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玉是陪葬的

古代什么玉是陪葬的,第1张

古代君子比德于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一则玉,是古代身份的象征,佩玉是有要求等级的,一般平民百姓不能佩玉。

二则,玉更是一种品性德行的象征。古人以玉喻高尚的德行,佩玉以彰显自身的美好品德。

以屈原为例:

屈原的祖上是楚国王室,芈姓屈氏,身份高贵,同时也具备高尚的品行,屈原喜欢以玉之高洁喻己之高洁,以香草美人自喻。从《离骚》及《九章》中可以看到屈原大量的运用这类比喻。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贵族的精神层面。

玉器文化一门很深奥学说,有学者穷其一生钻研古代玉文化而不得其奥妙。我水平有限,只能这么粗简的说一下,不足之处见谅。

简单就玉的分类给你介绍几种吧,希望对你有用。

和氏壁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

需要注意的是壁一定是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玉。

它的作用有四,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

玉琮之王 玉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常用为葬玉。

商代玉圭 玉圭

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为圭。

玉圭起初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

大臣在朝觐天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里头文化玉牙璋 玉璋

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

根据实际用处可分为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

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礼器;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

兽面纹玉璜 玉璜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

它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用于宗教礼仪活动。

后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

圆雕西周玉琥 玉琥

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

其作用有用于发兵的虎符和用于装饰的瑞玉。

西汉金缕玉衣 玉衣

“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

崧泽文化鸡心形玉琀 玉琀

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

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汉八刀玉握猪 玉握

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玉葬器之一。

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

红山文化玉猪龙 玉玦

玦是指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是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之一。

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

大汶口文化玉镯 玉镯

玉镯最早是戴在臂上的环状饰物,可能是武器,后来改为戴在手腕上,主要用作装饰。

玉的种类有很多,其它还有玉动物、玉人、玉剑饰、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玉杯、玉碗、玉玺、玉文具等,不一一介绍了。

名玉器也有很多,只是能够流传下来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就少之又少了。

这正确的叫法是——“口含”,“饭含”,“含玉” “玉塞九窍”的亡人口中之物——玉琀。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这里,我要说明,作为琀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琀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 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云:“琀,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还见有以米、贝、珠等作口含的,它们在使用上有等级的差别。考古发掘中曾见有口含贝、珠的人骨,但未见到以米为含的墓葬,这大概是由于米粒不易保存下来的缘故。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殷商时期,以玉为口含的现象多集中于殷墟,玉琀的种类也比较多。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的8件玉琀,分别为玉蝉(2件)、玉鱼(1件)、短玉管(2件)、玉珠(2件)和长方片玉饰(1件),均有穿孔。1958—1961年的殷墟发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头侧,或握于手中”,但报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体形制。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玉琀12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装饰品则“佩在身上,握于手中。”报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体形制。

  中华玉文化经历了神玉一王玉一民玉的三大阶段

  一、 神玉阶段,距今10000年一距今4000年

  首先于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的产地之上,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惊人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1、五大玉资源及产地:

  (1)“殉玎琪”即东夷玉,主产地今岫岩县;

  (2)“瑶琨”即越玉,主产地今溧阳小梅岭、茅山;

  (3)“鬼玉”即狄玉,主产地今俄罗斯东萨彦岭 、维基姆河流域;

  (4)“球琳”即羌玉,主产地今新疆和田;

  (5)“谬”即巴蜀玉,主产地今四川汶川龙溪、缅甸密支那。

  2、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

  (1)东夷玉文化板块

  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一距今5000年。分布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块、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鹗等。

  (2)淮夷玉文化板块

  农耕兼狩猎,距今5300年,分布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之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

  (3)越玉文化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5500—4300年,分布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为主,以良渚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

  (4)夷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为代表,重要有圭、璋、璇玑、冠饰等。

  (5)华夏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今山西省南部,以陶寺文化为代表,有琮、璧、步摇等。

  (6)鬼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今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一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以石峁文化为代表,有璋、牙璋、刀等。

  (7)羌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经济,距今4200年。分布今甘肃、青海、宁夏。以齐家文化为代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彩图18璜联璧、璜、璧,天水师赵。

  (8)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农业经济,距今4200—4000年。分布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巫头像、獠牙面、龙、凤、蝉、兽面等。三大玉文化板块之后先后出现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处于中华文明的前夜,为其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是神。神是巫创造出来的,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巫形象见于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

  二、王玉阶段 夏商周一南北朝 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589年

  王、朝廷掌握着生产、使用玉、玉器的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为礼器(“六瑞”)、祭器(六器)、仪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主要论点:玉有德。

  孔子主张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又精炼为五德:仁、义、智、勇、洁。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作为德的载体。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无故玉不去身。

  三、民玉阶段

  玉除了为王家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而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资料:中国人尊玉、贵玉、重玉、爱玉、用玉、佩玉、玩玉,至少七千年来不绝于史。玉非美食,非华服,非良药,非利器,仍以珍爱如此?何以重如此?有说玉乃天雷生就,乃崇山之精液;有说玉能镇邪,能避鬼凶;有说玉温润光洁,可修德养性;有说玉光剑气,吉祥之辉,悦耳之声,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其奥秘非言语所能穷。哦,真不知是玉有此神奇而被人发现利用?还是人附与了玉这等的灵性神奇?当然,玉本身也非寻常物。其质、其色、其纹、其泽,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诚可谓天然自成图画,无声有韵音乐,一掌中可把握天发灵慧,不言之物却令人心动心幻美意顿生。世人重玉不妄,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爱。

  然而若无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饰玉佩,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兽,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钺,方寸之玉也成不了这大的天地。《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之地有两百多处,安阳殷墟一座古墓中出土玉器多达755件,蔺相如曾以生命护卫和氏壁,万千兵马相争厮杀只为争那传国玉玺,汉代帝王葬用玉衣、九窍塞、玉晗、玉握欲使尸骨不腐,中国人使玉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玉成了带有神秘法力的灵物。

  世界上不独中国人爱玉,古代欧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认为佩玉可辟邪,还可治愈肾病。但爱玉用玉的日本人、新西兰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亚人,谁都没象中国人这般建构了丰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国的玉器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礼仪的、道德的、艺术的等等活动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何以如此重玉与中国为什么创造使用方块图形文字颇为相似,令外国人不解,也给中国的思想者们出了一道难题。新老学者们解构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在玉面前似乎说不出多少道理。而玉的长久不衰的魅力,是否正在于此?

  今天的华人依然重玉佩玉爱玉玩玉欲罢不止,是否也因好玉者如鱼在水冷暖自知,颇有一点得玉忘言的入禅境界?看来玉中蕴含了中国人的理念、心性、气质与想象,林林总总的玉器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话语。要今天的中国人不爱玉,是挺难的。

  有形与无形,高贵与世俗,财富与审美,理性与迷信,自然物与生命人,在玉上水火交融,在玉上浑然一体,在玉上绽放精神,在玉上放大了智慧,在玉上碾展出七千年的年轮!玉这棵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大树,老枝凝重,新枝萌绿,即便是进入了后现代或后后现代,克隆羊克隆人克隆各样类形态的文化,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块玉,却都是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难以克隆的。玉,使人之为人的内容多了一点份量,多了一点神秘,多了一点密码,多了一点稳定性。

古人佩玉作用:

1、身上的佩挂,或悬于颈,或系于腰,是古人重要的装饰。玉佩丁冬,不仅悦目,而且悦耳,是美饰亦是文饰,越来越趋于精美讲究。

2、不同质地、不同形貌的佩饰,往往有区分等级的作用。《清稗类钞》记载: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挂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蜡、象牙、奇楠香等物为之,其数一百有八粒,悬於胸前。

3、不同的佩饰,往往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古人有选择地佩带一些饰物,常常为了寄托某种美好的愿望。

4、圭玉、鱼符等佩饰有凭信的功能。古代天子给诸侯颁发圭玉作为凭信,鱼符是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

5、有的佩饰还有提醒、告诫的作用。性子急的人佩带它告诫自己不要急躁;慢性子的人佩带它提醒自己不要懒散。清代出现了斋戒牌,在祭祀活动时佩于胸前,以提醒大家共保恭肃之心。

6、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特别是商业的发展,佩挂的严肃性越来越少,装饰意味越来越重,成为佩挂于身、寄意标高的玩赏之物。这种风气,晚清尤盛。

扩展资料: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孔子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释义:提到这个男子,温文尔雅,温润如玉)”之句。

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

佩戴玉组佩的人,节步缓行。西周的人们严格遵照等级,将礼制体现在服饰上。身份越高贵,身上的玉组佩便越长越复杂,走路的步伐就越小,走得也越慢。

礼制,无形地掌控着国家运行的规范。玉身为礼的载体,用来当作沟通日月天地,对话祖先的语言;用来比喻君子的品格;用来象征女子美好的仪态。

——玉佩 (佩戴于身上的精美玉器)

人民网——文史>>玉组佩——把世界戴在身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7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