了无数种钱币的形态,直到秦始皇时期才陆续被统一。 公元113年,汉武帝在职位期间,虽然国家的货币已经在前朝秦始皇时期得到了统一,然而又可以具体分为中央和地方的铸币权利。
意思就是说中央会在汉武帝之前有自己造币的权利,而地方郡县也有这样的权利。然而汉武帝认为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国家经济的集中性把握,所以在公元113年到公元116年实现了回收了所有地方造币权,集中于中央。于是在汉武帝时期统一规划之后,又出现了5株钱。这是在汉武帝时期之后的几百年时间内,最为官方的贸易货币,5铢钱的出现也就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不仅样式已经走向了统一,而且年发放和铸造,也慢慢完善了所有体制。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刚刚建立唐朝的文化制度,然而李渊却发现关于钱币文化却有大大可改革的地方。比如说之前从秦汉到唐朝这段历史过程中,所有的钱币文化都没有标明这一堆金属的重量和价值,仅仅只能用大致的标准来衡量,像一些半两或者是五株钱中的五株,非常的笼统而不具体化。所以李渊决心改革货币的具体价格和具体的重量。于是在公元621年到公元619年时间内,唐朝出现了铜钱,最早的铜钱出现于唐高祖武德4年的开元通宝。
而铜钱也是作为古代货币交易中的最小数量单位,而后面所出现的一系列铜钱都会沿袭开元通宝的制作制度,选择在年号后面加入通报,比如说开元通宝,民国通宝等等。公元1023年,人们在原有的金属货币制度上又诞生了一些纸币文化,也就是北宋期间的交子。
交子的形态类似于现代人手中的支票,具有一定的数额,到相关的货币机构中可以进行兑换。由于在北宋时期内,人们关于铜钱文化已经过于依赖。所以当人口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时,政府发现没有过多的铜矿产资源来造就铜钱,所以在市场压力之下,北宋政府被迫发明了纸币,也就是交子。金、元时期白银被大规模使用。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银元宝的使用热度,而在元朝之后,人们越来越青睐银锭。
关于银锭人们还起了一个格外亲切的外号叫做元宝,所以提到银子大部分人会想到银元宝。直到明朝和清朝期间,在位政府一直都格外推崇银子的使用率,因为当时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程度和技术工艺已经满足了银子对于市场的供给,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银子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货币世界中的最大赢家,沿袭了几百年的被使用文化。
二:交易中的银子并不是白的,而是黑的。
银子在刚刚被造就的时候的确是偏白色,这是没有使用过最纯的状态,然而当银元宝出现于市场交易的时候,人们会发现银元宝越来越黑,碎银也不会维持闪亮的偏白色。公元689年到公元1003年,银子在中国古代通货贸易中占有了最为官方的地位。
然而当银元宝和碎银出现于人们的交易过程中,有一些不法分子反而会想借助银元宝大发横财,于是很多人陆续将银元宝融化,将其掺进一些其他金属物质,比如说铁。然而纯银的金属其实是稍微软一点的材质,掺杂了其他物质之后的银元宝或碎银就会变得相对而言硬一些。于是在这样的原理之下,人们会选择咬一咬银子以判断真假。
所以这一过程导致了碎银和银元宝,在交易过程中混合了各种化学物质和增大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最后导致银子慢慢变黑,还有很多牙印,最后被使用很长时间的银子也会变得十分丑陋,即便掉在地上,或许都不会被发现。直到封建社会的灭亡,中国古代货币交易文化中最大赢家——银子,这才满满退出了历史舞台。
根据专家对出土文物得研究,我国在4000多年之前的部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流通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发展史就像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缩影一般。
在商朝之前,古人一般使用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后来因为人口的增多,贝无法满足需求,商超就用青铜做成贝的形状来进行交易。战国时期每一个国家的货币材质样式都不一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以圆形方孔的秦币作为天下之币。汉朝之后又出现了金银这样昂贵的货币。
到了宋朝之后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明时期的货币又出现了银锭银元的形式,也就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银元宝。在电视中我们看到的银钱都是一块一块样式精美闪闪发亮的元宝,真实历史上的银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古代的平民百姓是很少看到元宝的。银元作为明清时期的官方货币一共有元宝、中锭、小锭、碎银四种不同的样式。根据《明通鉴》的记载,在明朝平民百姓中流通的主要是小锭、碎银这两种,能拿得出银元宝的不是有功之臣就是超级富豪。
在明朝的时候成型足锭的银元大都不是在商场上流通的货币,而是皇上给臣子的奖赏或者是放在国库储备,用来打仗或是救灾使用的。官方向民间散发银元的时候都会将银元打成小锭或者是碎银,百姓私炼私铸银元是诛九族的大罪。
根据史书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百姓在路边喝一碗粥加一个饼大约是2-3个铜钱左右,在一般的客栈住宿一晚上则是50个铜钱左右。明朝的银两和铜钱的换算比例大约是一两白银兑换1000至1500铜钱。
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那种又大又足锭的银元宝可远不止一两,应该有10两左右。若是带着那么多的银子住店,都可以住大半年的时间了。所以像电视中那样平头老百姓随随便便掏出元宝来付帐是不太现实的。
根据现代的化学理论,在空气中含有硫,硝化物等物质的时候银非常容易被氧化发黑,即使是经过现代的科技制成的一些银质饰品也非常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变黑,更别提科技远不如现代发达的明清时期了。
碎银子在百姓手中不断传播流通,过不了几十年就会黑得跟煤炭差不多。民间百姓为了辨别受到碎银的真伪,发明了很多办法,有的商人会随身带着一杆秤和一把剪刀,将收到的东西当场剪掉一点边角来检验是不是真的银子。
百姓就不像商人那样讲究。人们发现银子质地柔软,很多人在收到银子之后都会用牙齿咬一咬,若是有人用别的金属或者黑石头伪造银子很快就会被发现。久而久之,很多碎银子上面都会布满牙印。
现在博物馆等地方收藏的很多明清古银都是黑不溜秋的,上面还坑坑洼洼的,若是掉在地上,跟路边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
说起历史为何会有谈不完的话题,因为历史经过岁月年轮的碾压,已经变得模糊虚无,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历史上的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因为我们不在那个年代生活,所以那个年代的一切,就都变得神秘起来了。古代有很多东西我们都不了解,只能通过史书或者是电视剧来了解,可是史书不是最全面的,电视剧也可能是骗人的,我们了解历史就更加艰难了。
通过看古装剧,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怀疑它的真实性,比如好奇它的真实来历。小编看电视的时候,总会被金银珠宝所吸引,毕竟在现代银子都十分稀罕,更别说金子和珠宝了,看到这里小编就不禁想问,古代的银子真如电视剧那般闪闪发光吗肯定不是,如果是的话也就不用专门写了,实际上古代的银子奇丑无比,扔地上都认不出来。
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都是用银两来交换物品的,是旧时代最主要的一种秤量货币,始于汉代盛行与明清两代。由于中国古代银子匮乏,所以银子的价值就变得很高,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时期,银子多换成铜钱后,就变得不重要了,有时候买一亩良田,才需要七八个银子,最多也就十二、三个银元。普通老百姓家里用的都是铜钱,银子很少就用在日常交易中。
历史上真实的银子,并非像电视剧中那般闪闪发光,也并不是船型,而是一个形状整齐的银子,偶尔会有一些是中间细、两头宽的形状。古代的银子由于纯度不高,所以白银大多都有很多杂质,和电视剧中闪闪发光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大多都是暗沉斑驳的。银子除了整块以外,还会一种碎银子的形式,而这些碎银子的做法,其实就是从整块银子上剪下来的。
古代有一种专门剪银子的剪子,将银子减下来以后称重,通过银子重要衡量银子价格,这就是民间所谓的碎银子。如何检验古代的银子真假专家说过,上面有牙印的银子,才算是真正的银子,因为古人检验银子真假的主要方式,就是放在嘴里咬一咬,因为银子质地偏软,如果一咬一个牙印,就说明是真的银子。
一、银的种类有哪些?
按照银的纯度由高到低来分:足银、纯银、包银及镀银、含银离子
1、足银:含银量不小于99%的称足银。国家标准有足银990、足银999(注:比足银含银量更高的是Ag 9999银,属于银原料,银制品成品的最高纯度为足银999,)千足银一般指999银,而万足银一般指9999银,而现在国家质监局已经取消了千足银与万足银的说法,统称为足银。
特点:由于足银过于柔软,不易铸造成心仪的首饰造型,且容易磨损和氧化变黑。因此不太适用于首饰制作。(很多人对银纯度的高低越来越重视,因此现在很多匠人也会根据工艺的不同来选择银原料,比如:锤纹、浮雕等工艺一般也采用纯度较高的足银来打制,而錾花、镂刻等工艺则用925银制作。)
2、纯银:含银量不小于925%的称为纯银。这也是国际公认的纯银标准(而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纯银通常是指纯度接近于100%的银,也就是成品含银量925%以上的银,包括:纯银925、足银990、足银999)
特点:纯银由于加入了75%的合金,使银具有了理想的硬度、亮度及光泽,及抗氧化性。而且能够镶嵌各种宝石、钻石、玉器以及皓石,从此银首饰以色泽光鲜、款式别致、工艺精美价格中档的时尚品位,迅速风靡全世界,成为时尚界的新一代领袖。
3、包银:包银是直接将银打制成薄片裹在其他金属或者其他材质上,形成包银工艺品。
特点:厚度较镀银厚,不容易掉色及磨损,因此成本较高,价格也比往镀银饰品贵。
4、镀银:镀银是把银熔化成液态后点缀喷射到其他金属表面,特点是极稀薄。
特点:成本低,制成的饰品较容易掉色,比如汗液、酸、碱等均可让饰品表面的镀银很快氧化及磨损。
5、含银离子:顾名思义就是含有银离子的产品。(银离子一般用电解法制取)
特点:银离子是银原子失去一个或一个以上电子形成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Ag+、Ag2+ 、Ag3+等。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存在,银离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常用于:净水、医学、护肤品、日用品等领域。
二、最好的银是什么银?
从含银量方面看,成品999纯银要好,银壶、银茶具、银餐具等实用级的器皿则成品的纯度最好在99%以上,也就是足银以上。且手工制作纯度越高越有利于捶打。
从制作工艺、款式方面来看,925银远远好于999纯银,一般银饰品的成品国际标准纯度为925%,以色泽光鲜、款式别致、工艺精美引流潮流。
包银、镀银也有其工艺的独特性,含银离子使用也更加广泛。
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每一件产品的用途、工艺等决定了用银的不同,愿每一件产品都能物有所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您有帮助,下期见。
我是最银南清音,只为您能够了解壶,藏好壶。
吾有一银壶,足以慰闲暇。看花开花落,赏四季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